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现代汉语】21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SA.21)

SA.21.558-567


SA.21.558

五五八【经旨】本经叙说阿难尊者告诉迦摩比丘,初禅乃至无所有入处具足住者,则于存在的现象(有法),虽有想也不会生起觉知;若于无想心三昧,身作证具足住者,则已无想于存在现象而更不会生起觉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波罗利弗妒路国里;阿难尊者与迦摩尊者也住在波罗利弗妒路国的鸡林精舍中。

当时,迦摩尊者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彼此相问讯慰劳后,坐于一边,告诉阿难尊者说:「真是奇异!阿难尊者啊!有眼也有色,有耳也有声,有鼻也有香,有舌也有味,有身也有触,有意也有法,然而有的比丘对于有这样的现象,却能不起觉知。怎么样呢?阿难尊者啊!那位比丘是心中有想而不起觉知的呢?还是心中无想,所以不起觉知的呢?」

阿难尊者告诉迦摩比丘说:「心中有想于此现象的人也不会起觉知的,更何况是那心中已无想于此现象的人!」

又问:「阿难尊者啊!怎样叫对于存在的现象有想而不起觉知呢?」

阿难尊者告诉迦摩比丘说:「如果比丘远离了五欲、五盖邪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由离欲界邪恶不善法而生起喜乐,圆满地安住于初禅的话,像这样有想的比丘对于存在的现象是不会生起觉知作用的;同样地,如果能圆满地安住于第二襌、第三襌、第四禅,乃至安住于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的话,像这样有想的比丘对于存在的现象也是不会生起觉知作用的。」

「怎样叫比丘已无想于存在的现象而不会生起觉知呢?」

「就是比丘对于一切的想都不去忆念,安住于无想心三昧,能圆满地以自身作证,这样就叫做比丘已无想于存在的现象而不会生起觉知了。」

尊者迦摩比丘又问阿难尊者说:「如果比丘修得无想心三昧,心不浮动也不昏沉,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世尊说这是什么果、什么功德呢?」

阿难尊者告诉迦摩比丘说:「如果比丘修得无想心三昧,心不浮动也不昏沉,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世尊说这是智果、智功德。」

当时,这二位正士互相论议后,内心欢喜不已,就各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五五八经注释:

1、波罗利弗妒路国:即摩揭陀国首都华氏城。

2、想:心性作用之一,浮事物之相于心上,以为起言语之因者,与一切之心相应而起。俱舍论四曰:「想,谓于境取差别相。」

3、无想心三昧:即无相心三昧,见第五五五经注释(二)。


SA.21.559

  五五九【经旨】本经叙说阿难尊者告诉众比丘,得证阿罗汉果的人,必经由四种道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俱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那时,阿难尊者也住在那儿。

当时,阿难尊者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在我面前自己记说已证道果的话,我将会称许他而向他慰劳问讯,他或者是修习四种道法而得证道果的。是那四种道法呢?就是如果比丘或比丘尼襌坐时,他这样地去安住他的心,完善地安住心、控制住心、调伏住心,如此依止观而使内心住于一处,正确地受持分别,对诸法而善于量度,这样地修习,多修习后,就能断除一切结使烦恼。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在我面前自己记说已证道果的话,我就会如此地称许、慰劳并告诉他,你或许是修习此法而证得道果的。这就是所说第一种道法。(第一种即先止住心,而后观法)。

其次,如果比丘或比丘尼正坐思惟时,对于诸法先予选择、思量,而后安住其心,完善地安住心、控制住心、调伏住心,如此依止观而使内心住于一处,正确地受持,如此的正向经常保持,就能远离一切的结使烦恼。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在我面前自己记说已证道果的话,我将会如此地称许、慰劳并告诉他,你或许是修习此法而证得道果的,这就是第二种所说的道法。(第二种即先观法而后住心)。

其次,如果比丘或比丘尼内心被掉乱(内心浮躁,乱而不安)所持,为调伏此心而禅坐、正坐,安住他的心、完善地安住他的心、控制住心、调伏住心,依止观而使内心住于一处,正确地受持,如此的正向经常保持后,就能断除一切的结使烦恼。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在我面前自己记说已证得道果的话,我就会如此地称许、慰劳并告诉他,你或许是修习此法而证得道果的,这就是第三种所说的法。(第三种即以襌坐调伏掉乱,而后止观)。

其次,如果比丘或比丘尼止与观二者同时俱用,对如此的正向能经常保持,就能断除一切的结使烦恼。如果有比丘或比丘尼在我面前自己记说已证道果的话,我将会如此地称许、慰劳并告诉教导他,你或许是修习此法而证得道果的。这就是第四种所说的道法。(第四种即止观双修)。」

当时,众比丘听闻阿难尊者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五五九经注释:

