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皈依和禅修 – 尊者阿难的讨论 (MN.3.108)

MN.3.108  与守护者目犍连(Gopaka Moggallana)经

MN.3.108.1 如是我闻。有一次,在世尊已经成就般涅槃(final Nibban)后不久,尊者阿难住在王舍城竹林栗鼠庇护所(the Bamboo Grove, the Squirrels’ Sanctuary)。

MN.3.108.2 当时,摩揭陀国阿阇世王韦提希子(King Ajatasattu Vedehiputta of Magadha),怀疑着灯光王(King Pajjota),在强化加固王舍城。

MN.3.108.3 那时,尊者阿难在早晨穿好衣服,拿着他的钵和外袍,为了托钵乞食进入王舍城。那时,尊者阿难想道:“这个时候在王舍城为了托钵乞食而行还太早。假如我在守护者目犍连婆罗门工作的地方去见他。”

MN.3.108.4 因此,尊者阿难在守护者目犍连婆罗门工作的地方去见他。守护者目犍连婆罗门看见尊者阿难远远地走来,对他说道:“请来吧!阿难大师!欢迎阿难大师!自从阿难大师找到一个机会来这里已经很久了。请阿难大师入座;座位备好了。” 尊者阿难在备好的座位上坐下。守护者目犍连婆罗门取了一个低矮的坐具,在一旁坐下,并向尊者阿难问道:

MN.3.108.5 “阿难大师!有任何一位比丘在每一个和所有方式中具备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乔达摩大师所具备的所有那些品质吗?”

“婆罗门!没有任何单独一位比丘在每一个和所有方式中具备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世尊所具备的所有那些品质。因为世尊是未生起道的唤起者,未产生道的产生者,未宣告道的宣告者;他是道的知道者、道的发现者和道的娴熟者。而他的弟子们现在住于道的随行,并且以后变成道所拥有者。”

MN.3.108.6 可是,尊者阿难与守护者目犍连婆罗门之间的这个讨论被打断了;因为那时摩揭陀国大臣作雨者婆罗门(the brahmin Vassakara)一面监督王舍城的工作,一面去见在守护者目犍连婆罗门的工作地方的尊者阿难。他与尊者阿难互相致意。致意与寒暄后,他在一旁坐下,并向尊者阿难问道:

“阿难大师!你们现在此处共坐谈论什么呢?你们被打断的讨论是什么呢?”

“婆罗门!守护者目犍连婆罗门问我道:“阿难大师!有任何一位比丘在每一个和所有方式中具备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乔达摩大师所具备的所有那些品质吗?” 我对守护者目犍连婆罗门答道:“婆罗门!没有任何单独一位比丘在每一个和所有方式中具备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世尊所具备的所有那些品质。因为世尊是未生起道的唤起者,未产生道的产生者,未宣告道的宣告者;他是道的知道者、道的发现者和道的娴熟者。而他的弟子们现在住于道的随行,并且以后变成道所拥有者。” 这就是当你抵达时我们被打断的讨论。”

MN.3.108.7 “阿难大师!有任何单独一位比丘被乔达摩大师如是任命:“当我去世后,他将是你们的皈依,” 并且你们现在求助于他吗?”

“婆罗门!没有任何单独一位比丘被知道和看见并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世尊如是任命:“当我逝世后,他将是你们的皈依,” 并且我们现在求助于他。”

MN.3.108.8 “可是,阿难大师!有任何单独一位比丘被僧团遴选和被一些上座比丘如是任命:“世尊去世后,他将是我们的皈依,” 并且你们现在求助于他吗?”

“婆罗门!没有任何单独一位比丘被被僧团遴选和被一些上座比丘如是任命:“世尊去世后,他将是我们的皈依,” 并且我们现在求助于他。”

MN.3.108.9 “但是,阿难大师!如果你们没有任何皈依,你们和合的原因时什么呢?”

“婆罗门!我们并非没有一个皈依。我们以正法作为我们的皈依。”

MN.3.108.10 “可是当你被问道:“阿难大师!有任何单独一位比丘被乔达摩大师如是任命:“当我逝世后,他将是你们的皈依,” 并且你们现在求助于他吗?”时, 你答道:“婆罗门!没有任何单独一位比丘被知道和看见并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世尊如是任命:“当我逝世后,他将是你们的皈依,” 并且我们现在求助于他。”  当你被问道:“阿难大师!有任何单独一位比丘被僧团遴选和被一些上座比丘如是任命:“世尊去世后,他将是我们的皈依,” 并且你们现在求助于他时,你答道:“婆罗门!没有任何单独一位比丘被被僧团遴选和被一些上座比丘如是任命:“世尊去世后,他将是我们的皈依,” 并且我们现在求助于他。” 当你被问道:“但是,阿难大师!如果你们没有任何皈依,你们和合的原因时什么呢?”时,你答道:“婆罗门!我们并非没有一个皈依。我们以正法作为我们的皈依”,那么,阿难大师!这些陈述的义理应该如何来看待呢?”

