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念处随笔——关于迴小向大

念处随笔——关于迴小向大

苟嘉陵

2022.01.21


我在中国佛教里提倡四念处的修行,所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一种轻视南传佛法,也就是以为上座部佛教“不究竟”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迴小向大”。

它的大意是指南传佛教所教的佛法只管一己的解脱,但对众生的苦痛不管不顾。而北传佛教的菩萨道可以济渡一切众生,所以被称为大乘———大的车子,可承载更多的人。这就要比南传佛教的小乘———小的车子,好得多也高明得多。于是中国不少的佛法修行人就主张“小乘修行人”都应迴小向大。

这个想法合不合乎佛法,我们姑且在此不论。但它普遍存在于中国佛教里,是不争的事实。它使中国的佛法修行人因此而不大留心于四圣谛与八正道。因为他们以为那些都只是“小乘”的东西。而四念处(正念)只是八正道里的一项,自然也就更不被人重视了。有这种想法的人觉得自己既然已经学了比较“高级”的大乘佛法,就是大乘学人,将来是可以成佛的。现在如果要再“回头”学四念处,就好像是有些自贬身价了!

不少有这种思想的人会认为南传佛教的修行人都应该,也终久都会迴小向大。以为他们目前只是暂时沉醉在自己给自己建立的“幻化城堡”里,以为那是涅槃。但只要因缘时节一到,得到“大菩萨”的点拨,就会觉今是而昨非地开始走上菩萨道的康庄大道了!

但事实上这种思想,正是中国佛教现代化问题的症结所在。最主要是因为人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就会把佛陀所立的修行方法四念处视为不究竟的“小法”。其害处就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了。

我没兴趣讨论关于“大小乘”纷争的谁是谁非,也无意贬损大乘佛法与菩萨道。我想说的只是当我们面对这些“观念的衝突”时,佛法修行的立场到底是应如何。我以为最主要的就是应修习法念处,去觉知自己是否有因观念而起烦恼。

在念处经(注释一)里关于法念处的部份,佛陀就曾清楚地说过:

“云何观法如法念处?眼缘色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缘法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

有结就是有烦恼。当我们透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接触到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如果起了烦恼,就要知道有烦恼。如果没烦恼,也要知道没烦恼。这就是“如真”。无论是“大乘”还是“小乘”,其实都只是“意根”上的“法尘”而已,也就是我人的观念。佛陀要我们修的,就是看看自己有没有因此而生“结”。

如果有,就是在对观念“认真”,也就是在追逐戏论了。修行人若能看到自己的这个情状,就可释然而笑了。

佛陀并没有说过大乘与小乘这两个词。所以它们只是因后来佛教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名相与观念。我感觉也似乎含有一点“政治论述”的成分在内。

这不是说就没有了菩萨道。因为就是在南传教典里,也提到了菩萨。释迦佛就是一位。但释迦佛无论是在南传还是北传的教典里,都没有提过人人都应学菩萨道,或菩萨就比较“超胜”。

更何况我们所知菩萨道修行的首要,就是要能修习般若,而超越一切名相与观念的束缚。不著法相,也不著非法相。否则就不成其为菩萨波罗蜜多的修行了!最近有人因别人说“大乘非佛说”就受不了而反弹。这个“结”,我看恐怕也算不小罢?

1950年召开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注释二)就曾达成明确的共识:“无论在西方或东方,对南传佛教的正确称呼应一律使用上座部佛教,而非小乘佛教。”

可见别人已经因此而有反感了。菩萨道行者是不是也应“所言诚谛,常以软语”,而把别人的感受也纳入考量?还是一定要为了“护卫正法”而坚持“大就是大,小就是小”呢?

关于“迴小向大”的问题,我无法评论,当然也解决不了。因为我不知道。我只是知道正念禅的修行,是不议论自己尚不知道的事。所以我把它当成一个存在于佛教里的说法,有待日后因缘时节来到时的明证。

但我现在确知修行人如果因为这个说法,就不重视四念处的修行,其结果是会使自己今生当下的修行缺乏解脱法喜。也就会使中国佛教陷在故步自封的泥淖里,而无法充分发挥出菩萨道的内蕴。

 

注释一:

见中阿含98经。念处经(因品)

 

注释二:

世界佛教徒联谊会(World Fellowship of Buddhists),也被称为世界佛教友谊会。简称世佛联、世佛会。1950年创立于可伦坡。太虚大师的高足法舫法师曾代表中国佛教参与首次大会。

 

作者投稿禅世界。


声明:任何个人(包括禅世界作者、译者等)发布的内容由其作者全权负责。【免责声明】


【版权协议】【免责声明】【隐私条款】

【禅世界论坛】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经典翻译PDFs下载

《禅世界WIKI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