1、止观:即止与观。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止属于定,观属于慧,止观就是定慧双修的意思。


SA.21.560

五六〇【经旨】本经叙说阿难尊者回答婆罗门,其出家的目的乃为断爱,而修习「四如意足」,即可断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俱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那时,阿难尊者也住在那儿。

当时,有一位婆罗门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彼此互相问讯慰劳后,坐于一边,向阿难尊者问说:「你是为什么原因要在沙门瞿昙处修习清净梵行呢?」

阿难尊者告诉婆罗门说:「是为了断除的缘故。」

又问:「尊者是要断除什么呢?」

答说:「要断除爱欲。」

又问:「阿难尊者啊!你是依凭什么而得以断除爱欲呢?」

答说:「婆罗门啊!我是依于内心的欲愿而断除爱欲。」

又问:「阿难尊者啊!你这样子以欲断爱,爱欲岂不就没完没了,毫无边际了。」

答说:「不是没有边际,像这样是有边际的,不是毫无边际的。」

又问:「阿难尊者啊!为什么是有边际,而不是无边际的呢?」

答说:「婆罗门啊!我现在问你,你就随己意回答我。婆罗门啊!你意见怎样呢?你是先有欲愿而后再来到我精舍的吧?」

婆罗门答说:「是的,阿难!」

「如此的话,婆罗门啊!你来到精舍后,你那原先的欲愿息灭了吗?」

答说:「是息灭了,阿难尊者啊!就是由那欲愿生起精进(指精勤努力)、方便(指小心走路)、筹量(指思惟方向),而来到精舍这里。」

又问:「你到了精舍后,原先那些精进、方便、筹量息灭了吗?」

答说:「是的。」

阿难尊者又告诉婆罗门说: 「就像这样,婆罗门啊!如来、应供、等正觉以他所知所见,讲说「四如意足」的道法,以至高无上的圣道清净众生,息灭苦恼,断除忧悲。是哪四种呢?就是欲定 断行成就如意足,以及精进定、心定、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就像这样,圣弟子修习「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就能依止于依远离、依止于无欲、依止于出离、依 止于寂灭,而向于平等舍离,乃至断除贪爱;贪爱断除后,那欲愿也就息灭了。修习「精进定断行成就如意足」、「心定断行成就如意足」,乃至修习「思惟定断行 成就如意足」,也是能依止于远离、依止于无欲、依止于出离、依止于寂灭,而向于平等舍离,乃至灭尽贪爱;贪爱灭尽后,思惟也就息灭了。婆罗门啊!你意见怎 样呢?这样是无边际的吗?」

婆罗门说:「阿难尊者啊!这样是有边际的,不是没有边际的。」

当时,婆罗门听闻阿难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五六〇经注释:

1、欲、精进、方便、筹量:欲,欲愿希望,喻欲定如意足;精进,精勤努力,喻精进定如意足;方便,指小心行路,喻心定如意足;筹量,指思量方向,喻思惟定如意足。

2、四如意足:又名四神 定,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一、欲如意足,即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二、念如意足,即心定断行成就如意足,谓 念念一心,住于正理。三、精进如意足,即精进定断行成就如意足,谓精进直前,功无间断。四、慧如意足,即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谓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3、「依离、依无欲、依出要、依灭、向于舍」:离,远离,指远离五盖等恶法不善法;无欲是断除贪欲;出要,是指出离生死的要道,如八正道等;灭是寂灭;舍是不着一切。


SA.21.561

  五六一【经旨】本经叙说阿难尊者告诉瞿师罗长者,若能调伏世间的贪、瞋、痴,就是善说法者、善向、善到。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阿难尊者也住在那儿。

当时,瞿师罗长者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向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向阿难尊者问说:「怎样叫世间说法的人呢?怎样叫世间的善向呢?怎样叫世间的善到呢?」

阿难尊者告诉瞿师罗长者说:「我现在问你,你就随己意回答我。长者啊!你意见怎样呢?如果有人说法,能调伏贪欲、调伏瞋恚、调伏愚痴,得以名叫世间说法的人吗?」

长者答说:「阿难尊者啊!如果有人说法,能调伏贪欲、瞋恚、愚痴,这就叫做世间说法的人了。」

又问:「长者啊!你意见怎样呢?如果是向于调伏世间的贪欲、调伏瞋恚、调伏愚痴的话,这就叫做世间的善向;如果是已调伏了世间的贪欲、瞋恚、愚痴了,这样可叫做善到吗?或还不是呢?」

