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尊者菩提比丘(Ven. Bhikkhu Bodhi)是当代巴利藏巨擘,为美籍佛教僧侣,1944年出生于纽约市的犹太家庭。1966年,取得纽约城市大学布鲁克林学院哲学学士学位。1972年,于加州克莱尔蒙特研究所完成哲学博士学位。后赴斯里兰卡,追随当代僧人学者先驱,已故的阿难达麦崔亚尊者 (Ven. Balang
oda Ananda Maitreya)出家,1973年受比丘具足戒。1988年出任斯里兰卡佛教出版协会(BPS: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会长和编辑至今。尊者深入南传巴利经、律、论三藏,其著作、翻译、编辑均声誉卓着,受到教界诸尊者及各学术界的推崇;曾出版过多部英文与巴利文佛教著作,其中最具重要性与历史性的贡献,便是将巴利经论以现代英文语法,翻译和注释,嘉惠许多学者。尊者曾在斯里兰卡的隐居林(Forest Hermitage),与当代最重要的上座部佛法诠释大德向智尊者(Nyanaponika Thera)共住,并于1984年担任向智尊者的侍者,直至1994年10月尊者圆寂。2000年5月,法师受邀在联合国首次卫塞节庆典中演讲,2006年初,受邀到台湾香光尼众学院讲解两部巴利经──《正见经》与《马邑大经》。 2006年斯里兰卡总统授予菩提尊者荣誉称号,表彰他的佛学造诣及对佛法传播的贡献。 尊者也研究印顺导师之思想和著作。现住美国纽约庄严寺,为美国佛教会会长。
参考链接
For the Dhamma lectures and teachings:
http://www.baus.org/en/?cat=9 (includes schedule of classes)
http://bodhimonastery.org/a-sy
http://www.noblepath.org/audio
http://www.youtube.com/playlis
主要著作
- The Discourse on the All Embracing Net of Views《包含一切见网经》 (1978)。
- 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阿毗达磨概要精解》(1993)。
- The Connected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 A Translation of the Samyutta Nikaya 《相应部尼柯耶》英译,Wisdom Publications; 2nd edition (June 15, 2003), ISBN-10: 0861713311, ISBN-13: 978-0861713318, 2080 pages。
- The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Translation of the Majjhima Nikaya (Th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 《中部尼柯耶》英译, Wisdom Publications; (November 9, 1995),ISBN-10: 086171072X,ISBN-13: 978-0861710720, 1424 pages.
- 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英文, Pariyatti Publishing,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Sri Lanka edition (September 1, 2003), ISBN-10: 1928706029, ISBN-13: 978-1928706021400 pages。
- In the Buddha’s Words: An Anthology of Discourses from the Pali Canon 《佛陀的教诫‧巴利经文选集》英译, Wisdom Publications; First Edition edition (July 28, 2005), ISBN-10: 0861714911, ISBN-13: 978-0861714919, 512 pages。
-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Way to the End of Suffering, Pariyatti Publishing; 3rd edition (April 1, 2006), ISBN-10: 192870607X , ISBN-13: 978-1928706076, 144 pages。
