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应部》卷35【禅世界版】13

SN.35.1-12SN.35.13-22SN.35.23-42SN.35.43-62SN.35.63-73SN.35.74-83SN.35.84-93SN.35.94-103SN.35.104-113SN.35.114-123SN.35.124-133SN.35.134-145SN.35.146-155SN.35.156-227,和SN.35.228-248


第四篇  六处品

《相应部》卷35【禅世界版】13

六处相应(相应三十五)
第十五品  新与旧(New and Old)品

SN.35.146-155

SN.35.146  业(Kamma)经

“比丘们!我将给你们教导新业与旧业、业的息灭以及导致业灭之道。你们要谛听!你们要密切注意!我要说了。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旧业呢?眼是旧业,应该看作由意志(volition; 思)所产生和塑造(generated and fashioned),能被感受的某种事物。耳是旧业……意是旧业,应该看作由意志(volition; 思)所产生和塑造(generated and fashioned),能被感受的某种事物。这就称为旧业。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新业呢?比丘们!凡是一个人现在由身、语或意所造作的行为(action)。这就称为新业。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业的息灭呢?当一个人通过身体行为、言语行为和精神行为(bodily action, verbal action, and mental action; 身业、语业和意业)的息灭而达到解脱时,这就称为业的息灭。

【注】:在不引起混淆的地方,业(kamma)和行为(action)可以互换。在佛陀的时代,有些沙门派别,不用业来称呼行为。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导致业灭之道呢? 就是这八支圣道,即:正见(right view)、正思惟(intention; 志)、正语(right speech)、正业(right action)、正命(right livelihood)、正精进(right effort)、正念(right mindfulness)、正定(right concentration)。

比丘们!如是我教导了旧业,我教导了新业,我教导了业的息灭,我教导了导致业灭之道。比丘们!任何一个出于怜悯的慈悲的老师为他的弟子们应该做的,希冀他们的福利,我已经为你们做了。比丘们!这些是树下,这些是空屋。比丘们!你们要修习禅定,不要放逸,以免以后懊悔。这是我们对你们的教诫。”


SN.35.147  适于证悟涅槃(Suitable for Attaining Nibbana)经 (1)

“比丘们!我将给你们教导适于证悟涅槃之道。你们要谛听!你们要密切注意!我要说了。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适于证悟涅槃之道呢?

在这里,一位比丘看见眼为无常的,他看见诸色为无常的,他看见眼识为无常的,他看见眼触为无常的,他看见任何以眼触为条件而生起的受,不管是快乐的或是痛苦的,还是既不是快乐的也不是痛苦的,都为无常的。

他看见耳……他看见意为无常的,他看见诸精神现象(法)为无常的,他看见意识为无常的,他看见意触为无常的,他看见任何以意触为条件而生起的受,不管是快乐的或是痛苦的,还是既不是快乐的也不是痛苦的,都为无常的。

比丘们!这就是适于证悟涅槃之道。”


SN.35.148  适于证悟涅槃(Suitable for Attaining Nibbana)经 (2)

“比丘们!我将给你们教导适于证悟涅槃之道。你们要谛听!你们要密切注意!我要说了。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适于证悟涅槃之道呢?

在这里,一位比丘看见眼为痛苦的,他看见诸色为痛苦的,他看见眼识为痛苦的,他看见眼触为痛苦的,他看见任何以眼触为条件而生起的受,不管是快乐的或是痛苦的,还是既不是快乐的也不是痛苦的,都为痛苦的。

他看见耳……他看见意为痛苦的,他看见诸精神现象(法)为痛苦的,他看见意识为痛苦的,他看见意触为痛苦的,他看见任何以意触为条件而生起的受,不管是快乐的或是痛苦的,还是既不是快乐的也不是痛苦的,都为无常的。

比丘们!这就是适于证悟涅槃之道。”


SN.35.149  适于证悟涅槃(Suitable for Attaining Nibbana)经 (3)

“比丘们!我将给你们教导适于证悟涅槃之道。你们要谛听!你们要密切注意!我要说了。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适于证悟涅槃之道呢?

