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讲记-南怀瑾5

前言第一品佛国第二品方便第三品弟子第四品菩萨第五品文殊师利问疾第六品不思议第七品观众生第八品佛道第九品入不二法门第十品香积佛第十一品菩萨行第十二品见阿閦佛第十三品法供养第十四品嘱累


《维摩诘经》讲记 5

南怀瑾

第五文殊师利问疾


5.01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詶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实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 】

【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遶,入毗耶离大城。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懃,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 】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又问:以何为空?答曰:以空空。又问:空何用空?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又问:空可分别耶?答曰:分别亦空。又问:空当于何求?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又仁所问何无侍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

【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又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离之。云何为离?离我我所。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云何平等?谓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为断病本,而教导之。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彼有疾菩萨,复应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是故菩萨不应起缚。何谓缚?何谓解?贪着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文殊师利,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虽行六波罗蜜,而徧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虽行四念处,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以上为原文。)

这一部经是维摩居士藉病说法,如何解脱生理的困扰。上卷讲佛的小乘弟子,每一位成就的优点也正是他的缺点,因此只算是小乘的罗汉,不能入佛菩萨境界。《维摩诘经》中卷第五品开始进入大乘菩萨,由文殊菩萨代表佛去向维摩居士探病。后世《天女散花》这出戏,就是由文殊师利菩萨出场这里开始的。文殊师利也翻译成曼殊室利,我二十几岁以前写佛学文章的笔名,用的就是室利,我不想用曼殊,因为已经被苏曼殊那花和尚用了。后来我他不用室利了,要利就利天下人嘛!为什么只利一个房间?

文殊师利是大乘菩萨中智慧第一,他的坐骑是狮子,代表他的根基,狮子一吼,百兽脑裂。现在我们这个劫数叫作贤劫,在这个劫数里有千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出世的佛,将来弥勒菩萨要来当教主,是第五位。第一千位成佛的是楼至佛,就是韦驮菩萨,他发愿最后成佛,在成佛之前担任护法。文殊师利菩是走过去七佛之师,他们都受过他的教育,他同观音菩萨于久远劫来早已成佛,因为他的弟子要到这个世界上来成佛,所以他这个作老师的特地来捧场,来辅佐佛的教化,地位等于是佛的教务长。


5.02 文殊菩萨来了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现在,佛要文殊师利菩萨,代表他去探视维摩居士。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詶对。」我们写信给出家的法师,或者出家人写信给自己的师父,可以用「上人」作尊称。上人的根源出自《维摩诘经》,唐宋学者所作的诗词送给法师的,就写赠某某上人,在《全唐诗》中很多见。大家看的《唐诗三百首》,不过是唐诗中的万分之一而已。上人也就是和尚,意义是人上之人,是第一等人。俗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同一个道理。

詶对是应酬对答。中国文化中,小孩子从小教他「洒扫应对」的基础教育,也可以叫作「应对进退」。我同朋友们说,现代人的修养失败,家庭教育要从洒扫应对开始,都没有学,以为在学校扫扫地就是洒扫。扫地要怎么扫,环境怎么样清洁整齐,都要受过严格的训练,否则是不懂的。现代的孩子好像不大管这个,现代人应对就更差!许多年轻人,甚至中年人,对长辈、对老师说的都答「对」!「对」是对平辈或小辈用的,对长辈、对老师要讲「是」!现在我也听惯了,希望他们讲「对」就好了。刚才某某同学带了太太来看我,太太坐在一边没坐端正,他就当面纠正,他可是受过严格传统教育的,但我还要帮他太太打圆场。现在时代不同了,文化的重新建立,不是一两个人说说就行的,很难了。

讲到「詶对」两个字的重要,包括了应对进退。什么是应对进退?不是见人进一步行个礼,走时告退时退一步。进退是作人对一件事该做、不该做,该答应、不该答应的进退之间,其中的应对是非常难的。应对进退实在是作人的基本教育和态度,中国人叫仪礼,仪表态度是作人的基本道理。如果仪礼都不行,何况大礼!比如有某某同学,再三说要做事,我让他来这里上班,他每次一来就先去打坐,那还做什么事?这进退之间就是不懂。这个进退的学问太多了,又像有些学生,进入人家的客厅,应该往哪里坐都不会,乃至吃饭拿个筷子和碗都不对,有什么办法!

