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MN.3.117 大四十经
【禅世界按】:在《中部》之《大四十经》里,佛陀提出了八正道和八邪道的区别。对于八正道,从世间和超越世间两方面作了区分。针对弟子,佛陀说了八支,加上阿罗汉额外的两支(正智和正解脱),共十支。十支,分正、邪,分世间和超越世间,因此共四十。
佛陀特别提到正见先行,讲到正见、正精进和正念的关系,也就是慧和定对行持中道的重要性。
MN.3.117 大四十经
【注】:部分相似但有显著差别的内容见北传《杂阿含经》785经: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
“何等为正见?谓正见有二种:有正见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何等为正见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若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世间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杂阿含785经说到八正道中的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八方面分别都有两种,即世间的和出世间的,此处正方便替换了正精进。大乘佛教的世俗谛、胜义谛之说,受这种说发的启发。苟嘉陵居士特别提到苦边和苦海无边的对照。
在杂阿含784经:“何等为正见?谓: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可见甚至在杂阿含经中的差别,说明杂阿含经的编辑的混杂性。杂阿含784经实际上说的是杂阿含785经里的世俗正见,而《相应部》SN.45.8里正见的定义与在杂阿含785里的出世间正见相同。
将杂阿含784-785经与《相应部》SN.45.8、《中部》117经作对比研究,涉及法义和版本差别,会很有价值。
MN.3.117.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如是说道:“比丘们!” – “大德!” 他们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3.117.2 “比丘们!我将给你们教导有其诸支持和诸要求的圣正定(noble right concentration with its supports and its requisites)。聆听并密切注意我要说的。” – “是的,大德!” 他们回答道。世尊如是说道:
MN.3.117.3 “比丘们!什么是有其诸支持和诸要求的圣正定,即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和正念(right view, right intention, right speech, right action, right livelihood, right effort, and right mindfulness)呢?具备这七支的心的统一性(一境性)就称为有其诸支持和诸要求的圣正定。
【注】:这里把八正道里的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和正念等七个方面都归于正定,是一种不常见的说法。在传统翻译中,有把正志译为正思惟的情况。实际上古汉语中惟与思同义,正思惟只包含超越世间的正志中关于“思、思想”的一部分。
(见(观点;VIEW))
MN.3.117.4 其中,比丘们!正见首先出现。那么正见是如何首先出现的呢?一个人了知“邪见”为邪见和“正见”为正见:这是其正见。
MN.3.117.5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邪见呢?“无布施,无供养,无供物,无善作的、恶作的业之果与报,无此世,无他世,无母,无父,无化生众生,在世间中无正行的、正行道的沙门和婆罗门以证智自作证后而宣说此世、他世。” 这就是邪见。
MN.3.117.6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正见呢?我说正见有两方面:受到诸烦恼(漏)影响的正见(right view that is affected by taints, partaking of merit, ripening on the side of attachment):具有福德(功德)性质,并成熟于依着(attachment)方面;还有高贵(圣)的、无烦恼的(无漏的)、超越世间的、一道支的正见(right view that is noble, taintless, supramundane, a factor of the path)。
【注1】:《杂阿含经》785里说的世间的和出世间的,在这里有类似的两分。但是杂阿含里的出世间,使很多人发生误解,以为要从这个世间出去到另一个世间,使出世成了佛教的标签之一。用“超越”代替“出”较好。
【注2】:菩提比丘注:指世间正见。一种具有功德的因素,它对一个有利的重生(rebirth)有助益,但它本身无法引发对有条件的、依因缘的存在的超越。世间正见也很重要,影响修行人的福德,引人向上。
MN.3.117.7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受到诸烦恼(漏)影响的正见:具有福德(功德)性质,并成熟于依着方面呢?