在这里,一位比丘看见眼为无我的,他看见诸色为无我的,他看见眼识为无我的,他看见眼触为无我的,他看见任何以眼触为条件而生起的受,不管是快乐的或是痛苦的,还是既不是快乐的也不是痛苦的,都为无我的。

他看见耳……他看见意为无我的,他看见诸精神现象(法)为无我的,他看见意识为无我的,他看见意触为无我的,他看见任何以意触为条件而生起的受,不管是快乐的或是痛苦的,还是既不是快乐的也不是痛苦的,都为无我的。

比丘们!这就是适于证悟涅槃之道。”


SN.35.150  适于证悟涅槃(Suitable for Attaining Nibbana)经 (4)

“比丘们!我将给你们教导适于证悟涅槃之道。你们要谛听!你们要密切注意!我要说了。

比丘们!你们怎么想呢?眼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是无常的,大德!”  “ 无常的是痛苦还是快乐?”  “是痛苦,大德! ”  “无常的、痛苦的和屈从于变化的适合如是认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自我”吗?”  “不,大德!”

“比丘们!当如是看见时,已受教导的圣弟子对眼,对诸色,对眼识,对眼触,对所有以眼触为条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都体验厌离。对耳……对意,对诸法,对意识,对意触厌离,对任何以意触为条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都体验厌离。当体验厌离时,他冷静离欲,通过冷静离欲,他的心获得解脱。当解脱时,而有”它解脱”之智。他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存在的状态不再。”

比丘们!这就是适于证悟涅槃之道。”


SN.35.151  一个学生(A Student)经

“比丘们!生活在梵行当中是沒有学生们和沒有一个老师的。一位有学生们和一个老师的比丘,他住于在痛苦而不是舒适当中。一位没有学生们和没有一个老师的比丘,他快乐地住于在舒适当中。

那么,比丘们!一位有学生们和一个老师的比丘,他如何住于在痛苦而不是舒适当中的呢?

比丘们!在这里,当一位比丘用眼睛看见了一种色时,在他当中就会生起邪恶不善诸状态(evil unwholesome states)、诸记忆(memories)和与诸束缚相应的诸意图(intentions connected with the fetters)。它们住于在他当中。由于那些邪恶不善诸状态(诸法)住于在他当中,他就称为“一个有学生们的人”。它们攻击他。由于邪恶不善诸状态而攻击他,他就称为“一个有一位老师的人”。

再者,比丘们!当一位比丘用耳听见一种声音时……当一位比丘用意认知一种精神现象(cognized a mental phenomenon)时,在他当中就会生起邪恶不善诸状态(evil unwholesome states)、诸记忆(memories)和与诸束缚相应的诸意图(intentions connected with the fetters)。它们住于在他当中。由于那些邪恶不善诸状态(诸法)住于在他当中,他就称为“一个有学生们的人”。它们攻击他。由于邪恶不善诸状态而攻击他,他就称为“一个有一位老师的人”。

通过这一种方式。一位有学生们和一个老师的比丘,他住于在痛苦而不是舒适当中。

那么,比丘们!一位没有学生们和没有一个老师的比丘,他如何快乐地住于在舒适当中呢?

比丘们!在这里,当一位比丘用眼睛看见了一种色时,在他当中不生起邪恶不善诸状态(evil unwholesome states)、诸记忆(memories)和与诸束缚相应的诸意图(intentions connected with the fetters)。它们不住于在他当中。由于那些邪恶不善诸状态(诸法)不住于在他当中,他就称为“一个没有学生们的人”。它们不攻击他。由于邪恶不善诸状态不攻击他,他就称为“一个没有老师的人”。