文殊师利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说,唉!这一位上人啊!很难应付的。一般人差一点的,到他前面动辄就要挨骂的。为什么呢?

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文殊师利菩萨这一段话,好像是官场中对皇帝下的命令委婉表示很难,但虽然如此,还是得去。好像我常常叫同学去做什么事,「唉呀!老师啊!这……那……」的,我一听就讨厌,真不堪受教。

文殊师利菩萨,首先说维摩居士「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这八个字就要了命。大彻大悟,得道成佛菩萨的境界,才有实相般若。实相无相,真空妙有。换句话说,维摩诘以在家居士身成佛了。不但成佛,还能够说法,使一切众生,自利利他。我们讲教书的例子,善说同不善说的差别很大的,好多年前有位同学师范毕业之后去教化学,他用教诗词的境界去教化学,把化学公式套在诗中讲出来,非常受欢迎,这就是善说。哪像你们有些同学出去说法,站在台上两眼向前瞪,谁也不管,讲得是满口学问,但是一点效果也没有。善说法要是很难的,尤其在这二十一世纪,把佛法做到善说法要更难。维摩居士能做到「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这个境界,已经不得了了。

接下来,「辩才无滞,智慧无碍」,这个辩才可不是强辩,而是一切问题到他前面都解决了,都不成问题,他都不用脑筋想了。用脑筋想是世间的聪明,他到了实相般若境界,那智慧就如珠之走盘。有些人很会讲话,一听就知道是歪理强辩。真的辩才无滞的人,只有成了佛的人。任何法门,不论世法、外道,都可以到达佛法最高峰。古德说,「正人用邪法,邪法也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也是邪。」何以能做到辩才无滞?因为智慧无碍之故。

《维摩诘经》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我们修道成就的标准,真悟了道的人,就具备这些条件。大家学佛不要狂妄,自己拿每一条来对一下,能做到深达实相吗?能做到善说法要吗?能做到辩才无滞吗?能做到智慧无碍吗?拿智慧无碍来讲,我们这里学佛的几位,在社会上一般都觉得是智慧很高的,但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处处在障碍,可是还觉得自己了不起,狂妄无知啊!造的是很糟糕的因!

一切菩萨法式悉知」,一切大乘菩萨佛法,一切法门,包括外道魔道,任何一种戒律规矩,没有不知道的。「悉知」,又是一个第一次出现在这本经的词语,后来在中文信函中,尤其是长辈的口吻,常用到「来信知悉」。居然也有学生写信给我,「老师您来信知悉」,完蛋了。讲到这个,还有学生都作了大学教授了,给我的信封上写着「南师怀瑾」,南师就南师吧,算了。但他把「师」字写到边上,「怀瑾」写到中间,他以为是对我恭敬,唉!刚刚相反。信封上写「南先生怀瑾」是给邮差知道寄给谁的,「怀瑾」两个字可以偏到旁边,表示自己不敢称先生的名。但是在信的内容,你就不能把长辈的名字偏到旁边,否则极为不敬。唉!对这些传统文化教育怎么教?我真急死了!现在的教育部懂不懂这个还是个问题。

诸佛秘藏,无不得入。」若我们问,佛法修持里面有没有秘密?有。但是对于最高的秘密,禅宗六祖答得最好,秘密在你那里,不在我这儿。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却见不到自己的本性,这是公开的秘密,众生却不知道。比如宇宙的秘密,我们现在知道有电是很平常的,但古人几千年来就不知道。虚空中还充满了许多其它东西,是目前科学所不知道的。

大家看佛教密宗很秘密,其实不是,它都有道理的。悟了道的人来看密宗,就觉得一点都不秘密。真道并没有秘密,每个人对佛法的究竟,深入程度不同,这是人性最高的机密。唯有成了佛的人,才对一切佛的秘密统统了解。譬如,我问你们,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叫阿弥陀佛?你说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为什么是西方?为什么东方佛土有药师如来长寿佛,那也是无量寿啊!何以南方的佛名宝生如来,是什么宝啊?宝生佛是怎么成佛的?他用哪个法门?一切佛法讲空,为什么北方是不空如来?那北方有什么啊?为什么中国文化的帝王是坐北向南?所谓南面而王,而坐西向东的却是当老师的师位?这些道理你们懂吗?我不提你们有没有想过,恐怕等你们舍利子烧出来了都不知道。所以诸佛法都有秘藏,这就是秘。维摩居士以在家佛的身分,对一切佛的秘藏、奥秘,都深入进去了,他在上方世界早就成佛了,是金粟佛,故意到下方世界来,示现居士之身。

