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妄语戒是现代修行人的基本道德戒律要求
梅塔
2021.05.22
世俗社会的妄语
妄语,通常是指虚伪和不如实的陈述,以欺骗他人而获取利益为目的。妄语可能使用口语形式,出现在演讲、谈话、音像媒体和日常交流等中。妄语也可能表现为书面语言,通过文告、文件和书籍等四处流传。匹诺曹(Pinocchio)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儿童文学作品《木偶奇遇记》中的主角 – 一旦说谎,他的鼻子就会变长,很好辨认和形象化,深受天性单纯的小朋友们的喜爱。可是在世俗社会中,妄语本身投人所好,招摇过市,其发布和传播者岂会如此容易为人们所辨认?严肃认真的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滔滔雄辩的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动听地用谎言激发两国民众陷入发动侵略的歇斯底里;高喊“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特朗普,短短四年里说谎成千上万,导致暴徒攻打国会山的声名狼藉之举;笑容灿烂的旷世领袖金正恩绘声绘色讲述其祖父随手一枪击落敌人战机,宣称朝鲜各方面世界领先;“和蔼可亲”并发动十年浩劫的毛泽东与说谎者尼克松畅谈濒于崩溃边缘中国的伟大成就。言说妄语作为沟通的一种手段,可以帮助丑陋政客们呼风唤雨、颠倒黑白和玩弄权术,也是不少普通人用以牟利、诈骗而获得帮助、人际关系和心理安慰的伎俩。在传统社会中,撒谎、说谎尽管比比皆是,人们往往仍然放不到桌面上供人一目了然。而在当代互联网社会,公共媒体和自媒体空前发达,妄语和谎言的起源和传播成本极低,加上妄语大王特朗普之流的倡导,不少人否认事实而用所谓“另类事实”给自己和他人洗脑到了毫无廉耻和不择手段的地步。妄语者,一方面可能受到社会、法律和宗教制裁,但是另一方面,极大的社会、商业和政治等利益的诱惑,让妄语者们前仆后继,在现代世俗社会里蔚为壮观。
佛教界面面观
佛教界作为世俗社会的一部分,并非晋朝高士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佛教在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教义演化纷繁而泥沙俱下。大乘佛教在古印度灭亡原因有自,便是由于当时的秘密大乘佛教与密教和印度教合流,装神弄鬼而脱离佛陀的教义正轨,从而失去作为宗教的竞争力和存在必要。发展到明清之际的传统中国佛教,与道家道学的虚无玄谈和宋明理学的心性大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有儒、释、道融合的趋势。某些佛教宗派甚至反对原始佛教中佛陀的亲传教义和教法,而只称颂后起祖师大德的时代演绎,以非核心的方便之法冻结或替代佛陀的缘起、三法印、四圣谛、四念处、七觉支和八圣道等核心教义。从佛教经典来看,带有“如是我闻”的佛教原始经典(如《阿含经》)长期被传统中国佛教界所忽视与不彰,而很多署名不详、假托作者和梵语化的后起大乘文献却为主流佛教所推崇和光大。即使在对待文献持保守态度的上座部佛教的尼柯耶如《长部》和《小部》中,我们也能看到后期所添加的很多部派佛教而非佛陀时代的内容。某些佛教团体贬损包含佛陀的真切教导的原始经典,着迷于印度佛教后期来路不明的所谓经典,甚至某些已被证实的佛教伪经。即使针对很多大乘佛教徒喜爱和尊崇的《楞严经》,佛教界人士,“如梁启超、吕澂等人,主张此经是在中国创作,非由印度传入”,此经来源现今尚未有定论(见维基百科词条)。如果有佛教宗派宣扬根据历史考证存疑的并与佛教核心教义相违背的佛教经典,并作为其宗派的重要经典之一,难道不是一种对经典态度的妄语吗?从佛教仪轨来看,当初佛陀和圣弟子们在修行中,并无寺庙、偶像、崇拜和等级体制,他们在空屋、树下、河岸、墓地和他人施舍的住所等处自在地禅修,何等简朴和潇洒。到了大乘佛教时代,结合婆罗门教、印度教和其他世俗祭祀仪式,大乘佛教的仪轨得以建立和复杂化。中国的帝王们将佛教的象征和仪式宫廷化:北魏皇帝和唐朝武则天要求工匠按照自己的形象雕刻巨大的佛像;而清朝的慈禧自称观世音化身,与其太监留下扮作观音和善财的照片 – 这种借助佛教形式而歪曲佛教威仪的东西,难道不是一种对佛教形制的妄语吗?
