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世界论坛

<- 社交登陆。【论坛使用帮助】
法相宗,又名唯识宗、慈恩宗、中道宗,属...
 
Notifications
Clear all

法相宗,又名唯识宗、慈恩宗、中道宗,属于瑜伽行唯识学派,为汉传佛教宗派之一

2
1 Users
0 Likes
2,003 查看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6年 前
帖子: 10256
Topic starter  

法相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玄奘三藏像(位于西安市大慈恩寺大雁塔

法相宗,又名唯识宗慈恩宗中道宗,属于瑜伽行唯识学派,为汉传佛教宗派之一,由玄奘三藏印度传入中国,承传弥勒菩萨所创唯识无境的宗师依次为无著世亲陈那护法戒贤玄奘窥基慧沼智周。祖庭为陕西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慈恩寺与西明寺并为唐朝时学习唯识学的重要道场。日本法相宗的大本山为兴福寺药师寺

古印度法性宗与法相宗,这里的“相”为“行相”, 法相宗属于瑜伽行唯识学派,认为诸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以描述宇宙何以森罗万象的心识理论为主要课题;法性宗为传承自龙树青目清辨智光的“明真如随缘为染净之本”之宗派[1];同时还有与法相宗进行“胜义有与毕竟空”诤论的中观学派[2],古称“真空无相宗”或“破相宗”。

历史

原在印度,有传说佛灭后一千年中,无著菩萨阿逾陀国讲堂夜夜升兜率天,就弥勒菩萨听受“瑜伽论”,昼日宣说《瑜伽师地论》给大众。其后无著之弟世亲,回小向大,造唯识论,助成其义,彼土名为瑜伽宗

唯识学在南北朝时代的后魏传入中国,是为以《十地经论》为主的地论学,代表人物是菩提流支净影慧远。其次是梁陈之间,以《摄大乘论》及其论释为主的摄论学,代表人物是真谛。最后则是以《唯识三十颂》和《成唯识论》为主的唐朝法相宗,由玄奘得自护法之传人戒贤,窥基法师接受其教。

法相宗唐朝玄奘三藏为始,由其弟子窥基法师宏扬。玄奘三藏曾求经学于中印度那烂陀寺,亲学于戒贤论师,返回中国以后开设译场译经。由于窥基法师大弘法相唯识学慈恩寺,故此派得名慈恩宗,窥基号称“百部论师”,注作甚多,所及亦广,门下更出慧沼,慧沼更传智周。自唐武宗会昌毁佛之后,此宗传承断绝,仅有少数僧侣研习,经典大部分也散失,相应的释义也隔断。唐末以后直到明末的约八百年间,仅有少数著作,如元人云峰的《唯识开蒙问答》二卷。

明末,华严宗鲁菴普泰兼弘华严和唯识学,北京大庆寿寺是当时的弘扬基地,开启当时唯识学的研习风气,其《八识规矩补注》是现存第一本《八识规矩颂》注解。雪浪洪恩辑出“相宗八要”,视为“习相宗者之阶梯”,其注疏本有高原明昱之《相宗八要解》和蕅益智旭之《相宗八要直解》[3][4]。此时的僧人因未能见到窥基等法相宗人的注疏,只能仰仗《宗镜录》等著作为之作解,其作品被认为有瑕疵或粗略[5][6]

唐朝时,此宗传入日本、韩国。在日本,日本僧侣自中国取回大量窥基著作,建立日本唯识宗,为南都六宗之一,历代传承不绝。至清末杨仁山居士至日本,重新将唯识经典带回中国,开启了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研究法相唯识的热潮。欧阳竟无居士创建支那内学院宣扬唯识,门下吕澂也是一代佛学大家,北方韩清净也起而倡导唯识学,他们带动了唯识学在现代中国重新复兴。

谱系

  • 玄奘(602年-664年):师承印度那烂陀寺戒贤,为瑜伽行唯识学派护法一系,译出多部大乘经、说一切有部阿毘昙和大乘唯识论。日僧道昭入唐,拜于玄奘门下,将法相宗传入日本(元兴寺,南寺传)。
  • 圆测(613年-696年):住西明寺。事京师法常、僧辩等,学习真谛传来的旧唯识。后又师从玄奘,与窥基共学护法系新唯识。现存《解深密经疏》等。青丘沙门太贤(大贤)从圆测的弟子道证学唯识,将法相宗传入新罗。
  • 窥基(632年-682年):住大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著有法华经玄赞、般若心经幽赞、弥勒上生经疏、成唯识论述记、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瑜伽论略纂、大乘法苑义林章等,时称“百部疏主”。
  • 慧沼(648年-714年):师从窥基,反对西明一系的唯识学,著有《唯识论了义灯》、《能显中边慧日论》、《劝发菩提心集》等。
  • 智周(668年-723年):师从慧沼,著有《成唯识论演秘》、《大乘入道次第》等。日僧玄昉师从南寺传的义渊,后又入唐,拜于智周门下,将法相宗传入日本(兴福寺,北寺传)。
  • 昙旷(?):在西明寺学习唯识,后至河西(今甘肃武威)弘法,自763年起,住于敦煌。著有《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大乘入道次第开决》、《大乘二十二问》等。

