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世界论坛

<- 社交登陆。【论坛使用帮助】
2021年 诺贝尔奖
 
Notifications
Clear all

2021年 诺贝尔奖

5
2 Users
0 Likes
556 查看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18
Topic starter  

2021诺贝尔医学奖:两科学家因为解释了“热、冷和触觉压力是如何引发人体的神经脉冲,从而让人们感知和适应这个世界”这个问题,而获此殊荣

文章来源: 之声  2021-10-04 08:45:02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24837 次)
 

诺奖委员会官方周二揭晓了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朱利叶斯和帕塔普蒂安两位美国科学家因为解释了“热、冷和触觉压力是如何引发人体的神经脉冲,从而让人们感知和适应这个世界”这个问题而获此殊荣。此前有人猜测新冠疫苗mRNA技术领域的突破会成为诺奖热门。

(德国之声中文网)10月4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这一荣誉授予美国研究者大卫·朱利叶斯(David Julius)和阿登·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这两位科学家因为在"发现温度和触觉受体"方面的突破性成就而获奖。

诺奖委员会在阐述授奖原因时指出,朱利叶斯和帕塔普蒂安两位科学家解释了"热、冷和触觉压力是如何引发人体的神经脉冲,从而让我们感知这个世界、适应这个世界的"。诺奖委员会还强调,人们大多对这些感知已经习以为常,但却并不知道这些神经脉冲是如何触发的,又是如何让我们感知温度和压力的。而今年的获奖科学家则通过自己的研究解答了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朱利叶斯现年65岁,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另一位获奖者帕塔普蒂安1967年出生在黎巴嫩,目前在美国加州的斯克利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任教授。他们二人将平分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98.5万欧元)的奖金。

据法新社报道,朱利叶斯利用辣椒素(一种从辣椒中提取的可以产生灼烧感的刺激性物质),发现了皮肤神经末梢上对热产生反应的受体。帕塔普蒂安利用压力敏感细胞发现了一种对皮肤和内部器官的机械刺激作出反应的新型受体。两位科学家的研究发现都在治疗包括慢性疼痛在内的多种疾病方面得到应用。

Biontech公司在德国马尔堡的新冠疫苗生产车间

之前有人猜测,在新冠疫情仍然笼罩全世界的背景下,新冠疫苗的发明或许能成为诺贝尔医学奖的热门。因为就在9月下旬,被视为"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The Lasker Awards)公布,来自BioNTech的卡利克(Katali Karikó)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怀斯曼(Drew Weissman)因为在mRNA技术上的突破性发现,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去年的诺贝尔医学奖颁给了美国科学家哈维·阿尔特(Harvey Alter)、查尔斯·赖斯(Charles Rice)以及英国科学家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因为他们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提出了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疗法"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她是第一个获得该奖的中国人。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为一系列诺贝尔奖项得主的宣布拉开序幕。本周二,诺贝尔物理学奖花落谁家将见分晓,接下来的周三、周四则分别是化学奖和文学奖。周五将宣布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而经济学奖则要到下周一才揭晓。

按照传统,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应该在12月10日,也就是科学家诺贝尔的忌日那一天举行。不过因为新冠疫情,今年的诺奖颁奖仪式和去年一样,不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现场举行,而是改为通过电视和网络直播各位得奖者在各自的国家领奖。诺贝尔和平奖按照惯例是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颁发,至于今年是否也这样安排,目前尚不清楚。


   
引用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18
Topic starter  

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美德2名学者共享殊荣

文章来源: R  2021-10-06 07:28:14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今天揭晓,由德国学者李斯特(Benjamin List)和美国学者麦克米伦(David MacMillan)获奖。

据中央社今天报道称,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由美德2学者共享殊荣。

李斯特(Benjamin List)和麦克米伦(David MacMillan)得奖原因为他们研发出新的催化剂“不对称有机催化”,有机催化可以驱动多种化学反应,有助于研究人员开发新药。

过去研究人员长期以为只有两种催化剂:金属、酶。催化剂是控制和加速化学反应的物质,例如:催化剂可以将汽车废气中的有毒物质转化成无害分子、人体内含有催化剂“酶”,可以分解出人体所需的分子。