长者答说:「阿难尊者啊!如果调伏了贪欲,已断除无余;瞋恚、愚痴也已断除无余,这样就叫善到了。」

阿难尊者说:「长者啊!我试着问你,你便能真实地回答我,真正的答案既是如此,你就应当受持。」

瞿师罗长者听闻了阿难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尊者作礼后便离去。


SA.21.562

五六二【经旨】本经叙说阿难尊者引佛说告诉离车族的无畏及聪慧二外道,言欲超越苦恼,得如实法,应修习戒、定、慧,非由苦行而得。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毘舍离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阿难尊者也住在那儿。

当时,无畏离车是尼揵子的 弟子;聪明童子离车是阿耆毘的弟子。他们二人一起来到阿难尊者的住处,彼此互相问讯慰劳后,坐于一边。这时,无畏离车告诉阿难尊者说:「我的师父尼揵子, 有息灭炽盛烦恼的方法,是清净超出之道,他为众弟子讲说这样的道法:过去世所造作的业,由于修持苦行的缘故,全部都能唾弃掉,不再造作身业,就如断截了桥 梁一样,到未来世,也不会再有一切的烦恼,所有的业也永远灭尽;由于业永远灭尽,所以众苦就会永远灭尽;由于众苦永远灭尽,所以就可彻底地脱离苦海。阿难 尊者啊!这样的说法怎样呢?」

阿难尊者告诉离车说:「如 来、应供、等正觉以他所知所见,讲说三种远离炽盛烦恼,清净超出之道,以此至高无上的圣道清净众生,使他们远离忧悲,超越苦恼,得到真如之法(涅槃)。是 那三种呢?就是圣弟子安住净戒,受持戒律,威仪具足,深信诸罪过,而生起怖畏之想。能受持如此圆满的净戒,过去世的业就会渐渐去除,可以在现世中远离炽盛 的烦恼,随时能得到正法,清楚地观照现前的情境,以智慧而自得觉悟。离车长者啊!这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所说的知见,所说的远离炽盛烦恼,清净超出之 道,以此至高无上的圣道清净众生,息灭苦恼,超越忧悲,得到真如之法。

其次,离车啊!如此净戒圆满具足,远离了五欲、五盖邪恶不善之法,……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的话,这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所说的远离炽盛烦恼,乃至得到真如之法了。

又有三昧正受(禅定),对 这苦圣谛能够如实地知道,对这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也都能够如实地知道。心中具足了如此的智慧,不再去造业,过去世的业也逐渐断尽,现在得 到了正法,远离一切炽盛烦恼,随时能清楚地观照现前的情境,而生起觉证的智慧。离车啊!这就叫做如来、应供、等正觉以所知所见所说的第三种远离炽盛烦恼, 清净超出之道,以此至高无上的圣道清净众生,使他们远离苦恼,息灭忧悲,得到真如之法了。」

那时,尼揵子弟子无畏离车听后静默着。

这时,阿耆毘的弟子聪慧离车就对无畏离车说:「真奇怪!无畏啊!你为何静默着?是对如来、应供、等正觉所说、所知、所见、完善的说法,听闻后不感到欢喜吗?」

无畏离车答说:「我在思惟它的道理,所以才静默着。有谁听闻了世尊沙门瞿昙的说法而不会随喜的呢?如果有人听闻了沙门瞿昙的说法而不随喜的话,这就是愚痴的人,将会长夜地受到非义(不正确的道理)不饶益(没有利益)的痛苦。」

当时,尼揵子的弟子无畏离车与阿耆毘的弟子聪慧,重新听闻佛陀所说之法——这是由阿难陀尊者说出的,内心欢喜不已,即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五六二经注释:

1、无畏离车:离车,中印度毘舍离城刹帝利种之名。无畏,离车之人名。

2、尼揵:六师外道之一。此外道特修裸形涂灰等离系之苦行,即耆那教教主大雄。

3、聪明童子离车:意即名叫聪明童子的离车人。

4、阿耆毘:六师外道之一。是彻底唯物论者,主张人死一切皆无的断灭论,只追求现世的利益与快乐。在印度,此派叫做顺世派。

5、波罗提木叉:译曰别解脱,是戒律的别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恶业,别别解脱。

6、不待时节:即不待时,随时之意。

7、通达现见观察:通达,通晓明白;现见观察,即观照现前所见之境。


SA.21.563

五六三【经旨】本经叙说有比丘尼对阿难起爱染,派人请阿难至其所。阿难乃为其讲说断除秽食、憍慢、爱欲、淫欲等法,比丘尼闻后乃得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当面向阿难悔过,阿难记其未来世得具足戒。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而阿难尊者也住在那儿。

