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 (Non-self)
无我(梵语:अनात्मन्,Anātman,巴利语:anattā),指对于我的否定,为佛教根本思想之一。这个名词有二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它可以解释为,没有我,我不存在,大乘佛教又称我空或空性 ^;另一方面,则可解释为,这不是我,也称为非我(Nirātman)。这两种含义间的争论,成为佛教各宗派间的重要课题。
否定世界上有物质性的实在自体(即所谓“我”)的存在,有两类:
- 人无我,是说人身不外是色(形质)、受(感觉)、想(观念)、行(行动)、识(意识)五类,即五蕴结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
- 法无我,大乘佛教还认为色、受等五类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也无常恒坚实的自体。
无我,并非指没有现象意义上的个体(individual),而只有共体(collective)。个体同样是五蕴结合而成的事物,而识是个体的现象之一。识的辗转迁流是不同个体的不同现象的生灭起伏过程,并不存在一个恒常不变的类似灵魂的事物来表征自我(self)或存在 / 有(being)。
常人在社会和生活环境中,其名相上的“我”的身份意识 (personal identity)、个人拥有 (personal possessions)、身语意的个性 (personality)不断被强化,很容易采取“我”(atta; self)、“我的”(mine)和“我自己(myself)”实体化的态度,以为五蕴 ^集合而成的名相上的“我”有一个在生灭迁流包括所谓轮回 ^中恒常的实体。
一个人的烦恼(tains)、痛苦(pains)、紧张(stress)、焦虑(anxiety)等是缘起的,并不是“我”这个世间个体名相必然引起、必须承受或应该负责的。
无我是缘起的一面,与一切现象的空性,在意义上相同。因为无我和无自性,行为-结果(因果或业果)法则的自然属性对学人就一目了然。业、业力、业果的生灭和迁流,是无我状态下的生灭和迁流。没有一个“灵魂”、类似“灵魂”的东西或超验的“精神”等,在生灭和迁流中作为”我“的标志而具有自性。某些佛教宗派偏离“无我”观,可能出于吸引信众的方便需要,造作出类似“灵魂”的给人以有自性的东西,过度演绎出充满“有”的修学路径,让信徒强化前世和来世的实体感,强化他方世界的实体感,形成“自性实有”的邪见。
诸法“无我”,是判断佛教经、论、律是否合乎佛陀 ^核心教义的三法印 ^之一。
【Chanworld.org】2020.03.24-2020.04.16-CB-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