主要理论

三自性说

三性说,又称三自性说。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依分别的自性说为“依他起性”(相对真实);依分别的境说为“遍计所执性”(妄想);又依空性说为“圆成实性”(绝对真实)。法相宗继承此说,且结合唯识说,以为三性也不离识,谓诸识自自证分生起之时,现似见分与相分两分是依他;意根不离相缚,意识从而周遍计度,执为“能”、“所”二取,则是遍计所执。

唯识无境

又用唯识所现来解释世界,认为世界现象都由有情各自本具之第八识即“阿赖耶识--一切种子识”所变现,而前七种识再根据第八识所变现外境影像,缘虑执取,以为实在。又认为在阿赖耶识中蕴藏着变现世界的潜在功能,即所谓种子。其性质有染有净,即有漏无漏两类。有漏种子为世间诸法之因,无漏种子为出世间诸法之因。

五种性说

未来出世者种姓有声闻、独觉与菩萨三乘之别,又有不定为何乘之“不定种姓”与三乘皆不得入之“无种姓”,因而建立五种姓说。这表面上似与教界向来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说不同,实则并无冲突;以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者,所谓“理佛性”是也,亦即依于第八识如来藏此法身佛,本来具足一切功能界限特性,故说为皆有佛性;至于五种性之佛性,细说则应名诸“行佛性”,此亦即一切众生依于法身佛第八识修行而证得报化二身佛之可能性是也。此理昭显,非为隐涩,惜乎历来诸家凡有所注,皆以门派管窥自堕私心恶见,己过不见,反诬前贤取舍无据,相违有失一切众生平等无二,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理佛性)大旨。

五位百法

五位百法,是法相宗对一切万有诸法进行的分类。其分为五类: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共计有百种法,所以称为“五位百法[7][8][9][10]

因明学说

因明原为瑜伽行派所创。玄奘在印度游学时,曾到处参问因明。临回国前,在戒日王所主持的曲女城大会上,立了一个“真唯识量”[11],书写在金牌上,经过18天,无一外道小乘能驳倒它,创造了因明光辉的典范。回国后,先后译出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和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门人竞作注疏。其中以大庄严寺文轨和慈恩寺窥基所作最为流行。窥基对因明作法,多有发展,主要有:区别论题为“宗体”与“宗依”;为照顾立论发挥自由思想,打破顾虑,提出“寄言简别”的办法;立论者的“生因”与论敌的“了因”,各分出言、智、义而成六因,正意唯取“言生”、“智了”;每一“过类”都分为全分的、一分的,又将全分的一分的分为自、他、俱;推究了有体与无体。[12]

五重观法

五重观法为与唯识说相适应,主张用唯识观窥基提出从宽至狭、从浅至深、从粗至细的五重唯识观。[13]

  1. 遣虚存实:此观有情的遍计所执性法,纯属妄情臆造,毫无事实体用,故应遣除;至于依他性法仗因托缘依他而有事实体用,是“后得智”之境,又圆成性是诸法之理,为“根本智”之境,均不离识而应留存。是为唯识观的初步。
  2. 舍滥留纯:虽观事理皆不离识,而此内识有所缘相分和能缘见分。相分为内境,见分心仗以起,摄境从心,并简别有滥于外境,所以只观唯识,为第二步。
  3. 摄末归本:摄见相二分之末,归结到自心体分之本。因见相分皆识体所起,识体即为其本。今但观识体,为第三步。
  4. 隐劣显胜:隐劣心所,显胜心王。心王起时必隐劣心所,为第四步。
  5. 遣相证性:心王犹属识相,今遣相而证唯识性,得圆成实之真,为唯识观最究竟之阶段,即第五步。

经典

法相宗的经典包括六部经文及十一部论著,合称“六经十一部论[14]

