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处随笔———正念和净土有冲突吗?
苟嘉陵
2022年11月3日
四念处是佛陀所立的修行主轴,没有它是谈不上佛法修行的。如果事实是如此,这是否代表大乘佛教里的净土法门就不是佛法了呢?这个问题恐怕是我们提倡中国佛教现代化的人所需要回答的。因净土不但是大乘佛教所有宗派的共同信仰,更是近代中国佛教的第一大宗。而且不只汉传佛教如此,就是藏传佛教也一样修净土,信仰阿弥陀佛。
不少修原始佛教的人以为四念处既是如实观,就不该搞宗教崇拜这一套,所以就反对人念佛。不少人更是把「往生净土」视为一种迷信,或把其视为软弱(怕死)的表现。我以为这种看法与态度,是需要修正的。
因为净土法门并没有和佛陀所教的四谛法义有何冲突。如果后来形成了一些冲突,是后来弘扬它的人有了偏差,而非净土之过。
首先是净土法门并没有否定佛陀所教的原始教法,而且也清楚地说往生净土的人,仍是在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宣布苦、空、无常与无我的原始法音。不同的只是换个地方,由另一位佛陀用其它方式去说而已。所以要说净土法门和正念有冲突,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人到了净土以后还是要修法念处———去觉知诸法的空相、无常相与无我相。这和在此时此地的修行是无有差别的。
不少人会问:「既然无有差别,那为何非得在死后到极乐世界才修,而不在今时此地就修呢?」这个问题就很值得讨论了。
净土法门并没有不让人在今生修四念处。一个人在今生修正念,和发愿死后往生再接著修,是没有矛盾的两件事。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没有冲突。净土法门的意思只是说人如果在今生修得不得要领没有关系,也无须气馁。因为还有机会。可以将来到极乐世界去接著修。也许换种方式修,就没有问题了。这完全是种给人希望与鼓励人修行的正面态度,也是「以大悲为上首」的菩萨道精神。
近代有人教人修净土,较偏重念佛时的一心不乱。这固然是好。但如果把意思弄成连原始的佛陀所教(如八正道、四念处)都不可修,以为那会妨害一心不乱,或者乾脆就把其说成不适合「末法众生」,就变成一种偏差了。净土三经(注释一)里也并没有这样的说法。是后人把净土法门会错意了。
另外就是有人以为修四念处只是如实观,无需相信或接受任何自己所未知的事物。所以要他相信阿弥陀佛会有技术上的困难,也是无法接受的。这个说法倒是可以成立。问题是净土法门并没有说凡是修行佛法就一定得修净土法门不可,也从未说净土是行菩萨道的必经之路。所以一个修行人如果不修净土,也不信阿弥陀佛,是完全没问题的。
真正了解净土法门的人会知道,此法门是「方便教」。它就像是修行人买的「保险」一样。作用是可以解除许多人的不安。因为许多人修四圣谛与八正道多年,却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已经是在解脱之路上。于是就产生了一种不安。而修净土至少可以缓解这种不安。因为它的重点只是发愿与迴向,所以又被称为「易行道」。如此容易又可缓解众生不安的事,我们又有何理由要去反对呢?
我的师父显明法师是天台宗的祖师,舌粲莲花通宗通教。而他的发愿是目前不去净土,要等到每一位娑婆众生都去了以后他才去。各位想想这件事是不是蛮有趣?
最后就是有人批评净土法门的理由,是指称它其实是佛法的宗教化。言下之意,就是说它把佛法变了质,也就是「贬值」了。因为他所看到的,是殿里阿弥陀佛的佛像,与穿著海青鱼贯成队,在虔诚唱念的善男信女。这个场景和当年佛陀在世时,确有蛮大的不同。但这种佛教后期的发展难道就一定是迷信吗?我以为值得深思与商榷。
我以为净土法门的建立,其实是非常慈悲。因为它在没有违逆正法的前提下,照顾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最原始的佛法修行,只能为少数「出水的莲花」(能证果者)所充分体会。那其他无法充分体会的人又该如何呢?根据净土三经的记载,佛陀因此就在无人劝请的情形下主动说了净土法门,让未能尝到解脱法味的人仍有心灵的落脚处。这就是我所认同的「心灵社会主义」。它一点都不是流于梦想的迷信,而是很实际的施设。
所以修四念处的人如果反对他人念佛,或把念佛人视为「愚夫愚妇」,其实是很无知的。真的念佛人也绝不会去反对他人修四念处,更不会贬低解脱道。
四念处的觉知可用于一切处,自然也包含念佛时。以为念佛就不能修正念,其实也是误会。大家如果去读读莲宗祖师们的语录,就会明白许多人都是在念佛时念而无念,「反观自照」而入流水三昧。名之为「无相念佛」,正念相续。这和修习身念处的安般念时可通向正定,是一鼻孔出气的。
我反对把四念处教条化。也不认为它只属于哪一特定的传统或宗派。因为它只是佛陀所教的一种以觉知为主轴的修行方法,并不一定要冠以四念处这个名号。只要有正确的了解,无论何人都可因修行它而有法喜。净土念佛人自然也不会例外。
注释一:
净土三经为:《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简称为《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
作者供稿禅世界。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