当时,有一位比丘尼对于阿难尊者生起爱染之心,她请人去对阿难尊者说:「我身体受到病苦,希望尊者哀悯能来看我。」

阿难尊者在早晨穿好法衣,手持钵盂,就去到那位比丘尼住处探视。

那位比丘尼遥见阿难尊者来了,就故意露出身体,躺卧在床上。阿难尊者遥见那位比丘尼的身体,自己立即摄敛诸根,转身背立着。那位比丘尼看见阿难尊者摄敛诸根,转身背立着,自己便觉得很惭愧,起来穿好衣服,铺好了坐具,就出来迎接阿难尊者,请他就座,对他顶礼后,退立一边。

这时,阿难尊者就为她说法:「姊妹啊!我们这个身体,是由食物所长养、由憍慢所长养、由爱欲所长养、由淫欲所长养。姊妹啊!依于食物的话,就应当断除食物;依于憍慢的话,就应当断除憍慢;依于爱欲的话,就应当断除爱欲。姊妹啊!怎样叫依于食物的话,就应当断除食物呢?就是说圣弟子对于食物,应当计量思惟而食,没有贪乐的想法、没有憍慢的想法、没有摩拭(装饰)的想法、没有庄严(指使自己皮肤色泽光润美丽)的想法,只是为了维持身体的缘故,为了养活性命的缘故,为了疗治饥渴生病的缘故,为了受持梵行的缘故,因为这样可使过去一切由食而引起痛苦的感受息灭,新的痛苦感受不再生起,崇习道法,长养体力、安乐、没有过患的觉触,应当如此的安住。譬如商人用酥油膏来润泽他的车轴,并没有贪著的想法,没有憍慢的想法,没有摩拭的想法,没有庄严的想法,他只是为了方便运载的缘故罢了。又如患疮的人用酥油来涂抹,并没有贪著的想法,没有憍慢的想法,没有摩拭的想法,没有庄严的想法,他只是为了治好疮病罢了。同样地,圣弟子计量而饮食,也并没有贪著的想法,没有憍慢的想法,没有摩拭的想法,没有庄严的想法;只是为了活命的缘故,为了疗饥止渴的缘故,为了受持梵行的缘故,因为如此可使过去由食而引起痛苦的感受远离,未来痛苦的感受不再生起,保持体力、安乐、没有过患的觉触,安稳而住。姊妹啊!这样就叫做依食而断食了。

所谓依于憍慢而断除憍慢,怎样叫依憍慢而断除憍慢呢?就是说当圣弟子听说有某尊者、或某尊者的弟子已灭尽一切烦恼,获得无漏的清净心解脱及智慧解脱,在现世里自知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自己听后,能如此地想:那位圣弟子已经灭尽了一切的烦恼,……乃至自己知道不再有来世的果报了;然而我现在为何还不能灭尽一切烦恼?为何还不能自知不受未来世的果报呢?当在这个时侯,就能断除一切的烦恼,……乃至自己知道不再有来世的果报了。姊妹啊!这样就叫做依于憍慢而断除憍慢了。

姊妹啊!怎样叫依于爱欲而断除爱欲呢?就是说当圣弟子听说有某尊者、或某尊者的弟子已灭尽一切烦恼,……乃至自己知道不再有来世的果报了;然而我为何还不能灭尽一切烦恼,……乃至自己也能知道不再有来世的果报了呢?他在那个时侯,就能断除一切的烦恼,……乃至自己也能知道不再有来世的果报了。姊妹啊!这样就叫做依于爱欲而断除爱欲。姊妹啊!如果不妄行造业的话,就能断截淫欲和合的桥梁了。」

阿难尊者讲说这段经文的时侯,那位比丘尼就已远离了烦恼的尘垢,得到清净的法眼。那位比丘尼见法、得法、觉法、入法,超越疑惑,不是由于他说,她对于正法与戒律,得到了无畏心。于是她向阿难尊者顶礼,禀告阿难尊者说:「我现在发露忏悔罪过,我由于愚痴不善,所以做出如此不善的事来,现在就在阿难尊者您面前,我自己见到了过错,自己知道了过错,向您发露忏悔,愿您哀悯,(接受我的忏悔。)」

阿难尊者告诉比丘尼说:「你现在自己已真实地见到了罪过,自己也知道了罪过,明白自己的愚痴不善;你自己知道做了不善事的罪过;你现在已自知、自见而忏悔过错,在未来世将可得到圆满具足的戒仪;我现在以哀悯你的缘故,接受你的悔过,这样能使你增长善法,始终都不再退减。为什么呢?因为如有自见罪、自知罪,而又能悔过的人,在未来世将可得到圆满具足的戒仪,增长善法,始终不再退减。」

阿难尊者为那位比丘尼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五六三经注释:

1、露身体卧床上:巴利本作「彼女蒙头,躺卧床上」。

2、秽食长养:巴利本作「此身是食所长养」。

3、「无著乐想、无憍慢想、无摩拭想、无庄严想」:「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非为戏、亦非为醉、亦非为饰、亦非为美」。南传「清净道论」第一说戒品有引经文并解说此四法:「不为嬉戏」不像乡村的孩子那样专为嬉戏游玩。「不为骄慢」,不像拳师和力士等那样的骄态,亦即不为勇力的骄态及强壮的骄态。「不为装饰」,不像宫女、妓女等为了需要装饰,需要其肢体的丰满艳丽。「不为庄严」,不像优人舞女那样为着皮肤的色泽光润美丽。对照南北传文句,北传之「无摩拭想」,应即「不为装饰」。摩拭,第一〇六七经又作「摩饰」。

4、「为持身故、为养活故、治饥渴病故、摄受梵行故,宿诸受令灭,新诸受不生,崇习长养,若力、若乐、若触,当如是住」:此段经文「清净道论」在第一说戒品的「资具依止戒」中有引用解说,相对文句如下:「仅为此身住续维持,为止害,为助梵行,如是思惟:『我乃以此令灭旧受(之苦),不起新受(之苦);我将存命、无过、安住』」。论中对本经解说略述如下:

「为此身住续维持」:为使此身的命根继续存在。

「为止害」:害,是指为饥饿所恼害。比丘受用食物以除饥饿,犹如敷药于疮伤之处和对治寒暑一样。

「为助梵行」:是为帮助全佛教的梵行及道的梵行。

「我乃以此灭旧受,不起新受」:是说他这样想:「我现在受用这种食物,为令除灭旧受的饥饿之苦,并不由于无限的食下去而生起新的苦受,不像食之过多而借助他人之手拉他起立,食之鼓腹以致不能衣,……。」或者现在因不适当及无限量的饮食所生起的苦痛是由于宿业之缘,故称「旧受」;我今以适当及适量之食,灭彼旧受之缘,而除旧受之苦。由于现在作不适当受用所积聚的业,将产生未来的新受之苦,故名「新受」;我今以适当的受用,则新受的根本不再生起,而新受的苦痛也不生了。

「我将存命」:是他在受用食物之时作如是想:以有益适量的受用,则无断绝命根及破坏威仪的危险,所以我的身体将依食物而生存,犹如长病之人而受用医药一样。

「无过,安住」:由于避去不适当的遍求领取及食用故「无过」;由于适量的食用故「安住」。或无因不适当及无限量的食缘而发生的不愉快、欲睡、呵欠伸腰、为识者所呵责等过失为「无过」;由于适当适量的食缘而增长其身力为「安住」。或者避免随其意欲而食之满腹,或弃横卧之乐、辗转侧卧之乐、睡眠之乐等为「无过」;由于少食四五口(不过饱),使四威仪相应而行道为「安住」。故我受用食物。正如这样说:「少食四五口,汝即当饮水;勤修习比丘,实足以安住。」这(存命、无过、安住三句)是说明中道为(食的)根本目的。

5、和合桥梁:此指因缘而言。

6、不流类事:流,品类、等级也;类,良善。不流类事,即指不善之事。


SA.21.564

五六四 【经旨】本经叙说阿难尊者为婆头聚落童子讲说四种清净法——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解脱清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在桥池人间游行教化,和阿难尊者一起到婆头聚落北边的身恕林中。

那时,婆头聚落的童子们听说阿难尊者在桥池人间游行教化,就住在婆头聚落国北边的身恕林中。闻知这消息后,他们彼此招呼聚集,一起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向阿难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阿难尊者告诉那些童子们说:「虎种啊!如来、应供、等正觉讲说四种清净——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解脱清净。

怎样叫戒净断呢?就是说圣弟子安住于戒律——波罗提木叉,增长戒法,威仪具足,对于微细的罪行,也能心生恐怖,精进受持学戒。戒行不圆满的人,能使他圆满具足;已圆满的人,都能随顺执持。生起运用方法精进超出的欲愿,能精勤勇猛修习,对一切身、心之法,常能摄护受持,这就叫做戒净断(戒清净而断苦)。

虎种啊!怎样叫做心净断呢?就是圣弟子远离了五欲、五盖邪恶不善之法,……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禅定未圆满的人能使他圆满;已圆满的人都能随顺执受,生起精进修习的欲愿,乃至能经常执受,这就叫做心净断(心清净而断苦)。

虎种啊!怎样叫做见净断呢?就是说圣弟子听闻大师(世尊)的说法,他如此如此地说法,听后就能如此如此地去如实正观,于是如此如此地得到了欢喜、得到了随喜、也能跟从佛陀而修习。

其次,圣弟子虽没有听闻大师的说法,然而从其它有聪明智慧尊重梵行的人说法,听闻到尊重梵行的人如此如此地说,他就能如此如此地去如实观察,如此如此地去观察后,对于那些法他也得到了欢喜、随喜,并且相信正法。