降伏众魔,游戏神通。」一切魔障对维摩居士都没有办法,本经上卷提到大魔王都怕他的,连带来的魔女都被他照单全收了,最后魔王只好向他投降,请他归还魔女。既然他能降伏众魔,为什么病魔还没有降伏?等一下我们会看到他对病魔的处理。虽然如此,有时对于世俗的魔还只好避开,一跳出红尘就避开了世俗的魔。要能深入世俗,降伏世俗的魔,就是大出家了。维摩居士还具备一切神通,一切在家、出家,世俗、出世对他而言,只是游戏而已。真的神通是大智慧的成就,这是他成道的条件。你们学佛的觉得自己有点开悟了,对一对这个条文,这就是戒条,哪一条你做到了?讲起话来言词不清,我常训你们的:言不压众,言词不清,条理不明。讲了半天话,要点在哪里都不知道。貌不惊人,又没有威仪,威仪不是凶样,也不是摆一副死相,而是功德成就了,一到那里就有那个气度,就像花香或电感一样发出来。

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这是说维摩居士一切智慧,一切方便法门都成就了。文殊师利菩萨向佛报告,这位上人难办了,他是这样境界的人。但是佛既然吩咐了,文殊师利菩萨也只好去了。

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实时八十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文殊师利菩萨一答应要去,在座所有的人,都要跟去看闹热。要去的有大菩萨、佛弟子、欲界天王玉皇大帝释提桓因。讲到释,中国出家人本来是保留原来姓氏的,例如从智法师姓李的话,就叫李从智。到了南北朝以后,出家人才去掉俗家姓氏,一律改姓释,是追随释迦牟尼佛的意思。跟文殊师利菩萨一起去的,还有大梵天、四天王等。他们心里想,这两位大士要对话,一定有好戏看了。同时又有八千位菩萨、五百小乘人、百千天人都要跟去。

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遶,入毗耶离大城。」文殊师利菩萨就带着他们,进城探病去了。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维摩居士有他心通的,那一边大众决定要来,他就感应到了。维摩居士就用神通,把房间里的东西都搬空了。这个要注意,是在点题,我们讲心房、心室,你要心念能空,才能空掉物质。刚才讲有的人一脸死相,就是脑子里空不了,业力现到外形上了。维摩居士是大富人,房子是很大的,文殊师利菩萨要来,他把房子缩小了,变成了一丈见方。后来庙子和尚住的房间叫方丈,就是这样来的。十寸成一尺,十尺叫一丈,这叫合十,我们合掌也叫合十。维摩居士念头一动,就把房间布置好了,成为空的房间,没有东西也没有侍者,只有一张床,他靠在床上。因为都空掉了,文殊师利菩萨大概也不用找门房,就一直进去,看到空的房间。这就是维摩居士用环境来表示道。可是还有一样,他还在床上。「指月录」记载宋朝有一位高官的女儿,在家修道成功了,自称空室道人,后出家为尼,名智通,典故也出自于此。

文殊师利菩萨可是带着群众来的,就这么一丈见方的房间里,要容纳百千跟从大众,不知道是人变小了,还是房间变大了,这就是维摩居士的智慧神通。

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对话开始了,维摩居士说,善来文殊师利,是倒过来的语句,就是文殊师利你来的好啊!你有来吗?没有的。我们有见面吗?没有的。没有来吗?这才是真来。没有见吗?这才是真见面。这是最高的文学、最高的佛法。文字好像很容易,你做得到吗?你在这里打坐时,可不可以回家去看父亲?

