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无分别心的误解
山海会
2021.09.12
对「无分别心」的错误解读与阐述,应是佛法被玄学化的核心原因之一。
这个误解已然存在很长的时间,故不能说是哪一朝代哪一个人的错。但它所造成的结果很明显,就是使本来如宝剑般锋利的般若智慧失去了「明空双运」里明的部份,而只剩下空。宝剑也就因此而变钝了。最后就连中国人自己都对此有所觉察,而说出如「颟顸般若」、「笼统真如」等观察。但有这种觉知的人可能并不知道,问题的形成其实和对大乘法义里「无分别心」的解读相关。
大家不妨想想中国佛教里是不是有这样一种见解,即以为在世俗谛上一切都有名言与分别,但在胜义谛上就「无有文字」,也就「无分别」了呢?这就是玄学化的开端了。
因为龙树菩萨当初讲二谛时并没有这个意思。他以为修行人应透过世俗谛老实修行,确是不假。但他并没有说人一旦了解了胜义谛,万法就都「无差别」或「平等不二」了。龙树菩萨揭橥二谛,只是指出佛陀所教包含了「随顺世俗」的部份,即会考量到了当时印度人的主流思想与价值观。所以不是所有佛陀所说的法,都是究竟了义。
但什么是了义(胜义谛),什么又是不了义(世俗谛)呢?龙树菩萨并没有直接明说。也许他是想让修行人自己去修「择法觉支」,自己作拣择与判断罢!我倒以为他所作中观论颂里的「不来亦不出」(注释一),可以作为一个讨论的案例。
他是在指出了义的佛法应是证果者实无三界可「出」,未证果者也本来就无所从「来」。但因当时的修行人大都以「不再投胎」为修学的目的,佛陀就有阿罗汉「不受后有」的方便说法。但他们精进修行证了极果以后,自然就都见到「实无三界可出,亦无涅槃可得」的事实。故「不受后有」为世俗谛,也就是法华经里所说的「幻城」,是用来鼓励修行人勇猛精进的。
所以把胜义谛阐释为「一切法均无差别」,是对二谛的误会。无分别也不是指无差别。所谓的「不二」也不是指生死与涅槃,众生与佛陀都一样。
无分别心又名无分别智,是指修行人应充分明白诸法的缘起性,而对一切法不起高下之见。但它不是在否定诸法的差别相。
如一个人不起种族歧视之心,是和无分别心相应。但这其中并没有黑人就是白人之意。一个人如抱持「黑人就是白人」的见解,动机也许很好,合乎大同世界与众生平等的理想。但对被歧视的黑人来说,就可能会感觉是被「再度霸凌」了。因这种黑白不分,其实是在指鹿为马地粉饰太平。这种心路最后会演变成是非不分,真假莫辨,是极有可能的。
大乘法义里的确是有「不二法门」(注释二)。但其义理一点也不玄。因为不二如由原始佛教来看是「法觉知处」的修行(是四念处里的法念处)。任何观念都有相对的两面。如「生」是相对于「灭」的观念。「染」是相对于「净」。「生死」则是相对于「涅槃」。修行法觉知处,就须对观念的「相对相」如实照见,才能对观念有完整的觉知。否则就仍会有自性见———对观念仍有执著,而落「有无二见」。结果当然就会流于说涅槃为涅槃迷,说生死为生死迷。会以为真有生死可断,实有涅槃可得⋯⋯
所以我常说大乘佛法里讲的不二,并非西方宗教与哲学里所讲的二元论(dualism)。许多人对「天使与魔鬼」的说法有反感,感觉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是反对他享受感官的快乐。于是就用大乘佛法里的「不二」去破除正邪对立的二元论。但这正是西方人学佛法时常会遇到的一个盲点,即是在用自己文化里的观念去「了解」佛法。但佛法并非这样。
当人用一个观念去破除另一个观念,就已经是在对立的二元论意识形态里了。法觉知处的修行只是要人「看」观念,了解它的缘起,也就是自己的起心动念。绝不是去论证「天使就是魔鬼」,或它们「本无差别」⋯⋯因这些都是玄学论述。
讲到这里,我们就能更进一步地见到印顺论师的睿智。他主张「应用佛法研究佛法」,而不应用世俗的观念去诠释佛陀的智慧。
真能帮助我们了解佛法的不二法门,是如实了解四谛,勤修八正道与四觉知处。
包括看见自己的观念———法觉知处。
注释一:
见龙树菩萨《中论》: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注释二:
见《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
作者投稿禅世界。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