去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为法国学者夏庞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国科学家道纳(Jennifer A. Doudna)。她们因开发出称为“CRISPR-Cas9基因剪刀”的基因编辑技术而获奖。这也是诺贝尔科学奖项首度颁给全女性组合。

诺贝尔奖得主的奖金今年将从900万提高至1000万瑞典克朗(约新台币3200万元)。若得主超过一位,则奖金平分或者依比例分配。

中央社说,诺贝尔医学奖4日揭晓,物理学奖昨天出炉,继今天公布化学奖得主后,明天将公布文学奖得主,8日公布和平奖赢家,经济学奖得主将于11日揭晓,为2021年诺贝尔颁奖季划下句点。


   
回复引用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18
Topic starter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21年诺贝尔奖今天颁发物理学奖,由美籍日裔学者真锅淑郎、德国科学家哈斯曼(Klaus Hasselmann)及意大利学者帕里西(Giorgio Parisi)共享殊荣。

据中央社今天报道说,2021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由美籍日裔学者真锅淑郎、德国科学家哈斯曼及意大利学者帕里西共享殊荣。

真锅淑郎与哈斯曼因为对地球暖化的研究,建立可预测的物理模型,帮助人类了解地球气候以及人类如何影响它而获奖。帕里西则因对复杂系统(complex system)理论革命性发现而获得肯定。

去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为英国科学家潘罗斯(Roger Penrose)、德国学者根策尔(Reinhard Genzel)及美国科学家吉兹(Andrea Ghez)。他们因为关于黑洞的研究发现而获奖。

诺贝尔奖是依瑞典炸药发明人诺贝尔(Alfred Nobel)的遗嘱所设,1901年开始颁发,今年是120周年。诺贝尔奖颁给得主1枚金质奖章及1000万瑞典克朗(约新台币3184万元)奖金。

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诺贝尔奖连续第2年取消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现场颁奖典礼,改为电视和网络直播得主在各国领奖。

中央社说,医学奖得主于昨天率先出炉,在今天公布物理学奖得主后,明天将宣布化学奖得主,万众瞩目的文学奖及和平奖将于7日和8日公布,瑞典央行创设的经济学奖则要等到11日才会揭晓。


   
回复引用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18
Topic starter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是谁?

文章来源:   2021-10-07 06:57:00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4496 次)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2021年10月7日13:00(北京时间19:00),瑞典学院将202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

古尔纳出生于1948年,在印度洋的桑给巴尔岛(Zanzibar)长大,但在20世纪60年代末作为难民来到英国。1963年12月从英国殖民统治下和平解放后,桑给巴尔经历了一场革命,阿比德·卡鲁米总统的政权导致了对阿拉伯裔公民的压迫和迫害,发生了屠杀。古尔纳作为受害的少数民族,在完成学业后被迫离开家庭,逃离当时刚刚成立的坦桑尼亚共和国。当时他十八岁。直到1984年,他才有可能回到桑给巴尔,在父亲去世前不久见到了他的父亲。直到最近退休之前,古尔纳一直是坎特伯雷肯特大学英语和后殖民文学教授,主要关注沃尔·索因卡(Wole Soyinka)、Ngũgĩ wa Thiong 'o和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等作家。


古尔纳已经出版了十部小说和一些短篇小说。难民的混乱贯穿了他的创作。21岁时,他在英语的流放中开始写作,尽管斯瓦希里语是他的第一语言,但英语成了他的文学工具。他曾说过,在桑给巴尔,他几乎没有机会接触斯瓦希里语的文学作品,他最早的作品严格来说不能算作文学作品。阿拉伯和波斯诗歌,特别是《天方夜谭》,是他早期和重要的源泉,《古兰经》也是。但从莎士比亚到V. S.奈保尔(V. S. Naipaul)的英语传统,成为了他作品的特色。尽管如此,必须强调的是,他有意识地打破传统,颠覆殖民视角,突出土著人口的视角。因此,他的小说《遗弃》(2005)讲述的是一段爱情故事,与他所谓的“帝国罗曼史”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在“帝国罗曼史”中,一个传统上的欧洲英雄从国外浪漫的越境中归来,故事在此基础上达到了不可避免的悲剧性结局。在格纳,故事继续在非洲的土地上,实际上从来没有结束。