宗喀巴大师十九岁在西藏出家,出家后昼夜忙于修道,母亲病了也没时间回青海老家,只有请人画了自己的像,送去老家给母亲。画像送到妈妈手中,打开一看,画像中的人就开口叫妈,母亲看了非常高兴,知道儿子已经成道了。释迦牟尼佛上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他的弟子想念他,就用檀香木刻了一个他的像,释迦牟尼佛从忉利天回来看到自己的像,他就对像说,究竟你是我,还是我是你?他还与像彼此问讯。据说这一尊像后来流传到了中国,历代都有记载,不过近几百年就不知道下落了,这些故事就是不来相而来。

再看人类五千年历史,这些人都来过了,诸葛亮、刘备、曹操都来过了,我们几十年下来头发也白了,过去的事情都来过了,有没有?不来相而来,你要从这里去参、去体会。有位法师前几天跟我提出来,要回去省亲,那我不能不准他的。他回去过了没有?他现在还坐在这里。假如今天坐飞机去美国,在地球表面位置来讲,你是去了美国;但是地球本身是转动的,从虚空的位置来讲,你又转回来了这个位置,也是不去相而去。懂了这个道理,生死也一样,肉体老病去了,你那个能生老病死的没有动过啊!

同样,不见相而见,哪里见过面?现在大家在一起上课见面,等一下就散了。所以说,世上无不散的筵席,你说散掉了,也没有散,那个影像还是在的,没有来过也没有去过。《金刚经》讲:「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永远都在这里不动。维摩居士对文殊讲的第一句话:「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不可思议解脱的道理已经给你说完了。你只懂了这个理还不算数,要能够证到了,你就算成功了,就真正懂了佛法了。

有些同学埋怨,老师越忙离我们越远了。其实我们不远也不近,永远在一起。有一位美国学生真了不起,他一句中文不懂,一天早上要来跟我谈禅,谈了一个钟头,他讲英文我讲中文,最后他要上飞机了,我说请他去吃早餐,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再见时他说,老师,我们永远在一起,没有分手过。所以这个智能不在文字言语上的。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法,中国讲禅宗的,乃至于讲大密宗的,都特别注重这部经。它是个顿悟法门,所有说法都针对形而上道而讲的。所以读《维摩诘经》有很大的好处,可以开发我们解脱的智慧。但是也有坏处,一般人很容易学了些口头禅,落入狂妄。例如上面讲的,「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禅宗的机锋转语就是这样来的。后来就被滥用了,如有人问出家,他答,不出相而出,不入相而入,无家可出,无家可入。这类的狂话很多,文学境界很妙,自己到底没有证入,反而不好。

事实上,依形而上道来讲,道理是对的。维摩居士和文殊师利两位大士的见面,是以第一义谛的立场对话。如果了解现代科学的观念,就更可以证明佛法的真实道理。宇宙万有一切现象,都是生灭法,来去、是非、善恶、生死等等,都是相对的,都是「相」,能生诸有之相的那个,没有动过,生而不生。能使万有相对的那个是绝对的,不属于相对的。但同时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存在,一有绝对的存在,它又已经是相对的了。它是什么呢?是诸法空相。这些用物理、化学,声、光、电的道理来说明,是完全正确的。

刚才维摩居士对文殊师利说,你来了等于没有来,我们见面了等于没有见。我想到我们这里有位老同学,修了几十年了,身体老病不堪,我正在主持寒假打七的时候,他的朋友打电话来告急,后来他过世了。临终照顾他的朋友后来跟我谈,「老师,他认为自己很有把握,往生西方没有问题,你说呢?」我笑一笑说,「大概有一点吧,中间还要迷途的啊!能够再来得一个人的躯壳,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个事谈何容易!在哪里看出来呢?就在他还在世的时候,看他的定力,看他所做的事。我拿这一件事要讲的是,这位老同学过世了,走了没有?不去相而去。所谓看不见的是肉体而已啊!那个自性并没有动过。能够把握到这一点,就没有生离死别的苦难。一切只是相的变,自性是寂然不动的。

现在,文殊菩萨答话了: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是的,居士,是这样的。文殊菩萨怕跟着去的小乘菩萨们不了解,就再加以引申:

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来去只是个现象,比如你说早上的太阳到晚上就下去了,这只是对现象讲。虽然形而上是没有逻辑可言的,我们假如勉强用形而上的推理来看,假定真有个东西来了,已经来过了就没有第二次来了。宇宙的生命、万有的现象是生生不已,像流水的浪头一个接一个,当我们看到第一个浪头过去了,下一秒钟看见的浪头,已经不是先前的浪头了。假如我们认为浪头有来过有生过,那后面就不可能有再生的,因为后来的不是原来的那一个。同样道理,过去的东西,如果认为死亡了的话,那现在就没有死亡,因为已经死亡过了。