有布施,有供养,有供物;有诸善业和诸恶业的果报或结果;有此世间,有其他世间;有母亲,有父亲;有化生众生(there are beings who are reborn spontaneously);有在此世间中通过证智已经证悟(实现)的,宣告此世间和其他世间的良善的,和有戒德的众沙门和婆罗门。” 这就是受到诸烦恼(漏)影响的正见:具有福德(功德)性质,并成熟于依着方面。”
MN.3.117.8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高贵(圣)的、无烦恼的、超越世间的、一道支的正见呢?智慧,智慧支,智慧之力,诸状态的调查觉支(择法觉支),在一个其心高贵(圣)、其心无烦恼、拥有圣道和修习圣道的人当中的正见道支(The wisdom, the faculty of wisdom, the power of wisdom, the investigation-of-states enlightenment factor, the path factor of right view in one whose mind is noble, whose mind is taintless, who possesses the noble path and is developing the noble path):这就称为高贵(圣)的、无烦恼的、超越世间的、一道支的正见。
MN.3.117.9 一个人努力于舍弃邪见和进入正见 – 这是其正精进(right effort)。一个人具念地(mindfully)舍弃邪见,一个人具念地(mindfully)进入后住于正见:这是其正念。于是这三种状态(法)围绕正见运转(run and circle around right view),即正见、正精进和正念。
【注】:有了正见,需要正精进才能保持正见。而正念,才可激发正精进。明明认识了道理(正见),但常有有乏力感,知道而做不到,因此需要正精进,一种策动。如果没有正念,则无法持续保持正道,维持道路方向。开印法师作相应解释。
(意图(志;INTENTION))
MN.3.117.10 其中,比丘们!正见先行。那么,正见如何先行呢?一个人了知“邪志(wrong intention)”为邪志和了知“正志(right intention)”为正志 – 这是其正见。
【注】:有人和某些北传佛教经典将正志译作正思惟,可能采用了所谓超越世间的正志的一部分内容(如“思考,思想”)。正志的表述更全面一些。
MN.3.117.11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邪志呢?感官欲望(The intention of sensual desire)的意图、恶意的意图和残忍的意图:这就是邪志。
MN.3.117.12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正志呢?我说正志有两方面:受到诸烦恼(漏)影响的正志:具有福德(功德)性质,并成熟于依着方面;高贵(圣)的、无烦恼的、超越世间的、一道支的正志。
MN.3.117.13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受到诸烦恼(漏)影响的正志:具有福德(功德)性质,并成熟于依着方面呢?放弃的意图、无恶意的意图和无残忍的意图:这就是受到诸烦恼(漏)影响的正志:具有福德(功德)性质,并成熟于依着方面。
MN.3.117.14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高贵(圣)的、无烦恼的、超越世间的、一道支的正志呢?思考,思想,智慧之力,意图,精神性专心,精神性稳固,心的导向和在一个其心高贵(圣)、其心无烦恼、拥有圣道和修习圣道的人当中的言语行(verbal formation):这就称为高贵(圣)的、无烦恼的、超越世间的、一道支的正志。
MN.3.117.15 一个人努力于舍弃邪志(wrong intention)和进入后住于正志(right intention) – 这是其正精进(right effort)。一个人具念地(mindfully)舍弃邪志,一个人具念地(mindfully)进入后住于正志:这是其正念。于是这三种状态(法)围绕正志运转,即正见、正精进和正念。
(言语(SPEECH))
MN.3.117.16 其中,比丘们!正见先行。那么,正见如何先行呢?一个人了知“邪语(wrong speech)”为邪语和了知“正语(right speech)”为正语 – 这是其正见。
MN.3.117.17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邪语呢?妄语、恶言恶语、严厉之语和流言蜚语(False speech, malicious speech, harsh speech, and gossip):这就是邪语。
MN.3.117.18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正语呢?我说正语有两方面:受到诸烦恼(漏)影响的正语:具有福德(功德)性质,并成熟于依着方面;有高贵(圣)的、无烦恼的、超越世间的、一道支的正语。
MN.3.117.19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受到诸烦恼(漏)影响的正语:具有福德(功德)性质,并成熟于依着方面呢?放弃禁止妄语、放弃禁止恶言恶语、放弃禁止严厉之语和放弃禁止流言蜚语:这就是受到诸烦恼(漏)影响的正语:具有福德(功德)性质,并成熟于依着方面。
