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

禅世界WIKI辞典

阿含经


阿含(梵文和巴利文:āgama),又译作阿鋡、阿含暮、阿笈摩,为部派佛教依循的根本经典,构成了部派佛教时期的经藏,在巴利三藏中称为《尼柯耶》(Nikaya)。

汉译四部《阿含经》是在公元四至五世纪时由天竺或西域来华的僧人诵出翻译而来,和皆出自于铜鍱部的巴利经藏有所不同,而是来自于说一切有部、法藏部、大众部等各种不同的佛教部派。此外,还有部份的阿含经保存在藏文大藏经以及残存的梵语手抄本、犍陀罗语手抄本当中。

汉译阿含经与南传佛教巴利语记载的《尼柯耶》有对应关系。现代原始佛教研究者重建佛陀本初教义亦以阿含经为基础之一。其内容多为当时佛陀与门徒、王公及异教人士等的言谈,为最接近佛时代的记录。

现代汉语版本:

《杂阿含经》SA 张西镇版《中阿含经》MA 悟慈法师版

古代汉语版本:

《杂阿含经》(卷1-50)CBETA《中阿含经》CBETA《长阿含经》 和 CBETA《增一阿含经》

  • 《长阿含经》:今存二十二卷。后秦弘始十五年(413年)于长安由罽宾三藏沙门佛陀耶舍口诵,凉州沙门竺佛念译为汉文,秦国道士道含笔录。
  • 《中阿含经》:今存六十卷。苻秦建元二十年(384年)昙摩难提口诵,竺佛念译为汉文五十九卷,现已散佚。又东晋隆安二年(398年)罽宾沙门僧伽罗叉 (Sajgharaksa)讲胡本,瞿昙僧伽提婆译为六十卷[4],此为现存本。据经录记载六十卷本与五十九卷本大有不同。
  • 《杂阿含经》:今存五十卷。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于元嘉年间(435-443年间的某年)在杨都祇洹寺(一说瓦官寺)口述,宝云传译汉文,慧观笔录。另有二十卷本《别译杂阿含经》,译者失传,译出的时间可能早于五十卷本。
  • 《增一阿含经》:又称《增壹阿含经》,今存五十一卷。最早由苻秦昙摩难提于建元二十年(384年)诵出,竺佛念翻译汉文,昙嵩笔录,共四十一卷(一说三十三卷)。有经录记载东晋隆安二年(398年)瞿昙僧伽提婆又出五十一卷增一阿含,与四十一卷本小异,此说最早出于《历代三宝纪》,而为唐代以后经录所承袭。

禅世界WIKI辞典


【Chanworld.org】2020.03.24-2020.05.16-CB-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