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世界论坛

<- 社交登陆。【论坛使用帮助】
概率不小的事件
 
Notifications
Clear all

概率不小的事件

2
1 Users
2 Likes
6,059 查看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12
Topic starter  

概率不小的事件

人脉

2018.9.12


人们在接受传统教育后,常常没有如实地知道此世间经常发生概率不小的事件。

经常有人抱怨,为什么这么多人在政治上很不理智(即网络用语脑残),支持一些在选举中极端的煽动民粹主义的候选人。其实脑残人士在人群中分布的比例高达30-40%,并且在各个国家中该比例很稳定,称得上是少有的“稳定的天才性的”数据。因此在人群之中碰到脑残的概率并不很小,很多人不知道,是因为以前没有看到它的作用。同时,不能低估脑残人士集体行动而对此世间政治的影响,只要还有20%的中间人士稍不留神或很多所谓明智人士没有去投票站投票,脑残人士的倾向性在选举中就可能过半而产生人们不希望的决定性结果,例如希特勒和美国某总统的上台,而凸显了所谓民主体制的缺陷。因此当一个国家没有一部好的宪法与民主体制一起发挥作用时,民主(当脑残人士占相当比例时)就可能出现人为的灾难性后果。当然当集权体制笑话民主体制存在问题时,就象一个无能的人嘲笑有能的人的种种缺点一样,那是等而下之,不足予评。

时代在变化,以前脑残人士藏着掖着,还有点自知之明,不好意思把脑残摆到桌面上。如今在一头著名的黄毛飘扬的脑残人士的带领下,脑残人士们终于我脑残我幸福,没有任何顾虑地表现自我 - 这是一个脑残暂时占上风的人类的MAGA时代,从东到西,黄遍全球。

在日常生活中碰到脑残人士,应该怎么办呢?切记:

(1)千万不要嘲笑他们。越嘲笑,他们抱团越紧,立场越坚定和越顽固如花岗岩。

(2)要好好祈祷他们没有成立什么专制组织。如果他们有一个类似于布尔什维克的机构,他们会自我洗脑,他们的领袖可能开始时只是想骗骗和利用脑残们,可是最后往往领袖也飘飘然,成为脑残中的脑残。

(3)不要试图和不明智的脑残们讲道理,因为他们经常认为你是异类,你得了妄想症,最后你成了他们认为的脑残。曾经有一个聪明人到了一个傻子国,被傻子们发现后贴上了“傻子”的标签,天天被嘲笑而不能自拔。

(4)对待脑残们的方法之一是让他们彻底傻掉,根据佛陀的说法,他们有他们自己的因果。随着时间的流逝,脑残们会逐渐被此世间的演化所淘汰,或者“随着身体的破裂,死后”他们会到一个脑残们所欢欣鼓舞的世界去,比如虚拟的红色井冈山或某总统的共和国。你需要的只是耐心和运气,寿命比你同时代的脑残们长,不用费力。

(5)对待脑残们的方法之二是,好好发展你自己,或尽早逃跑,跑到一个健全得多的地方去。假如你不幸生在黄土高坡的延安附近,你应该想办法去上海读书或打工。甚至偷渡不失为方法之三,冒着生命危险,通过勤劳的双手最终过一个正派的生活,是值得自己骄傲的事情,所以“偷渡,偷渡,哪怕只剩短裤”,有此决心,在哪其实都不用怕脑残们。


   
道南来人 reacted
引用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12
Topic starter  

科学解释:为什么越是无知的人越自信?

一个心理学现象:“达克效应”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越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不要和脑残争论。因为,有科学研究证明,脑残是真的意识不到自己是脑残。1995年的一天,一个名叫McArthur Wheeler的青年大摇大摆地抢劫了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一家银行。当他被捕后,看着监控录像突然难以置信地说:“可我脸上是抹了柠檬汁的啊!”原来,有人曾告诉他,只要把柠檬汁涂在脸上,就能隐身。对此,他深信不疑。这种脑子对我们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但请别骂他“傻叉”,他可能会觉得很委屈,或者还会理直气壮地反驳你。这并不是个笑话,而是个真实存在的心理现象。也并非极端少数,反而无处不在。1999年,两位心理学家Dunning和Kruger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做过四个实验,结果震惊地发现: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总是高估自己:当他们实际得分只有12%时,却认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他们把这个现象称之为“达克效应”(也叫邓宁-克鲁格效应)——

da1

这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非理性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的结论,但是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无法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又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简言之,越是愚蠢的人,越自以为聪明——不是在撒谎或逞强,是真的打心底里这么觉得!这一研究结果还获得了当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别误会,这个奖是很正经的!评委中有些还是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其目的是选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发笑,之后发人深省”的研究。这一现象其实细思极恐,因为我们也许都在高估自己还不自知。

