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教导》What The Buddha Taught2

卷一:前言、作者序言、佛陀、第一章 佛教的心态、第二章 四圣谛之第一圣谛:苦、第三章 第二圣谛:集、第四章 第三圣谛:灭

卷二第五章 第四圣谛:道、第六章 无灵魂的教义

卷三第七章 禅修或精神培养、第八章 佛陀的教导和当今世界

卷四精选经典文本、缩写、精选参考书目、词汇表、索引


《佛陀的教导》

What The Buddha Taught

卷二

化普乐·罗睺罗 (Walpola Rahula)

禅世界 译

(翻译中……)


第五章 第四圣谛: 道 (Magga: ‘The Path’)

第四圣谛是杜卡(dukkha; 痛苦)息灭之道(dukkhanirodhagaminlpatipada-ariyasaccd)。这被称为“中道”(Majjhima Patipada),因为它避免了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通过诸感官享乐来寻求快乐,这是“低级的、普遍的、无益的、凡夫之道的”;另一种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苦行主义的自我折磨来寻求快乐,这是“痛苦的、不值得的、无益的”。佛陀亲自尝试了这两个极端,并发现它们毫无用处,于是通过亲身体验发现了“给予眼力远见和知识,从而导致平静(Calm)、洞察(Insight; 观)、觉悟(Enlightenment)、涅槃(Nirvana)”的“中道(Middle Path)”, 这一中道通常被称为八正道(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Ariya-Atthangika-Magga),因为它由八个类别或部分组成,即:

    1. 正见(Right Understanding; Samma ditthi),
    2. 正志 / 正思惟(Right Thought; Samma sankappa),
    3. 正语(Right Speech; Samma vaca),
    4. 正业(Right Action; Samma kammanta),
    5. 正命(Right Livelihood; Samma ajiva),
    6. 正精进(Right Effort; Samma vayama),
    7. 正念(Right Mindfulness; Samma sati),
    8. 正定(Right Concentration; Samma samadhi)。

【禅世界注】:八正道第二部分,正志(Right Intention)还是正思惟(Right Thought),有不同的说法。按照维基百科,它也称正决心(samyak-saṃkalpa / sammā-saṅkappa),也可以被称为“正(确)思想”、“正志”或“正动机”。在这个因素中,修行者决心努力实现非暴力(ahimsa)并避免暴力和仇恨行为。它还包括出家、放弃世俗生活、走解脱觉悟之道的决心。

事实上,佛陀在四十五年里全身心投入的整个教义,都以某种方式涉及此道。 他根据不同的人的发展阶段,以及他们理解和跟随他的能力,采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言语来解释它。但散布在藏经里的数千则佛陀所说经的精髓却可以在八正道里找到。

不可认为此道的八个类别或部分应该按照上面通常列出的数字顺序依次遵循和修习实践。但它们应该尽可能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或多或少地同时发展。它们都是彼此互有关联的,互相帮助其它各部分的培养。

【禅世界注】:八正道不是指有“八条途径”,而是说一条解脱觉悟之道有八个部分或八个方面(Eightfold)。佛陀在一则经里曾说到八正道的八个方面的递进关系。然而它们是相互帮助的,不同修行者的个性也决定了不可能有绝对的次第。

这八个要素旨在促进和完善佛教修行和戒律的三个要点:(a) 道德操守(Ethical Conduct; Sila; 戒),(b) 精神训练(Mental Discipline; Samadhi; 定) 和 (c) 智慧(Wisdom; 般若; Panna; 慧)。(注1) 因此,如果我们根据这三个方面来对此道的八部分进行分组和解释,将更有利于对此道的八部分作一种连贯和更好的理解。

道德操守(戒)建立在对一切众生的博爱和慈悲的广大理念之上,而佛陀的教导正是以此为基础的。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学者在关于佛教谈论和写作时,忘记了佛陀的教导的这一伟大理想,而只沉迷于枯燥的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歧义。 佛陀“为了众生的利益,为了众生的幸福,出于对此世界的慈悲” (bahujanahitaya bahujanasukhdya lokanu-kampaya)而传授他的教法。

