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与佛教现代化
梅塔
2021.08.15
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的《师说》,这样讲到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这些话用在佛法修学上,也很贴切。
我们普通人修学佛法,必然有很多疑惑,因为佛陀所教导的甚深法义如因缘的集起和烦恼的止息,有时与现实世界中种种现象的演化看起来似乎相当矛盾。特别是当一个自认为善良、正派和勤奋之人受到他人的诽谤、经受生活的磨难或出现意外状况等时,修行信心往往受到严重打击而产生对佛法的怀疑。某些阶段的修学者需要老师,就象佛陀在古印度当时的许多弟子,需要佛陀的教导、开示、建议、规劝和惩戒等才能步入解脱觉悟之道、持续坚定修行和达到不同的觉悟之境一样。佛法的老师、善知识,有责任传授佛法真谛,指导学生修行,以及解答学生修行实践中的困惑。佛教在很多人看来,本质上就是佛法的学习和教育,就象当代人工智能所强调的学习一样,唯有学习,一个人才可能有效地掌握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识,才能发生无明(无知;ignorance)到明的转变而有智慧。谦虚勤奋的好学生,尊重老师,受到循循善诱的善知识的提携而取得修学成效,似乎体现《师说》里学生和老师教学相长的和谐关系。但是在现实世界里,有些学生大概“天纵英明”,在不同场合贬低老师的教导,特别是淡化所谓“圣言量”在个人佛法修学的作用,也许是认为自己不需要别人的启迪反而要强作他人的教师爷,或者倚老卖老觉得已经自证开悟如王婆卖瓜,谁知道呢?而某些学生或许本来十分优秀,但却没有因缘抉择到契合的好老师和善知识,或者执着于封闭的自我思辨,被教授和/或自学了不少与八圣道相反的八邪道,比如针对佛陀和其核心教义的妄语妄言和攀附其他哲学和宗教的邪知邪见。世事就是这样无常而非总具有玫瑰色彩。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善知识,如印顺导师和尊者菩提比丘等,而互联网也给了我们亲近善知识的条件 – 只要修行人愿意,可以多方了解和自由抉择与自己相应的善知识作为修学佛法的老师。佛陀在自己求道修学的过程中,就有很多位老师,包括修到最高禅定境界的大师。他不断选择和超越这些老师,才有通向最后遍正觉的觉悟境界的不断提高。如果一个修行人在此时此地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老师,最实际的办法是以佛陀为师。佛陀本身就是一位伟大的老师,记载他的核心教义和教法的原始经典如北传的《杂阿含经》、《中阿含经》和上座部佛教的《相应部》、《中部》等也可以作为我们的老师 – 佛陀在经典里生动地给我们以真切的教导和鞭策,何乐而不为呢?
由此人们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卷帙浩荡的佛教文献中哪些堪称佛经呢?不同佛教宗派对此有不同的狭义和广义的看法。尊者阿难忠实记录佛陀教导的大部分原始教典一般被认为是佛经。那些已经加入了部派佛教、后起大乘佛教包括中观和唯识学派思想的文献,按照某些学派符合三法印的文献就是佛经的广义说法,只要如理如实地在它们产生时代当下作出符合佛陀核心教义的阐释和发展,也可看作佛经。简言之,符合此时此地的正派修行人的现实要求,并与佛陀核心教义一致的文献就是好经典。相反,不能因时因地启迪人们精进修行、宣扬神秘 / 玄幻 / 迷信思想、刻意伪托佛陀所创而宣扬其他宗教教义、歪曲和反对佛陀核心教义的文献应该被判为非佛教经典,无论它们是否以“如是我闻”开首或自称为佛陀所立。记载中国禅宗六祖慧能教说的《六祖坛经》明确地指明其来历和作者,并非传自佛陀和印度,但这丝毫不影响《六祖坛经》作为中国佛教佛经和禅宗经典的地位。
当代很多大德是现代修行人佛法阐述和修行实践的表率,他们的一些系统性著述可以看作新的佛教经典。佛教现代化呼唤更多的适合现代社会和现代修行人的对佛陀核心教义的阐释、修行方法和次第、修行道德规范的产生。历史上的很多佛教文献可以放入电子经藏中保存以供人研究,而为了此时此地的修行人更好地学习佛法和获得修行的利益,我们更需要佛教现代化的经、律、论。
【参考】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