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世界论坛

<- 社交登陆。【论坛使用帮助】
漫步梧桐深处
 
Notifications
Clear all

漫步梧桐深处

3
1 Users
0 Likes
877 查看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18
Topic starter  
漫步梧桐深处
 
杨玉红
■旅客游逛武康路 孙中钦 摄
■原上海总商会内景 李铭珅 摄
■远眺苏州河 孙中钦 摄
■武康大楼 陈梦泽 摄
  ◆杨玉红

  每天穿梭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你可曾细细品味她的独特韵味?

  “走进这里,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觉美妙极了。”这是英国剧作家萧伯纳在“福开森路”(今武康路)留下的感悟。梧桐深处,一幢幢有故事、有人文的“老房子”,中西融汇,敛尽海派文化的精髓,勾连起每个人的城市记忆。让我们一起用“脚步”去丈量海派建筑的厚重,感知这座城市的温度。

  意无涯

  以前经过徐家汇,我总是来去匆匆,直到发现那幢不起眼的白色楼房。那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走进其中,大部头的精装书一本挨着一本,在阳光与微尘中昏昏欲睡,等待着下一双渴求知识的手来唤醒。

  上海有太多这样的老房子,沧桑厚重,承载着这座城市一路走来的点滴记忆,也见证着温情往事。每一座有代表性的建筑,都是其所建时代的结构、工匠、艺术、宗教和社会状态等的总和。

  岁月变迁,你依然能看到匠人们默默修缮、守护着建筑的历史印记。石库门、老公寓的人间烟火,更是构成了这个城市的血肉。

  一起去阅读建筑吧!与同好相约,在周末来一场建筑微旅行,说走就走的旅行带你回望历史,感悟人生;看见老墙上的二维码,掏出手机扫一扫,召唤出虚拟导游讲述传奇故事……

  林语堂说:“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在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那么,请走进感受,然后领悟,这大概是对时光最美好的体验!

  九月

  目前,上海6个中心城区老建筑开放总量达到1032处,1298处建筑完成了二维码设置工作。2019上海旅游节期间,上海市文旅局将发布87条“阅读建筑”微旅行线路,带你用全新的视角品味上海中心城区1298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打造一批“阅读上海”的文化胜地。

  黄浦:建筑会发声

  点击“阅读黄浦”小程序,你便能随时享受一段奇妙的建筑阅读之旅,在线实时探索首批上线24处红色文物单位的综合信息,全方位浏览这些被时光洗涤的革命历史类红色建筑。

  “这幢深灰色的欧洲简约乡村式小洋房,是孙中山先生生活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也是他思想发展和飞跃的历史见证地……”小程序介绍的首幢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不仅设有建筑介绍、地址、开放时间和门票价格等信息,还可以为你提供720度全景VR呈现和音频导览。

  旅游节期间,“寻迹老城厢”专题内容即将在小程序上线,包括豫园、上海城隍庙、上海文庙、书隐楼、上海古城墙和大境道观、火警钟楼和上海救火联合会旧址等40余处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可通过小程序在线浏览,将建筑故事和旅游导览有机结合,给你更好的旅游体验。

  徐汇:致敬爱国心

  从夏衍旧居为起点,沿乌鲁木齐南路到五原路,再到武康路,在茂密的梧桐树下,市民可以穿越时空,回到峥嵘岁月,去感受百年沧桑的上海变迁,与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夏衍先生,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漫画家“三毛之父”张乐平先生,文坛泰斗巴金先生,伟大女性、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宋庆龄先生,“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钱学森先生,来一次美好而亲切的邂逅。

  去徐汇,寻觅海派文化之源,唱响最嘹亮的歌声,探秘民国工商风云,奏响老洋房与石库门的交响诗,走进武康、看遍万国……带你触摸老建筑的灵魂,感悟时空跨越的厚重,体验海派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静安:徜徉苏河湾

