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

禅世界WIKI辞典

四念处(四念住、念处、正念)


四念处(巴利语:satipaṭṭhāna,梵语:smṛtyupasthāna),亦称四念处、四意止,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与汉传佛教《阿含经》根本修行方法,即是内观(insight)。指从身(body)、受(feelings)、心(mind)、法(all phenomena; 一切现象)四个面向,建立持续及稳固的觉知。也就是观察当下此时此地(right here and now)的身体、感受,心识、现象法理,明了其刹那生灭、无常 ^痛苦 ^无我 ^的本质,断除贪瞋痴烦恼,从痛苦和和烦恼解脱 ^

不管是要成为佛陀 ^、辟支佛、佛的阿罗汉弟子都必须修四念处如实觉知五蕴的刹那生灭及无常、痛苦、空性 ^、无我才有办法证悟四道、四果、涅槃 ^、断除所有烦恼脱离轮回 ^,不修四念处就无法证悟四道、四果、涅槃、断除所有烦恼脱离轮回。

念即是八圣道 ^正念 ^七觉支 ^中的念觉支等的那个念;念能遍行,如守门者一样,防护一切,舍不善法,修习善法。

四念处最完整的阐释,经藏中有巴利《长部·大念处经》和汉传《中阿含经·念处经》,论藏中有上座部《法蕴论·念处品》和分别说部《舍利弗阿毘昙论·非问分·念处品》。下面介绍以南传上座部佛教 ^经典《长部》《大念处经》中要义为主干。

身念处 ^

第一念处为身念处。其下为六种修行方式:入出息、威仪路、正知、厌恶作意、界作意、九墓地,以此修行逐渐达到无所依而住,不会对世间事物有所执著。

  • 入出息:如实观察自己的呼吸。其中分为四个阶段:入出息、长短息、全息、微息。
  • 威仪路:如实了知行、住、坐、卧四种威仪。
  • 正知:在一切行为中保持四种正知:有益、适宜、行处、无痴。
  • 厌恶作意:思惟身体三十一个组成部分的影像,以克服对身体的贪爱。
  • 界作意:指四界分别,为观察身体内的地、水、火、风四大种。
    • 地:地界的特性是硬、软、涩、滑、重、轻。
    • 水:水界的特性是流动、黏结。
    • 火:火界的特性是热、冷。
    • 风:风界的特性是支持、推动。
  • 九墓地:是指人死后的各种肉体败坏的色相:膨胀青瘀脓烂相、食残相、断坏相、血涂相、筋腱连骨相、散乱相、白骨相、陈年白骨相、骨粉相。

有时候会把九墓地分为九种不同的身随观业处,和其他五项合为十四种身随观业处。入出息念、厌恶作意此两种为安止业处,修习入出息念可以达到第四禅,修习厌恶作意可以达到初禅。其余十二种为近行业处,只能达到近行定。

受念处 ^

第二念处为受念处。佛陀指导观察九种受念:乐受、痛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有物染的乐受、无物染的乐受、有物染的苦受、无物染的苦受、有物染的不苦不乐受(舍受)、无物染的不苦不乐受(舍受)。

观察感受就是觉知乐受、痛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的刹那生灭、无常、痛苦、空性、无我,其中无常、“苦”、无我中的“苦”不是指“苦受”而是指错误的快乐想法被修四念处的智慧打破,就像是没智慧的毒瘾患者原本误以为吸毒会带来快乐,当智慧增加后会发现整体而言吸毒带来的是痛苦不是快乐。

心念处 ^

第三念处为心念处,佛陀指导观察十六种心: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昏昧心、散乱心、广大心、不广大心、有上心、无上心、得定心、无定心、解脱心、未解脱心。

修心念处必须觉知心的刹那生灭、无常、痛苦、空性、无我。

法念处 ^

第四念处为法念处,在一切现象(法)中所针对的事物。其下北传分为:内六处、五盖和七觉支,南传分五种: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七觉支、四圣谛 ^

  • 五盖,即修习禅定的五种障碍:欲贪、瞋恚、昏沉与睡眠、掉举和追悔、怀疑。
  • 五取蕴,即五蕴,色、受、想、行、识。
  • 六内外处,即六内处与六外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
  • 七觉支,即七种觉悟因素: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
  • 四圣谛:即苦、集、灭、道。

法念处意味着在一切现象(法)中,针对盖、五取蕴、六内外处、七觉支等,不断觉知一切现象的刹那生灭、无常、痛苦、空性、无我后,最终会证悟四圣谛。如果脱离此时此地的一切现象,法念处修习了无可得。

四念处为佛教重要的修行解脱方法,修行此道,能够达到清净有情,并超越愁、悲,消除苦和忧,并能成就涅槃。

四念处重点为达到舍离欲贪。

在没有歧义的情形下,四念处等同于念处、正念(mindfulness)。参见正念禅 ^

 

【参考资料】:


禅世界WIKI辞典


【Chanworld.org】2020.03.24-2021.09.25-CB-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