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小部》。
卷一1-40、卷二41-80、卷三81-120、卷四121-160、卷五161-200、卷六201-240 和 卷七240-264。
礼敬世尊、阿罗汉和遍正觉者
《长老偈》KN.8【禅世界现代汉语版】
禅世界 译
(翻译中…… 欢迎加入禅世界翻译组)
南传上座部经典《长老偈》【禅世界版】参考Ven. Thanissaro Bhikkhu的英译版和其他英译版由禅世界翻译组用现代汉语译出。欢迎批评和建议。
【完成】:
【注】:《长老偈》偈号格式(KN.8.m.n):m: 卷号;n:《长老偈》中的偈号。
KN.8.1 卷一
(KN.8.1.1-KN.8.1.40)
一偈集
第一品
KN.8.1.1 须菩提(Subhuti)
【注】:须菩提出生于舍卫城苏摩纳长者家,是给孤独长者的幼弟。给孤独建祇园,须菩提随兄谒佛听法,出家受具,到林中修慈心三昧,成就阿罗汉。因常住林中,佛称他为“林居第一”。“……在无诤住(dewell without conflict)的比丘弟子中的第一者,是须菩提(Subhuti)。”(AN.1.201)。VT。
我的棚屋有顶,舒适
可避风雨;
我的心,很好地居中,
得到解脱。
我保持着热忱。
所以下雨吧,天神!
来啊,下雨吧。
KN.8.1.2 摩诃拘絺罗(Mahakotthita)
【注】:摩诃拘絺罗出生于舍卫城婆罗门家庭,俗名拘希罗·帝须。“……在得无碍解的比丘弟子中的第一者,是摩诃拘絺罗(Mahakotthita)。”(AN.1.218)。VT。
冷静,克制,
从容不迫提供忠告,
他摆脱诸邪恶品质 –
恰如微风过处
一片叶子从树上脱落。
KN.8.1.3 更柯雷瓦达(Kankharevata)
【注】:更柯雷瓦达出生于舍卫城富贵之家。修禅观,断烦恼,成为阿罗汉。他以偈颂称道佛之修智慧。“……在修禅的比丘弟子(meditators)中的第一者,是更柯雷瓦达(Kankharevata)”(AN.1.204)。VT。
如是所见:
诸如来的洞察智慧,
象夜晚燃烧的火,
对那些来的人
给予光亮,给予诸眼(giving eyes),
打消他们的疑惑(doubt)。
KN.8.1.4 满慈子(Punna Mantaniputta)
【注】:满慈子,本是阿罗汉,门下有五百沙门。“……说法第一者是满慈子(Punna Mantaniputta)。”(AN.1.196)
善良明智之友值得交往,
他们有高超的智慧。
广大深远的真理,
其义甚为深奥而很难理解。
精勤修学的有眼力远见之人,
才能很好地达到此智慧。
KN.8.1.5 达巴(Dabha)
【注】:达巴出生于末罗国(Malla)宫庭中。
无论谁难以调伏
他已经通过调御而驯服。
有能力,满足,
已经越过疑惑。
因为他的诸恐惧被驱散而胜利凯旋:
他有能力,不被束缚,
内心坚定而不动摇。
KN.8.1.6 寒林住者(三浮陀;Sambhuta)
【注】:三浮陀出生于王舍城婆罗门家庭,学习了婆罗门诸种技艺,与三位友人听佛说法后皈佛出家,到寒林(Sitavana)修禅,习不净观。VT。
比丘独入寒林
满足,心安而住。
修习身随念,
坚定,无畏,正念具足。
断除诸烦恼,
清净,胜利而归。
KN.8.1.7 跋利迦(Bhalliya)
【注】:跋利迦是Pokkharavati一商人之子,与其兄Tapassu共同经商。二人遂以石蜜、米食供佛,并皈依佛法,成为最早的居士。VT。
驱散死王诸軍(the troops of the King of Death)的人,
– 如一道巨大洪流摧毁一座十分脆弱的芦苇之桥 –
胜利凯旋,
因为他的诸恐惧被驱除。
他得到调御,
没有束缚,内心坚定。
KN.8.1.8 毘罗(Vira)