这不只是在说无知的人,能力中等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强烈的高估,因为他们或多或少存在一两个维度的优势,便更容易“得寸进尺”。

冒充者症候群

“吉米鸡毛秀”曾经在德州一个音乐节现场做过一个恶作剧。记者随机采访了两个女孩,问:“你们觉得Doctor Shlomo乐队怎么样?”“是我最喜欢的乐队!”“没错,今年特别燥!”但是,这个乐队名是记者编出来的,取名自一部百老汇歌剧———其实这个乐队根本不存在。“去参加音乐节的人都以知道下一步的安排而骄傲,即使他们其实并不真正了解新的内容是什么。”

这就是典型的“达克效应”,生活中这种现象其实很常见。比如有的人对任何话题都能侃侃而谈,仿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作为听者的我们,有些领域确实所知不多,都判断不了他说的有几分真假。要么一脸懵地崇拜,要么鄙视他装。但换个角度想,他大概率就是个自以为是的嘴炮。可能了解过一两个词,就能自己夸口出一门学问。这种人,在知识洪流的“尾气”里中毒太深,出现幻觉了。

宋朝有一个叫钟弱翁的县令写得一手烂书法,却自认为很好。他无论走到哪里,总是要对一些名牌匾额上的题字进行肆意批评,并想方设法让自己重写。一天,他看到一个寺庙阁楼的题匾上有“定惠之阁”四个大字,但是落款处的人名被灰尘掩盖,看不太清。他又是一顿批驳,叫人把匾额摘下来,让自己重新赐字。碍于他县令的身份,即使僚属和僧侣们都觉得那题字写得很好也不敢违抗。然而,擦去灰尘后发现,落款赫然写着一代书法大家颜真卿的名字。钟弱翁尴尬了一会儿,又对僚属们说:“这么好的一副字,不刻成碑文多可惜啊。”所以有时候,对于一些自信十足的脑残,又无从指责时,静静看着就好——他早晚会被狠狠打脸的。

知道的越多,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Zeno of Elea)的学生有一次请教说:“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芝诺的观点,此后被总结为一句名言:知道的越多,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

da2

想想自己刚了解某一事物的时候,总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比如刚学会吹响笛子,就激动地觉得自己是个乐器天才。但你若去问那些学了许多年乐器的人,他们往往会说,自己不擅长乐器。这并不是谦虚,而是因为当他们深钻许多后,真的认识到了其广博以及自己的许多欠缺。所谓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怀疑人生。

随着学习的继续深入,大多数人会逐渐发现自己的不足。这其实是才是一个很合理的过程——在经历消沉和重新定位之后,才终于对自己的能力有较为准确的认识。

“无知五分之一法则”

美国的《赫芬顿》邮报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向公众提出一些非常离谱的观念,比如太阳围绕地球转,彩票是非常好的投资方式,个子高的人跑步越容易缺氧等等,让他们做判断。但是结果却表明,每一条离谱的观念,都有20%左右的人会盲目相信。这就是著名的“无知五分之一法则”,也就是说无论一个观念多么的离谱可笑,在全世界总会有20%的人盲目的相信它,有些人知识的匮乏、或者说认知的障碍,看起来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不要与思维不在一个层面上的人争辩,那只能是鸡同鸭讲。

当年,孔子忍着恶心奉承两个毫无学识的老头,就是深知这点,“遇到这样的人,赶紧哄骗他们早早滚蛋就是了。还招惹他们干什么?”所以人们常说,对付SB的最好办法,就是鼓励并把他培养成一个大SB。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因为你纠正TA的结果可能就是得罪TA。

读者推荐


   
道南来人 reacted
回复引用
Share:

【声明】:禅世界论坛尊重言论自由,任何人可讨论佛学、政经、生活和科技等话题。在言论发表前请根据常识和法规自审。论坛管理员和版主有权删除任何不当内容。使用本论坛即表示接受【禅世界论坛规则】【论坛使用帮助】。 【禅世界免责声明】


【Chanworld.org】2017.06.06-2021.04.30-2023.04.1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