凡夫众生只从现象界看,认为是有来去有生死,其实是没有来去,没有生死的,来了等于没有来。我们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那决不是我们,完全是两个人,那个肉体、那个一切早过去了。

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什么理由呢?一切万有现象没有个来去的根源。一切宗教哲学,都在追寻最初造物的是什么,是谁在主宰,最初的现象几时开始的。佛家的结论是:无始之始,像一个圆,每一点都可以是起点,都也可以是终点,而所谓始点与终点,只不过是人为的假定。宇宙的法则是圆周性的,是圆满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能生灭去来者,无生灭去来。我们坐在那里,莫名其妙地忽然想起一件事,它从哪里来的?来者无所从来。你如果要拚命去找它的来源,你花个三大阿僧祇劫慢慢找吧!去的呢?去者无所至,能去到哪里?终点也就是起点。所以,因中就有果,果中又含因,无始无终,无来无去。这也是《华严经》的道理:「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是宇宙万有的因果关系,因含着果,在果上去找因,因果是同时的。

所可见者,更不可见。」凡夫众生因为不了解这个理,见不透,没有彻悟,只相信我们自已眼睛所见,而眼睛所见是没有真见的,看见的都是假相,靠不住的。站在凡夫境界讲,你们诸位现在看见我,我也看见你们。但是还是假的,我们第一眼看见这个现象,这个现象已经过去了,不可得。又比如我们房中的这个电灯,我们看着它好像一直亮着,学过光电的人就知道,当你刚接通电源的那一剎那,电的功能产生的第一束光,生了就消散了,因为后面源源不绝的电力,才使得这灯持续发光,那第一束光一见就不再见了。更明显的是蜡烛,你点燃之后蜡烛虽然一直发光,但是蜡烛也不断地变短小。过去认为蜡烛燃烬就没有了,现代的物理学告诉我们能量不灭,能量与质量互变,也是不生不灭的。

这个道理与心的道理是同样的,你们学佛法就不要沈迷在宗教中钻牛角尖,要了解科学才可以更透彻地了解佛学,佛学是大科学。「所可见者,更不可见」,说明自然界一切物质的现象,一剎那一见之间就已经过去了,我们觉得正看着的已经变去了。你第一眼看到这个人,一剎那间这人的身体已经新陈代谢变化了。这个最明显的是看婴儿和看老人,你一个月不见婴儿,他就变样了,我们也说七十岁以上的朋友,若一个月不见就要打电话问候他一声,八十岁以上的,更要三天两头打个电话。

唐人崔涂所作的一首〈旅怀〉诗,起首是「水流花谢两无情」,也可以用来注解《维摩诘经》的「所可见者,更不可见」。水流过去了不会再回头,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嘛!花谢了明年虽然再开,但已经不是今年的花了。所以水流、花谢这两样是毫不留情的。这首诗的文学意境很深,有些离乡背井多年的老朋友是读不下去的。下面还有好几句,今天不讲诗,就不再说了。(全文是「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摧两鬓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你们爱文学的同学,更可以引李商隐的两句诗作结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乃至引用到历史哲学,像《三国演义》卷首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样就懂了「所可见者,更不可见」。

第一义至高无上的道,被文殊菩萨和维摩居士两位,拿来随便一番对话,真只能说是「千古绝唱」。文殊菩萨的讲话艺术一流,你们如果有人作外交官的,可以好好学他。他响应上维摩居士之后,话一转、又说:

且置是事」,就是说,这个问题我们不谈了。再谈下去,他们两个恐怕要扯一部六百卷经典了,那还得了,所以文殊菩萨赶快收场。

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你看,他真是最好的外交官,他问候说,居士,你这个病还忍得住吧?治疗有没有把病情改善?好一点了吧?

