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key Point, Chesapeake Bay, MD
现代修行人的烦恼
念清
2020.06.16
我们现代人无疑是有许多烦恼的,我把烦恼的原因姑且说成是因为有“强烈的欲求”却无法得到满足,而欲求越强烈所带来的烦恼就越重。当烦恼来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做一些事情,一方面是通过转移注意力使自己暂时忽略或忘记烦恼,另一方面是通过做事情让自己感到快乐,用快乐来冲淡烦恼。可是当烦恼严重到不想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也只能忍受着慢慢熬过去了。若熬不过去,就有可能患焦虑抑郁分裂等精神疾病,甚至可能走上人生的不归路。
因此我们有不少人也意识到了烦恼的种种危害,或进入佛教圈或钻研佛学,希望通过一些学习和所谓实修等活动而得到解脱的方法。但殊不知我们目前所能了解的大多数的佛法理论经过2000多年的流转,在重要的环节上已经被误解和扭曲了。这种看法不是想当然尔,而是透过践行之后的理性判断。试想一下,断除烦恼的头号人物——佛陀把他的理论传授给他的弟子,弟子们经过认真领悟和实践都先后从烦恼中解脱。之后几百年,弟子们把口口相传的理论经过回忆口述和编辑成册就成了现在的佛经。之后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又有多少佛教中人对佛经进行了重新编写或编译,里面是否参杂了编者的个人理解而进行了某种“修复”,又有多少添加和删减就更是不得而知了。我们可以这样推论,流传到现在的佛法理论在一些环节上如果真的没有被误解和扭曲,我们是不是应该看到有相当多的佛法修行人会变得比较没有烦恼而喜悦自在了呢?但事实并非如此,有不少修行人可能就因为“修行”而带来了更多的烦恼,有的修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也没有从烦恼中解脱出来。最近有一个佛教群的群主时不时的给我发一些链接,鼓励我把修行的重心放在持咒上,目的就是在临终时有佛来接引并一起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据说在那里修行会比较容易成佛。这就是现代修行人的烦恼和悲哀了,因为在众多的佛教网站和佛法著作里,竟然很难找到断除烦恼的有效的方法!以至于有一群人期待着来世的修行,而且还要换一个环境来修。
可能有读者会问,如果佛的理论是真的被误解和扭曲了,那么被误解和扭曲的部分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你所了解的就是佛说的本来面貌呢?下面我就尝试从如何有效断除烦恼的问题中对这两个疑问给出我的看法。
我们一般人都能了解烦恼不是无缘无故而是有原因的这个事实,而且我们通常仅是从外在原因的了解上得出烦恼的结果,比如农民可能因干旱不下雨或庄稼卖不出好价钱而烦恼,职场人可能因同事间勾心斗角或老板克扣工资而烦恼,夫妻之间可能因没有默契或互相伤而烦恼等等,这些烦恼在表面上看就是这些原因所导致的。其中有些原因靠我们的努力可以改变,而有些因为能力有限而无法改变。正因为烦恼的原因无法被改变当然就只能烦恼了。而有些原因通过一些努力虽能改变,但是在被改变之前的那段时间里我们还是会烦恼的对不对?而且这种因有强烈欲求而无法被满足的事情会不断地再来。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想要通过改变外在的原因而使自己彻底断除烦恼是完全不可能的。
事实上佛陀老早就看穿了烦恼,他认为烦恼的原因不仅仅来自于外在的种种,更主要的是烦恼有一个内在的根本原因,而这个内在的根本原因佛把它统称作“执著”。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心中有执著就一定有烦恼,反之心中不执著或者放下了执著就不会有烦恼了。
那么,执著到底指什么?如何界定执著?执著有不同的种类吗?人为什么会有执著?如何才能不执著或放下执著呢?
