苟嘉陵:念处随笔——读佛经的正确心态

念处随笔——读佛经的正确心态

苟嘉陵

2022.02.04


现代人读佛经时,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是不是应先“放下我执”而相信经中所言,然后方可“依教奉行”呢?

“信”在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法里,的确很重要。人如果不能放下许多的“世俗之见”,也的确会是修行佛法的障碍。《华严经》里有:“信为道源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的说法。《大智度论》里也有:“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但这些都不代表现代人读佛经时,就应对经里所载的一切完全相信。

这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佛经虽是佛陀所开示见诸文字的记载,但因佛法流传久远,没有人能保证经中所载,句句都是佛陀的原话。而且就连最早由僧团集结而流传下来的巴利藏(即汉传的阿含藏),也是佛陀辞世后五百年才被人书写下来的。要保证经中所有的记载都必是佛说,似乎也是不大可能的。

所以若由正念禅的修行立场来看,修行人“不完全相信”佛经里任何一句话的记载,才符合佛法修行的精神的。但“不完全相信”并非“不信”,而是有待自己修行的求证。“信”在佛法里可以说是“柔软心”。也就是不固执己见,随时准备调整自己的一种有开放性的心态。

这并非我个人的看法,而是佛法的修行本来就应这样。即修行佛法应“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注释一)这四句事实上已经把阅读佛经应有的心态,讲得很详尽了。也就是佛经只是启发人的工具,而修行主要是靠人自己,也就是“依智”。人修四念处时须超越一切成见与意识形态的綑绑与束缚,否则就是“依识”。而如果依了识,就容易“自命”与“自封”。不是捲入宗派之间的纷争,就是落入以自为高的傲慢。自然也就谈不上分辨了义经与不了义经了。

在后来佛教的发展里,的确是有人把佛法里的“信”误解,甚至是曲解了,而造成不少人以为修行佛法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能“相信”佛法。但事实上这是不对的。这和不少人以为修四谛的先决条件,是要先能认同与接受“人生的本质是苦”,是如出一辙的错误。

因为佛法修行的目的是除苦,是很实际地用智慧观察生命,无关乎相信或不相信。一个修行人如果不能在自己的生命里除苦,用智慧去超越与克服自己的烦恼,无论相信或不相信什么,都无关修行佛法的宏旨。

因为佛陀并没有要人信他或跟随他,而只是要人用他所发现的方法,去自己实验看看———到底能不能除苦,做个喜悦的人。

所以佛法的修行可以说是一种实验,而不是一种宗教。修行人尊敬佛陀,感恩佛陀,都是合理也正确的。但修行佛法的重点不是崇拜佛陀,也不是无条件接受他所说的话是“绝对真理”。修行人如果这样,就是把佛法的基本精神搞错了。

佛法不是一个宗教。所谓的佛教,也只是指“佛陀所教”。而他的所教,是生命的实验与实践。是让人试试他的方法是否可以离苦。如果失去了这个佛陀所教最基本的功能,而只是让人崇拜佛陀,或无条件接受佛经里他讲过的话,就不是“佛教”了。

所以研读佛经时的第一要件,就是不可为经教所“转”,而无条件地接受经里所载的一切。佛陀从没有要求弟子们接受他所讲的一切,而只是开示了方法,让他们自己去实验看看是不是这样。也就是要他们自己去求证。

这就是我要阐明的一个不大传统的看法———佛陀离去以后被逐渐发展出来的一些传统与看法,已经构成修行佛法的障碍。如果不能把这层意思厘清,读太多佛经或讲太多佛法会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

这不是在指称传下来的经典或论典有何问题,而是修行人如没有弄清楚佛法的修行主题是“自觉”,目的是让人有离苦的法喜,而有喜悦的人生,读了汗牛充栋的大量佛书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用。因为佛法原本并不複杂,而是因后来的“诸多发展”才令现代人感觉五花八门,眼花缭乱⋯

大家不妨平心想想,我说的这些是否属实?

汉传佛教的大乘传统一向把佛陀最早的教说定位为“声闻小乘”,以为其不可取,应迴小向大。但大乘佛教本身也在近代发展出了“金刚乘”,也就是藏传密教。其中不少人就指称声闻与缘觉二乘只是小学,大乘也只是中学。而他们所教的无上密法,才是大学。可见佛法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简直已经成为一个如百货公司一般的“大卖场”了!几乎是要什么有什么。因为“顾客至上”。

我无意在此讨论显密二教到底谁高谁低。更无意贬损大乘菩萨道慈悲利生的方便精神。我只是在指出五花八门的混乱在今天的中国佛教界的确存在。当现代人面对这隻如庞然大物般的“巨兽”,会感到困惑与沮丧是正常的。所以我感觉有需要去讨论:何为现代人读佛经时的正确心态?

我以为中国儒家的亚圣孟子所言,最合乎现代人读佛经时应有的态度。因为他说过一句很了不起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注释二)

无论是佛陀还是孔圣人讲的话,如果不能让学者在自己的人生里验证,进而“起用”,再智慧的言语都只像是给人娱乐或解闷的小说一样。

佛法解脱道的主要内容是让人觉醒———了解自己,进而站起来解决问题。了解自己也许并不容易,但佛陀已开示了方法,也就是修习正念禅———透过四念处(觉知自己的身、受、心、法)来抽丝剥茧。终久会“拨云见日”。这个方法也许不会让人“一步登天”或“一悟永悟”,但它实在可行,而且确定。也是人人都可修,可实验的。

佛法不是给人用来娱乐、解闷或填补空虚的,而是应用来帮助人除苦,做个喜悦的人。也实际解决人生里的问题。这也就是大乘佛法里所讲的波罗蜜多———能度。

修习正念禅无需读过三藏十二部。也不需要无条件接受任何经论里的话。事实上人只要能有粗浅的觉知,就可以相当喜悦。如果又能了解四谛,留心于八正道的实践,做个喜悦的人绝无问题。

乃至自证初果须陀洹,与最后证到极果,都不会只是小说里解闷、好听的故事!

注释一:

四依止为大乘经论中用来简别佛陀正法教的判定准则。如《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中有:“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如来所说真实不虚,我当顶受。譬如金刚,珍宝异物,如佛所说,是诸比丘当依四法。何等为四?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注释二:

见《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作者投稿禅世界。


【版权协议】【免责声明】【隐私条款】

【禅世界论坛】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经典翻译 PDF EPUB电子书下载

《禅世界WIKI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