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处随笔——何谓解脱法喜?
苟嘉陵
2022.01.27
自从我写了《做个喜悦的人———四念处今论》以来,有人由此而修,确是感觉喜悦多了。但也有人觉得我把佛法讲得太简单了,以为“解脱法喜”哪里有那么容易?佛经里不是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与五阴炽盛?这简直就是说人生很难有任何的喜乐可言。就算有,也只是暂时性地稍纵即逝而已。不是说苦有更深的含义———苦苦,坏苦与行苦吗?如今苟嘉陵说四谛法其实很好修,四念处也没有那么难,这恐怕只是他过于乐观的一家之言,而非佛说四谛法的本义罢?
这就是不少人对“做个喜悦的人”有点踌躇的主因了。这也就是我所遇到佛教现代化上的一个瓶颈。即大家都以为修行佛法是为了要“成佛”或“证阿罗汉”,而这些事对大多数人而言,常是一生或许多生都无法成办。但要修到能做个喜悦的人,其实是不难的。
因佛陀所说四谛法(苦、苦集、苦灭、苦灭道)的要点,并不是人生“苦不苦”或“有多苦”。而是无论多苦,都有止苦与灭苦的可能与方法。是后来的佛教信徒把要点搞错了,才会生出了一种思想倾向,好像不把人生讲成苦不堪言,甚至了无生趣,人就无法学佛了。但这其实是很荒谬的。所以就让我们在此先把何谓“解脱法喜”讨论与澄清一下。
这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基于佛陀所讲的缘起法,解脱或苦灭都不是一种有自性的绝对。故佛法里的“解脱成就”,是有等级与程度的。也就是有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与四果阿罗汉。
这个意思是说人会因各自生命的因缘,而在修行后对“苦灭”有不同程度的体验。阿罗汉有满分的法喜,而初果就只有初步的法喜体验。但虽只是初步,其法喜仍是真实的体验,而被视为“入圣”的起始点。须陀洹因此而被称为“入流”。这其实是没有那么难的。
这也是在说解脱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地方”,或“绝对的状态”,而可“进入”或“变成”那样。因为它是相对于苦才有的。若没有苦,就没有解脱。而苦也不是大家的苦都绝对一样,而是会因各人不同的生命因缘而有不同的表现与样貌。
四谛所教的,是各人须各自了解自己生命里苦的因缘(苦集),然后捨离与放下这些苦的因缘,并精进地去修行与营造那些不苦的因缘(苦灭道,即八正道),方可成功完成人生里的灭苦工程(苦灭)。而这个工程的核心部份,是透过正念(四念处)来了解自己,使自能看见苦因,进而改变自己,提昇自己的生命状态。
故四谛的主旨是说人与人生,是可以透过努力而得到改善与提昇的。
其实这也就是大乘空义的主旨,是一种非常正面与积极的人生态度,一点都不悲观、消极与灰色。
人生有苦的确不假。但无论多苦,它都是空的,没有本质(无自性),所以是可以因努力与修行而转变的。
上座部佛教对“正见”的定义是正确的了解(right understanding)。但怎样的了解算正确呢?上座部佛教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明确的答案,就是如实了解四谛。所以四谛的主旨到底是什么,修行人不可有混淆。人只要能了解天下没有什么苦与烦恼是“注定”且无解的,就是有初步的正见了。这也就是佛陀所说的缘起法———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
所以我提倡现代人修正念禅,首先就是要人不可抱持著一种“人生的本质是苦”,或“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已经被注定好了的苦果”的见解。这种见解不只是灰色与悲观,而且不合缘起法,也就是一种邪见。它当然会影响到人的修行,而造成体验解脱法喜的障碍。也自然就会比较难做个喜悦的人了!
大家不妨仔细想想。这种错误的见解,是不是蛮普遍地存在于中国佛教里?
事实上解脱就如儒家讲的“我欲仁,斯仁至矣。”(注释一)一样,是你要解脱就可以解脱,只要有正确的了解与方法。而且解脱也是有程度与范围的———可深可浅,可大可小。但任何程度的解脱,都确定会有法喜。
有人说人真正的敌人,其实都是自己。现代修行人若抱持著这种人生有自性———是苦———的见解修四念处,自然就无法体验到解脱法喜。因为不是有什么“魔王”在妨碍他的解脱法喜,而是他自己。
我从不和人论辩人生到底是苦还是不苦。我尊敬所有坚主人生是苦的人,也明白他们所引用来“证明”佛教主张人生是苦的教典的确存在。人生有苦确实不假,而且不只八种。现代人生要比佛陀的时代“精彩”许多,烦恼自然也少不了。
但烦恼无论再多,都是可转变,也都是可被降伏的。四谛的要点若依我看,就是所有的烦恼都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五阴(色、受、想、行、识,又名五蕴)炽盛虽确是苦,但那也是因为人太执著,把五蕴变成“五取蕴”,才会炽热如此。只要不执著,五蕴也可以是清凉如水⋯
甚至还可以被善巧方便地用来做利益众生之事———行菩萨道。
注释一:
见论语述而第七: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作者投稿禅世界。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