“婆罗门!知道和看见并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世尊已经为比丘们规定了修学课程,并且他已经制定了波罗提木叉(the Patimokkha)。在那布萨日,所有依赖单独一个村落区而居住的我们全部和谐地一起聚会,并且当我们聚会时,我们要求一个知道波罗提木叉的人背诵它。如果波罗提木叉被背诵时,一位比丘记得一项罪过或者一个违法行为,我们根据正法用我们被教导的方式来处理他。不是贤人们来处理我们;是正法来处理我们。”

MN.3.108.11 “阿难大师!有现在你们褒奖、尊敬、尊重和崇敬(honored, respected, revered, venerated)的任何单独一位比丘,你们依止(依赖于)他而住,并褒奖和尊敬他吗?”

“婆罗门!现在没有我们褒奖、尊敬、尊重和崇敬(honored, respected, revered, venerated)的任何单独一位比丘,我们依止(依赖于)他而住,并褒奖和尊敬他。”

MN.3.108.12 “可是当你被问道:“阿难大师!有任何单独一位比丘被乔达摩大师如是任命:“当我逝世后,他将是你们的皈依,” 并且你们现在求助于他吗?”时, 你答道:“婆罗门!没有任何单独一位比丘被知道和看见并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世尊师如是任命:“当我逝世后,他将是你们的皈依,” 并且我们现在求助于他。”  当你被问道:“阿难大师!有任何单独一位比丘被僧团遴选和被一些上座比丘如是任命:“世尊去世后他将是我们的皈依,” 并且你们现在求助于他时,你答道:“婆罗门!没有任何单独一位比丘被被僧团遴选和被一些上座比丘如是任命:“世尊去世后他将是我们的皈依,” 并且我们现在求助于他。” 当你被问道:“但是,阿难大师!如果你们没有任何皈依,你们和合的原因时什么呢?”时,你答道:“婆罗门!我们并非没有一个皈依。我们以正法作为我们的皈依。” 当你被问道:“ 阿难大师!有现在你们褒奖、尊敬、尊重和崇敬(honored, respected, revered, venerated)的任何单独一位比丘,你们依止(依赖于)他而住,并褒奖和尊敬他吗?” 时,你答道:“婆罗门!现在没有我们褒奖、尊敬、尊重和崇敬(honored, respected, revered, venerated)的任何单独一位比丘,我们依止(依赖于)他而住,并褒奖和尊敬他,” 那么,阿难大师!这些陈述的义理应该如何来看待呢?”

MN.3.108.13 “婆罗门!有十个可以激起信心(净信)的品质已经被知道和看见并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世尊所宣布。当这些品质被我们当中任何人发现时,我们褒奖、尊敬、尊重和崇敬他,依止(依赖于)他而住,并褒奖和尊敬他。是哪十个呢?

MN.3.108.14 (1) 婆罗门!在这里,一位比丘是有戒德的人,他住于以波罗提木叉的制约受到克制, 在行为和诉求上完善,在最轻微的错误中看到恐惧,并通过持守诸修学戒(学处;undertaking the training precepts)而修学。

MN.3.108.15 (2) 他博学多闻,忆持他已经学到的,并巩固他已经学到的。这样的诸教导在开首、中间和结尾都是美善的,涵义和言辞正确,并且它们肯定(affirm)了一种圆满的和清净的(perfectly complete and pure)梵行 – 象这些一样的种种教导,他已经大量学习、忆持、口头掌握、用心研究和通过见很好地洞彻。

MN.3.108.16 (3) 他满足于他的诸衣袍、施食、休息之处和诸医药必需品(his robes, almsfood, resting place, and medicinal requisites)。

MN.3.108.17 (4)  他没有任何打搅或困难,随意地获得构成高等心(增上心;the higher mind)和在此时此地提供一个安住(快乐住处)的四种禅(the four jhanas)。

MN.3.108.18 (5) 他施展种种神通(wields the various kinds of supernormal power):有了一个后,他变成许多个;有了许多个后,他变成一个;他出现和消失;他无碍地穿过一堵墙、一个壁垒、一座山,犹如穿过虚空(unhindered through a wall, through an enclosure, through a mountain as though through space);他在犹如水的大地中潜入和浮出(dive in and out of the earth as though it were water);他在犹如大地的水上不会沉没地行走;他盘腿而坐,象一只鸟儿在虚空中旅行(seated cross-legged, he travels in space like a bird);他用手触摸和轻抚如此强大和有力的日月;他施展身体上的精通自在(wield bodily mastery),甚至远接梵天世界(even as far as the Brahma-world)。