其次,圣弟子没有听闻大师的说法,也没有听闻具聪明智慧尊重梵行的人说法,他只是随从先前所听闻受持之法再重复诵习,随从先前所听闻受持之法如此如此地重复诵习后,于是如此如此地进入那所受持之法中,乃至相信正法。

其次,圣弟子没有听闻大师的说法,也没有听闻具聪明智慧尊重梵行的人说法,且又不能对他先前所受持之法重复诵习,然而他能以先前所听闻到的法去为人广为解说,以先前所听闻到的法如此如此地去为人广为解说,于是如此如此地进入那所说法之中,以正智去观察,乃至相信正法。

其次,圣弟子没有听闻大师的说法,也没有听闻具聪明智慧尊重梵行的人说法,又不能对先前所受持之法重复诵习,且又不能以先前所听闻到之法去为人广为解说,然而他对于先前所听闻之法,能独自在僻静之处,作思惟观察;他如此如此地去思惟观察,于是如此如此地进入了正法之中,乃至相信正法。像这样,从他所闻,内心去做正确地思惟,这就叫做还未生起正见,使它生起;

已生起的正见,使它更为增广。这就叫做戒行还未圆满的,使它圆满;已经圆满的,都能随顺受持,生起运用方法精进的欲愿,乃至能经常受持,这就叫做见净断(见清净而断苦)。

虎种啊!怎样叫解脱清净断呢?就是说圣弟子于贪爱的心已得无欲的解脱,对于瞋恚、愚痴的心,也得到了无欲的解脱;这样的解脱还未圆满的人,使他圆满;已经圆满的人,都能随顺受持。生起精进的欲愿,乃至能经常受持,这就叫做解脱净断(解脱清净而断苦)。」

阿难尊者讲说这段经文时,婆头聚落的童子们听闻阿难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尊者作礼后离去。

  第五六四经注释:

1、桥池:族名。

2、婆头:村名。

3、虎种:指婆头村人。


SA.21.565

  五六五【经旨】本经叙说质多罗长者就其对佛所说诗偈之了解回答那伽达多尊者的质问。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庵罗聚落的庵罗林中,而与众上座比丘在一起。

那时,有位名叫质多罗的长者去到众上座比丘处,向他们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众上座比丘就为质多罗长者做种种的说法,给予示教照喜;做了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后,就静默地安住着。这时,质多罗长者就对众上座比丘顶礼,然后再到那伽达多比丘的住房去,向那伽达多比丘顶礼毕,退坐一边。

那时,那伽达多比丘问质多罗长者说:「就如所说:『青色的枝用白色覆盖着,有一轮辐转动的车子,观察它远离结缚过来了,就像已断阻水流而不再被系缚住。』」

「长者啊!这首诗偈有什么意义呢?」

质多罗长者说:「那伽达多尊者啊!这首诗偈是世尊说的吗?」

答说:「是的。」

质多罗长者告诉那伽达多尊者说:「尊者啊!且让我静默片刻,我将思考它的意义。」

片刻静默思考后,他告诉那伽达多尊者说:「诗谒中青色就是指各种戒律,白色的覆盖就是指解脱,一轮辐就是指身念,转动就是转出的意思,车子就是喻为止观,远离结缚就是说有三种结缚,即贪欲、瞋恚、愚痴。那阿罗汉于一切烦恼已尽除、已息灭、已知道、已断除它的根本,就如砍断了多罗树的树头一样,使它不再生起,在未来世成就不生之法。

观察就是指见法,过来就是指人(已见法的阿罗汉),所断的流就是指生死的爱流。那阿罗汉比丘一切的烦恼已尽除、已知道,并且断除了它的根本,就如砍断了多罗树的树头不能再生一样,在未来世成就了不生之法。

不被系缚就是指三种系缚——贪欲的系缚、瞋恚的系缚、愚痴的系缚。那阿罗汉比丘于一切烦恼已尽除、已断灭、已知道,断除了它的根本,就如砍断了多罗树的树头不会再生起一样,在未来世成就不生之法。所以,那伽达多尊者啊!世尊讲说这首诗偈:

『青色的枝用白色覆盖着,有一轮辐转动的车子,观察它远离结缚过来了,就像已断阻水流而不再被系缚住。』

这首世尊所说的诗偈,我已详细解说了。」

那伽达多尊者问质多罗长者说:「这些法义你先前听闻过吗?」

答说:「不曾听闻过。」

那伽达多尊者说:「长者啊!你现在已得到了善利,对这甚深的佛法,能以贤圣慧眼通达其中。」

当时,质多罗长者听了那伽达多尊者所说,内心欢喜不已,向尊者作礼后离去。

  第五六五经注释:

1、庵罗聚落庵罗林:地名,即庵婆罗女所布施之园林。

2、质多罗:人名,长者为佛在家弟子中智慧第一。

3、「枝青以白覆,一辐转之车;离结观察来,断流不复缚」:「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

「无所亏,有白色之覆盖,

车以一辐而转,

断流无缚而无苦,

见来者。」

经中并解释此诗偈,说法与北传稍有差异——

「无所亏」——此为诸戒之别名。

「有白色之覆盖」——此为解脱之别名。

「有一支辐」——此为正念之别名。

「转者」——此为进退之别名。

「车者」——此为四大所造、父母所生、粥饭所积、无常、蚀坏、耗消、破损、溃灭之法,乃此身之别名。

「断流」——流,为渴爱之别名;漏尽比丘称为断流。

「无缚」——染欲为缚,瞋恚为缚,愚痴为縳;漏尽比丘称为无縳。

「无苦」——染欲是苦,瞋恚是苦,愚痴是苦;漏尽之比丘称为无苦。

「来者」——此为阿罗汉之别名。

4、「汝得善利,于此甚深佛法,贤圣慧眼得入」:「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汝善利得,汝智眼深通于佛语」。


SA.21.566

五六六【经旨】本经叙说质多罗长者告诉那伽达多比丘,其对无量心三昧、无相心三昧、无所有心三昧、空心三昧之见解。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庵罗聚落的庵罗林精舍,和众多的上座比丘们在一起。

那时,有一位名叫质多罗的长者去到众上座比丘的住处,向他们顶礼后,退坐一边。当时,众上座比丘就为质多罗长者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就静默地安住着。

这时,质多罗长者就去到尊者那伽达多比丘住处,向他顶礼后,退坐一边。那伽达多尊者就问质多罗长者说:「有无量心三昧、无相心三昧、无所有心三昧、空心三昧。怎样呢?长者啊!这些法是因为有种种的意义,所以有种种的名辞呢?还是只有一种意义而有种种的名辞呢?」

质多罗长者问那伽达多尊者说:「这些三昧是世尊所说的呢?还是尊者您自己的意见而说的呢?」

那伽达多尊者答说:「这些都是世尊所说。」

质多罗长者告诉那伽达多尊者说:「且让我对这些意义稍作思考,然后再回答您。」

片刻思惟后,他告诉那伽达多尊者说:「有的法是有种种的法义、种种的法句、种种的法味;有的法是只有一种法义,却有种种的法味。」

又问长者:「怎样叫做有的法有种种的法义、种种的法句、种种的法味呢?」

长者答说:「比如无量三昧,就是说圣弟子的心和慈俱生,没有怨恨、没有憎恶、没有瞋恚,内心宽弘敦厚,无量地修习普缘,充满一方之处;就像这样,也充满了二方、三方、四方、上下,所有的一切世间,他的心都是和慈俱生,没有怨恨、没有憎恶、没有瞋恚,内心宽弘敦厚,无量地修习,充满了各方,以普缘安住一切世间,这样就叫做无量三昧。怎样叫无相三昧呢?就是说圣弟子对一切的相状都不去忆念,心灵得到无相的正定,能够以自身作证,这样就叫做无相心三昧。怎样叫无所有心三昧呢?就是说圣弟子超越一切识无边处,至无所有处,心即安住于无所有处,这样就叫做无所有心三昧。怎样叫空三昧呢?就是说圣弟子于此不真实的世间,对这不真实的世间能如实地观察,没有常住、不变易之法,没有我,也没有我所有的事物,这样叫做空心三昧。像这些就叫做法的种种义、种种句、种种味了。」

又问长者:「怎样叫法只一义而有种种的味呢?」

答说:「尊者啊!如所说贪欲是有限量的,而无诤则是第一无量。又如所谓贪欲是有相的,瞋恚、愚痴也是有相的,而无诤则是无相。贪欲是所有,瞋恚、愚痴也是所有,而无诤则是无所有。其次,无诤的话就能空,空去贪欲,空去瞋恚、愚痴,空去常住、不变易之法,无我、也无我所有,这样就叫做法只一义而有种种的味。」

那伽达多尊者问说:「怎样呢?长者啊!这些意义是你先前所听闻到的吗?」

答说:「尊者啊!我不曾听闻过。」

又告诉长者说:「你已得到了大利益,对于这甚深的佛法,现在能以贤圣的慧眼通达其中。」

质多罗长者听闻那伽达多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尊者作礼后离去。

  第五六六经注释:

1、「无量心三昧……空心三昧」:以上诸法「三昧」二字,巴利本皆作「解脱」。

2、度一切无量识入处:「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超越一切识无边处」。

3、常住不变易空:原作「常住不变易」,无「空」字,今依「佛光阿含藏」注释及本经文意补增。


SA.21.567

五六七【经旨】本经叙说质多罗长者向伽摩尊者请问三行的意义,以及其与灭尽定的关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庵罗聚落的庵罗林中,和众上座比丘们在一起。