MN.3.117.20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高贵(圣)的、无烦恼的、超越世间的、一道支的正语呢?从四种言语不端行为脱离出来,在一个其心高贵(圣)、其心无烦恼、拥有圣道和修习圣道的人当中对它们的放弃、克制和禁止:这就称为高贵(圣)的、无烦恼的、超越世间的、一道支的正语。
MN.3.117.21 一个人努力于舍弃邪语和进入正语 – 这是其正精进(right effort)。一个人具念地(mindfully)舍弃邪语,一个人具念地(mindfully)进入后住于正语:这是其正念。于是这三种状态(法)围绕正语运转,即正见、正精进和正念。
(行为业(ACTION))
MN.3.117.22 其中,比丘们!正见先行。那么,正见如何先行呢?一个人了知“邪行为业(wrong action)”为邪行为业和了知“正行为业”为正行为业 – 这是其正见。
MN.3.117.23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邪业呢?杀害活着的众生,不予而取、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这就是邪业。
MN.3.117.24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正业呢?我说正业有两方面:受到诸烦恼(漏)影响的正业:具有福德(功德)性质,并成熟于依着方面;有高贵(圣)的、无烦恼的、超越世间的、一道支的正业。
MN.3.117.25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受到诸烦恼(漏)影响的正业:具有福德(功德)性质,并成熟于依着方面呢?禁止杀害活着的众生,禁止不予而取、禁止在诸感官享乐中行为不端:这就是受到诸烦恼(漏)影响的正业:具有福德(功德)性质,并成熟于依着方面。
MN.3.117.26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高贵(圣)的、无烦恼的、超越世间的、一道支的正业呢?从三种身体不端行为脱离出来,在一个其心高贵(圣)、其心无烦恼、拥有圣道和修习圣道的人当中对它们的放弃、克制和禁止:这就称为高贵(圣)的、无烦恼的、超越世间的、一道支的正业。
MN.3.117.27 一个人努力于舍弃邪业和进入正业 – 这是其正精进(right effort)。一个人具念地(mindfully)舍弃邪业,一个人具念地(mindfully)进入于正业:这是其正念。于是这三种状态(法)围绕正业运转,即正见、正精进和正念。
【注】:正见相当于驾驶员,正精进相当于策动和激发,否则正见很难保持。有些人了解道理,但常常乏力,知道而做不到,这就需要正精进来激发正见。而正念能使人保持正精进,维护道路方向,否则正精进无法持久而正见变得懈怠。
(谋生手段(命)(LIVELIHOOD))
MN.3.117.28 其中,比丘们!正见先行。那么,正见如何先行呢?一个人了知“邪命(wrong livelihood)”为邪命和了知“正命”为正命 – 这是其正见。
MN.3.117.29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邪命呢?诡计多端(诡诈)、攀谈(谄媚)、暗示(现相;示相)、贬低(讥讽;激磨)和以利逐利(Scheming, talking, hinting, belittling, pursuing gain with gain):这就是邪命。
【注】:开印法师解释此处邪命主要是针对出家人而说的。邪命根源在恶欲 (papiccha)。
MN.3.117.30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正命呢?我说正命有两方面:受到诸烦恼(漏)影响的正命:具有福德(功德)性质,并成熟于依着方面;有高贵(圣)的、无烦恼的、超越世间的、一道支的正命。
MN.3.117.31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受到诸烦恼(漏)影响的正命:具有福德(功德)性质,并成熟于依着方面呢?在这里,一位圣弟子舍弃邪命而以证明获得他的过活:这就是受到诸烦恼(漏)影响的正命:具有福德(功德)性质,并成熟于依着方面。
MN.3.117.32 那么,比丘们!什么是高贵(圣)的、无烦恼的、超越世间的、一道支的正命呢?从邪命终止,戒除、克制,在一个其心高贵(圣)、其心无烦恼、拥有圣道和修习圣道的人当中对它的放弃、克制和禁止:这就称为高贵(圣)的、无烦恼的、超越世间的、一道支的正命。
MN.3.117.33 一个人努力于舍弃邪命和进入正命 – 这是其正精进(right effort)。一个人具念地(mindfully)舍弃邪命,一个人具念地(mindfully)进入于正命:这是其正念。于是这三种状态(法)围绕正命运转,即正见、正精进和正念。
(大四十(THE GREAT FORTY))
MN.3.117.34 其中,比丘们!正见先行。那么,正见如何先行呢?在一个有正见的人当中,正志会产生;在一个有正志的人当中,正语会产生;在一个有正语的人当中,正业会产生;在一个有正业的人当中,正命会产生;在一个有正命的人当中,正精进会产生;在一个有正精进的人当中,正念会产生;在一个有正念的人当中,正定会产生;在一个有正定的人当中,正智(正知识)会产生;在一个有正智的人当中,正解脱会产生。如是,比丘们!在高等修学(higher training; 增上学)中的弟子之道拥有八支(eight factors),而阿罗汉拥有十支(ten factors)。
【注】:阿罗汉有额外的正智和正解脱两支。
MN.3.117.35 其中,比丘们!正见先行。那么,正见如何先行呢?
