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世界论坛

<- 社交登陆。【论坛使用帮助】
林庆鸿:汇编整理祖父诗文集的序言
 
Notifications
Clear all

林庆鸿:汇编整理祖父诗文集的序言

1
1 Users
0 Likes
42 查看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6年 前
帖子: 10645
Topic starter  

林庆鸿:汇编整理祖父诗文集的序言

这本小册子收录的是祖父林岳军遗留的一些文字,就是将祖父自己整理手抄的文集的扫描件和我能收集到的文字合在一起, 作为纪念先人,证诸家学渊源留下一些记录。

对祖父生平具体事迹,家中长辈因各种原因知之不详,这里我综合父辈所言和自己对近代历史的了解,以及遗稿提供的线索简单勾勒一下祖父生平。简而言之,祖父属于民国年代典型的知识人:既有深厚的旧学功底,又接受了新学教育。生于清朝光绪32年 (即1906年),少时在家中私塾受四书五经,诗词传记之旧学训练,后游学北平接受新学教育,同时考取了北京大学和朝阳大学,遵长辈之言,入朝阳大学修读法律专业 (注:北平朝阳大学乃创办于民国元年的私立大学,是民国时期最出色的法律院校之一,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史上有“南东吴,北朝阳”之说,朝阳大学的法学讲义为当时法学研究者必备参考资料。后于1949年被红朝取缔,在原校址上建立了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不久被河北省高等法院聘为法官,但因北方日寇侵略形势日紧,遂遵父命携眷南返,曾经在广东多地多所中学执教,包括合浦,广州及南蓢等地。后因日寇侵占广东而避难迁徙至苍梧。于中学执教至1960年逝于苍梧。

由此拼图可见,幼年于乡间接受传统文化教育,青少年时负笈京师求学,中年经受战乱流离之苦,不能得享长寿,祖父的生平可谓是那个时代普通知识分子真实命运的写照。二十世纪20年代至抗战前夕的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年代,北平乃当时引领风气之先的文化重镇,大儒云集,冠盖满京华。祖父于此时游学北平,其学问,价值取向肯定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受影响 ,才有同时投考北大文科和朝阳大学法科之举, 而放弃在北大修文史,选择到朝阳大学修读法学,正说明那个时代对青年思想学问的影响和鲜明的烙印: 学习法律,参与国家法治建设应是祖父的初衷,因文史之学已有根基,而法律科学工程之类的学科是需要系统的学院式训练的。但其后历战乱流离,祖父只能以文史之学谋生,徒然浪费其法学训练,令人慨叹!回首历史,中国从军阀混战,日寇侵华,国共内战及到祖父逝世的1960年这段时间也从来没有过真正法治建设之事,故生不逢时,学非所用,乃时代使然,个人悲剧。在国共内战后江山易帜,祖父本有机会到香港执教的时候,却选择留下,像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这去留之择决定了迴然不同的际遇命运。旧朝的知识分子在新朝接受思想改造乃当时的标准模式,可惜祖父这几年间却没有留下任何诗文,故后辈无从窥见其在新朝十年内心所思所想,但回顾历史,我深信祖父在新朝数年间不再舞文弄墨之举是“此中有深意,欲辩已茫然”。依据的是这两方面的观察:从家中所藏有限照片看,祖父30 年代在合浦执教时是西装革履,在50 年代的家庭照片里却是一身旧的毛式装!虽然我伯父在49年后曾参军加入林彪的四野参与过广西的所谓“剿匪战役”,但很快就转业上大学去了,而在祖父逝世之前,他却在大学里被打成学生右派,下放广西西江农场!祖父于三十年代所写的“合浦二中同学录序”一文(见本册子收录),该文显示祖父熟读南朝“广绝交论”, 明白世态人情之变。作为普通知识分子,虽然祖父选择封笔沉默,但我相信这其实是无奈之举。只是令我感困惑之处是:祖父为何没有选择避地香江?毕竟祖父既能讲粤语,英文也流利(父辈曾言,当时有挚友邀祖父去香江执教鞭,祖父的三弟在澳洲曾跟我说过我祖父当时不识时务,枉读诗书)。

据家中长辈所言,中山南蓢榄边墟的祖居曾收有祖父由京师携回乡的英文讲义和笔记,以及其他典籍等,1960年代中神州文化革命兴,处处破四旧反帝修,中山南蓢西江里村林氏家族祠堂遭破坏,祖父的二弟谨小怕事,将祖居中所藏所谓“四旧”书籍付之灰烬!故本册子收录的基本上属于祖父自己在江山易帜前在苍梧所整理的和后来我力能收集的文字。其诗文乃 “思想之结晶,人生之表现而时代之产品也(祖父 “双润楼诗集序言”语)”。

据长辈所言,吾家族世代乃书香之家,祖上以开私塾教书为业,现我家中藏有的两幅手绘挂轴祖先画像(见附图,据说是在西江里村林氏家族祠堂遭破坏前被藏起来了,故得以保存,可惜族谱已失)

portrait 3

portrait 4

上面穿戴清朝官服的祖先就是家族中科举进仕的明证和典范。故中山南蓢榄边乡的祖居曾有桃木联 “诗书世业,簪祖家声”挂于大门两侧(见附图)

门对

寓义诗礼簪缨之家;厅堂上两边挂有3米多高的木刻对联 “北阙庆书升喜今朝榄地占祥作室同依福荫 ,东山承礼训缅昔日蒲田分衍传家永葆儒珍”(见附图),道出家族书香门第的历史传承。

堂对2 堂对1

然工业文明和科学潮流浩浩荡荡,加上二十世纪中国苦难的历史进程,吾家族自父辈一代始就没有旧学诗书之庭训,而后辈中人也没有专修中国文史的,对祖父的诗文我们后辈恐只得一知半解而已,“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是我辈心声。今将祖父所遗文字装订成册,以留隽永回忆, 表达后辈孺慕之情,为纪念源远流长的家学传统留下一点证据,为诗礼家族精神的传承留下一些印记。

孙 林庆鸿 2020年写于澳大利亚墨尔本


   
引用
Share:

【声明】:禅世界论坛尊重言论自由,任何人可讨论佛学、政经、生活和科技等话题。在言论发表前请根据常识和法规自审。论坛管理员和版主有权删除任何不当内容。使用本论坛即表示接受【禅世界论坛规则】【论坛使用帮助】。 【禅世界免责声明】


【Chanworld.org】2017.06.06-2021.04.30-2023.04.1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