根据佛教的说法,一个人要达到完美,他应该同等地发展两种品质:一方面是慈悲(karuna),另一方面是智慧(wisdom; panna; 般若)。 这里慈悲代表爱、慈善、仁慈、宽容等情感方面的高尚品质,或心灵(heart)的诸品质,而智慧则代表理智的一面或心(mind)的诸品质。 如果一个人只发展情感方面的而忽视理智方面的品质,一个人可能会成为一个好心的傻瓜;而只发展理智方面的而忽视情感方面的品质可能会使一个人变成一个冷酷无情而对他人没有感情的智力者。 因此一个人要想变得完美,就必须两者同等地发展。这就是佛教生活方式的目标:其中智慧和慈悲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正如我们稍后将看到的。

在以爱与慈悲为基础的道德操守(戒学)里,包含了八正道中的三个要素:正语、正业与正命。(八正道列表里的第三、四、五部分)。

正语是指 (1) 不说谎话, (2) 不说污蔑、诽谤以及可能导致个人或群体之间仇恨、敌意、分裂和不和的言论,(3) 不说苛刻、粗鲁、无礼、恶毒和辱骂的语言,以及(4) 不说无聊、无用和愚蠢的胡言乱语和流言蜚语。当一个人戒除这些错误形式和有害的言语时,他自然就必须说真话,必须使用友善和仁慈、愉快和温和、有意义和有用的言语。一个人说话不能粗枝大叶:说话要因时因地制宜。如果一个人不能说出一些有用的话,就应该保持“圣默(noble silence)”。

正业旨在促进合乎道义、体面荣誉和安详平静的行为。它告诫我们要戒除杀生、偷盗、不诚实的交易、不正当的性交,并且我们也应该帮助他人以正确的方式过上安详平静和体面荣誉的生活。

正命是指放弃以危害他人的职业为生,如军火和致命武器贸易、凶器、酗酒、毒药、杀害动物、欺骗等,而应该以一种体面荣誉的、无咎的、没有伤害他人的职业为生。 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佛教强烈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因为它规定了军火和致命武器贸易是一种邪恶和不公正的谋生手段。

八正道的这三个要素(正语、正业、正命)构成了伦理操守。应该认识到,佛教伦理和道德操守的目的是促进一种为了个人和社会两者的幸福与和谐的生活。这种道德操守被认为是所有高等精神成就不可或缺的基础。没有这个道德基础,就不可能有精神发展。

接下来是精神训练(定学),其中包括八正道的其他三个要素:即正精进、正念(或Attentiveness; 专注)和正定。(八正道列表中的第 6、7和8部分)。

正精进是指以活力意志 (1) 防止诸邪恶和不善的心状态生起,(2) 去除一个人内在已经生起的诸邪恶和不善的心状态的生起,和 (3) 产生、使尚未生起的诸良好和善的心状态生起,以及 (4) 发展并完善一个人内在已经出现的诸良好和善的心状态。

正念(或专注)就是勤奋地觉知(aware)、具念(mindful)和专注(attentive)于 (1) 诸身体活动(kaya),(2) 感觉或诸感受(vedana),(3) 诸心的活动(citta) 和 (4) 诸观念、思想、概念和事物(dhamma; 法)。专注于呼吸的练习(anapanasati; 安般念)是为了精神发展而与身体相关的众所周知的练习其中之一。还有其他几种方法可以培养与身体相关的专注,例如各种禅修模式。

对于诸感觉和诸感受,一个人应该清楚地觉知诸感受和诸感觉的所有形式,愉悦的、不愉悦的和中性的,以及它们如何在自己体内出现和消失。

对于诸心的活动,一个人应该觉知自己的心是否有贪欲、是否有嗔恨、是否有妄想痴迷、是散乱还是专注的等等。用这种方式一个人应该觉知所有心的活动,它们如何生起和消失。

对于诸观念、诸思想、诸概念和诸事物,应该知道它们的本质,它们如何出现和消失,它们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又是如何被压制和摧毁的等等。精神培育或禅修的这四种形式在《四念处经》(Satipatthana-sutta)中有详细说明(正念的设置)。(注2)