在一个有正见的人当中,邪见被废除,并且以邪见为条件起源的许多邪恶不善状态也被废除,以正见为条件起源的许多善状态(善法)通过修习来实现。
在一个有正志的人当中,邪志被废除,并且以邪志为条件起源的许多邪恶不善状态也被废除,以正志为条件起源的许多善状态通过修习来实现。
在一个有正语的人当中,邪语被废除,并且以邪语为条件起源的许多邪恶不善状态也被废除,以正语为条件起源的许多善状态通过修习来实现。
在一个有正业的人当中,邪业被废除,并且以邪业为条件起源的许多邪恶不善状态也被废除,以正业为条件起源的许多善状态通过修习来实现。
在一个有正命的人当中,邪命被废除,并且以邪命为条件起源的许多邪恶不善状态也被废除,以正命为条件起源的许多善状态通过修习来实现。
在一个有正精进的人当中,邪精进被废除,并且以邪精进为条件起源的许多邪恶不善状态也被废除,以正精进为条件起源的许多善状态通过修习来实现。
在一个有正念的人当中,邪念被废除,并且以邪念为条件起源的许多邪恶不善状态也被废除,以正念为条件起源的许多善状态通过修习来实现。
在一个有正定的人当中,邪定被废除,并且以邪定为条件起源的许多邪恶不善状态也被废除,以正定为条件起源的许多善状态通过修习来实现。
在一个有正智的人当中,邪智被废除,并且以邪智为条件起源的许多邪恶不善状态也被废除,以正智为条件起源的许多善状态通过修习来实现。
在一个有正解脱的人当中,邪解脱被废除,并且以邪定为条件起源的许多邪恶不善状态也被废除,以正解脱为条件起源的许多善状态通过修习来实现。
MN.3.117.36 如是,比丘们!在善一边有二十支,并且在不善一边有二十支。关于大四十的法的阐述已经被滚动并且不会被此世间的任何沙门、婆罗门、天神、魔罗、梵天或人所停止。
MN.3.117.37 比丘们!如果任何沙门和婆罗门认为关于大四十的法的阐述应该被谴责和拒绝,那么从他的断言中有十个合理的推论而在此时此地提供谴责他的理由。
如果那位贤人(worthy one)谴责正见,那么他会尊重和称赞那些有邪见的沙门和婆罗门。
如果那位贤人(worthy one)谴责正志,那么他会尊重和称赞那些有邪志的沙门和婆罗门。
如果那位贤人(worthy one)谴责正语,那么他会尊重和称赞那些有邪语的沙门和婆罗门。
如果那位贤人(worthy one)谴责正业,那么他会尊重和称赞那些有邪业的沙门和婆罗门。
如果那位贤人(worthy one)谴责正命,那么他会尊重和称赞那些有邪命的沙门和婆罗门。
如果那位贤人(worthy one)谴责正精进,那么他会尊重和称赞那些有邪精进的沙门和婆罗门。
如果那位贤人(worthy one)谴责正念,那么他会尊重和称赞那些有邪念的沙门和婆罗门。
如果那位贤人(worthy one)谴责正定,那么他会尊重和称赞那些有邪定的沙门和婆罗门。
如果那位贤人(worthy one)谴责正智,那么他会尊重和称赞那些有邪智的沙门和婆罗门。
如果那位贤人(worthy one)谴责正解脱,那么他会尊重和称赞那些有邪解脱的沙门和婆罗门。
比丘们!如果任何沙门和婆罗门认为关于大四十的法的阐述应该被谴责和拒绝,那么从他的断言中有十个合理的推论而在此时此地提供谴责他的理由。
MN.3.117.38 比丘们!甚至那些来自欧卡罗(Okkala)、婆萨(Vassa)和巴聂(Bhanna)的持有非因果教义、无做教义和虚无主义教义(the doctrine of non-causality, the doctrine of non-doing, and the doctrine of nihilism)的老师们,不会认为这关于大四十的法的阐述应该被谴责和拒绝,那是为什么呢?因为害怕责备、攻击和非难(blame, attack, and confutation)。”
世尊如是而说。比丘们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第一一七大四十经终。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