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会-禅宗何以会衰落?

禅宗何以会衰落?

山海会

2021.10.10


禅宗在中国已衰落很久了。但其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以为尝试把其中的原因找出来是有意义的,也可以对现代人的修行提供帮助。禅世界与般若广场既然肯定四觉知处(四念处)应是现代人佛法修行的主要所依,我们就不妨比较一下禅宗和四念处修行的异同。这样应会比把禅宗作历史性归类来得较有意义。

禅宗的修行和四念处最接近的地方,是都主张修行主要应在日常生活里,而不在特定场域或时间。永嘉玄觉禅师在《证道歌》里所描述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和四念处在生活里时时保持身体与精神的觉知,是相通的。这是禅宗对修行最重要的贡献,即把“禅”的领域扩充与提升,而不再只是指“禅那”(jhana)———四色界定,而是在生活的行住坐卧里都可以有禅。

但既然禅宗和四念处都是生活里的修行,为什么禅宗最终在中土会衰落了呢?这就是需要我们比较与思惟的地方了。

我以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禅宗虽自称“定慧等持”,但其实是缺少了四念处“如实观”的精神,造成慧的品质有偏差,而使所谓的“等持”较偏于定。四念处的修行是如实觉知发生在自己身、受、心、法上的事实,但禅宗不是。禅宗在修行上的所依应是《金刚经》里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六祖言下见性的地方。“无所住”是不执著。“生其心”是不落空执。这些虽然都合乎修行的了义,但缺少了“如实”。如果缺少了如实,佛法修行里“慧”的力量与觉受会很难发挥出来。

我在三十多年前写《做个喜悦的人》时,就说过四念处实包含了两种力———洞察力与离执力。洞察力是慧,离执力就是定。禅宗明白佛法的修行应是在日常生活里,也知道日常生活里的修行须是定慧等持。但因种种历史的因缘,禅宗祖师们没有机会见到四念处修行的全貌,也就没有掌握到如实观的细节。其结果就是修行方法的偏定而少慧。不执著(无所住)固然是好,但佛法的不执著是讲究因缘,也就是必须亲自见到苦因。否则“苦灭”无法成办。若没有如实观的洞察,修行人是不大可能见苦因的。

这不是在否定禅宗,也不是在否定六祖大师与永嘉玄觉禅师那一代人的成就,而是在比较他们所传的修行方法和原始佛说方法的异同。禅宗的整体修行架构不是建立在四谛的“见苦因”上,而是建筑在“清除与放下”人生里的妄想执著,使真心或本性得以充分显露上。但人要何以放下妄想执著呢?禅宗在此处就流向玄学的方向了。但四念处的觉知在此处就很明确,即必须向前与面对苦因,进而了解自己的妄想与执著,才得以经由“知苦”而到达苦灭。

这才是禅宗衰落的主要原因。即没有了解“见苦因”的必要。也就是没有以佛说四谛(苦、集、灭、道)为修行所依。

所以我并不反对印顺法师对禅宗的批评———以为禅宗的整体是真常唯心。但我不以为那是其衰落的原因。以缘起法来看,基督教与回教都相信常恆与唯一的上帝与死后永恆的生命,可以说都属于真常,但人家并没有因此而衰落。可见那不是问题的原因。我以为问题应是禅宗“不立文字”的修行缺少了“如实观”,结果让大多数的修行人无法“安心”。就算是主张“明空双运”或“定慧等持”,其由慧所生(洞察)的法喜都会是不足的。

《证道歌》里“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的境界的确不错,流露出了法念处的修行法味。但如永嘉玄觉者只是禅宗里的极少数,不代表他们的所见就可以取代佛陀所立的方法,而成为大多数人的修行所依。所以发展到最后,禅宗变成只对极少数所谓“上上根器”的菁英阶层有意义。但对绝大多数的人而言,他们对禅宗的内涵其实是接不上线。因此禅宗最后会流于衰落,是无法避免的。

大家如果站在这个修行的角度去看后来大盛于中国的净土宗,就会比较能因了解而同情,也就不会再把问题归因于某种印度古老传统的复活了。

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以为中国佛教与佛法修行的现代化应以佛陀所立的四谛为基础,以它们所建立的如实观修行———四念处为修行所依。

 

作者投稿禅世界。


【版权协议】【免责声明】【隐私条款】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