我先来引用佛教经典中最让人耳熟能详的两句话,一句是“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另一句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话都隐含着一个前提——烦恼的根源就是执著,所以要我们放下执著或不执著,但是如何才能做到呢?许多经典并没有进一步的说明。事实上,执著是需要在心中觉察见到的东西,因为你连见都没有见到,何谈放下?何谈有没有呢?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我认为的大多数的经典因种种原因可能有所增减的一种推断了。
为了能觉察见到自己心中的执著,执著是需要重点厘清的东西。事实上执著就是一种心念,是对某事物生起贪著抓取或厌离推舍的心念。当某事物让我们舒爽或快乐并认为是好的时候,我们往往就会生起贪著抓取的心念,这就是执著。相反的,当某事物让我们疼痛或苦恼并认为是不好的时候,我们往往就会生起厌离推舍甚至嗔恨的心念,这也是执著。这种贪着抓取或厌离推舍的心念一旦形成烦恼也就产生了。
而我们人类之所以会有种种执著正是因为没有充分了知一切皆缘起的事实,故盲目用力。所谓用力就是生起了抓取或推舍的心念。但若能充分了知缘起就不会执著什么了。那么什么是缘起呢?缘起就是指一切现象皆由因缘相聚而生起,因缘离散而灭去。由此可知,只有让烦恼的因缘(即执著)离散灭去,才能断除烦恼。所以说缘起才是断除烦恼最根本的理论依据,而所谓充分了知缘起意味着对缘起理论的深入体悟(即开悟),悟得越深就越容易放下执著,越是不去执著。一方面若能深入体悟缘起无我,就不会有以为自己优越高超而胜过别人的心理(即远离我见),也自然不会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了(即远离我执)。另一方面若能深入体悟缘起空寂,就不会有任何执著了,尤其是观念上的执著。
可是当我们修行人在还没有如佛陀般的彻悟缘起远离执著之前,该如何是好呢?事实上佛陀正因为透过缘起而看出了执著的种种包括人的习性,故为我们建立了四念处(即身受心法)的修行方法,以便于逐渐地在感觉、感受、心念及观念上觉见执著而能放下执著,从各种习性中摆脱出来。所以我们修行人除了需要不断地随缘体悟缘起之外,我们更需要勤修四念处。
值得注意的是,如此重要的四念处修行方法在许多大乘经典中并没有直接谈到。而我们所熟悉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提到了苦集灭道四个字,但说的是“无”苦集灭道,这种否定的涵义若不是先了解了四念处中的法念处就是很难了解的东西,因为在步骤上出现了问题,用我们东北的话讲就是隔着锅台上炕了。而且这个“无”字在我看来也让许多修行人失去了想要对苦集灭道进一步了解的兴趣。事实上佛陀真正想要让我们了解的方法正是苦、集、灭、道之四圣谛,这里的道就是八正道,而八正道中的正念其实指的就是四念处了。
另外四念处的修行理论虽然在南传佛教的著作里经常被提及,但四念处真正的修行内容也被部分误解和篡改了。我所了解是南传教法对身受心三个念处的修行内容与佛的原始教导并没有太大差异,但是在法念处的理解和修行内容上却有着本质的不同,我认为是一种严重的偏差。最普遍的是他们把法念处的“法”解释成法界、法尘,也就是现象界,而修行的内容却是三法印、五盖、五取蕴、七觉支、八正道等。其内容与之前的三个念处有不少重叠的部分,不仅让修行人感到庞杂难以深入,而且会让人心生疑窦,就是身受心三个念处讲的都是精神世界的种种,第四个念处却突然冒出了一个现象界,是觉察念头里的现象吗?让人有一种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其实佛陀对法念处的“法”所要表达的真正涵义是心中的观念和思想。也就是要让修行人如实觉见心中有什么观念和思想生起了,若是有就知道有,若是没有就知道没有,这就是法念处的修行。
前面讲过修四念处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在如实觉察身受心法四个地方的同时要能觉见有没有生起执著,而觉见执著的本身又是心念处的修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会认为心念处非常重要,它好比是过滤器,可以过滤出种种执著。也就是要能觉见感觉上的、感受上的、心念上的以及观念上的执著,并透过对缘起真相的体悟而能放下并远离。最省力的方法是“执著的苗头”一出现就被四念处的修行“有所觉照”,而“知非即离”。这就叫“见一分执著放一分”,如此便能时时是好时,日日是好日了。
如果我们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那么这些方法到底是不是佛所说的本来面貌就不是很重要了,因为难以考证,所以重要的是去实践和检验,看看这些方法到底能不能减轻或断除烦恼。我可以肯定我们现代修行人若能钻研和体悟缘起,勤修四念处,就一定能减轻或断除烦恼。否则的话,就只能在烦恼中打滚度日了。
我的以上看法基本上是来自苟嘉陵居士的著作《做个喜悦的人》,有不少修行理论的细节并没有谈到,希望有志于断除烦恼的修行人能认真阅读和践行。
【禅世界转发,供参考】
相关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