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会:四念处的修行是如实观吗?

四念处的修行是如实观吗?

山海会

2018.06.16

最近看到有法友在质疑:四念处到底是不是如实观?

我看到了以后,觉得很高兴。终于有人提出这个问题了。因为这个问题无疑是重要的。而且这是佛法的修行裡一个很根本的问题,即人到底能不能知道所谓的实相。而所谓的如实观,就是彻见诸法实相吗?还是只是彻见「是诸法空相」呢?实相与空相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又在哪裡呢?这些问题,都是修习四念处者在知见上需要被釐清的,也都是八正道裡正知见的修学部分。否则许多修行人修了半天或者半生,也许还不知道自己其实只是在神秘主义与玄学思维的圈圈裡打转,尚未具有正知见呢!

最主要的,是如实观的「实」指的是事实,而不是真理。事实的意思,是它是被人用感官所「经验到的」。而感官包括了人的「意根」,也就是我人精神与心智的器官,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一。当一件事发生了,我们透过感官而知道,就是如实的意义。这不代表我们的眼睛,就一定能看见东西「真的颜色与样貌」。也不代表我们的脑子,就一定能「没有偏差地了解事物的真相与全部」。因为无论是人的眼根还是意根,都是缘起而有被制约性的。所以我们的「眼识」一定受到眼睛的健康状况所制约。而我们的「意识」,也一定受到教育、文化与传播媒体的影响。这就是佛陀所说缘起法对修行人切身的实际意义。

佛说六根对六尘,而产生六识的意思,也是说任何东西的「真的颜色与样貌」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生物的「所见」都有不同,都会被自己的感官(根)与觉知对象(尘)所决定。蜻蜓所见的「视觉的世界」(眼识界),和我们的是不一样的。而狗所听到的「声音的世界」(耳识界),也和我们的大不相同。但不能说「谁的世界」就是真的,或更接近真的。因为所谓的「真的」,只是我人的自性见而已,是从来都不存在的。而且也不是等人开悟了以后就会开始存在,而是本来就不存在的。而所谓解脱道的修行,正是修行人充分了知了自己生命裡的这个事实,而不再对自己一切的「所见」与「所知」执着而「认真」。

当一个人完全了知了「自己的所见只是因缘所生的所见」,接受了「自己的所知也是因缘所生的所知」时,就不会再对自己的所见与所知升起「有无二见」。这就是了解了「是诸法空相」。修如实观的人如果了解到这个「如实」的真义,就有了对诸法空相的了解。而这个了解不是以为自己看到了「真东西」,或是掌握了「真理」,而是彻底明白「真东西」与「真理」都只是人的「不如实见」与「不如实知」。是忽略了我人「认知」的缘起性、受制约性与有限性。

彻底了知与接受了自己生命的缘起性、受制约性与有限性的人,反而是非常快乐的。佛陀在世时的三百阿罗汉们就是。他们的快乐,常在经典裡被形容为「诸根豫悦」。因为他们不会再在六根上做「非其因缘」与「不如实」的期盼与渴望。他们彻底地接受生命,包含其中一切的因缘与生灭变化。也彻底明白这其中并没有「真地看到」与「真地知道」这回事,因为一切都是缘起的。在宛然有的如幻生灭中,他们天天吃饭睡觉。不会去担心今生何时结束,也不会去忧虑来生将会如何。他们的吃饭睡觉「很纯粹」。曾被人形容为完全「不打妄想」的吃饭睡觉。

彻悟缘起的生命,必有喜悦与自在的生命品质。当他们知道什么,是如实知。当他们见到什么,是如实见。但他们不会再有对一切「真实」与「真理」的渴望与追求,而且一点也不悲观与灰色。他们只是彻底了知一般人所谓的「真实」与「真理」,其实都只是因对佛陀所说的「因缘所生法」未充分了知而已。

而且这一点也不代表了解了这个道理与事实的人,就必定会放弃了对世间各种事物的付出与努力。

因为所谓的自在,只是指不会再对任何事物有所「执着」而已。不会再因任何事物发怒而动气,也不会再因不明缘起而顽固地坚持己见。因为他们会彻底了知眼前任何看不惯的事物、不公与不义,都是「有因有缘世间集」。发怒与生气只是忘失了诸法的缘起性,也都是没有用的(futile and in vain)。

但真懂佛说缘起的人也会明白,人如果不去努力以改变世间的不公与不义,它们是不会「自己改变」的。故菩萨道的发心与行愿,事实上也是建筑在对「是诸法空相」更进一层的如实了知上。和佛说四念处的觉观修行不但没有冲突,反而是如实观更进一步的深化。当一个人能不断地在自己的生命因缘内为众生做能做当作的努力,去投入与付出以转变不公与不义,是能进一步地明白佛陀所说「有因有缘世间灭」的表现。因为任何的不公与不义都是因缘所生,也都是了无自性。

能不因「看不惯的事物」动气而发怒,就是如实观「本来不生」的修行。而深知任何事物都可以得到转变,只要有恆心、耐心与毅力,也就是菩萨道如实观诸法的「于今无灭」。

这就是四念处的修行何以是如实观的意义。


般若广场首发。

Posted in 未分类Ta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