- The Numerical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A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the Anguttara Nikaya, 《增支部尼柯耶》英译 Wisdom Publications; annotated edition edition (October 16, 2012), ISBN-10: 1614290407, ISBN-13: 978-1614290407, 1994 pages。
- The Buddha’s Teachings on Social and Communal Harmony: An Anthology of Discourses from the Pali Canon (Th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英文, Wisdom Publications (December 13, 2016), ISBN-10: 1614293554, ISBN-13: 978-1614293552, 240 pages。
- The Suttanipata: An Ancient Collection of the Buddha’s Discourses and Its Canonical Commentaries (The Teachings of the Buddha)英文, Wisdom Publications (September 26, 2017) , ISBN-10: 1614294291, ISBN-13: 978-1614294290, 1568 pages。
《菩提比丘的故事-美國大學生與越南僧侶的巧遇》
第一四五期, 线上慧讯 专题分享 2013年 7月 20日
编辑组整理 (http://www.bauswj.org)
1965 年八月的第一个星期,我计划和同学利用暑假开车到加州,去探望一位在旧金山渡暑假的朋友,因为暑期结束后,我就要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学院展开四年的大学生活。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一,我们一早从布鲁克林出发,经过一整天的行驶,我们在威斯康辛州麦迪逊市的朋友家过夜。
这是我第一次到波科诺山西麓,感觉非常兴奋。
经过一夜休息,第二天,天气非常好,一早我就出去散步。穿过安静的街道,信步而行,来到威斯康辛大学的校园,当我接近校园的林荫大道时,令人震撼的事情发生了:我的视野右侧,一幢石砌建筑的门突然打开了,一位身穿橙黄色袍子、东亚人模样的中年人走了出来,跟着出来的是一位高大的美国男士,他俩边走边谈。
我立刻意识到,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佛教僧侣。此前我从未见过和尚,当时美国真正的佛教僧侣,屈指可数。没想到我几个月前才刚刚开始了解佛教,从赫尔曼· 赫塞的《悉达多》(台湾书名为《流浪者之歌》,水牛文库)裡,知道佛教僧侣身穿藏红色的僧袍,因此我认出这人是一位比丘。当时,我被深深震撼,愕然呆立:这是一个多么宁静、沉着的人,他由内而外,散发着智慧、尊贵和庄严,我从未在西方人身上看到过这种气度。他身边的美国人想必是位教授,表现出恭敬和尊重的态度。我想他可能不是一个普通的和尚,应该是佛教的高僧。仅仅是看他走到对面的路上,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幸福。我觉得自己彷彿是那位古印度婆罗门的青年:当他走在路上遇到苦行者乔达摩的弟子一样。乔达摩就是那位被称为「佛(觉者)」的人。
我和他们之间相距约七十码,我好想走近这位僧人,问他是谁,在做什么,还有许多其他的问题。但我太害羞了,怕自己会显得很蠢。我只好站在原地紧紧地注视着他,他们穿过林荫路,在那裡经行约莫四五分钟,我则站在原地仔细观察他的一举一动。
我觉得自己被送到另一个生命维度,内心激起了深刻的嚮往。我想这时,如果有人用针在我身后扎我,我也不会感觉得到,我深深浸润在这位僧人的威仪和气质中。后来他和教授走到另一栋楼前,教授打开了门,他们走了进去并消失在我眼前,我仍然为这次的巧遇而喜悦,但不久我的快乐就被伤感取代了,因为想到我失去了叩开东方智慧之门的机会,我想,此后,这位神奇的僧人和我,会各走各的路,我们的路可能永远不会再有交集了。
因缘的运作确实神奇、不可思议!
1966年9月,这件事过了一年之后,我在加州克莱蒙特研究所(洛杉矶以东25英里)继续读博士。春季学期的时候,学校来了一位越南和尚,还搬到我们学校研究生宿舍的楼下。但是他不像威斯康辛州见到的那位僧人那样的「宁静和沉着」,而是「逍遥自在」型,他弹班卓琴,唱越南民歌,抽法国香烟,还会做美味的猪肉和鸡肉菜餚(虽然在他们的大乘寺院是要求吃素的),他主修政治学,说话大胆到会让亨利.基辛格脸红。出于这些原因,儘管我对佛教很感兴趣,但一开始还是与他保持距离。不过,一旦走近他,我就喜欢并接纳他作为我的第一个佛教老师。1967年的夏天,我们在研究生宿舍楼住同一个公寓,后来一起搬到校外的一所小房子裡。