【注】:毘罗是舍卫城波斯匿王一大臣之子。一日入定正享受禅悦,其妻前来百般撩拨,未能使之动心。
我曾难以调伏,
而今得到调御。
心生喜悦满足,
超越疑惑而无染污。
达到涅槃,内心坚定,
毘罗胜利而不返俗。
KN.8.1.9 逼林达瓦车(Pilindavaccha)
【注】:逼林达瓦车,瓦车为族姓。有一天神,前世曾为逼林达瓦车弟子,常来人间与他叙旧,仍尊之为师,因此逼林达瓦亦为众神所爱戴。“……在天神所爱与合意的比丘弟子中的第一者,是逼林达瓦车(Pilindavaccha)。”
审查诸法的差别与不同,
我找到最殊胜的而皈依佛陀。
正法伟大,
有益无损。
精勤修学佛法,
通达真实之义。
KN.8.1.10 满金(Punnamasa)
【注】:舍卫城三弥提(Samiddhi)婆罗门之子。出生时家中所有器皿中都充满了金币,故名。VT。
任何人,
一位通达了知的大师,
满足,心中克制,
摧毁对这里和彼岸的渴望,
对一切法(现象)无染污的人,
会知道此世间的生灭起伏。
第二品
KN.8.1.11 幼犊(Culavaccha; 鸠拉婆蹉)
【注】:憍赏弥国婆罗门种姓。青年时代学习婆罗门的学问技艺,后拜谒佛而出家,受具修禅。当时憍赏弥城中僧众发生争论,幼犊长老心生厌恶,遂远离争辩的双方,自修止观,成为阿罗汉。
佛陀言说正法而喜悦,
比丘行持涅槃寂静之道。
诸行息灭之时,
就能得到安住。
KN.8.1.12 大犊(Mahavaccha; 大婆蹉)
【注】:摩揭陀国那罗迦(Nalaka)三弥提(Samiddhi)婆罗门之子。听到舍利子说法后,心想其师必更伟大,遂去拜谒佛陀,因而出家受具足戒,证阿罗汉果。
具有智慧之力,
以及诸戒德的行持。
专注修习禅定,
充满正念而进食。
已经出离贪欲而清净,
只待涅槃之时。
KN.8.1.13 林犊(Vanavaccha; 瓦那婆蹉)
【注】:迦毗罗卫城婆蹉聚落婆罗门种姓。其母妊娠时特喜林木,愿往林中漫步,所生之子遂名「林犊」。孩提时代常与悉达多王子一同玩耍,王子出家后他便往雪山修苦行。后来得知王子得道成佛,于是追随皈依,于林中证得阿罗汉。当众僧问他林居有何妙处时,长老以此偈回答。
深蓝的云彩
闪烁着亮光。
清澈的溪流,
使我身心清凉。
那些瓢虫覆盖的
岩石峭壁使我活力焕发。
KN.8.1.14 林犊尸婆迦(Vanavaccha Sīvaka; 瓦那婆蹉的沙弥)
【注】:林犊长老的外甥。林犊长老胞妹听说兄长已出家修得正果,便叫儿子随舅出家,随侍左右。其子遵命而行,人称林犊尸婆迦。不久,尸婆迦回村探母,身染重病,林犊长老到村中探视。当时天色已暗,长老说:「我出家以来,从未住于村镇,现在必须返回林中。」尸婆迦说:「我即随师返回。」于是二人离村回林。尸婆迦后修成阿罗汉,回忆当年情境,颂出此偈。
我的导师对我说:
尸婆迦!我们从这里走吧。
我的身子留在村子里;
而我的心已经到了荒野。
即使躺着,
我也要离去。
没有一个
其了知而受到束缚之人。
KN.8.1.15 军头波谟
【注】:舍卫城婆罗门种姓,本名达那玛纳沃(Dhanamanava)。早年修习三吠陀,年长后才听佛陀说法出家。有一天佛陀要带诸阿罗汉外出乞食,让阿难使阿罗汉取筹,以计其数。阿难备好筹具,军头波谟便来抽取。阿难心生疑虑,佛陀却赐他「取筹第一」称号。他为了解除众人的疑惑,进入第四禅,凭神通升入天中,大声颂出此偈。
五分结之轭已被断除,
五下分结之轭已遭舍弃,
精进修得五根。
一位超越五种依着的比丘,
被称为一个渡过洪流之人。
KN.8.1.16 贝拉陀悉萨(Belaṭṭhasīsa)
【注】:舍卫城婆罗门种姓。最初在乌鲁维勒迦叶处修苦行,终日拜火祭神。不久,乌鲁维勒迦叶被佛调伏,佛向乌鲁维勒迦叶及徒众说「火燃经」(Adittapariyaya sutta),讲述六根、六境、六识皆在三毒八苦之火中燃烧,贝拉陀悉萨听后成为阿罗汉,并皈依佛陀。阿难皈依时,担任阿难的依止师。某日坐禅,出定后自说此偈。VT。
