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 (定;等持)
(Concentration)
专注 (定),三摩地(梵文:समाधि,Samādhi),又译三昧、三摩提,意译为等持、正心行处。佛教里意指八支正道第八支,专注于所缘境,而进入心不散乱的状态,皆可称为三摩地,因此又可译为“止”、“定”、“禅定”,与持戒、智慧合称为三无漏学。
最早出自婆罗门教《奥义书》中,亦为传统瑜伽修行方式之一,在《瑜伽经》八支瑜伽中为第八支。在沙门传统中也广泛采用,为佛教所沿用,将持戒、禅定、智慧三者合称为三无漏学。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阿毗达摩论书中将它列为大地法之一,可通于善、恶。
禅那
禅那(梵语:ध्यान,dhyāna,巴利语:झान,jhāna),又译为驮那演那,佛教术语,思惟修或静虑,在佛教经论中,专指四种色界定。修行进入四种禅那的方法,为奢摩他与毘钵舍那即止观,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禅那专指能依之见道证沙门果的色界四种定,而欲界及无色界诸定,不能兼具“断结”及“正观”,一般不称为禅那。
- 色界禅定
- 初禅
- 第二禅
- 第三禅
- 第四禅
禅定(四禅八定)
佛教将禅定分为八个层次(四禅八定),包括四种色界禅那和四无色定。这些定境是越往高处越寂静殊胜的。在高级禅定中,即使连喜悦、快乐都消失,内心只处于极度宁静、微妙和殊胜的状态。
四禅那与四无色定:
- 四无色定
- 空无边处定
- 识无边处定
- 无所有处定
- 非想非非想处定
合称八等至,即俗称的四禅八定。
九次第定
八等至再加上八解脱中最终的想受灭定,合称为九次第定。
奢摩他(止-宁静 ^)与三昧
奢摩他(巴利语:samatha),又译为奢摩它、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佛教术语,意译为禅定、定禅、止禅、寂止禅、止,是以专注的力量,安定身心,以求进入三昧的修行方法。
奢摩他的意思是止、寂静、能灭等。它的功能则是将心与心所聚集在一起,心念集中专一,止息一切外在行为与内在的精神情绪和思维,熄灭一切散乱烦恼,停止对一切相的分别心,达到身与心的轻安,以进入定境,发起智慧。它跟三昧的差别在于,三昧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达到心念不动的境界,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入禅那的一种修行方法。
奢摩他(止)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重视心的平静与相续不动,以三昧成就为其目标。
毗婆舍那(彻观-观 ^)
修行禅那的另一种方法是毗婆舍那(观)。观(梵语:विपश्यना,vipaśyanā,巴利语:vipassanā),又译为内观,音译为毗钵舍那、毗婆舍那、毗婆奢那,佛教术语,意为以智慧来观察,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也是三无漏学之中的慧学。从这里来看,定的修习是离不开慧的作用的。
禅修(Meditation)
禅修 ^的“禅”字由于梵文“禅那”(ध्यान)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思维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经由精神的集中(奢摩他,śamatha,又译为止、定、禅定、心一境性),以进入有层次冥想(即毗婆舍那)过程。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禅修是一种“定慧双修”的修行方法。 禅宗 ^所谓的“禅”非谓修证“四禅八定”的“禅定”,而是六度波罗蜜的第六度-“般若”,亦即指能够引导学人参究,因而证悟到的本来自性清净心(大乘佛教的观点)。【Chanworld.org】2020.03.24-2021.10.30-CB-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