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古尔纳都努力避免人们对更原始的前殖民时期非洲的普遍怀旧情绪。他自己的背景是印度洋上一个文化多元的岛屿,有奴隶贸易的历史,在葡萄牙、印度、阿拉伯、德国和英国等一些殖民列强的统治下遭受过各种形式的压迫,并与整个世界有贸易联系。在全球化之前,桑给巴尔是一个国际化的社会。

古尔纳的作品来自他的流亡时期,但与他离开的地方的关系有关,这意味着记忆对他作品的起源至关重要。他的处女作《离别的记忆》(Memory of Departure)写于1987年,讲述了一场失败的起义,将我们带到了非洲大陆。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主人公试图摆脱沿海地区的社会困境,希望得到内罗毕一位富有的叔叔的庇护。相反,他被羞辱了,回到了破碎的家庭,酗酒暴力的父亲和被迫卖淫的妹妹。

在1988年的第二部作品《朝圣者之路》中,古尔纳探索了流亡生活的多重现实。主人公达乌德(Daud)在他的新家乡英国面临种族主义气候。在试图隐藏自己的过去之后,对一个女人的爱吸引达乌德讲述了他的故事。然后,他可以讲述自己悲惨的成长经历,以及坦桑尼亚政治动荡的创伤记忆,那场动荡迫使他逃离。小说的结尾是达乌德参观坎特伯雷大教堂,在那里他思考了过去造访此地的基督教朝圣者和他自己的英格兰之旅之间的相似之处。以前,他曾公然反抗前殖民势力所狂喜的一切,但突然间,美触手可及。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经典朝圣的世俗版本,用历史和文学先例作为身份、记忆和亲属关系问题的对话者。

古尔纳经常允许他精心构建的叙述引出一个来之不易的洞见。第三部小说《多蒂》(1990)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说描写了一个移民背景的黑人妇女在1950年代充满种族歧视的英国的恶劣环境中长大;与此同时,她在英国这个她出生和成长的国家却感到漂泊无依。小说的主人公试图通过书籍和故事创造自己的空间和身份;读书给了她重塑自我的机会。尤其是名字和名字的变化在这部小说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展现了古尔纳深深的同情心和心理上的纯熟,完全没有感伤。

古尔纳的第四部小说《天堂》(Paradise, 1994)展现了他作为一名作家的突破,它是从1990年前后到东非的一次研究之旅演变而来的。这部小说显然借鉴了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对天真的年轻英雄尤素福(Yusuf)通往黑暗之心的描绘。但它也是一个关于成长和悲伤的爱情故事,不同的世界和信仰体系发生了碰撞。我们将重新讲述《古兰经》中约瑟夫的故事,背景是对19世纪末东非殖民统治的暴力和详细描述。在《古兰经》故事的乐观结局中,约瑟夫因为信仰的力量而得到了回报,与此相反,古尔纳的优素福感到被迫放弃他所爱的女人阿米娜,加入他曾经鄙视的德国军队。这是格纳的特点,使读者对一个幸福的结局,或一个符合体裁的结局的期望落空。

在古尔纳对难民经历的处理中,重点是身份和自我形象,这在《赞美沉默》(1996)和《海边》(2001)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两本第一人称小说中,沉默都是难民保护自己身份不受种族主义和偏见影响的策略,也是避免过去和现在发生冲突、产生失望和灾难性的自我欺骗的手段。在这两部小说的第一部中,带有偏见的叙述者选择向他的英国家庭隐藏自己的过去,并虚构了一个更适合他们共同构建的世界的生活故事。但这是一对双胞胎的沉默,因为他还向他在桑给巴尔的家人隐藏他的流亡生活,他们不知道他在英格兰有一个新家庭和一个17岁的女儿。在《海边》中,又上演了一出失望和自欺欺人的戏剧。第一部分的叙述者萨利赫是一位来自桑给巴尔的老穆斯林,他拿着以宿敌的名义伪造的签证,向英国申请庇护。当他遇到敌人的儿子,书的第二部分的叙述者拉提夫时,只是因为拉提夫碰巧被授权帮助萨利赫适应他的新祖国。在他们激烈的争吵中,萨利赫在桑给巴尔被压抑的过去在他心中浮现。尽管萨利赫努力回忆,拉提夫却竭尽全力想要忘记。这在小说中创造了一种特殊的张力,两名叙述者的选择消解了小说情节的路径和方向,也消解了叙述者的权威和自我认知。