精神训练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要素是导致禅那(Dhjana)四个阶段的正定,通常称为出神或神游(trance or recueillement)。在禅那(Dhjana)第一阶段(第一禅; 初禅),若干强烈的欲望和某些不善的思想,如贪欲(sensuous lust)、恶意(ill-wil)l、倦怠(languor)、忧虑(worry)、掉举(restlessness)、怀疑(sceptical doubt)(五盖)等被抛弃,而保持若干喜悦和幸福的感受以及某些精神活动。在第二阶段(第二禅; 二禅),一切智力活动都被抑制,心的平静和“专一”得到发展,而喜悦和幸福的感受仍然得到保留。在第三阶段(第三禅; 三禅),喜受(一种活跃的感受)也消失了,而同时在具念舍(mindful equanimity; 具念的和好)之外,快乐的性质仍然存在。在禅那的第四阶段(第四禅; 四禅),所有的感觉,甚至快乐和不快乐、快乐和悲伤的感觉都消失了,只有纯粹的平静(equanimity; 舍支)和觉知(awareness)。

其余两个要素:正思惟与正见,构成智慧(慧学)。正思惟是指无私的放弃(selfless renunciation)或不执着的思想(detachment)、爱的思想和非暴力的思想。这些思想延伸到一切众生。

非常有趣且重要的是,在这里要注意,无私不执着、爱和非暴力的思想归类与智慧这一边。这清楚地表明,真正的智慧赋有这些崇高的品质,而所有自私欲、恶意、仇恨和暴力的思想都是一种智慧缺乏的结果 – 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是个人的、社会的还是政治的,都是如此。

正见是如实对事物的了知,而四圣谛正是如实解释诸事物的。因此正见最终归结为对四圣谛的了知。这种了知是看见终极实相(the Ultimate Reality)的最高智慧(the highest wisdom)。根据佛教的说法,了知有两种:我们通常所说的了知是知识,是一种积累的记忆,是根据某些给定的数据对某个主题的理性把握。这称为“相应地知道(事见)”(anubodha)。它不是很深刻。真正深刻的了知被称为“洞察”(pativedha; 理见),在其真实本质上看见一个事物,而不是看见其名字和标签。只有当心没有一切不清净并通过禅修得到充分发展时,这种洞察才有可能。

从对道谛的这一简短描述中,人们可以看出它是一种每个人都应该遵循、修习和发展的生活方式。就是身、语、意的自律,自我发展,自我净化。它与信仰、祈祷、崇拜或仪式无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不含有任何通常称为“宗教性的”成分。这是一条凭借道德、精神和理性的完善而通往实现终极实相、通往完全自由、快乐和祥和平静之道。

在那些佛教国家里,宗教场合都有古朴而优美的习俗和仪式。它们与真正的大道(the real Path)没有什么关系。但它们在满足某些宗教情感和那些对教义理解较浅的人的需求,以及帮助他们逐渐走上此大道(the Path)方面有其价值。

关于四圣谛,我们要履行四种职责:第一圣谛是杜卡(dukkha; 痛苦),生命的本质,它的痛苦,它的若干悲伤和喜悦(sorrows and joys),它的不圆满和不满足(imperfection and unsatisfactoriness),它的无常和非实质性(impermanence and insubstantiality)。对此,我们的职责是把它作为一个事实而清楚、完整地理解它(parihnejja)。

第二圣谛是杜卡(dukkha; 痛苦)的根源,即贪欲(lust; 原文作desire, 欲望)、“渴求(thirst)”,由所有其他的激情、烦恼染污和不清净(passions, defilements and impurities)所伴随。仅仅了解这一事实是不够的。这里我们的职责是丢弃它、消除它、摧毁它和根除它(pahatabba)。

第三圣谛是杜卡(dukkha; 痛苦)的息灭、涅槃(Nirvana)、绝对真理(the Absolute Truth)、终极(究竟)实相(the Ultimate Reality)。 这里我们的职责就是要证悟实现(realize)它(sacchikatabba)。