修行人面面观
佛法修学的实践就是修行。不妄语戒是佛教徒所奉行的五戒中的基本道德戒律之一。佛教修行人在实践中是否都在谨守不妄语戒呢?可以看到有人热衷于宣传如来、阿罗汉、遍正觉者关系等似是而非的说法,例如“凡夫来而不如、阿罗汉如而不来、菩萨非如非来、佛如来”,混淆核心与非核心教义的界限,这难道不是一种歪曲佛陀教导的妄语吗?有佛教团体极力宣扬“佛法时代”所谓修行的唯一道路,贬低其他宗派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和契合现代精神的修行方法 – 这种不符合佛陀缘起观的绝对思想,难道不是一种虚假代言佛陀的妄语吗?有些修行人依据后期的经典,轻视佛陀的阿罗汉弟子的修行方法和成就,假借虚拟经典作者斥责佛陀的觉悟之道,或者宣扬后起经典起源的神秘不经之谈以论证其真实性和正统性,这难道不是一种变相攻击佛法的妄语吗?有些实为恶知识的“佛教大师”为了实际的名、闻、利、养,刻意将佛教商业化、迷信化和庸俗化(中国河南和海南等地),鼓吹“觉悟是xx”、“xx心是佛”、“永远在xx世界”、“xx大报告就是当代佛经”等,这难道不是一种恶知识的反佛法妄语吗?还有一些自诩修行佛法的人,或非因计因、非果计果和颠倒因果,或基于无明而割裂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关系,或攻击佛陀核心教义(如觉悟和觉悟之道),或自我标榜、自我美化和自我认证所谓解脱境界,或宣扬疾病起源的无稽之谈并诱导他人沉迷某种法门而不借助现代医学治疗身心疾病 – 这些散布妄语的修行人,是佛陀在经典中所批评的狂妄我慢的愚者在现代社会中的真实写照。
现代修行人如何对待不妄语戒?
佛陀在《中部》(MN.2.73.5)说:“……妄语(false speech)是不善的,戒绝妄语是善的;恶意语是不善的,戒绝恶意语是善的;粗言粗语(harsh speech)是不善的,戒绝粗言粗语是善的;流言蜚语(gossip)是不善的,戒绝流言蜚语是善的……” – 这里清楚里说到不妄语是善的(wholesome)。不妄语还是一种修行人应该有的基本正直(intergrity) – “直心是道场”。《法句经》DhP.1.1(1) 说:“ 诸法以心(Mind)为先导,以心为主宰,并由心造作产生。” 语言表达心的意志(wills)、想法(thoughts)、念头(minds)和观点(views)等。要清楚说明心的状态,供自己和他人了知,如实地使用正语而非妄语是其中的关键。语言也是佛法修行的教学工具,学人修行状态的窗口。身语意之一的语言或言说能造作语业(verbal actions),对周遭环境中的自己和他人产生良善或恶劣的作用和影响,可见不妄语戒是何等重要。
那么,现代修行人如何遵守不妄语戒呢?作为修行人的自我期许和佛教现代化的道德戒律的尝试性阐释,现代佛法修行人:
- 要了知何为妄语。
- 要在自己清楚知道和看见(know and see clearly)时,如实和实事求是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 要坚持善说、爱说、谛说、法说:
- 《杂阿含经》1218经:“我今当说四法句,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四?贤圣善说法,是则为最上。爱说非不爱,是则为第二。谛说非虚妄,是则第三说。法说不异言,是则为第四。诸比丘!是名说四法句。”
- 《相应部》之《善于言说经》(SN.8.5): “很好得到言说的事物(what is well spoken),善言善语(the good say)当为首要第一;第二,言说法,而不是非法;言说令人愉快的,而不是令人不满的为第三;第四,言说真实而非虚假。”
- 要清楚了知不妄语戒与谨言慎行没有冲突,甚至不妄语与不言也不矛盾, 因为:
- 修行人有谨言慎行的权利;
- 修行人有基于善的不言说的权利;
- 修行人有基于善的不伤害的权利;
- 修行人有大声疾呼的权利;
- 修行人有基于善的批评和批判的权利。
- 要如实、适时地批评、批判妄语,让正语得到褒扬。
- 在佛法修行和世俗生活中,要辨别和远离妄人与恶知识。
【参见】:《关于梁兆康先生在其他社交网路上的言论》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