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世界按】:苟嘉陵居士对《金刚经》关于概念(即一种名相)深意的现代阐释,使现代佛法修行人很好理解和受用,禅世界赞叹不已。愿当代修行人积极投入佛教现代化,利益自己和他人。
管理概念的佛法修行能力
苟嘉陵
2021.06.25
孔子门人所记孔子的话———《论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宋儒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注释一)的说法。于是就有人问我佛教里是否也有类似的说法?可不可以用来支持中国佛教的现代化?我就笑答据我所知,佛教是不大可能有如此论述的。
因为在《金刚经》里佛陀曾说过:“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注释二)如果连「有所说法」都未曾有,自然也就谈不上治国平天下了。
这不只是佛家和儒家的不同,其实也是佛教和一切宗教的不同之处。但它真实的义理却很容易为人误解。我以为这是佛教是否能现代化的一个关键环节———即「诸佛如来实无所说」到底是何义?
对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我以为并不是大乘佛法里反覆强调的空义(voidness),而是佛陀所说四觉知处(身、受、心、法;四念处)中最后的法觉知处(法念处)。它指的是修行人应随时觉知一切法的缘起性———我人所有的概念(idea; concept)与意识形态(ideology) 皆为因缘所生。这就是诸佛如来实无所说的真义。「实无」不代表不存在,而是一切概念均没有自性,也非常恒不变。
「无自性」在佛法里似乎已经变成老生常谈,但它确是法觉知处修行的关键。
龙树菩萨在大乘佛法流布的初期(约佛世后八百年)因无法用法觉知处来化解当时修行人的法执,才大力阐扬空义,希望能让已然变调的佛法修行回归中道。但在大乘佛法流布近两千年以后,空义又同样被人作了变调的理解,而以为「空性」是可以进入的东西。(不少大乘学人以为一旦进入空性,就是见性成佛。)但空的原始目的只是要破除人的法执,佛陀原本就曾说过,只是没有如龙树菩萨说得那么多罢了。
至于为什么「法觉知处」是佛教现代化的关键,在今日世界尤其重要呢?
因为它能帮助现代人了解「概念是概念」。这个了解既非批评,也非说教。但它能帮助缓解人类因意识形态而产生的纷争,是可以被确定的。
佛法当然有自己的意思与立场,但其主题并非批判一切法,而是对其了解。一旦有了了解,自然也就会有同情了。法觉知处的立场只是在提醒人类———无论人的思想或价值体系为何,它们和人的关系永远都是透过概念(idea or mental object)来表现的。但人会对概念产生执著,就像对欲望(desire)一样。佛陀所教只是在提醒修行人:「觉知一切法,包括管理好自己的概念与观念」。
佛教不会去论证到底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比较优越。也不会去辩论到底是佛陀还是基督的话比较正确。因为无论是谁比较优越或正确,人有的都只是观念与概念。我人应拥有管理自己概念与观念的能力。这个「法觉知处」的修行并不复杂,只是要人了解概念是概念,观念是观念。
这就是诸佛如来实无所说的真义。
注释一:
见宋人罗大经所著《鹤林玉露》:
“赵普是山东人,平生所读止《论语》……太宗尝以此问赵普,赵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注释二:
见《金刚经》有: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作者投稿禅世界。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