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说,贪是苦、嗔是苦、愚痴是苦。毫无疑问,所有的嗔皆是苦,无论这个嗔因何而起,也不论嗔的大小,或是如何表现,概莫能外,都是修行人应去除的恶不善法。
常人都有嗔心,或对自己、或对他人,都是现实达不到预期而对自己或他人的不满。其他对家庭、对单位、对社会、对国家乃至对命运的不满均可以归到这两个里面,而且常常是兼而有之。区别只是有时以对自己的不满为主,有时以对他人的不满为主。
举几个例子,大家可以脑补各种画面。父母管教孩子学习时经常发火,这个生气里主要是对孩子的不满(不好好听讲、写作业拖沓、考试粗心……),也有对自己的不满(为什么生了这样不省心的娃,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夫妻吵架,老婆埋怨老公挣得少,也常常会说“我怎么瞎了眼跟你结婚!”。有人抱怨单位领导对自己不公,心里谴责对方的时候往往也恨自己懦弱无能(为啥没勇气反抗,为啥没本事跳槽)。还有人愤世嫉俗,既对当权者不满,又慨叹自己人微言轻、无力改变……
基本上嗔心都是“求而不得”或“得而不久”的自我攻击与攻击他人。至于“求”什么,那就是五花八门了:物质财富之外,健康、长寿、美貌、权力、地位、名气、控制、面子(名誉、虚荣心)、良好的自我感觉(重要性、优越感),社会关系(亲情、爱情、友情、尊重等)、甚至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国家富强(这些往往意味着自己及他人生活得更安全舒适)……总之,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只要是“心”向外抓取的,皆可是贪的对象、求的对象。然而所有这些“心”的“食物”皆是无常的,没有一种“食物”的来源是永恒的,执取不得或得而复失就会失望,就会归咎于某人,这种归咎就导致“嗔”,所以“贪”心往往伴随着“嗔”心。
嗔心有害吗?答案显而易见。无论是跟人吵架气得血压高,还是肢体冲突受了伤;抑或被人报复穿小鞋,或者伤了亲密关系闹到离婚……怒气伤害了他人,接着自己又被反噬。最近奥斯卡颁奖礼上的“插曲”,还有国内某教授在网上发“绝交信”,都提供了非常鲜活的例子。国家之间的战争更是如此。除了明显的强烈的生气、暴怒、仇恨等,微细的嗔心同样有害。例如在打坐时对禅修境界或禅修状态起了贪着,也容易生出“怎么还有这么多妄念、怎么入定还不深…”这样的念头(显示出当下对自己的失望和不满),心就会有紧张或躁动的感觉,即使这种感觉很隐微,也的的确确是一种苦。有的人因学业工作状态达不到预期,长期自我攻击,逐渐变得消沉、自卑甚至抑郁。
有没有无害的生气呢?答案是没有!如果有时觉得无害,是因为自己的觉察力不够或智慧不够,没有看到微小的或将来才会显现的不良影响。例如有的父母吼完孩子,看着孩子好像是听话了,其实这样不仅破坏亲子关系,而且削弱了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一次次训斥积累的恶果,往往在孩子青春期爆发出来,亲子反目、孩子抑郁休学…有的孩子到了成年,那些创伤仍然在影响他。又例如有人嘟囔“怎么又下雨了!”(不开心),看似无害,其实也是一种执着引发的嗔。他潜意识里觉得老天爷应该听他的(心理学称之为“全能自恋”),而自己的能力却不够“命令”老天爷照他的想法出太阳,只好生老天爷的气,生自己的气!(没有比较强的觉察力都看不到这个根源)。这种“全能自恋”在生活中有很多类似体现,例如上班时公交车久等不来,或者遇上交通堵塞,很多人的心情就变得非常糟,紧张、抱怨、烦躁、又无可奈何——潜意识里自己应该能左右城市交通运行或者所有的车辆应为自己让行——这些都属于嗔,都是苦,都有害。
嗔心有用吗?没用!有朋友可能会反驳,现实生活中“发脾气”还是有用啊!比如排队时有人插队,你好好跟他说,他可能理都不理你,但是如果你发火了,那人可能就排到队尾去了。——这只是表象。假设上面的场景中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面对一个人高马大的壮汉,那不管这个女孩发多大的脾气,那个壮汉极大概率是不会重新去排队的;可如果女孩完全没发火,只是从手提包里拿出了枪!……哈哈,开玩笑了——只是想说明,这个场景中双方的力量角逐才是关键,而不在于谁的脾气大。即使是两个看着差不多的人,一个人发火只是会提醒另一人认真评估你的实力,并且权衡周围人群对自己的态度。而要起到这个效果,不用发火,提高嗓门就行。心平气和大声说话与怒火中烧地嚷嚷,二者区别相信大家不难明了。面对冲突时,人与人之间如此,国与国之间同理。该说啥就说,该做啥就做,没有必要带着“嗔心”去说、去做。
佛陀说,苦是一切形式的执取。所有的嗔皆是苦。涅槃(苦的彻底止息)肯定不包括任何原因、任何量级的“嗔”。嗔心无用、嗔心有害,所有的嗔都是我们应灭除的。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