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世界论坛

<- 社交登陆。【论坛使用帮助】
罗慰年 邱辛晔: 美國華人的前世今生
 
Notifications
Clear all

罗慰年 邱辛晔: 美國華人的前世今生

1
1 Users
0 Likes
762 查看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7 年 前
帖子: 11016
Topic starter  

罗慰年 邱辛晔: 美國華人的前世今生

 

在敘述法拉盛華人移民的路徑之前,有必要回顧華人從清國至今的移民美國歷史。華人初到美國,一種說法是作為僕人被在大清國做生意的商人帶來美國。《黃金圈住地——廣州的美國商人群體與美國對華政策的形成,1784-1844》一書這樣闡述他們來到美國的過程:美國商人在十三行沒有學到中華精神文化,卻學到了奢華物質享受。退休以後,這些商人把紅木傢俱、廣彩陶瓷、綾羅綢緞、奇花異木以及廣州美食搬回新大陸。他們不斷抱怨美國僕人笨手笨腳,而從廣州引進僕人,這批僕人成為最早定居美國的華人。在美國二十七個州,有多個以Canton(廣州)命名的數十個城鎮,大概是“一口通商”時期中華文明對外傳播的重要成果。[1] 廣州的英文地名Canton的翻譯,受到美國地名啟發,也未可知。

雇傭華人僕人的現象直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還時有所聞。有一個著名的僕人叫丁龍。丁龍是賀拉斯·沃爾普·卡朋蒂埃的僕人。1901年,丁龍將畢生積蓄的一萬兩千美元捐給哥倫比亞大學從事中華文化與漢學研究。他的雇主卡朋蒂埃紀念丁龍的無私奉獻,前後捐二十二萬六千美元,並成立“丁龍漢學講座”,這個講座延續至今。哥大為此曾經收到清政府捐贈的五千本中華古籍經典《古今圖書集成》。由丁龍講座開始的哥倫比亞大學漢學系,後來擴大成今天的東亞系。一個籍籍無名的來自清國的僕人,用他的慷慨捐獻啟動了美國著名的常春藤大學的東亞系。

早期來美的華人也有社會精英。留美華裔學者方益昉博士提出,華人海外移民早期并非時下認為不是淘金者、鐵路勞工就是洗籠店小老闆。1841年的《伯駕報告》,提出培訓清國西醫人才,並將他們送歐美醫學院深造的計劃。這份西洋留學提議,比容閎《出洋奏議》(1867年)早二十五年以上。這些留美精英試圖推動清國的科學、醫學發展。

留洋第一位華人女性醫學博士名叫金韻梅(1864-1934)。金博士於1885年5月,以第一名畢業於紐約醫院女子醫學院,取得博士資格(MD)。1887年,金韻梅的論文在《紐約醫學學報》發表,並於次年獲得第二個博士(Ph.D)頭銜。有趣的是,以微生物學研究為專業的方博士,進一步挖掘了金博士在食品醫學的貢獻。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1904年4月,金韻梅向紐約媒體公開推薦中國醬油和豆腐等豆類製品,呼籲增加人體所需的蛋白質攝入來源。1917年,中國豆類豆腐相關食品微生物研究,正式在美國農業部食品研究中心立項。金博士投入到豆製品發酵的研究。她住在紐約曼哈頓第十一街的一棟公寓,USDA的實驗室就位於華盛頓街641號頂層。”

金韻梅博士後來曾經回到中華民國,在多地開設醫院,培訓醫學人才,包括創建北洋官辦女醫院(局)附設北洋(長蘆)女醫學堂,出任堂長兼總教習。庚子賠款後出洋留學的留學生,實在是金博士的晚輩了。

方益昉博士還曾撰寫《科技創新探路人——晚清的海龜、海鷗與海帶》。他說,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出洋者除了官派幼童留學生,還有自費生,其中包括十二歲的台山少年劉錦濃。劉錦濃後來成為美國果樹栽培學會首位華人園藝師,參與培育美洲橙子以及其它水果和植物。方益昉說:這些人“代表了清末華工,在旅美淘金、修路等機會消失後,繼續四處開拓生存空間的現實努力。”[2]