世尊殷懃,致问无量。」佛非常关心,叫我代表他来问候。致问无量,是无限的关心和想念。这个文章你们写信就可以学了。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文殊菩萨这里的问题也是问我们大家,这就要参了。人活着就有病,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会老?文殊菩萨问维摩居士,你这个病是怎么引起的?病了多久了?怎么样去掉这个病?在座各位可能年轻的比年老的还要多病,天天都在感冒,不是头痛就是流鼻水。现在我要问,「诸位青年法师、青年居士,是病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你们一定答复,「我也不知道怎么引起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好。」这就很可怜了,自己病了不能自疗。这就是话头,是大问题。人怎么会生病,不是问怎么得了伤风感冒或是得了癌症,不是这个问题,是问这个生命为什么会生病?


5.03 众生病 菩萨也病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人的生命本来就是个病态的生命,宇宙万有现象也是个病态的万有现象。从文学艺术角度看,这个世界多美丽啊!红花绿叶描写得或画得多美。你写好了画好了就病了,你累了嘛,累就是病。我们不把累当作病,它就是病因。生命就是这么个生灭现象,非常疲倦。你反省一下,在人生路途中,不管你什么年纪,你随时感觉到很疲倦。也许你们诸大菩萨不感觉到,我这个凡夫随时都感觉到很疲倦。有时同学劝我多休息,我不是身体的疲倦啊!是心里疲倦,尤其和你们在一起,好疲倦。

生命有病是什么道理?维摩居士回答,他说,一切从痴所生。痴就是有情,佛经翻译众生为有情众生。我过去在大学教书,很多年轻人来问我爱情哲学,什么是情爱欲?我说,这三个字不管怎么分类都是混蛋,总而言之都是荷尔蒙在作怪。当荷尔蒙升华了,没有欲念了,就成了爱,爱再化掉了,就成了情。情就是痴的根本,情加浓一点就是爱。情像葡萄酒,满好喝但是很醉人。爱就不同了,像白兰地。欲像高粱酒或伏特加。都是酒,醉人的,是各种痴。生命就是痴来的。前面讲的那位刚过世的老同学,他在临走之前还跟照顾他的朋友说,不用担心,我还有十二年好活。自以为有定力很有把握,结果连这个都不知道,还说中阴有把握,都是吹牛。中国人老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病到拖着一个破烂的身体,仍留恋得不得了,也不愿意爽快地走。为什么?痴啊!

今天下午还有个老朋友,都八十岁了,我跟他说现在可以放下了,他说:就还有这一件事,等搞好了就放下了。我说:从古到今,哪一个人真把事情都弄好才走的?他说:是啊!我也懂啊!我说:你懂就现在放下。他说:唉!这……等这一点弄好了就可以了。这就是痴!很难了的。你能够把痴了了,就差不多了。一切都在痴中,你以为白痴叫痴啊?越聪明的人越痴!那个李商隐的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实际上春蚕到死丝还不尽,还给人去做衣服了!又如清诗,「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多情不见得讲男女之情,就是痴的表现,坏梦不容易醒,好梦还想多作一会儿。后来我有位女学生,把第二句改成「好梦由来不愿醒」,改得真好!

讲了半天,一切众生都是痴。你们有学净土宗的,你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什么?小本《阿弥陀经》说,你只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永远不死了。在那边好好的学佛,也不怕没饭吃,不怕没房子住,男的还不怕讨不到太太,女的也不怕嫁不掉,因为无男女相,地方又好,七宝行树……,所以你想去。我问你,你贪不贪?痴不痴?因此而发愿者,非贪即痴,这是大痴大贪。能够去掉了这个大痴大贪必然往生,净土现前。学密宗的想要往生哪个佛的国土,还要神通具足,长生不老……也是痴。我常跟人讲,我干脆发愿活五百年,省得再来一次,住妈妈肚里的旅馆十个月,一辈子还不了感情债。现在想想活那么久挺麻烦的,老朋友跑光了,年轻人谈不拢,这不好办啊!到了一百岁还要被人当个活宝,放在什么地方展览,日子也不好过!修个长生不老做什么?儿子孙子都跑了,曾孙子看我这老头怎么还不死,唉!这些思想都是痴。有痴就有爱,有爱你就有病生。这是维摩居士的回答。

这里有一个重点要了解,维摩居士说「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他是说客气话,是拿自己来表演,说一个重大的道理。换句话说,这个生命就是因为有痴有情,才有爱。十二因缘里头,爱在中间,有爱则有取,都想抓住,接下来才有生,有生就有病。中国的文字也很妙,我们说「生病」,有生就有病。任何一个东西存在,就有病态。病与不病之间,是一个大哲学。文殊菩萨问病从哪里来?维摩居士答是从爱而来。爱从什么地方来?从痴而来。学佛都知道贪嗔痴三个字,我看大家修三辈子也难断掉。要不贪、无嗔、不痴,太难了。