古尔纳笔下流动的人物发现自己处于文化和大陆之间,在过去的生活和正在出现的生活之间;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不安全处境。在上面提到的古尔纳的第七部小说《沙漠》中,我们发现了这种间断的一个新版本。在这部小说中,一种悲剧性的激情被用来阐释被殖民的东非的巨大文化差异。故事发生在20世纪之交,讲述了英国人马丁·皮尔斯(Martin Pearce)如何昏倒在大街上,在当地商人的帮助下,穿过这座城市的迷宫,进入一个文化和宗教都不相同的世界。但皮尔斯会说阿拉伯语,这是他与这家人更密切接触并爱上他们的女儿瑞哈纳的先决条件之一。他让小说的后续部分围绕着半个世纪后的一个完全不同的禁忌之恋故事展开,但仍然带有挥之不去的文化障碍。

古尔纳在桑给巴尔的青年时代是这部小说的基础。几个世纪以来,这里有多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和宗教并存,但也会为争夺霸权而相互争斗。即使他的小说是在一个有趣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联盟中创作的,世界主义的背景也提供了它们的独特性。对话和口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有明显的斯瓦希里语、阿拉伯语、印地语和德语元素。

2011年出版的《最后的礼物》(The Last Gift)的主题与朝圣者之路(Pilgrims Way)有关,书的结尾也是同样的苦涩,患病的难民阿巴斯(Abbas)去世后,留下了这本书的名字作为礼物,包括一段幸存者家庭不知道的残酷历史的录音。

在《碎石之心》(2017)中,古尔纳进一步发展了他的主题,即一个年轻人与邪恶和不理解的环境对抗。这部激动人心的、严谨的第一人称叙事描述了年轻的萨利姆的命运,直到结尾处可怕地揭露了一个对他保密的家庭秘密,但这对他作为一个漂泊在外的人的整个人生轨迹是决定性的。这本书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残酷的宣言:“我父亲不想要我。”标题引用了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报还一报》和第四幕第三场公爵的话:“生不如死!”碎石之心。”正是这种双重无能成为了萨利姆的命运。

古尔纳的最新小说《死后》从2020年开始,讲述了天堂的尽头。在这部作品中,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也就是1919年德国对东非的殖民统治结束之前。哈姆扎是一个让人想起天堂里的尤瑟夫的年轻人,他被迫站在德国一边参战,并依赖一名对他进行性剥削的军官。他在一次德国士兵的内部冲突中受伤,被留在野战医院接受治疗。但当他回到他在海边的出生地时,他既没有家人也没有朋友。历史变幻莫测的风向统治着我们,就像在《大逃亡》中一样,我们沿着情节走了好几代人,直到纳粹对东非的重新殖民计划尚未实现为止。当故事发生变化,哈姆扎的儿子伊利亚斯在德国统治下变成伊利亚斯时,格纳再次使用了改名。结局令人震惊,出乎意料,也令人震惊。但事实上,同样的想法在书中不断出现:如果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里是种族主义——要求屈服和牺牲,那么个人就会毫无防御能力。

古尔纳对真理的执着和对简单化的厌恶是惊人的。这使他变得黯淡而不妥协,同时他以极大的同情和坚定的承诺追随个人的命运。他的小说回避了刻板的描述,打开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东非,这是世界上许多其他地方都不熟悉的。在古尔纳的文学世界里,一切都在变化——记忆、名字、身份。这可能是因为他的项目无法在任何确定的意义上完成。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有一种受知识热情驱使的无休止的探索,如今,在《来世》中,这种探索同样突出,就像他21岁开始写作时一样。