提到早期來紐約的華人,不能不提王清福(Wong Chin Foo)。王清福1847年出生於山東即墨,十四歲那年被美國傳教士收養,帶來美國讀書。王清福與容閎一樣,都是早年來美國的小留學生。不過他後來走上與容閎不同的道路。1874年,王清福入籍美國,成為華人民權活動家。他曾創辦英文刊物《北美評論》(North American Review);1883年,他在紐約創辦華文報紙《美華新報》;1884年,《排華法案》通過第二年,他又創辦“華裔選民聯盟”(Associ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 Voters),鼓勵華人入籍,在政治上具有表達意見的權力,通過選舉投票參與美國政治,獲得主流社會認同。王清福是華人民權運動的先驅,享有華裔馬丁·路德·金的聲譽。他第一次在美國提出“華裔美國人”(Chinese American)的概念。[3]

人們至今緬懷王清福在美國華人歷史上的功績。紐約華人劇作家張德勝花了15年的時間,撰寫劇本《大公民王清福》。劇本先由十位演員在法拉盛文藝中心舉行劇本朗讀會。優秀的華人先輩的名字,將鐫刻在美國華人的紀念碑上,在中國城永遠流傳。

“中國城”這三個字,最早出現在1853年舊金山的一份英文報紙上。當年,在舊金山的斯作頓街(Stockton Street)和堅尼街(Kearny Street)之間的企李街(Clay Street)上有許多華人的商店和住宅。華人增加後,商店和住宅不斷向外拓展,沿著堅尼路向格蘭街(Grant Street)方向發展。1850年代,因為居民大多來自講廣州話的地區,被當地人自稱為“小廣州”。小廣州有三十三家雜貨店,十五家中國草藥房,這就是美國最早的華埠——舊金山中國城的起源。[4]

十九世紀後半葉,美國西岸掀起淘金熱,美國的三藩市被華人稱為“舊金山”蓋源於此。淘金熱吸引超過30萬華人勞工來美,從事采礦、漁業、農業等工作。隨後,修建太平洋鐵路,又吸引華人來美國從事建築鐵路的工作。

華人鐵路建築工人幹的是最艱苦、最危險的活,工資待遇卻低於白人。1867年,為了增加工資,縮短工時,改善工作條件,華人修鐵路工人舉行罷工。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的歷史學者張素芳(Suefawn Chung)說:“這次罷工很重要,因為這是華人工人群體首次進行的重大的罷工行動。之前也有一些罷工,但是這次很重要,有兩千名華人工人進行了為期一個星期的罷工。”一個月後,他們的薪水從每月三十五美金增加到四十美金。[5]

華人工作勤奮,薪資要求不高,引起美國本土勞工不滿,他們歧視及排斥華人勞工。1882年,美國通過《排華法案》,嚴禁華人勞工移民,更不允許婦女移民。美國歷史上,華人是唯一受到經濟、政治和法律全面歧視的種族。美國還沒有一個法律像《排華法案》這樣,針對一個種族訂立。《排華法案》影響到華人在美國出生的“華二代”。

華裔銀行家陳詒贊是第四代移民。他的曾祖父在十九世紀末《排華法案》出臺前就移民美國,岳父則是1931年以學生身分從波士頓進入美國。陳詒贊說,“那時正值排華時期,所有進入美國領土的華人都被分發一張特殊的身分證明,背後寫有‘針對中國居民’字樣。因為來美受限,我的岳母雖然在中國就已和岳父結婚,但她是三十年後才得以來美與丈夫團聚。”[6] 一些華二代用購買“出身紙”的辦法進入美國。他們有中英文不同的兩個姓。《排華法案》對華人影響巨大,那段歷史,至今還沒有完全翻過去。

