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念处随笔——正观入出息法(念)——安那般那念

念处随笔——正观入出息法(念)——安那般那念

苟嘉陵

2022.07.06


入出息法就是安那般那念(Anapanasati)  ,简称「安般念」。是佛陀所建立以观察呼吸为觉知主题的方法。它是四念处「身念处」里的一部份,对佛教后来各宗派的修行影响很大。我以为此法的修习会是整体佛教现代化的一个关键。

它和「不净观」一样在佛教里存在著一个程度的「被误解」。故我的讨论有可能会引起部份禅修者们的反弹。所以我要在此先声明我的目的,不是要去批评任何现有的禅修方法,而只是指出原始的佛陀所教有何不同。故我完全没有贬抑各宗派所教禅修方法的意图。

一般佛法修行人对入出息法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它只是达到更深层次禅定境界的踏脚石。这一般意味著两件事:

1)此法只是在「定」的范围里,故不是「慧」,而只是定的初阶。也就是更深定境的「前方便」。

2)如果要进入「慧」的境界,就必须要有深定,否则无法成就。这就是中国佛教里一般人所相信的「定能生慧」。

换句话说,一般人都认为此法只是「止」而不是「观」。这是很大的误解。因为四念处是佛法修行的核心,即所谓的「解脱一圣道」。故它不可能只是修任何法的前方便。这个误解如果不能得到澄清,修行人就不大可能得到此法的解脱法益。因为会容易在修行此法的「导向」上有所偏差,而形成中国佛教里所说的「果遭迂曲」。事实上入出息法包含了止与观,也就是和定与慧皆密切相关。

因为入出息法并没有离开四念处如实观的范围。大家只要细读念处经里比丘如何修习此法的经文就会明白: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  (《中阿含经》第98经《因品念处经》)

故此法修习的要点是观察事实。而这个事实,就是当时修行者身心世界里的呼吸。那是当时可被觉知到,也和修行人最接近的事实。

学人应对自己呼吸的一切都保持明朗的觉知。包括当下这口气是被吸进,还是呼出?是长还是短?是粗还是细?无论答案是什么,修行人当作的都是对其保持觉知。佛陀并没有要修行人去把气息「调成」长或细,而是只要人对其保持觉知。修行人只要起了把气息调成「某种样子」的心思,就已经不是在修入出息法了。因为一旦有了企图心,就不是在如实观了。中国佛教里也有相通的说法,就是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

许多人会问保持觉知以后,又怎样呢?觉知了当下这口气的情状,又如何呢?如果一直都只是觉知,难道不会感觉太无聊吗?这就是安般念后来被许多人画蛇添足,而造成误解的主要原因了。

因为原始佛陀所说的其实很简单,并没有要人进入第几禅。而且重点根本不是进入什么,而只是觉知当下的事实。许多人就会问:「当下这口气又到底有什么好觉知的呢?」这就是问题所在了。

佛陀的意思是我们众生的执著是「非常计常」与「非我计我」。他教导了身念处里被一般人所称的「不净观」,目的就是唤醒我人「无常的觉知」。而入出息法的目的就是打破我人「非我计我」的执著,也就是唤醒我人对「一切法无我」的觉知。

修习安般念的人后来会亲自「见到」一个事实,即我人以为有自性的生命,其实是靠诸多因缘(如呼吸)和合方得成立的。如果没有这进进出出的一口气,我人所谓的「生命」根本不能安立。这件事大家都知道,但却缺少「觉知」。而安般念的作用,就是让我人能对生命有「无我的觉知」。修行人一旦对身念处里的这二种观法(不净观与安般念)有了掌握与体会,自然就会有法喜涌出。也就自然是个喜悦的人了。

熟稔于安般念的人会很容易进入三摩地(Samadhi,又译为三昧),也就是禅定的心之境界。但安般念的主题并不是进入禅定,而是透过如实观亲见无我。修行人若把佛陀所教的安般念了解成只是「修定」,当然是误会。以为它只是在为后来的「修慧」服务,就是更大的误会了。

所以我要指出:修习此法者切莫把安般念等同于中国智者大师所立天台小止观「六妙门」(数、随、止、观、还、静)里的「随门」。因为它不是。安般念本身就包含止和观。故不能说只是在修定。

这不代表我在贬抑天台宗的六妙门,而只是指出有何不同,以利于大家的修习。我也没有以为此法就一定优于六妙门。智者大师所立是一代时教,对中国佛教影响极大。我本人就曾因显明大师的开示,而在天台教观里受益良多。我也是他在美国的第一个皈依弟子。但我以为把其中的不同弄清楚,是很重要的。

因为事实是中国佛教里流行一种错误的想法———以为正念(四念处)只是修定,而且是很浅的定。而这个很浅的定的作用,是在帮助人修习更深的定(如四禅八定)。是在有了这些更深的定以后,才能「发慧」,而最终得解脱。但这种想法与见解并不正确,是一种「不正见」。也是对佛法的修行蓝图———四圣谛(苦,苦集,苦灭、苦灭道)———未能正确了解的结果。

四圣谛的意思是修行的目的是除苦,而不是「达到」或「进入」任何的心之境界。除苦则是必须仰赖对「苦因」的如实了知,也就是要修四念处。而身念处里的入出息念,就是帮助我人如实了解苦因的一个基本功。禅定之乐虽的确是乐,但并非佛陀所教的灭苦之道———四圣谛。严格上说定不能生慧,而是四念处的如实观方能生慧。人的心如果太散乱,会无法修四念处。所以修定确是修四念处的助缘。但不能说修定修到一个程度,就会自动生出智慧。

而且人也无须修到甚深禅定以后,才能修入出息念与四念处。后来阐释念处经的论师们常会有把四禅八定「融入」四念处的倾向,好像不这样就无法彰显出四念处的「功力」。笔者对此全然不同意。念处经里也没有这样的记载。笔者以为大家在修习入出息法时,应遵循佛陀所教。修习时只要有一点想「进入任何境界」或「得到任何果位」的念头,就已经不是如实观了。那会是透过法执来增益我执,是障圣道因。也是需要我人觉知而放下舍弃的。

中国佛教里对此也有和佛陀所教相通的见解,即《六祖坛经》《定慧品》里所载: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

定与慧的问题,是佛教现代化上的一大课题。主要就是修行不能「定慧不分」或「以定为慧」———把「定成就」视为解脱。近代的诸大师们特重经教,强调三慧学———闻慧、思慧、修慧——的重要。这个见解是卓越的,因为针对了近代中国佛教发展之弊。但闻慧与思慧都好理解,修慧到底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所有的中国学人深思了。

我的看法是修慧就是四念处的觉观修行。所以我不把入出息法视为只是修定,也明白它是帮助学人通达「一切法无我」的解脱大道。

常有人以为我不重修定,或轻视禅定功德,其实都不正确。我的立场只是澄清禅定不是佛陀所说的解脱。

禅定之乐确实是乐,千真万确。而且安般念的修行会很自然地通向禅定,是所有修行人都可以体验并享受(enjoy) 得到的。佛陀及许多圣弟子都经常享受禅悦。我本人也常修安般念,享受一个程度的禅悦。只是我不求深定。也随时可以中止。

 

作者投稿禅世界mg。


【禅世界编辑注】:参见 MN.3.118  入出息念经(Mindfulness of Breathing)(安那般那念经)


【版权协议】【免责声明】【隐私条款】

【禅世界论坛】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经典翻译 PDF EPUB电子书下载

《禅世界WIKI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