安德斯·奥尔森

诺贝尔委员会主席

瑞典学院


   
回复引用
forum
(@forum)
会员
已加入: 3 年 前
帖子: 669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奖研究 彻底扭转经济学家认知

文章来源: 联闻  2021-10-11 12:32:53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被阅读 15616 次)
 

美联社报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德的最低工资研究,彻底扭转经济学家的认知,而卡德的最低工资研究采用“自然实验”,这种实验的问题是,有时很难分辨因和果。经济学者对这类问题常说“相关不能证明有因果关系”。安格里斯特和因本斯研究出统计方法,绕过这个问题,并更精确判定自然实验的因果。

经济学人杂志曾提到,1992年一份针对美国经济学者组成的“美国经济学会”的调查显示,当时有七成九的成员同意,用法律规定最低工资,会使年轻低技能劳工失业率上升。他们的认知大致基于经济学传统供需观念。

不过,到了2000年,美国经济学会只有四成六成员同意最低工资法会推升失业率,这基本上是因为卡德和已故研究伙伴克鲁格的研究。

卡德还发现,新移民到来会使本地出生的劳工收入提高。为了研究移民对就业的影响,卡德探讨古巴政府1980年突然决定让想移民国外的人离开之后,有12万5千人离开古巴,美国佛州迈阿密劳动市场究竟发生什么。这件事造成迈阿密劳动力增加7%。卡德比较迈阿密与另外4个城市的工资和就业变化,发现迈阿密低教育程度居民并未受到负面影响。

卡德的得奖研究是与克鲁格合作进行。克鲁格2019年过世,享年58岁,他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30年,曾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政府的劳工部首席经济学家,也曾在前总统奥巴马政府财政部任职,后来成为奥巴马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诺贝尔奖不颁给已过世者。

3诺奖得主 创经济学信度革命

二○二一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于台湾时间昨日傍晚揭晓,国内学者指出,卡德著名的研究即是基本工资的提升不会提高失业率,而安格里斯特、因本斯则是以因果关系研究,为公共政策研究作出重量级贡献。

卡德在劳动经济学领域相当知名,他透过自然实验分析最低工资(也就是台湾所说的基本工资)、移民、教育等议题。台大国发所副教授辛炳隆表示。卡德最知名的研究,就是在一九九○年代初期研究最低工资与就业率的关系。

过去经济学观点认为,最低工资的提高虽然让员工的收入提高,但企业雇用成本也会增加;但是卡德以新泽西的速食业为研究对象,发现最低工资提高后,速食业的就业率并未连带降低,这也成为国际间最低工资相关立法的有力论点。

卡德使用的自然实验法,在安格里斯特与因本斯手中更进一步,为计量经济学作出巨大贡献。经济学者指出,经济学研究在近年来历经方法上的重要转变,从传统的统计推断、转变到因果关系分析,学界甚至将其称为“信度革命”。

师大企管系教授徐美指出,“因果关系”的分析,除经济学研究外,包括劳动政策、教育政策等公共政策的研究都可以应用。她举例,例如基本工资调涨对劳工的实际影响为何,就可以“受惠于调涨政策”与“未受惠于调整政策”两组,分别在“调涨前”与“调涨后”的状况加以分析。也就是说,安格里斯特与因本斯的“因果关系”,能将两个以上的变数连结在一起。

中研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简锦汉表示,安格里斯特与因本斯的研究确立“因果关系”概念,对公共政策的形成与研究影响非常大,对公共政策或财政研究方向、方法有显著影响。假设有一项公共政策,研究者可利用某一项改变,观察人们对此政策作出什么反应,借此分析因果关系;简单来说,其研究不只是方法论,也将因果关系的概念,带入经济学等领域。


   
回复引用
Share:

【声明】:禅世界论坛尊重言论自由,任何人可讨论佛学、政经、生活和科技等话题。在言论发表前请根据常识和法规自审。论坛管理员和版主有权删除任何不当内容。使用本论坛即表示接受【禅世界论坛规则】【论坛使用帮助】。 【禅世界免责声明】


【Chanworld.org】2017.06.06-2021.04.30-2023.04.1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