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的必要条件
山海会
2021.08.07
有人学了许多年佛法,也明白八正道与四念处在讲些什么,但仍在修行上「原地踏步」。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原因可能很多,各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今天听到的一句话让我感觉很有道理,愿与大家分享。即原因是许多人不懂得谦虚为何物。
不少人以为谦虚是一种虚伪的装腔作势,甚至会把它视为「其心不直」。但事实上谦虚不仅是一种优良品德(戒德; virtue),而且是学习佛法的必要条件。因为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何为谦逊,会很难在任何的学问领域上有所精进,包括佛法的修行。他会在懂得一点皮毛后就画地自限,而无法更上层楼。也就是自己给自己树立了学习障碍。是自己把自己的眼睛矇上,耳朵堵住了。
一个人读了几十年佛经,或自以为是教授佛法的老师,却错解了经里的意思,是很有可能的。所以修学佛法顶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自以为对佛陀的意思已经「完全理解与掌握」了。《金刚经》的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之所以写得好,就是因为作者有自知之明的智慧,即她(相传武则天)用的是「愿」字。一个修行人如果因自己是多年教授佛法的老师,就认定自己不可能错解佛经,就已经是「极大我慢」了。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懂得何为谦虚的表现。因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明白自己懂什么,而是明白自己不懂什么。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孔子才会说自己在何事上「不如老农」,或「不如老圃」。人明白自己不懂什么,才可能开始去学习。如果在一开始就以为自己比老师还要高明,当然是什么都学不会的。
在佛教里佛陀有十个为人所尊称的名号(注释一),其中之一是「天人师」。其意义就是佛陀的智慧要超过我们一般人,有资格做大多数人的老师。修行人如果有这个认知而懂得谦逊,就会比较容易学习佛法,而有可能最终通达佛陀的智慧。但如果在读佛经时是抱著一种批判甚至挑错的心态,动辄引经据典地说佛陀何以有错,或不符现代人的主流思潮,要这种人能深入佛法自然是极困难的。
这不代表修行人不可怀疑佛经里佛陀所说的话,而是指一个人读佛经时是怀抱著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我过去在台北亲近南怀瑾老师时,曾学过一件至今难忘也受用的事。就是当他拿到佛经时,一定先恭敬地用双手把经书平置于自己头顶上方几秒钟。他正色地对我说:「这叫顶礼。」
这就是谦逊的学法态度。
六祖大师也说过「礼本折慢幢」。修行人如不能见到自己的我慢,讲什么觉观与佛法现代化都是没用的!
注释一:
佛陀十号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