也有例外的情況發生。李彬華(Mabel Lee 1897—1966),廣州人。父親李韜是曼哈頓華埠牧師,曾擔任紐約中華公所主席。李彬華四歲那年,隨母親從廣東來美國與父親團聚。來到美國後,1913年獲“庚子賠款獎學金”,進入巴納德(Barnard College)女子學院,就讀農業系。1921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在紐約唐人街服務僑界數十年,為唐人街的居民開辦職業培訓課程。在排華的環境下,不畏困難,勇敢推動爭取華裔婦女的選舉權和華人權益。國會眾議員維樂貴絲(Nydia M.Velázquez)提出一項法案,以李彬華的名字命名曼哈頓華埠宰也街(Doyers St)六號的華埠郵局。[7] 2018年7月25日,川普總統簽署法案,正式命名以李彬華的名字命名曼哈頓華埠宰也街郵局為“李彬華郵局”。

《排華法案》衝擊的不僅是第一代新移民,甚至在美國出生的華人也受到《排華法案》影響,回到清國後不得重新進入美國。黃金德是廣東移民後代,出生在舊金山,他是一名廚師。1894年,黃金德回老家探親,回美時被移民局扣押在天使島移民羈押所。雖然他在美國出生,但是,移民局援引《排華法案》,否認他的“出生公民權”。他的美籍身份不被承認,隨後更被取消公民資格。黃金德與聯邦政府打官司,力爭數年,終於1898年獲得自由。[8]

這是《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通過後的第一個“外國人在美國生下孩子是不是公民”案例。《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被視為“第二次制憲”。第一條款寫到:“所有在合眾國出生或歸化合眾國並受其管轄的人,都是合眾國的和他們居住州的公民。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實施限制合眾國公民的特權或豁免權的法律;不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在州管轄範圍內,也不得拒絕給予任何人以平等法律保護。”

美國大量司法案件均是以《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第一條款为基础。黃金德案影響深遠,按照美國根據判例法的判案規則,依據這個判例,所有非公民外國人在美國所生子女,自動成為美國公民。黃金德捍衛美國公民權的行為,為美國法律立下判例。美國眾議院華裔議員趙美心說,“黃金德捍衛自己權利的行為創造了歷史。自他的案子以來,每一個美國人都因為他的勇敢而受益,正是他的抗爭,確保了美國社會多元與包容的文化。”

黃金德的案子也說明,種族歧視衝擊的不僅是不合法移民,也衝擊合法移民和歸化美國公民的移民,甚至在美國出生的少數族裔公民。少數族裔要捍衛的不僅僅是法權,更是在美國生活和工作的人權——人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造物者賦予他們的這些不可剝奪的權利。《排華法案》的本質是一些種族用法律的名義剝奪華人作為一個特定種族在美國的人權,用法律的形式,用一種合法的藉口行使國家對特定種族的歧視。

[1] 陳曉平:《商人主導的早期中美關係》
[2] 參見方益昉:雅妹豆腐100年:紀念先驅博士後,《赛先生》,2017年2月6日;晚清旅美園丁的榮譽,2017年2月,《文匯筆會》;西方畫報中的晚清華人科技活動,2015年4月15日,壹讀
[3] 《四百年紐約史:華人留下濃墨重彩》,大紀元于佩2017年4月28日報導。關於王清福,可參閱維基百科條目
[4] 陳依範著,殷志鵬、廖慈節合譯:《美國華人發展史》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4年。英文原著 Jack Chen:The Chinese of America: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Present, Harpercollins;1st edition (March 1981)
[5] 李愛琳:《美西華人鐵路大罷工150週年:專家挖掘出新史料》, 2017年7月1日 美國之音
[6] 《華博館傳家寶工作坊,展華人百年滄桑》,記者金春香2017年6月2日紐約報導
[7] 《維樂貴絲提以“李美步”命名華埠郵局》,大紀元記者林丹2017年11月30日紐約報導
[8] 《美國三藩市表彰亞裔民權英雄,4名華裔獲殊榮》。來源:中國新聞網

(本文摘自《法拉盛传》易文出版社, 2020)


   
引用
Share:

【声明】:禅世界论坛尊重言论自由,任何人可讨论佛学、政经、生活和科技等话题。在言论发表前请根据常识和法规自审。论坛管理员和版主有权删除任何不当内容。使用本论坛即表示接受【禅世界论坛规则】【论坛使用帮助】。 【禅世界免责声明】


【Chanworld.org】2017.06.06-2021.04.30-2023.04.1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