第四圣谛是导向涅槃的证悟实现之道。一种仅仅此大道(the Path)的知识,无论多么完整,都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职责是遵循它并坚持它(bhavetaba)。(注4)


第六章 无灵魂的教义:无我 (The Doctrine of No-Soul: Anatta)

灵魂(Soul)、自我(Self)、个我(Ego)或者用梵语表述的阿特曼(Atman)一般所暗示的是,在人身上有一个永久的、永恒的和绝对的实体(entity),它是变化的现象世界背后不变的实质(substance)。 根据一些宗教,每个人都有上帝所创造的一个单独的灵魂,最终在死后永远生活在地狱或天堂,而其命运取决于其创造者的裁判。根据另一些宗教的说法,灵魂经历了许多世,直到完全净化并最终与它最初从那里流出的上帝或婆罗门,万能灵魂(Universal Soul)或阿特曼结合。人的灵魂或自我是诸思想的思考者,诸感觉的感受者,以及所有善行和恶行的奖赏和惩罚的接受者。这样的概念称为自我的观念(the idea of self)。

【禅世界注】:在佛教语境下,如何翻译Self、self、Ego等英文词语呢?John Beebe有一种说法:自我=ego,自体=self,自性=Self。心理学上提到”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菩提比丘界定佛陀所说的都无实质的“I”(本我),“Mine”(我的),“self”(自我) – 注意不要与心理学的定义混淆。

在佛教语境下,为保持一贯性,在这里定义:I = 本我,Mine / mine = 我的,Me / me = 我,Self / self = 自我,Ego / ego = 个我 / 自我中心。

佛教在人类思想史上独一无二地否认一个灵魂、自我或阿特曼的存在。根据佛陀的教导,自我的观念是一种虚幻的、错误的信仰(邪信),没有相应的现实(reality),它会产生“我”和“我的”的有害思想、自私的欲望、渴爱、执着、嗔恨、恶意、狂妄我慢、利己主义以及其他烦恼、不清净和问题。它是世界上从个人冲突到国家间战争的所有麻烦的根源。总之,世间一切邪恶事物,皆可归结于此邪见。

在人类心理上有两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自我保护和自我保存。为了自我保护,人类创造了上帝,他为了自身的保护、安全和保障而依靠上帝,就象一个孩子依靠其父母一样。为了自我保护,人类构想出了不朽的灵魂或阿特曼的理念,它将永远存在。人在无明(无知)、软弱、恐惧、欲望中,需要这两种事物来安慰自己。因此他深深而狂热地执取于它们。

佛陀的教诫并不支持这种无明、软弱、恐惧和欲望,而是旨在通过消除和摧毁它们而从根本上打击它们,从而使人开悟。根据佛教,我们对上帝和灵魂的观念是虚妄不实的。尽管若干理论高度发达,但它们都是极其微妙的心理投射,不过披着一种错综复杂的形而上学和哲学用语的外衣而已。这些观念在人类里如此根深蒂固,并对人类来说如此贴近和亲爱,以至于不想听到也不想了解任何与之相违的教诫。

佛陀非常清楚这一点。事实上,他说其教诫反对人类的种种自私欲望(selfish desires),是“逆流而行”的(patisotagami)。就在成就正觉四星期后,他坐在一棵榕树下,心想:“我已经证悟了这个深奥、难以看见、难以理解的……只有智者才能理解的真理…… 那些被激情所压倒并被黑暗包围的人无法看见这个真理,它逆流而行,崇高、深刻、微妙和难以理解。”

心中有了这些想法,佛陀犹豫了片刻,如果他试图向世人解释他刚刚证悟的真理,会不会徒劳无功呢?然后他把此世界比作一座莲池:莲池里有一些还在水下的莲花;还有一些莲花只上升到水面;还有一些莲花矗立在水面之上,未受水沾。同样,这个世界上也存在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人。有些人会明白这真理(the Truth)。 因此佛陀决定教导它。(注1)