MN.3.108.19 (6) 他以清净化的、超人的天耳界,听见天与人(the divine and the human)二者的诸声音,弗介远近。

MN.3.108.20 (7) 用他自己的心环绕他们后,他了知其他众生和其他人的心(understands the minds of other beings and persons, having encompassed them with his own mind)。他了知一颗由贪欲影响的心作为由贪欲影响的心,并且了知不由贪欲影响的一颗心作为不由贪欲影响的心;他了知由嗔恨影响的一颗心作为由嗔恨影响的心,并且了知不由嗔恨影响的一颗心作为不由嗔恨影响的心;他了知由妄想痴迷影响的一颗心作为由妄想痴迷影响的心,并且了知不由妄想痴迷影响的一颗心作为不由妄想痴迷影响的心;他了知一颗受制约的心作为受制约(contracted)的心,并且了知一颗散乱(distracted)的心作为散乱的心;他了知一颗高尚的(exalted)心作为高尚的心,并且了知一颗不高尚心作为不高尚心;他了知一颗超越的(surpassed)心作为超越的的心,并且了知一颗不超越的心作为不超越的的心;他了知一颗集中得定的(concentrated)心作为集中得定的心,并且了知一颗不集中得定的心作为不集中得定的的心;他了知一颗解脱的(liberated)心作为解脱的心,他了知一颗未解脱的(liberated)心作为未解脱的心。

MN.3.108.21 (8) 他回忆起我的许多过去世的生活(以下与MN.1.51.24相同),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一百生、一千生、十万生、许多世界收缩之劫(坏劫)、许多世界扩张之劫(成劫)、许多世界收缩和扩张之劫(坏成劫):“在那里我是这样得到姓名,有这样的氏族,这样的容貌,这样的营养物,这样的苦乐体验,这样的寿长;从那里逝去,我在别处重现;并且在那里又是这样得到姓名,有这样的氏族,这样的容貌,这样的营养物,这样的苦乐体验,这样的寿长;从那里逝去,我重现在这里。” 象这样,从它们的各方面和细节(aspects and particulars)中,他回忆起他的许多过去世的生活(如MN.2.24)。

MN.3.108.22 (9) 他以清净和超越人的天眼(the divine eye),看见众生逝去和重现,下劣的和胜妙的(inferior and superior),美丽的和丑陋的(fair and ugly),幸运的和不幸的。我了知众生如何如是根据他们的行为(依业)而流转(how beings pass on according to their actions)。

MN.3.108.23 (10) 他通过亲自以证智实现证悟,在此时此地进入和住于心解脱和随着诸烦恼的摧毁而无染污的慧解脱。他以诸烦恼的息灭,以证智自作证后,在当生中进入后住于无烦恼的心解脱、慧解脱。

婆罗门!这些是十个可已激起信心(净信)的已经被知道和看见并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世尊所宣布的品质。当这些品质被我们当中任何人发现时,我们褒奖、尊敬、尊重和崇敬他,依止(依赖于)他而住,并褒奖和尊敬他。”

MN.3.108.24 当如是所说时,摩揭陀国大臣作雨者婆罗门对巫跋难陀将军(General Upananda)说道:“将军大德!你怎么想呢?当这些贤者褒奖一个应该被褒奖的人,尊敬一个应该被尊敬的人,尊重一个应该被尊重的人,崇敬一个应该被崇敬的人时,确实他们褒奖了一个应该被褒奖的人,尊敬了一个应该被尊敬的人,尊重了一个应该被尊重的人,崇敬了一个应该被崇敬的人。因为如果这些贤者不褒奖、尊敬、尊重和崇敬这样一个人,那么他们会褒奖、尊敬、尊重和崇敬谁呢,并且他们会依止(依赖于)谁而住,并褒奖和尊敬他呢?”

MN.3.108.25 那时,摩揭陀国大臣作雨者婆罗门对尊者阿难说道:“阿难大师现在住在哪里呢?”

“婆罗门!我现在住在竹林。”

“阿难大师!我希望竹林是愉快的、安静的和没有声音打扰的,有隐退远离的氛围,远离人们,并有利于休养(pleasant, quiet and undisturbed by voices, with an atmosphere of seclusion, remote from people, favorable for retreat)。”

“婆罗门!竹林确实是愉快的、安静的和没有声音打扰的,有隐退远离的氛围,远离人们,并有利于休养,因为有象你自己这样的监护保护者们(guardian protectors as yourself)。”

“阿难大师!竹林确实是愉快的、安静的和没有声音打扰的,有隐退远离的氛围,远离人们,并有利于休养,因为有作为禅修者和培养禅修(meditators and cultivate meditation)的贤者们。贤者们是禅修者并培养禅修。 阿难大师!有一次,乔达摩大师住在毘舍离大林重阁讲堂。阿难大师!那时,我去那里见乔达摩大师,而乔达摩大师用许多方式作了一个关于禅修的谈话。乔达摩大师是一位禅修者并培养禅修,并且他称赞所有每一种禅修。”