那时,有位名叫质多罗的长者去到众上座比丘的住处,向他们顶礼后,又去到伽摩尊者的住处,向他顶过礼,退坐一边,然后请问尊者伽摩比丘说:「所谓行为,怎样叫做行为呢?」

伽摩比丘说:「所谓行为,就是指三种行为——身体的行为、口的行为、心意的行为。」

又问:「什么是身体的行为呢?什么是口的行为呢?什么是心意的行为呢?」

答说:「长者啊!像这呼吸时出、入气息,这就叫做身体的行为;初禅境地时,有觉、有观,这就叫做口的行为;想象、思惟的心理现象,这就叫做心意的行为。」

又问:「为什么呼吸时的出、入气息叫做身体的行为呢?有觉、有观叫做口的行为呢?想象、思惟叫做心意的行为呢?」

答说:「长者啊!呼吸时出、入气息是身体的现象,是依于身体、属于身体、依身体而显现的,所以这呼吸时的出、入气息就叫做是身体的行为。由于有觉、有观就会发之口语,所以有觉、有观是属于口的行为。想象、思惟是心意的行为,是依附于心、属于心、依于心而显现,所以想象、思惟是属于心意的行为。」

又问:「尊者啊!有觉、有观之后,就会发之口语,所以这觉、观就叫做口的行为。想象和思惟是属于心的现象,是依于心、属于心想的显现,所以想象、思惟就叫做心意的行为。」

又问:「尊者啊!若人身死命终是有几法舍弃了呢?如果人命终舍弃身体时,那个尸体横卧在地上,被弃置于坟冢之间,为什么会如木石一样的无心呢?」

答说:「长者啊!寿命、温度以及心识,当命终舍身时就会同时舍弃,那尸身被弃置于坟冢之间,就如木石一样的无心了。」

又问:「尊者啊!一个人死了和入于灭尽定时,是否有差别呢?」

答说:「一个人如果舍弃了寿命、温度,一切根身都会毁坏,身体与生命分离,这就叫做死。而一个人如果入于灭尽定的话,他的身、口、意行为虽然寂灭,但并没有舍弃寿命,不会没有温度,一切根身也不会毁坏,身体与生命仍相附属,这就是身死命终与入于灭尽定的差别相状了。」

又问:「尊者啊!怎样入于灭尽定呢?」

答说:「长者啊!入于灭尽定的人,他不会向人说:『我要入于灭尽定,我将入于灭尽定。』然而他先前就已做如此渐息的修练,就依先前的修练,趋入于此定中。」

又问:「尊者啊!当入于灭尽定时,是先息灭什么法呢?是身体的行为?是口的行为?还是心意的行为呢?」

答说:「长者啊!入于灭尽定的话,是先息灭口(言语)的行为,其次息灭身体(呼吸)的行为,再息灭心意的行为。」

又问:「怎样出离灭尽定呢?」

答说:「长者啊!出离灭尽定的人也不会想说:『我现在要出离定境,我将出离禅定。』然而他的心先前已做好了修练,就依他先前的心所修练而出定。」

又问:「尊者啊!出离灭尽定的人,是从那一法先生起呢?是身体的行为呢?是口的行为呢?还是心意的行为呢?」

答说:「长者啊!从灭尽定出定的人,是由心意的行为先生起,其次是身体的行为,再其次是口的行为。」

又问:「尊者啊!入于灭尽定的话,是顺趋、流注、输入于何处呢?」

答说:「长者啊!入于灭尽定的话,是顺趋于远离、流注于远离、输入于远离,是顺趋于出离、流注于出离、输入于出离,是顺趋于涅槃、流注于涅槃、输入于涅槃。」

又问:「尊者啊!当安住于灭尽定时,是有几种的觉触呢?」

答说:「长者啊!有不动的觉触、无相的觉触、无所有的觉触。」

又问:「尊者啊!要进入灭尽定时,要修习几法呢?」

答说:「长者啊!这问题你是应最先发问的,为什么现在才发问呢?虽然这样,我仍将为你解说。比丘想进入灭尽定的话,应修习二种道法,就是止与观。」

当时,质多罗长者听闻迦摩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尊者作礼后便离去。

  第五六七经注释:

1、想、思:巴利本作「想及受」。

2、灭尽正受:即灭尽定。为九次第定之最高境界。

3、止与观:与,原作「以」,今据经意及「杂阿含经论会编」改正。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观是观察一切真理。


第二十一卷终。


序言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


【Chanworld.org收集整理】2018.06.09-2018.06.09-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