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实面对自己是四谛的真义
山海会
2022.06.08
今天的学佛人如果对佛法稍有涉猎,应是大都明白佛陀主要所教的,就是四圣谛(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了。
但是直到今天,四谛对多数人而言,可以说仍是相当程度地被包裹在玄学与神秘的「观念外衣」里,而未能直接地被应用于人生。这当然是一种可惜。但这个可惜是完全没必要的。
因为如果用简单的现代语言来表达四谛,就是人必须面对与了解自己,才有可能达到「苦灭」。也就是达到人生里「问题的解决」的修行目的。这其实是一点都不玄,也不神秘的。
我曾说没有如实了解佛陀所立的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修行,是佛法没有在人生里「起用」的主要原因。因为四念处所教的,就是四谛里如何面对与了解自己的方法。而且也正是因为未能在人生里起用,佛法在世间就有两种畸形的变化与发展。其一是佛法的玄学化,其二就是佛法的神秘化了。
是因为人没有能如实了解一件事,才会使这件事有神秘与玄妙的发展空间。一旦被了解了,所有的神秘与玄妙氛围就都会立马消失不见了。
所以四谛本来的精神是如实面对与了解自己。是因为人有一种「不愿」或「不喜」面对自己的倾向———即基因里有一种逃避因子,才使佛法被许多人在心里发展成玄学与神秘主义。人一旦是这种心态,对佛法的了解就会变成「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了。
我的这个看法虽并不见于任何经论,而只是个人的修行所得与所见,但也不是全无根据。因为我是根据佛法里的一些「基本」,大家都耳熟能详,也找得到佛典里的出处。
最主要的,就是佛陀所说的无常。即生命与世界都是在不断地生灭变化。
佛陀只是说人如果希望能除苦———解除自己的烦恼,就必须正确了解这个事实。这当然不是什么很玄的事,也是所有的人都看得清,理解得了的。但人偏偏就会有某种不愿面对自己与事实的顽固倾向,而总会想尽办法地用某种「思想架构」去和这个事实抗辩。
金刚经里所说菩萨须能「离四相」(注释一)的四相之一———寿者相,就是在说这件事。即人的主要烦恼之一,就是有这个希望能「不死」的执著。
这不是在说现代人就不应注重保健以追求长寿。而是说对死亡的恐惧,其实是人的主要烦恼之一,也是驱动人诸多所作的动力。但这个烦恼是根植于一个「不如实知」———不正确的了解。又名妄见。
我在看历史古装剧时常会感叹:「古代中国人的『终极梦想』,不外就是能登大宝而为九五之尊,被臣民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罢了。」但事实却是所有的人都清楚知道———这是个谎言。就像「国王的新衣」一样。如以佛法的修行角度来看,这就是对寿者相的执著了。是苦因!故王者生涯其实大都是不断的恶梦。不少中国的帝王都死于丹药铅中毒,可以说就是这种执著活生生的一个无良明示了。他们都希望能长生不老。
而佛陀所教对无常的觉知,不外就是如实面对生命与真相。
是因为人希望能长生不老,才会有苦,有烦恼。就会如飞蛾扑火般地粘上生死大苦的幻网。一旦粘上,无论如何用力挣扎,都没有用。因为生命之流本来就是「生灭法」,没有不变的主体,当然也就谈不上不死。佛陀的意思只是说修行人应提起正念———看清自己,与那由心所生的幻网,才可得出这生死幻海。
但事实上又是「实无所出」。因为生死幻网本来不真,只是人的不如实知,也就是妄见而已。
所以如实面对自己与真相,才是四谛的真义。这不是悲观或乐观,也没有批判什么。但确是达到苦灭,也就是做个喜悦的人的基础。
作者投稿禅世界Mg。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