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处随笔——我如何看待佛教的一些“专用术语”
苟嘉陵
2022.02.22
记得刚到美国时不久,曾在纽约发生过的一件事十分有趣,让我至今难忘。用此事来讲讲我如何看待佛教的一些“专用术语”,应是十分贴切的。
那年我和前妻约了一位友人,要在曼哈顿下城的格林威治村见面。但我们在约好的地点等了好久,都不见这位小姐现身。我们以为她爽约了,正准备离开,她忽然就一脸疲惫地出现了。我问她为何迟到?她就指指头上的一块牌子,上头写著“No Standing Anytime”。若翻译成中文,就是“任何时间不可在此处站立”。这位小姐以为政府不让她站在此处等人,就绕了一大圈再回来。她说已经快走不动了。
我当时也楞了一下,感觉有点意思。但今天想想,实在是令人喷饭。因为那个路标是给开车的人看的。意思是任何时间都不可在此处熄火等人,但和行人是没有任何关係的。当行人看到这个标志就以为自己不可在此处站著,的确是想多了。
同样地,修行人如果把许多佛教的专用术语想得太多,也是会犯同样错误而产生劳顿的。
因为那些语句就像路标一样,只是用来引导人的。例如佛陀所说的涅槃,意思只是苦灭。也就是四谛法(苦、集、灭、道)的修行标的。它只是一块路标,用来标示修行成果。那个成果只是修行人自己的体验,对其他人而言是没有实义的。如果读佛经时看到涅槃一词就生出许多引申与想像,并非修行正念禅应有的态度。
当修行人在思维、讨论甚至辩论哪一个传统的涅槃才是“真涅槃”,或究竟与正牌的涅槃时,就已经违反佛陀说法的本怀了。因为这些佛教词汇都只是路标,本身并无实义。空与解脱,也一样都只是帮助人离苦的路标。修行人须有正见,也就是明白它们是用来帮助我们离苦的标示,才能因修行而让这些标示产生作用。否则它们每一样都可以翻过来成为我人执著的对象,反而让我们更加混乱与“无明”了。
所以我提倡佛法修行的现代化,其中一个主要的意思就是提醒现代人不要被任何的文字所“转”,否则会在今天的“佛法大海”里感到迷失而不知所措。因为今天的中国佛教不只是宗派众多,教理体系也是极为庞大。而且各宗派都各自有其一套,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地“头头是道”。当它们各自“出广长舌相”时,要学法者不感到困惑,可以说是很难的。因为各宗派对佛法的见解,往往并不一样。
不一样而种类繁多,并不一定就是不好。大乘法义本来就肯定佛法可适应众生不同的根性与需要。但如果不一样到了连佛法的目的是帮助众生“离苦”都不能被确定时,繁多往往就造成混乱了。因人类的科技发展已经使所有的文化领域都已“知识爆炸”,佛法也一样。一个现代修行人如果未能在正见上立定脚跟而站稳,明了佛法的修行是帮助自己与他人离苦得乐,想要不陷入各种传统与宗派间的矛盾甚至争斗,几乎是不大可能的。
所以在修正念禅时,我希望大家了解:“所有佛教的这些专用术语都是路标。其目的是帮助我们离苦得乐。”能了解这层意思,才能因修正念禅而得法益。否则不是陷在“贬抑其他传统与宗派”的心态里而不自觉,就是在“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的自满心态里沾沾自喜。但此二者,都违反了佛法修行的基本原则。当然也就不会有喜的觉受了!
大家不妨去网路上搜寻一下“涅槃”二字,就会明白我所言不虚。中国佛教大多数的弘法者都在指称二乘(声闻乘与缘觉乘)的涅槃不是“究竟涅槃”,也就是只是“有余”。我无意去论说这些论述是否为真。因为就算是佛陀亲证的涅槃,对修行人而言也都只是路标。而路标的功用,是给人指路用的。修行人能不能因路标而“上道”———走上正确的喜悦与解脱之路,就要看各自的因缘与造化了。因为没有人能保证只要路标正确,行者就一定可以走到目的地。就像我的朋友当初在格林威治村,一开始就把路标的意思完全搞错了一样。
这个可能的情形并不只是当代的中国佛教如此,而是佛陀在世时就已经如此了。只是到了当代的中国,程度比较严重而已。
学法是双方与双向的事。除了说法者,还有学法者。必须二者因缘条件都具备,才可达到解脱苦的目的。但事实常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得其解。”所以我从不会以为只要是巴利藏或阿含藏所记载的,就一定“正确无误”。因为就算其内容都是佛陀亲口所说,如果学人了解错了,还是有可能会迷路的!
但这当然不代表流传下来的经论就都没有价值与参考学习的意义。因为大多数的众生如果没有听闻佛陀所说的法,是不会自己体悟得到的。我就是这样。故修行人应珍视佛陀所说的话。也需要具备柔软开放的心灵,才能放下自我与成见,而逐步契入佛陀所教的真义。但学人如果抱持著“其他传统的涅槃都不究竟”的想法,这种思想本身就已经是“我相”的体现。若不能在法念处的觉知上照见,要想“解脱苦”而做个喜悦的人当然会有难度。
所以修正念禅的人不可怀有这种“谁的涅槃比较究竟”的见解与思维。因为涅槃一词只是路标。而佛法的修行最重要的不是路标,而是如何才能到达路标所指的目的地。也就是喜悦、自在的“离苦之境”。在到达目的地以前,对目的地想像或讨论太多都没有意义。若在讨论时又引起更多的“人我对立”或“人我山高”,就更没必要了。
我从不与人辩论关于涅槃的任何问题。因为以法念处的修行来看,那些都是“人的见解”。我则应觉知那些都是人的见解。
法念处的修行是看看自己———有没有因这些见解而“生结”。也就是有没有起烦恼。如果有,那不是因为这些见解,而是因为我人自己。
作者投稿禅世界。
声明:任何个人(包括禅世界作者、译者等)发布的内容由其作者全权负责。【免责声明】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