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生死即涅槃?

生死即涅槃?

苟嘉陵

2021.08.18


最近又有人在议论涅槃是什么了。但我看到时并没有想要说什么,因为自己并没有涅槃体验,无论说什么都不对。讲了也只会是拾人牙慧罢了!

但当此人是我的朋友,而且还要用他对涅槃的了解来批驳菩提长老的文章时,我就想说两句了。不过在此要先作声明:无论我讲了什么,都不代表我有涅槃体验。最多只能说是根据我对佛法粗浅的了解,知道朋友的了解何处不对而已。

朋友最主要是以菩提长老对大乘佛教中如「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等「不二」(non-duality) 的说法有所批评,就以为长老不懂大乘空义。并以龙树菩萨在中观论里对空的论述来支持自己的立场。他并引用《佛陀的启示》一书的作者罗候罗尊者所讲的话,得到涅槃就是绝对真理(absolute truth) 的结论,来印证生死(samsara) 和涅槃 (nirvana) 如果有差别,只是主观与客观的不同。换句话说,同一样东西如果客观地看就是涅槃,主观地看就是生死。

但佛法修行的立场真是这样吗?

「烦恼即菩提」只是鼓励修行人不要因逆境而失去斗志与勇气,放弃了修行。意思从来就不是「烦恼等于菩提」。修行人如果把烦恼和菩提划上等号,真以为烦恼就是菩提(因二者皆空),当然就不只是邪见———不正确的见解,而是一种错乱了。

至于为何会有人说「生死即涅槃」,甚至以此为据来批驳菩提长老呢?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

朋友用的英文字眼是 rebuttal, 当然是在说自己对此事是百分之百地确定。我就去查阅了一下长老的原文。我发现长老讲得很谦虚,并没有说自己绝对正确。他只是「希望让一个有学院派倾向的上座部观点,能贡献一点心灵火花」而已。(“ I hope it (this article) may contribute a few sparks of light from a canonically oriented Theravada perspective.” )(注释一)这点的不同,我颇想提醒大家注意。我个人感觉长老很幽默,虽然他确是在批评。

菩提长老文章的全文并没有说「生死非涅槃」,而是指出许多人心中的「不二」会造成一种「一切法无差别」的知见。是为了相上的统一(unity),而牺牲掉了佛法修行里最重要的如实(actuality)。当修行人怀抱著这种「无差别」的知见去修如实观,本身就是一种混乱,也当然会是自相矛盾的。

事实上这就是佛教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也就是我三十年来所说的主题:「菩萨道应以解脱道为基础,而解脱道的修行应以四念处(如实观)为主轴。」大乘佛法里虽确有「无分别心」的说法,但其意思绝非「无差别」,而是法觉知处的修行———于一切法不起高下之见。

二十多年前我曾和纽约大觉寺的住持圆一法师有过一段对话,感觉受益良多。而那段对话的内容就和「生死即涅槃」相关。法师说她并没有反对这一类的「大乘语句」,也无所谓信或不信。她以为最重要的,是她知道那不是她的所知与境界。而这个知道,就是重点了。这就是法觉知处(法念处)的修行。修四念处如果未能如实觉知自己的情况,一天到晚放言高论生死即涅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朋友引用罗候罗尊者的话,再三强调涅槃不是任何事物的结果。言下之意是一般人的「精进修行」其实是没有了解「解脱」为何物。但这正是菩提长老所批评的。我把这种知见称为「精进无用论」,也把其视为常见的邪见与法慢。因为无论是大乘佛教还是上座部佛教都强调修行必须精进。八正道里有「正精进」,大乘佛法里也有「精进波罗蜜多」,都是明证。

如果要借用尊敬的现代大乘论师印顺长老的话来佐证,就是他在《成佛之道》里清楚说过:「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依俗契真实,正观法如是。」可见涅槃虽不是任何事物的结果,但涅槃智的获得确是精进修行的结果。也就是先要勤修法念处(七觉支里的择法觉支)而得法住智,然后才可能「顺得涅槃」。以为一切都是现成而无须精进的见解,当然不正确。是需要为所有修行人警醒而远离的。

至于涅槃到底是不是「绝对真理」,我不会去辩论。但我以为这种见解就是有人常会拿著佛法当宝刀而「砍遍天下」的根本原因。印顺长老在《成佛之道》里提到涅槃智,就曾说过「⋯于佛法没有正见,不知佛法的涅槃智,是依缘起因果的法住智而进修得来。所以,如以为只要谈心说性,或者说什么绝对精神之类,以为就是最高的佛法,那真是误入歧途,自甘沉沦了!」(注释二)

这些话,不知道朋友听不听得进去。我是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老人家的慈悲!至于菩提长老对大乘修行人的提点也不只是一种善意,而是充满了智慧。他的看法一针见血地点出了不少修行人在知见上的根本弊病。

 

注释一:
见菩提比丘于1998年所写的 《佛法与不二论》一文。(Dhamma and Non-duality, by Bhikkhu Bodhi © 1998)

注释二:
见印顺法师《成佛之道》:

“说到这里,觉得佛教中,每有一种错误的倾向,就是不求法住智,而但求涅槃智。特别是备有世间一般知识,年老而求佛法的。对于因果缘起的必然性,四谛的价值决定,常是并无希求;有的以为这早都已经知道,而不知梦都没有梦想过。却以为,需要的是开悟,是明心见性。不知道没有修成法住智,涅槃智是不会现起的。由于偏向证悟,弄到一开口,一下手,似乎非说心说性,谈修谈证不可。于是乎失去了悟入的必要过程,空谈些心性,空有,理事,弄得内外也不辨了。过去的大德们,就有错认定盘星,以为孔颜乐处,大学明明德,孟子致良知,就是祖师西来大意。因此有的就高唱:『东方圣人此心焉,西方圣人此心焉』,好像儒佛融通起来。其实,儒门大师,即使翻过语录,用过存养功夫,那一位是确认三世因果的?那一位从缘起的流转还灭中求正见的?那一位体见一切众生平等的?根本都没有三世因果决定的法住智,必然是漂流于佛法的门外。理学大师都不能赞同佛法,而要以拒杨墨的态度来排斥佛老,为什么?就是于佛法没有正见,不知佛法的涅槃智,是依缘起因果的法住智而进修得来。所以,如以为只要谈心说性,或者说什么绝对精神之类,以为就是最高的佛法,那真是误入歧途,自甘沉沦了!”

 

作者投稿禅世界。


【版权协议】【免责声明】【隐私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