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是菩薩的能力
山海會
2020.10.08
這句話可能不少法友會不愛聽。但我們既然要弘揚佛法,並希望佛法的修行能現代化,就不能不把這層法義予以釐清。因為由菩薩道的角度來看,解脫自在力是菩薩必備的能力。如果沒有它,所謂的行菩薩道會成為失能與失衡。這也就是筆者多年以來一直提倡「菩薩道應以解脫道為基礎」的主要原因。而且這不是筆者硬要如是說,而是菩薩道本來如此。因為三十七道品(註釋一)原本就是大乘佛法的基礎部份。而三十七道品主要講的就是解脫道的修行。
中國佛教後來的發展就是因忽略了這個重要部份,所以才有一代大師印順特別指出了阿含經的重要,處處引用阿含來演說佛法。他也同時提出了「三乘共法」與「大乘不共法」的見地。但結果卻是大家都只見到菩薩道的殊勝,而忽略了所謂的「共法」是指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與菩薩乘)都必須具備解脫的基礎與能力。否則菩薩道會如浮沙建塔一般無法成立。這就像人必須自己會游泳,才可跳入水中救人一樣。沒有任何解脫自在力的菩薩如果要度眾生,就會像不會游泳卻要去救人。結果當然會是很悲劇的。
中國佛教裡後來生出一種思想,以為解脫道只是小乘,而把其視為只求自己解脫的狹隘。也把解脫道看成通往菩薩道的一個「暫時過程」,把它歸為「不究竟」。但事實上就是這種思想造成一般大乘學人對解脫道的輕視與忽略,也造就了一班其實並不懂解脫道的「菩薩」。在理上說,修行人的確是無需解脫而只要是發了菩提心,就可以稱為菩薩(未登地菩薩)。但這種解脫的見解,其實正是未明解脫道的產物與結果。因為是以解脫及佛果為「有自性」。嚴格上說,這是八正道裡「正見」上的缺失。用這種知見去修行會很難有解脫法喜,也自然就會缺乏解脫自在力了。
是因為這個原因,般若廣場與禪世界要再三嘗試用現代語言來討論何為解脫,並指出解脫道與菩薩道實非對立。解脫不是菩薩的過程,而是一直都應存在的屬性與人格基礎。它是由覺所生的自在力。如果用大乘佛法的語句來說,就是「空性慧」。菩薩如果沒有解脫自在力,在三界裡要度眾生是會處處碰壁的。
中國佛教裡目前存在的以為發菩提心,或為佛教做義工就是菩薩道的思想,是不正確的。因為印順論師已經藉著他所述的「學佛三要」而把菩薩道的要點講得很清楚了。即智慧、慈悲與行願,三者缺一不可。修行人如單講智慧,就容易生出一種「法慢」,而以為凡夫的修行皆屬勞頓。但若單講慈悲,就很可能會變成一種任人揉捏的麵團,卻還自以為「恆順眾生」。至於單講行願會如何,大家應都看得到。不用我多說。山頭主義以自為尊的排他意識,只是其中的一部份而已。
《大般若經》裡講菩薩道是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但什麼是「無所得」呢?其實就是深解一切法無我的解脫道了。如果沒有解脫自在力,菩薩行者會沒有能力在法界裡行方便。而無法行方便的菩薩無法度眾生,也就會使「大悲」與「一切智智」都變成只是理想了。
如果了解了這一層,大家就可明瞭為何光靠發心與做義工是沒有用的了。因為菩薩道必須以解脫道為基礎。換句話說,「以大悲為上首」雖確是菩薩道的方向,但在腳踏實地的修行上,仍必須「以正見為先導」。否則就會產生各種偏差。
由佛法智慧修行的角度來說,就是菩薩行者如果不能有「根本智」(解脫道的智慧),而明瞭無所得是什麼,光靠發心並無法通向佛陀的一切智智。因為修行人必須先有根本智而通達了緣起空義,才可能有「後得智」而掌握諸法差別相,也才能自在地以方便善巧力行利益眾生之事。二者皆具且深入,才可經由波羅蜜多的鍛鍊而通往一切智智(又名一切種智、大圓鏡智)。
所以解脫是菩薩必須具備的能力。
註釋一:三十七道品(又稱三十七菩提分)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版权协议】、【免责声明】和【隐私条款】
【禅世界论坛】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经典翻译PDFs下载
《禅世界WIKI辞典》
相关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