就象一匹优良的纯种骏马
摇曳的尾巴和鬃毛
毫不费力地奔跑一般,
既然我已经获得了
一种非肉体的愉悦(禅悦),
因此我的我的日日夜夜
也毫不费力地度过。
KN.8.1.17 驼萨迦(Dasaka)
【注】:生于舍卫城,为给孤独长者奴仆之子。给孤独长者常派他清扫寺院,他也因此常得见佛并闻佛说法。久而生信,皈依出家。因往世习气未改,懒散放逸,不求进取。佛为了教导他,说了此偈,他始勤奋用功,修止观而成阿罗汉。他回忆起佛的教诲,又重述了此偈。
懒惰、迟钝,
饮食缺乏节制,
睡眠没有规律 –
犹如喂养的一头懒猪,
会再次进入母胎而重生。
KN.8.1.18 辛伽拉比陀(Siṅgālapitar)
【注】:生于舍卫城,婚后得子名悉迦拉。后皈依佛出家,依佛教导修习「骨想业处」(Atthika Sanna Karmasthana),在林中坐禅时,林中守护神为激励他精进说了此偈。他听后自强不息,修成阿罗汉。为感谢树神的激励,他又重复了此偈。
有一个佛陀的继承人,
贝萨卡拉森林里的一位比丘,
他以“诸骨”之想(the perception of “bones”)
弥漫覆盖整个大地。
我想说,很快地,
他舍弃感官贪欲。
KN.8.1.19 昆大拉(Kundala)
【注】:舍卫城婆罗门种姓。青年时随佛出家,但因心中不能平静,迟迟未得果位。一天外出化缘,见到了修渠者、造箭人和做车轮的木匠。回来午休时回想起一路所见,心想:水可随人意而流动,木可随人意而变形,我为何不能调伏自心呢?于是专心修练,终得阿罗汉果位。
修渠者疏导水,
造箭者调校箭,
木匠矫正木料,
持戒者调整自己的心。
KN.8.1.20 阿逸多(Ajita; 阿夷多)
【注】:舍卫城宰相之子。以疑难问题去佛处请教。佛予以满意的解答,于是阿逸多从佛出家,修观成阿罗汉。
我于死无所畏惧,
于生无所依恋。
我有正知和正念,
舍弃这五蕴所集之身。
第三品
KN.8.1.21 尼拘律陀(Nigrodha)
【注】:Nigrodha,舍卫城婆罗门种姓。祇园精舍布施给佛时,得见佛之庄严相好,于是随佛出家,修止观,得神通,享禅悦。VT。
我不害怕危险、恐惧。
我们的老师对无死(the deathless)精通娴熟。
不保留危险和恐惧的地方:
就是比丘们所行之道。
KN.8.1.22 吉陀迦(Cittaka)
【注】:出生王舍城一富有婆罗门家庭。去竹林精舍拜谒佛陀,听法出家。得念处在林中修禅成阿罗汉,僧众问及林中情景,他以此偈作答。VT。
头顶生冠,蓝色的
有着华丽颈项的孔雀们,
在迦羅瓦林(the Kāraṁvī woods)中啼鸣。
因凉风而颤抖,
它们唤醒沉睡者而禅修。
KN.8.1.23 瞿舍罗(Gosala)
【注】:出生于摩偈陀一富有家庭。因他人带动,归入佛门,到山林修念住,由母亲供养斋食。一天,他托钵回乡,母亲以蜂蜜、砂糖、奶饭为供。他将斋饭带到林中用过,坐禅修观,身心安宁,成为阿罗汉,又回到原住的山林之中。此偈讲述了这一过程。VT。
我在竹林中,进食了蜂蜜米饭,
并正确地把握了诸蕴的生灭,
将返回山坡,
意向于隐退远离。
KN.8.1.24 苏甘达(Sugandha)
【注】:舍卫城婆罗门种姓,尚在母体中时,其母及所居室便有香气。待出生时,更是香溢四邻,父母因此为他取名「苏甘达」(意为「妙香」)。入佛门后从摩诃塞拉(Mahàsela)师学道,修观七日便成阿罗汉。
我出家一年,
见到微妙之法,
通达三明,
行持正法
而得到正果。
KN.8.1.25 难提(Nandiya)
【注】:因其出世使父母得大乐故名。迦毗罗卫城释迦种姓,阿奴卢塔等王子出家时他也随同出家,修观成阿罗汉。一天,魔罗作祟,百般恐吓。他说此偈,训斥魔罗。
他的心犹如光辉,
不断卓有收获:
魔罗,你这黑暗者!