无我或无灵魂(Anatta or No-Soul)的教义是五蕴分析和缘起教法(Paticca-samuppada)的自然结果或必然结果。(注2)

我们之前在讨论第一圣谛杜卡(Dukkha; 痛苦)时已经看到,我们所说的一个众生或个体是由五蕴组成的,并且当对这些五蕴进行分析和检验时,它们背后没有任何可以被视为我(I; 本我)、阿特曼或自我,或任何不变的持久实质。这就是分析方法。通过缘起教义(the doctrine of Conditional Genesis)即合成方法也能得到同样的结果,根据这个方法,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相互依存的(conditioned, relative, and interdependent)。这就是佛教相对论(the Buddhist theory of relativity)。

在我们讨论无我本身的问题之前,先简单了解一下缘起是很有用的。这一教义的原理可用四行简短的公式给出:

此有故彼有(When this is, that is; Imasmim sati idam hod),

此生故彼生(This arising, that arises; Imassuppada idam uppajjati);

此无故彼无(When this is not, that is not; Imasmim asati idam na boti),

此灭故彼灭(This ceasing, that ceases; Imassa nirodha idam nirujjhati)。(注3)

根据这个条件性、相对性和相互依存的原理,生命的整个存在、连续性及其息灭都可用一个详细的公式来解释,这个公式被称为Paticca-samuppada ‘缘起’(‘Conditioned Genesis’),由十二个因素组成:

  1. 由于无明而产生诸意志行为或诸业形成(volitional actions or
    karma-formations) (Avijjapaccaya samkhara)(无明缘行)。
  2. 由于意志行为而产生识(Samkharapaccaja vinnanam)(行缘识)。
  3. 由于识而产生精神和身体现象(Vinnanapaccaja namaruparti)(识缘名色)。
  4. 由于精神和身体现象而产生六根(即五个身体感官(5 physical sense-organs)和心(mind))(Namarupapaccayd salayatanam)(名色缘六入)。
  5. 由于六根而产生(感官的和精神的)触(Salayatanapaccaya phasso)(六入缘触)。
  6. 由于(感官的和精神的)触而产生感受(受)(Phassapaccaja vedana)(触缘受)。
  7. 由于受而产生欲望(desire; 此处为贪欲),“渴求(thirst)”(Vedana-paccaja tanha; 贪爱)(受缘爱)。
  8. 由于欲望(desire – 此处为贪欲; “渴求(thirst)”)而产生执取(clinging)(Tanha-paccaja upadanam)(爱缘取)。
  9. 由于执取而产生变异迁流过程(the process of becoming; Upadatiapaccaya bhavo)(取缘有)。
  10. 由于变异迁流过程而产生出生(birth; Bhavapaccaya jati)(有缘生)。
  11. 由于出生
  12. 而产生衰老、死亡、哀恸、痛苦等等(Jatipaccaya jaramaranam . . .)(生缘老病死忧悲苦恼)。

生命就是这样产生、存在和延续的。如果我们以相反的顺序用这个公式,那么我们就会有该过程的息灭:

通过无明的彻底息灭,诸意志行为或诸业形成息灭;通过诸意志行为或诸业形成的息灭,识息灭;……;通过出生的息灭,衰老、死亡、哀伤等等息灭。

应该清楚地记住,这些因素中的每一个都是缘生的(conditioned; 有条件而产生的)(paticcasamuppantia)以及作为其他因素的条件(conditioning)(paticca)。(注4)

因此,它们都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独立的;因此,正如我们之前所见,佛教不接受任何第一因。缘起应该被视为一个圆圈,而不是一个链条。(注5)

 


(翻译中……)


卷一前言、作者序言、佛陀、第一章 佛教的心态、第二章 四圣谛之第一圣谛:苦、第三章 第二圣谛:集、第四章 第三圣谛:灭

卷二第五章 第四圣谛:道、第六章 无灵魂的教义

卷三第七章 禅修或精神培养、第八章 佛陀的教导和当今世界

卷四精选经典文本、缩写、精选参考书目、词汇表、索引


【禅世界出品】2023.10.07-2023.11.07-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