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为修行不可生气
苟嘉陵
2022.04.04
有人说三毒烦恼(贪、瞋、痴)里的瞋,其实不是什么坏东西,而应被视为所有世间改革运动所须具备的元素。换句话说,他是以为人如果对世间的不平都“无感”也“无瞋”,就不可能有什么抗议或改革了。故他以为佛教的现代化应重新界定什么是“瞋”,而不可把其视为绝对的恶。否则会使大家误以为佛教主张对任何事都抱持一种“植物哲学”,以为修行是对所有的不平都逆来顺受。对这种看法,我以为有需要做些讨论与澄清。
佛教是以缘起法为核心,本来就没有以为任何东西是绝对的善或恶,而是在不同情况下,同一行为会有不同的意义。所以瞋心在佛教里虽是负面的东西,但它的意义绝不只是生气(anger)那么简单。佛教徒如以为无瞋只是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不生气,是不正确的。因为生气是一种情绪,只是表面的相,也是生命的自然现象。就象欲望也是生命的自然现象一样。
人如果以为“无欲”就是解脱,大家应都可明白是一种误解。因为是当人对欲望执著到了“过度”,也就是到了中文所说“淫”的程度,才是贪。同样地,是当人因生气而到了“恼”、“怒”,甚至产生“恨”与“害意”的程度,才会是瞋。否则发点脾气只算是情绪的发泄,有时还会对健康有益。因为情绪本是生命的一部分。要刻意地去堵它,是堵不住的。
三毒烦恼里的瞋,其实是和贪同时存在的一体两面。是因我人贪著于某样东西(如财、色、名、食、睡⋯),现在有人“挡道”而“坏我好事”,才构成瞋的诱因。若只是心情不好发发牢骚,或耍点脾气,并不一定就是瞋。因为若没有贪,瞋就没有对象与因缘,会难以立足。故瞋心大多是含有“损他”的成份在内,主要是针对那些“阻我好事”或“让我不爽”的人或事。
程度较轻的瞋,会是抱怨、指责。重一点的,就会是谩骂、愤怒、脸红脖子粗。如果还不能缓解,就有可能会演变成敌视、仇恨,或乾脆动起把“可恨的人”除之而后快的杀心了。这种程度的瞋,常常会是无声无息的,表面上并看不出来。
例如在群体(包括国家、公司、民间社团、宗教团体⋯)里对权力地位较贪著的人,会本能性地排斥甚至打压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这就是最常见的瞋了。
另外象部份女性在照团体照时,会特意不站在比较貌美的人旁边,以免把自己“比下去”。这种心态虽无大恶,也能不算是瞋,但本质上和男性的排斥与打压异己是一样的。
大家切莫以为女性间的吃醋不是什么严重的事,不会演变成瞋。因为只要翻开史页,看看汉代的开国皇后吕雉后来是怎样对待刘邦的妾室戚夫人,就知道吃醋可不可能发展成严重的瞋了。那是非常骇人听闻的。详情我就不在此处多说了。
另外象有些国家长期在世界各地到处打仗,动辄对他国施行经济制裁,让他国百姓陷于生活窘迫的苦境。这种作为算不算是瞋,恐怕也不用我多说。
所以我要在此提醒大家:“切莫以为佛教主张修行不可生气。”因为真正恶毒的瞋心往往是沉静无声,甚至还会伴随著笑脸。修行人如见到这种情形,会感到生气只是正常的人性。
中国人有句话说“不平则鸣”,就是生气之意。但那不是瞋,虽然也有可能因持续缺乏觉照(正念禅里的失念)而最后发展成瞋。如果只是表达不认同的看法,或希望寻求不平的改善,都没有抵触正念禅无瞋的修行。
对所有在人间鼓动分化、挑唆争斗的行为,我都会生气,也会批评。但我不会对他们起加害之心。
作者投稿禅世界。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