攻击象那样一位比丘,
你将陷入痛苦。
KN.8.1.26 乌跋耶(Ubbhaya; 無畏)
【注】:本为一王子,尼乾陀(Nigantha)曾让他问佛陀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但佛陀却给予了令人满意的解答,他于是皈依佛陀出家,证阿罗汉。
听到太阳亲族的佛陀
讲述很好的言谈。
我彻悟微妙的东西,
犹如箭头刺穿一根马尾毛尖一般。
KN.8.1.27 路摩萨冈迦(Iomasakangiya)
【注】:意译为「毫躯」,因脚底生毫故名。迦毗罗卫释迦种姓。路摩萨冈迦请求在佛陀座下出家披剃。佛陀令其征求父母意见,母亲说他娇弱,不堪苦行,未准。为说服母亲,说了此偈。出家修证后又重复了此偈。
图婆、古沙草,
普塔、吉罗草,
优尸罗根,
门萨草,
披沥丛生野草,
我心远离,
禅修而心出离。
KN.8.1.28 閻浮村出生儿(Jambugamiyaputta)
【注】:Jambugamiyaputta,皈佛门后在娑枳多城安缮林修行。其父见他不甚用功,便写出这首偈送给他。他看后勇猛精进,得神通,成就阿罗汉。亲友建寺供养。因是在父亲之策励之下修得果位,为表达感激之情,又重复了其父所示之偈颂。
不讲究衣着,
也不喜欢装饰容貌。
送你戒德之香,
不要违反戒德。
KN.8.1.29 哈利达(Harita)
【注】:舍卫城婆罗门种姓。青年时遵父母之命与一门第相当的女子结婚。他深爱的美貌妻子不幸被毒蛇咬死,遂使他明白人生无常的真谛,于是皈依佛门。佛对他说了此偈。哈利得法喜完满,修成阿罗汉。
哈利达!要提升自己,
并且校直你的心
象一位射手校正一支箭一般,
会粉碎无明。
KN.8.1.30 郁抵雅(uttiya; 郁帝迦)
【注】:uttiya,舍卫城婆罗门种姓。青年时幻想长生不老,皈依外道。转入佛教后因不能严持戒律而无所成就。见自己同修道友皆得正果,心中焦急。佛以「诸根清净」为诫。他依此修行时又感染疾病,身心痛苦,于是颂此偈自我勉励,终成阿罗汉。
我的身体有病,
心应当保持正念。
身体生病时,
应该精进不放逸。
第四品
KN.8.1.31 伽趺瓦拉提利耶(Gahuratīriya)
【注】:舍卫城婆罗门。一日见佛显双通,心生敬仰,遂皈佛门,不久修成阿罗汉,仍居林中。亲友们说林中多蚊蝇,不宜久住,请他回舍卫城。僧以此偈表明决意林居。
在荒野,大森林中,
为蚊蝇所触,
象一头冲锋陷阵的龙象,
充满正念,接受那一切。
KN.8.1.31 須卑(Suppiya)
【注】:前世曾于迦叶佛时生于刹帝利家庭,是一位有学识的僧人。因自诩门第而贡高自傲,至乔达摩佛时遂再生于舍卫城一个看坟人家庭。某日去访友人苏波迦(Sopaka)长老,听他说法,遂入佛门,终成阿罗汉。
我要做一笔交易:
以衰老换不老之境(aging for the ageless)
以热苦换无束缚之境(burning for the unbound) –
最高的平静,
无与伦比的
离轭休止安稳。
【注】:不老之境,即涅槃。离轭休止,即寂静。
KN.8.1.33 苏波迦(Sopaka)
【注】:意墓生。出生于舍卫城一个穷苦家庭。其母在生他时难产,以至于昏死。亲友们不省,便将「尸体」送到坟地,准备置柴木上火化。当时有诸神作法,将火熄灭;婴儿出生后,母方死去。天神化人,将婴儿抱走交看坟人,看坟人将此婴儿与生子須卑一起养大。苏波迦七岁时随佛出家,修慈心三昧,成为阿罗汉。为阐明慈心三昧的意义说了此偈。
正如一个人对其
亲爱的独生子很好一样,
一个人应该善待
无处不在的所有的生物。
KN.8.1.34 波舍(Posiya)
【注】:舍卫城长者之子,桑迦摩吉得(Samgamajita)长老之幼弟。青年时婚娶,并得子。不久看破红尘,出家为僧。到林中修不净观而成阿罗汉。拜谒佛陀后回家乡探望亲友,旧时妻以居士身分供僧人斋,斋后肆意挑逗。僧心坚定,只觉女人愚昧,毅然起身回到林中。林中比库问及回乡情形,僧以是偈为答。
对于一位贤智者,
女子不可亲近。
从森林回村里,
由那里探望家人。
因此波舍起身,
默然无言而回到林中。
KN.8.1卷一1-40终。
卷一1-40、卷二41-80、卷三81-120、卷四121-160、卷五161-200、卷六201-240 和 卷七240-264。
返回《小部》。
【Chanworld.org出品】2021.03.28-2023.02.05-MG
禅世界版的内容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