1967年11月他告诉我,一位着名的越南高僧正在美国,名字叫明珠法师(Thich Minh Chau释明珠)不久将到路易斯安那来。他说明珠法师是万行大学(Van Hanh University)的校长,在佛学上造诣很深。他在印度那兰达佛教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对巴利《中部》和汉传《中阿含经》做过很重要的比较研究。我的和尚朋友邀我同去洛杉矶见明珠法师。
于是,在一个晴朗的深秋早晨,我们拜访了一户越南家庭,当明珠法师从他的房间走出来,我看见一位身着橙黄色僧衣的中年僧人,他安详自若,举止庄严,散发着慈悲和智慧。他看起来真的非常像我两年前在威斯康辛校园见到的那位僧人。不过我还不敢确定,因为当时我和那位出家人相距约七、八十码之距,我看不清楚他的五官。所以我决定问清楚。但我必须耐心等待,我的和尚朋友、明珠法师和寄宿家庭在讲越南语。当我得到机会时,我问他:「这是您第一次来美国吗?」他说:「不,几年前我来过。」我正期待他这样的回答,然后我问道:「尊者,1965年8 月初您到过威斯康辛大学吗?」他说:「的确,我当时去拜访我的朋友,理查德·罗宾逊教授,他在那裡开展佛学研究项目。」我告诉他,那一天我看着他穿过校园。他微笑着说:「那么,这不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了。」
几年后,明珠法师再次来到美国(可能是1969),他跟我们在克莱蒙特的住处一起待了几天。再后来,我计画赴亚洲受比丘戒并学习佛法,他为我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并为我写了一封美好的介绍信(给权威的亚洲佛教机构),直到我到了康提(Kandy, 锡兰)仍然随身带着这封信。我去锡兰期间,正是他建议我跟随诺那波尼迦尊者(Thera Nyanaponika 尊者向智尊者)学法,儘管我几年都没达成目标。我在锡兰出家的最初几年,我偶尔会写信给明珠法师徵求他的建议,他总是及时而周到地答覆我。
1975 年,南越被共产党统治后,我与他失去了联络。但在准备这次讲座的时候,我回顾我们早年的会面,这些记忆变得栩栩如生,我想我应该打听他的情况。通过 internet 互联网,我联繫到一个在澳大利亚的越南网站管理员,通过他得知,明珠尊者还住在胡志明市,虽体衰有病但还活着,他的年龄大约90岁了。我给他写了一封信,并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澳大利亚的越南网管,网管也给明珠尊者的越南学生(一位出家人)发了一封信 。
明珠尊者,因年老和病痛无法工作之前的几十年中,明珠尊者已把巴利圣典的《四部尼柯耶》译成了越南文—这是我最近才知道的。
于是,这裡出现了惊人的、不可思议的因缘:
1965年8月初的某一天,二十岁的美国大学生,偶遇一位年长他三十岁的越南僧人,这位年轻人后来成为《中部》的共同英译者(另一位译者是已故的髻智尊者 Thera Nyanamoli)、《相应部》的英译者,并英译了《增支部》(《增支部》的英译于2012年出版);而那位越南尊者将《四部尼柯耶》翻译成了越南文。美国学生在1965年的时候,并未从事佛教研究,只是刚刚开始了解佛教而已。他无意中遇到和尚,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面对面的遇到。从客观因果关係的角度来看,相遇是纯粹的巧合。美国青年在城裡散步时,那么偶然的一个转弯,远远地看到了这位和尚。然后和尚走了,美国青年甚至不知道和尚是谁,和尚并未看到这位美国青年。
是什么让我决定那天早上出去散步,并沿着湖滨转向校园呢?而且恰恰是在那个地点、那个时刻呢?
它真的完全是随机事件,仅仅是一连串随机的决定吗?
如果我们生起这些怀疑,那么就会问:「导致这种巧合的更大联繫纽带是什么?在同一时间我去加州、尊者去威斯康辛?」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和朋友计画提前两天离开布鲁克林,但是,在最后一刻,车出现故障,使得我们不得不延迟到周一的早上启程。如果按原定计画,我可能就错过了与和尚的相遇。
当我离开校园时,我确信我们不会再相见,我并未有意识地促成一系列与他再次见面的决定,也未作任何故意的设计,使我们再次接触。而这一次的见面,我们可以面对面的成为佛法的同行者。我选择了一个研究所,最终使我接触到另一个越南僧人,并与我成为朋友—但我去念研究所时,甚至不知道这位僧人会来(事实上,我对越南佛教僧侣一无所知);通过我和他的友谊,我见了两年前那位留给我深刻印象的出家人—却不知道这两个和尚是相识的。
多年后,当我开始着手翻译巴利圣典时,我虽然知道明珠尊者写过巴利圣典和汉译《中阿含》的比较研究,但是我不知道他一直将巴利圣典翻译成越南文。我们的工作都是将其译成我们各自的母语,我们做的工作几乎是相同的。
那次威斯康辛大学的巧遇(我从未回到过那裡,可能今生也不会再去),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预示?
【Chanworld.org收集整理】2017.3.31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