  苏州河在静安区流域有一个美丽的称呼——“苏河湾”,是上海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发祥地,至今仍保留着城市发展演进历程中的闪亮记忆。目前,苏河湾区域文物遗存和利用建筑总量约50万平方米。苏河湾南北沿岸历史资源丰富,是一条多层次、多角度展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深厚底蕴的景观水岸。

  静安区以“文化+行走”的文旅融合新方式推出了“漫步苏河湾”线路,串联起苏河湾南北两岸的文化地标,讲述在城市发展中苏河湾地区的精彩故事。当你在行走中,既有讲解员一路讲述苏河湾沿线如上海总商会旧址、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以及山西路桥、浙江路桥等苏河湾重点文化地标故事,也可参与现场情景互动,增加了“建筑可阅读”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虹口:人文汇聚地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多伦路上一度“群星璀璨”,鲁迅、瞿秋白、丁玲、茅盾、郭沫若和叶圣陶等30多位左翼文化人士聚居于此,被称为“现代文学重镇”。

  讲好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虹口区通过二维码形式,将120处历史建筑和名人故居串联,构成现实与数字相融合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漫步这座露天建筑博物馆,只要你扫一扫每处历史建筑上的二维码,便可以听到优雅醇厚的声音讲述着这里历史建筑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带领你走进建筑的内心世界。

  行有迹

  “阅读建筑”微旅行部分特色线路

  外滩建筑之旅:外白渡桥、原划船俱乐部、原新天安堂、真光大楼、兰心大楼、女青年会大楼、外滩源33、半岛酒店、外滩27号、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外滩18号、上海市总工会、上海海关大楼、上海浦发银行大楼、外滩6号、外滩5号、上海电信博物馆、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

  红色初心之旅:上海陈毅广场、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上海市外滩历史纪念馆、上海黄浦剧场、上海扬子精品酒店、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国际饭店、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上海新天地、韬奋纪念馆、周公馆、思南公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寻宝上海之旅:上海大世界、青年会大酒店、大境阁、沉香阁、上海城隍庙、豫园、古城公园、沪南钱业公所、上海老街。

  海派寻源之旅:光启公园、徐光启雕塑、徐光启纪念馆、徐汇公学旧址、徐家汇藏书楼、徐家汇大修道院旧址、土山湾博物馆、上海电影博物馆、百代公司旧址。

  探访名人足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条550米长的多伦路上居住过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活跃着丁玲、柔石等一批左联作家的身影……如今,一栋栋充满故事的老建筑向人们演绎着老上海的人文风情。

  迎接黎明、纪念上海解放70周年: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施蛰存旧居、钱学森旧居陈列室、愚园路历史名人墙、愚园公共市集、路易·艾黎故居、《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交谊楼(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


   
引用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18
Topic starter  
中秋漫数酥饴甜
 
王丽娜
  王丽娜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提起中秋,总是会联想到月亮、桂子。中秋有着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渐渐这种习俗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祭月的风俗更加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

  不过,唐人没有吃月饼的习俗,大致是对月吟诗,将中秋赏月与嫦娥奔月以及月中有桂树等传说连接在一起,增添了许多浪漫情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明月,照过秦汉,万里长城羌笛一曲吹的是思乡的心情;一轮明月,照过两晋,乌衣巷口《梅花三弄》留下了江左的风流。圆满中秋,玩争诗哲。写过《悯农》的李绅,曾为唐朝宰相,中秋那晚,他“抱琴对弹别鹤声,不得知音声不切。”此时的中秋,大抵是带着琴和酒的韵味,浪漫里镶嵌着几许阳春白雪的感觉。

  到了宋元以后,中秋变得热闹许多,有吃桂花酒、分月饼、月形瓜、团圆饼等食品,而这些食物大多与月亮的神话传说有关,更使中秋食俗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在圆满的月亮下,人们分享着一年的收获。红通通的苹果,黄澄澄的鸭梨、紫莹莹的葡萄泛着秋天的色泽。大地给我以美味,我回之以感恩的心情,以歌,以诗,以中秋特有的美食感谢天地。也许是如此情景下,圆圆的月饼成为了团圆、感恩的象征。