再者,比丘们!当一位比丘用耳听见一种声音时……当一位比丘用意认知一种精神现象(cognized a mental phenomenon)时,在他当中不生起邪恶不善诸状态(evil unwholesome states)、诸记忆(memories)和与诸束缚相应的诸意图(intentions connected with the fetters)。它们不住于在他当中。由于那些邪恶不善诸状态(诸法)不住于他当中,他就称为“一个没有学生们的人”。它们不攻击他。由于邪恶不善诸状态不攻击他,他就称为“一个没有老师的人”。

通过这一种方式,一位没有学生们和没有一个老师的比丘,他快乐地住于在舒适当中。

比丘们!生活在这个梵行之中是沒有学生们和沒有一个老师的。一位有学生们和一个老师的比丘,他住于在痛苦而不是舒适当中。一位没有学生们和没有一个老师的比丘,他快乐地住于在舒适当中。”


SN.35.152 梵行为了什么目的呢?(For What Purpose the Holy Life?)经

“比丘们!如果其他外道游行者们问你们:“道友们!为了什么目的而在沙门乔达摩座下修持梵行呢?”

比丘们!当如是被问起时,你们应该如是回答那些外道游行者们:“道友们!正是为了痛苦的完全了知(fully understanding; 遍知)而在世尊座下修持梵行。”   

比丘们!接着,如果那些游行者问你们:“道友们!在世尊座下修持梵行而为了完全了知(fully understanding; 遍知)的痛苦是什么呢?” – 当如是被问起时, 你们应该如是回答那些外道游行者们:

道友们!眼是痛苦的:在世尊座下修持梵行就是为了完全了知(fully understanding; 遍知)这个。诸色是痛苦的:在世尊座下修持梵行就是为了完全了知(fully understanding; 遍知)这个。眼识是痛苦的:在世尊座下修持梵行就是为了完全了知(fully understanding; 遍知)这个。眼触是痛苦的:在世尊座下修持梵行就是为了完全了知(fully understanding; 遍知)这个。任何以眼触为条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是痛苦的:在世尊座下修持梵行就是为了完全了知(fully understanding; 遍知)这个。耳是痛苦的……意是痛苦的:在世尊座下修持梵行就是为了完全了知(fully understanding; 遍知)这个。诸精神现象是痛苦的:在世尊座下修持梵行就是为了完全了知(fully understanding; 遍知)这个。意识是痛苦的:在世尊座下修持梵行就是为了完全了知(fully understanding; 遍知)这个。意触是痛苦的:在世尊座下修持梵行就是为了完全了知(fully understanding; 遍知)这个。任何以意触为条件所生起的受,不管是愉快的还是痛苦的,或既不是愉快的也不是痛苦的,也是痛苦的:在世尊座下修持梵行就是为了完全了知(fully understanding; 遍知)这个。

比丘们!当如是被问起时, 你们应该通过如是方式回答那些外道游行者们。”


SN.35.153  有一个法门吗(Is There a Method)?经

“比丘们!除了信仰(faith),除了个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ce),除了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除了合乎逻辑的沉思(reasoned reflection),除了从沉思后对一个见的接受(acceptance of a view after pondering),有没有一个展示的法门,通过它,一位比丘能如是宣称证智(final knowledge):“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存在的状态不再” 呢?” ”

我们的诸教诫根植于世尊,由世尊引导,以世尊为依归(recourse)。大德!如果世尊能阐明所说的义理,那就好了!听闻世尊的教导后,比丘们将会忆持。”

“那么,比丘们!你们要谛听!你们要密切注意!我要说了。”

“是的,大德!”那些比丘回答道。 世尊如是说道:

“比丘们!除了信仰(faith),除了个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ce),除了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除了合乎逻辑的沉思(reasoned reflection),除了从沉思后对一个见的接受(acceptance of a view after pondering),有一个展示的法门,通过它,一位比丘能如是宣称证智(final knowledge):“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存在的状态不再。” 那么,那个展示的法门是什么呢?在这里,已经用眼看见一种色后,如果有内在的贪欲、嗔恨和妄想迷惑,一位比丘了知:“有内在的贪欲、嗔恨和妄想迷惑”;或者,如果没有内在的贪欲、嗔恨和妄想迷惑,他了知:“没有内在的贪欲、嗔恨和妄想迷惑。”  因为是这样,有通过信仰(faith)、个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ce)、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合乎逻辑的沉思(reasoned reflection)和从沉思后对一个见的接受(acceptance of a view after pondering)来了知的这些事物吗?”