六经 译者 大正藏中位置 备注
华严经 ·般若 (四十卷) 第十部华严部·第二九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华严)
东晋·佛驮跋陀罗(六十卷) 第九部华严部·第二七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六十华严)
·实叉难陀(八十卷) 第十部华严部·第二七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
解深密经 元魏·菩提流支(五卷) 第十六部经集部·第六七五卷 《深密解脱经》
·玄奘(五卷) 第十六部经集部·第六七六卷 《解深密经》
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 未传译    
阿毗达磨大乘经 未传译    
楞伽经 刘宋·求那跋陀罗(四卷) 第十六部经集部·第六七零卷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元魏·菩提流支(十卷) 第十六部经集部·第六七一卷 《入楞伽经》
·实叉难陀(七卷) 第十六部经集部·第六七二卷 《大乘入楞伽经》
密严经 ·地婆诃罗(三卷) 第十六部经集部·第六八一卷 《大乘密严经》
·不空 (三卷) 第十六部经集部·第六八二卷 《大乘密严经》
十一部论 译者 大正藏中位置 备注
瑜伽师地论 ·玄奘(一百卷) 第三十部中观瑜伽部·第一五七九卷  
显扬圣教论 ·玄奘(二十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六零二卷  
大乘庄严经论 ·波罗颇蜜多罗(十三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六零四卷  
集量论 近代·法尊 失传
摄大乘论 后魏·佛陀扇多(二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五九二卷 《摄大乘论》
·真谛(三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五九三卷 《摄大乘论》
·玄奘(二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五九四卷 《摄大乘论本》
十地经论 后魏·菩提流支等(十二卷) 第二十六部释经论及毗昙部·第一五二二卷  
分别瑜伽论 未传译 未传译
观所缘缘论 ·玄奘(一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六二四卷  
唯识二十论 ·玄奘(一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五九零卷  
唯识三十论 ·玄奘(一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五八六卷 《唯识三十论颂》
辩中边论 ·真谛(二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五九九卷 《中边分别论》
·玄奘(三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六零零卷 《辩中边论》
大乘阿毘达磨集论 ·玄奘(七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六零五卷  
其他经典 译者 大正藏中位置 备注
百法明门论 ·玄奘(一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六一四卷  
大乘五蕴论 ·玄奘(一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六一二卷  
因明入正理论 ·玄奘(一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六三零卷  
成唯识论 ·玄奘(十卷) 第三十一部中观瑜伽部·第一五八五卷  

影响

法相宗是中国佛教派系中以“法相”立宗的大乘佛法派系,与着眼于佛性的禅宗不同,法相宗着眼于佛法,是研究佛法和实践佛法的佛学宗派。玄奘当年去印度为了搞清楚在当时纠结不清的唯识理论,实地考察了佛陀的事迹及留存下来的遗迹,全面学习和了解了印度佛教修行的理论及实践方法。玄奘在印度游学18年,学习研究于印度当时最高的佛学殿堂,师从最权威的佛学大师,并就佛学问题在印度各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探讨活动,在印度佛学界赢得了“解脱天”和“大乘天”的赞誉。[15]玄奘回国后致力于佛教经书的翻译工作,其翻译事业得到皇家支持,翻译了数千卷的经书,并被誉为“正遍知”和“法门领袖”,被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视为“国宝”。玄奘追究唯识论真谛,在理论和实践上影响和意义极其深远,特别是在修证佛法的实践问题上具有指导作用。

此宗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律宗道宣专事四分律的宣扬,在理论上也吸收了玄奘新译唯识学的观点,以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功能)思心所为戒体,称为心法戒体论(戒弟子从师受戒时,在精神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称戒体)。晚明思想家王夫之对法相宗的基本概念,分析颇精。[16]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在其著作中运用因明三支比量。谭嗣同也引用有关唯识思想。[17]章炳麟曾运用因明与西方逻辑、中国墨经作比较研究[18]。近代欧阳竟无、韩清净太虚等也曾对法相唯识之学竞相研习,并撰有不少专门著作。熊十力曾作《新唯识论》,以新儒家学说重新诠释唯识学。

任继愈认为法相宗衰落的原因主要是“这一宗派不适合中国的需要”。[19]

参见


   
引用
Many
 Many
(@many)
Illustrious Member Admin Registered
已加入: 6年 前
帖子: 10256
Topic starter  

成唯识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成唯识论》(梵文𑖪𑖰𑖕𑖿𑖗𑖢𑖿𑖝𑖰𑖦𑖯𑖝𑖿𑖨𑖝𑖯𑖭𑖰𑖟𑖿𑖠𑖰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中国唯识宗立宗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大乘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之一世亲的《唯识三十颂》为主线,由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三藏法师以护法学说为主揉合印度十大论师的诠释编译而成,最能体现法相唯识学派的基本思想。

