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仁遠乎哉?

仁遠乎哉?

苟嘉陵
2021.02.05

和朋友討論佛法,講到人和機器人robot 是否有不同。朋友以為人的開悟,其實就像機器人瞭解到自己的存在其實只是一些原先被設定好的邏輯。我聽了就覺得有些不妥。以為和我所瞭解的佛法修行好像有些不同。就向朋友表達了我的感覺。朋友說這個問題,其實就是人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free will) 的問題。他以佛法的「緣起法」為理由,指出人其實並沒有自由意志。因為人只是「以為」自己在做自由選擇。但其實是被各種外在的社會因素(文化與教育等)與自己的內在因素(基因、個性等)所決定。故人其實沒有太多的自由。

我聽了就覺得這裡頭有深思與探討的空間,和佛法修行的現代化相關。

我以為這個問題其實是人想出來的,本來並不是問題。因為無論是「自由」還是「意志」,其實都是人所創造出來的觀念。所以也都是因緣所生而沒有自性的。

中國禪宗裡曾有人說過修行不可「死在句下」,就是在提醒大家不要被觀念與文字所綑綁。因為它們是造出來給人用的,而不是用來束縛人,或被拿來「義上生義」的。維摩詰經裡對文字,也有一刀見血的說法,即「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注釋一)。故自由是相對於束縛才有,並沒有絕對的意義。

以為因人是緣起的,所以就沒有任何的自由意志,而只是在隨著宇宙大戲的細部情節搖擺起舞,或是在根據早已寫好的劇本演戲,其實正是未解如來所說義。

因為佛說四諦(苦、集、滅、道)的大意,就是在說因煩惱(苦)是緣起而無自性,所以是可被「轉苦為樂」的。人雖然受到各種外在與內在等因緣所制約,但他每一個身語意的所做,也都會制約未來的生命之流。故人絕不只是在被因緣所約束,因為他同時也是在創造因緣。

故真的修行人不會去想太多自由不自由的問題,而是會老實奉行諸佛所教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這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哲理,而是每個人都可以理解的。

儒家對此也講得很平實,即孔子說的『我欲仁,斯仁至矣!』(注釋二)

自由這個詞如果放在修行上看,本身就是一個悖論。因為沒有一個人的念頭是完全的自由,但卻又永遠都有自由的空間。也因此才會有業與業果。

也是因為有業與業果,佛法的修行才能成立,也才會有四諦的轉苦為樂。

所以我建議友人再度揣摩過往武則天法友曾寫過的: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注釋一:

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

 

注釋二:

論語述而篇: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作者投稿禅世界。【版权协议】【免责声明】【隐私条款】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