MN.3.108.26 “婆罗门!世尊没有称赞每一种禅修,他也没有谴责每一种禅修。世尊不称赞什么种类的禅修呢?婆罗门!在这里,某人住于以其心为感官贪欲(淫欲; lust)所痴迷,是一个感官贪欲的牺牲品(a prey to sensual lust),并且他不如是了知从生起的感官贪欲的出离(the escape from arisen sensual lust)。虽然他包庇内心的感官贪欲,他沉思(meditate)、预谋(premeditate)、过虑(out-meditate)和误虑(mismeditate)。他住于以其心为恶意所痴迷,是一个恶意的牺牲品(a prey to ill will),并且他不如是了知从生起的恶意的出离(the escape from arisen ill will)。虽然他包庇内心的恶意,他沉思(meditate)、预谋(premeditate)、过虑(out-meditate)和误虑(mismeditate)。他住于以其心为懒惰和迟钝所痴迷,是一个懒惰和迟钝的牺牲品,并且他不如是了知从生起的懒惰和迟钝的出离。虽然他包庇内心的懒惰和迟钝,他沉思(meditate)、预谋(premeditate)、过虑(out-meditate)和误虑(mismeditate)。他住于以其心为掉举和后悔所痴迷,是一个掉举和后悔的牺牲品,并且他不如是了知从生起的掉举和后悔的出离。虽然他包庇内心的掉举和后悔,他沉思(meditate)、预谋(premeditate)、过虑(out-meditate)和误虑(mismeditate)。他住于以其心为怀疑所痴迷,是一个怀疑的牺牲品,并且他不如是了知从生起的怀疑的出离。虽然他包庇内心的怀疑,他沉思(meditate)、预谋(premeditate)、过虑(out-meditate)和误虑(mismeditate)。世尊不称赞那个种类的禅修。

【注】:四个动词,沉思(meditate)、预谋(premeditate)、过虑(out-meditate)和误虑(mismeditate);有人翻译作“沉思、纳闷、守候、守望”,不知有何根据。菩提比丘注:“Jhayanti pajjhayanti nijjhayanti apajjhayanti. Though the verbs individually do not have an established pejorative sense, the string is obviously intended as a denigration. At MN 108.26 the four verbs are used to describe the meditation of one whose mind is obsessed by the five hindrances.” – 表明一个被五盖所困扰的人的禅修情况。虽然每个动词没有确定的贬义,可是这四个动词连用显然有诋毁的倾向性。用于那几种动词时,不是禅修,而是一个沉迷于五盖的人沉思的状态。

MN.3.108.27 那么,世尊称赞什么种类的禅修呢?婆罗门!在这里,已完全地从诸感官享乐隐退远离,已从诸不善状态隐退远离,他进入和住于第一禅,由所应用和持续的思想相伴(accompanied by applied and sustained thought),有生于隐退远离的狂喜和快乐。随着寻与伺的平息(stilling),一位比丘进入后住于第二禅,有自信和心的专一性(self-confidence and singleness of mind)而没有寻和伺,充满得定而生出的狂喜和快乐。随着狂喜和快乐的褪尽,一位比丘住于平静,充满正念和正知(mindful and fully aware),仍然以身体感受快乐,一位比丘进入后住于第三禅,由于它的缘故,圣弟子们宣说:“他有平静,充满正念,住于快乐。”  随着快乐和痛苦的舍弃,及之前喜悦与忧伤的消失,一位比丘进入后住于第四禅,它既没有痛苦也没有欢乐,由平静而正念清净。世尊称赞那个种类的禅修。

MN.3.108.28 “阿难大师!看来乔达摩大师谴责那种应该被谴责的禅修和称赞那种应该被称赞的禅修。那么,阿难大师!现在我们要走了。我们很忙,有很多事要做。”

“婆罗门!现在做你认为合适的,正宜其时。”

于是摩揭陀国大臣作雨者婆罗门对尊者阿难所说欢喜和高兴,从座位起来并离开。

MN.3.108.29 那时,摩揭陀国大臣作雨者婆罗门离开后不久,守护者目犍连婆罗门对尊者阿难如是说道: “阿难大师还没回答我们所问的问题。”

“婆罗门!我们不是告诉你道:“婆罗门!没有任何单独一位比丘在每一个和所有方式中具备已经证悟和遍正觉的世尊所具备的所有那些品质。因为世尊是未生起道的唤起者,未产生道的产生者,未宣告道的宣告者;他是道的知道者、道的发现者和道的娴熟者。而他的弟子们现在住于道的随行,并且以后变成道所拥有者”了吗?”

第一零八与守护者目犍连经终。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