  从前,月饼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吃到的。父亲说,他很小的时候,月饼是妈妈亲手做的,用新鲜的面揉捏成饼状,里面的馅就是一点红糖,而且只能是蒸月饼。即便如此,家里的小孩每年到了中秋,依然盼望月饼的出炉。柔软可口是他们那时对月饼的记忆。及至父亲上小学后,中秋时,会在家门口的南货店买上一只月饼解馋。五分一只的糖馅,八分一只的百果馅,但这样的月饼也不是随便就能买到的,要凭月饼票。每一个月饼都成为香甜酥软的代言词。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月饼的品种更丰富了。莲蓉、椰蓉等的出现,流沙、冰皮的创新,都让小月饼做出大文章。

  今年中秋前,我带女儿去老字号体验做月饼的乐趣。同样是手作,昨日是为了应当时习俗的慈母心情,今时是为了传递那份千年文化,这也是中秋从舌尖走向文脉的变化。小康,在物质上的丰富,在精神上的富足,也在每个节日的传承中。


   
回复引用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18
Topic starter  
中嫩
 
积雪草
  积雪草  

  和朋友去购物中心,出来时朋友的视线被前面一位美女吸引住。背影年轻窈窕,灰绿色荷叶衫配短裙,戴一顶宽边帽,长肩带小背包随着步伐轻晃,右手居然举着一支棉花糖,优雅中有几分俏皮灵动。朋友和我打赌:一定是年轻美女。我说未必。于是,两个人八卦地追上去。

  不看则已,一看忍不住莞尔。这个妆扮粉嫩的女子居然是邻家女儿,姓戴,31岁,尚未婚嫁。戴母着急,三十多岁了还不嫁,要等到什么时候啊?戴家女儿自有主张,“自己有车有房,经济独立,何必一定要按照传统观念提早进入婚姻模式?洗衣做饭,孩子哭大人叫,让自己过早衰老?”

  观念不同,冲突在所难免,戴妈妈痛心疾首,苦口婆心。女儿却置若罔闻,“我是成年人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幸福。”争执的结果是女儿搬离父母身边,一个人优哉游哉地过起小日子,闲时逛街吃零食看影碟,为别人的故事掉几滴泪。忙时加班加点,早晨在甲地晚上在乙地,飞来飞去为自己挣钱买花戴。平常只见其恋爱不见其结婚,戴家妈妈焦虑又无奈。

  戴家女儿这样的姑娘,要的就是这种从容范儿,三字头的美丽少女,心智成熟,自信优雅。开心时与朋友们聚会,烦恼时一个人去旅行,工作时全身心投入。这是她们的生活理念,这是女人自主选择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被动进入生活轨道。她们单身不是被动与无奈,更多的是在自我的范畴和概念里优哉游哉。

  传统观念里,三十岁的女子意味着大好时光已过;而三十岁的男人被比喻成一枝花,意味着好时光才刚开始。倘若女人过了三十岁还没有嫁掉,那简直是家门之不幸的大事。如今的中嫩女人,则是女人三十一枝花儿,心智成熟,经济独立,容颜粉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什么时候嫁人自己说了算,喜欢才嫁,不喜欢则宁缺毋滥。

  时下,有社会学家发明了一个词“中嫩”,特指年过三十的城市女性,有事业,有收入,聪明自信,享受爱情不急于结婚,注重生活质量。

  这是一个越来越宽容的时代,只要不妨碍别人,不挑战道德底线,不管你怎么活,怎么嫩,怎么潇洒,你的生活你做主。


   
回复引用
Share:

【声明】:禅世界论坛尊重言论自由,任何人可讨论佛学、政经、生活和科技等话题。在言论发表前请根据常识和法规自审。论坛管理员和版主有权删除任何不当内容。使用本论坛即表示接受【禅世界论坛规则】【论坛使用帮助】。 【禅世界免责声明】


【Chanworld.org】2017.06.06-2021.04.30-2023.04.1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