词义

“成唯识”由“成”和“唯实”构成。“成”的梵语siddhi悉地成就。毘若底摩呾喇多(Vijñāptimātratā)为唯识

渊源传承

弥勒菩萨被看作唯识宗的鼻祖,唯识纲要由无著世亲菩萨阐释、弘扬。为世亲《唯识三十颂》巨著作注释的十大论师[1]中,护法对唯识理论的发挥最为完备,并由其弟子戒贤在当时最具影响的佛学中心那烂陀寺发扬光大。玄奘大师拜戒贤为师学习唯识理论,此后弘扬的主要是这一系的理论建构,并成为唐代唯识宗的创始人。玄奘的得意门生窥基弘扬唯识不遗余力,为很多经典作详细注疏,被称为“百疏之主”[来源请求]。经由圆测等诸多学僧的努力,唯识理论从唐朝传入朝鲜和日本。

后代佛学弟子对《成唯识论》的注释很多,其中最具权威者当推玄奘弟子窥基所撰的《成唯识论述记》。

唯识宗旨

《成唯识论》按照《唯识三十颂》的结构,围绕着成立唯识、证得唯识主题而展开,分破执、显理、释难、行果四个方面。本书的宗旨在于:

  1. 破除常人的我法二执,使人证得人、法二空之理,从认识唯识真理继续修行直到成就佛果。
  2. 破除大小乘学者执空执有不能冥契即有即空中道的偏见,使之切实契入心有境空的唯识中道。

五位百法

世亲菩萨将弥勒菩萨所归纳的宇宙存在六百六十要素进一步缩减为五位百法,这五位就是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其中心法被比喻为可作统帅的国王,它由过去常讲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增加到开示密藏才使用的八识(加上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而第八识又是储藏万法的种子库,它在主宰人的命运和生死轮回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八识三用

唯识宗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识所变,因此识是能变,分为三种:1,异熟;2,思量;3,了别境识。异熟是初能变,即阿赖耶识;思量是二能变,即末那识;了别境识是三能变,即前六识。在三能变中,阿赖耶识是“本识”,其余由阿赖耶识转生,所以被称为“转识”。

种子熏习

“种子论”也是唯识宗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阿赖耶识中含藏着产生心法和色法等现行的功能,这就是种子。种子有六个特性:1,刹那灭;2,果倶有;3,恒随转;4,性决定;5,待众缘;6,引自果。种子又称为习气,就是烦恼现行熏习的习惯势力,它分为三种:1,名言习气;2,我执习气;3,有支习气。种子熏习的“三法二重因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三法即:1,能生的旧种子;2,种子熏成的现行;3,现行熏成的新种子。二重因果即:1,种子熏现行;2,现行熏种子。

四分理论

为了论证“万法唯识”的道理,唯识宗提出了“四分”理论:

  1. 相分,事物的相状,即识所缘的对象;
  2. 见分,即主观的能缘作用;
  3. 自证分,相分和见分所依的主体;
  4. 证自证分,证明存在自证分的性体。

三性无性

“三自性论”是唯识宗的另一个重要理论。三自性是:

  1. 遍计所执自性,人们妄执五蕴、十二处和十八界以及宇宙万法都是实有,都有自性,并处处普遍执著这种假有;
  2. 依他起自性,一切事物都是依因待缘和合而生的,是相有性空的假有;
  3. 圆成实自性,彻底远离虚妄遍计所执自性,真正明了一切皆依他起自性,依他起上彼所妄执我法俱空。此空所显识等真性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31/1585_008.ht m" rel="nofollow">[1],就是圆成实自性。

与三自性相对的还有“三无性”:

  1. 相无性,一切事物、现象皆无自性;
  2. 生无性,一切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皆无自性;
  3. 胜义无性,认识到人无我、法无我一切真空妙有之理,即圆成实的真如实性,亦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像佛在《金刚经》里讲的,“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胜义无性”也是一种言说、名相,这里也是出于言语表达的需要姑且说之,实际上是不可言说的。若用《金刚经》的表达方式,即所谓:“所言胜义,即非胜义,故名胜义”。

   
回复引用
Share:

【声明】:禅世界论坛尊重言论自由,任何人可讨论佛学、政经、生活和科技等话题。在言论发表前请根据常识和法规自审。论坛管理员和版主有权删除任何不当内容。使用本论坛即表示接受【禅世界论坛规则】【论坛使用帮助】。 【禅世界免责声明】


【Chanworld.org】2017.06.06-2021.04.3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