“没有,大德!”

“比丘们!这些事物(法)不能用慧来看见它们后而了知吗?”

“能的,大德!”

“比丘们!这就是展示的法门,通过它通过它,一位比丘能如是宣称证智(final knowledge):“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存在的状态不再。”

再者,比丘们!已经用耳见一种声音后……已经用意认知一种精神现象(法)后,如果有内在的贪欲、嗔恨和妄想迷惑,一位比丘了知:“有内在的贪欲、嗔恨和妄想迷惑”;或者,如果没有内在的贪欲、嗔恨和妄想迷惑,他了知:“没有内在的贪欲、嗔恨和妄想迷惑。”  因为是这样,有通过信仰(faith)、个人偏好(personal preference)、口述传统(oral tradition)、合乎逻辑的沉思(reasoned reflection)和从沉思后对一个见的接受(acceptance of a view after pondering)来了知的这些事物吗?”

“没有,大德!”

“比丘们!这些事物(法)不能用慧来看见它们后而了知吗?”

“能的,大德!”

“比丘们!这就是展示的法门,通过它通过它,一位比丘能如是宣称证智(final knowledge):“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存在的状态不再。””


SN.35.154  诸根具备(Equipped with Faculties)经

那时,某一位比丘去见世尊……对他说道:“大德!人们说“具备诸根,具备诸根。”  大德!通过什么方式,一个人具备诸根呢?”

“比丘!如果当一个人在眼根里住于思考生灭(contemplating rise and fall)时,其人对眼根体验厌离(experiences revulsion);如果当一个人在耳根里住于思考生灭(contemplating rise and fall)时,其人对耳根体验厌离(experiences revulsion);……当一个人在意根里住于思考生灭(contemplating rise and fall)时,其人对意根体验厌离(experiences revulsion)。当体验厌离时,他冷静离欲,通过冷静离欲,他的心获得解脱。当解脱时,而有”它解脱”之智。他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存在的状态不再。””


SN.35.155  一个说法者(A Speaker on the Dhamma)经

那时,某一位比丘去见世尊……对他说道:“大德!人们说“一个说法者,一个说法者。”  大德!通过什么方式,一个人是一个说法者呢?”

“比丘!如果一个人是为了对眼厌离的目的,为了它的褪尽和息灭而教导法,其人可称为一个说法者比丘。如果一个人是为了对眼厌离的目的,为了它的褪尽和息灭而修习法,其人可称为一个修法者比丘。如果通过对眼厌离,通过它的褪尽和息灭,以无执取而解脱,其人可称为一个在当生证得涅槃的比丘。

比丘!如果一个人是为了对耳厌离的目的……是为了对意厌离的目的,为了它的褪尽和息灭而教导法,其人可称为一个说法者比丘。如果一个人是为了对意厌离的目的,为了它的褪尽和息灭而修习法,其人可称为一个修法者比丘。如果通过对意厌离,通过它的褪尽和息灭,以无执取而解脱,其人可称为一个在当生证得涅槃的比丘。”

第十五品新与旧(New and Old)品终。


SN.35.1-12SN.35.13-22SN.35.23-42SN.35.43-62SN.35.63-73SN.35.74-83SN.35.84-93SN.35.94-103SN.35.104-113SN.35.114-123SN.35.124-133SN.35.134-145SN.35.146-155SN.35.156-227,和SN.35.228-248


chanworld_yellow_burn_logo1

【Chanworld.org】2017.10.22-2018.12.12-1.2-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