讲到痴,我前几天和两个老朋友讲到有一幅翁同龢写的字,要八万块钱,其中一人立即说,便宜啊!我一听,好了,你们不要再说了,「玩人丧德,玩物丧志」,我拚命要戒这一方面的嗜好,你们两个一左一右不要起哄了。收集字画也是痴,市面上买到的字画都是前人痴心收集来的,然后被后代不肖子孙给卖了,上面还印着前人的图章……你现在买了将来交给谁啊?一切在痴中,能够无爱欲无痴情就真解脱了。所以病从哪里来?从有痴有爱来。这是第一个道理。

第二个道理严重了。

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你问怎么生病的?大菩萨生病是为众生而生病。他说因为一切众生皆在病中,所以我非病不可,假使一切众生有一天无病无痛了,就是了了生死了,我也就没有病了。这里的我就是,有我在,所以有病。有我存在,就有痛苦,就有烦恼,就有生病。一切众生个个无我,归到本来清净元明去了,就当然不生病。所以一个人活着,想要无病无痛是做不到的,要不病不痛不生不死,除非你证得涅槃,成佛了。一切众生得度,就无病痛了。维摩居士给我们点题了,点题是点出文章的要点所在,要点就在这里了。

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文殊菩萨你问病几时好,我这个病永远不得好的。要晓得六度万行皆是菩萨的痛,慈悲喜舍也尽是菩萨的痛。慈悲就是痴,喜舍就是爱。菩萨者菩提萨埵是也,虽然觉悟了,还是未免有情。菩萨是最多情的,堪称是大众情人。因此说,要不病,除非情爱皆灭,众生有病则菩萨必病。

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一切大乘菩萨没有跳出生死的。再严重地讲,诸佛菩萨都没有跳出生死,都是再来人,为什么?因为要度一切众生。《楞伽经》卷一说:「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佛并没有走开啊!还是再来,佛菩萨都是再来人,都在这个世间。菩萨的愿力是要度众生,所以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入轮回,有本事跳出去而不跳。所以菩萨是「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他已经得到了般若智慧,跳出了三界,三有就是三界。可是因为慈悲要度众生的缘故,自己不入涅槃,这是智悲双运的境界。他还在六道轮回中滚,可不一定变人啊!算不定变牛变马变虫都有的。要度众生,就得有这个本事,挑得起这个担子。算不定变了蚂蚁,被我们开水一烫就死了,他成了蚂蚁就烫得死。可是为什么要变蚂蚁?要度蚂蚁啊!必须变了蚂蚁才能说蚂蚁的语言。

既然菩萨入了生死轮回,就会有病。要想无病,除非你了生死,这个问题的答案早就有了,你没有了生死以前就会有病。所以维摩居士引申说,如果众生都了生死了,菩萨也无病了,就不需要到这个世界来了嘛!所以菩萨的病从哪里来的?对不起,也是从痴情来的,大慈悲就是痴。这些道理文殊师利菩萨当然也懂,他不过在跟维摩居士两个唱双簧,一唱一答,讲给大家听的。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比如有位老前辈只有一个儿子,这儿子假如病了,作为父母一定也会得病,因为昼夜照料儿子累病了,或者过分担心而生病了。等到儿子病好了,父母病也好了。在座各位有子女的,都有这种体验,只有那些未来的父母亲不知道。古人说,「养子方知父母恩」,自己当了父母才知道孝道的严重,没当过父母只是口头禅,这也是八万四千法门当中的一法,你当了父母就知道了。孝道就是对父母的爱所起的感情。

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菩萨爱众生,就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因此众生病了,菩萨当然也病了。众生病好了,菩萨也好了。众生都有烦恼,而众生有的烦恼菩萨都有,他还多一个烦恼,就是烦恼我们。这话光是研究佛学是不容易懂的,要在世法中当过家的人才懂,不经过的人是不会懂的。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维摩居士说,你又问我,这个病是怎么来的,唉!是大悲心引起的啊!清朝雍正皇帝题过一个观世音菩萨的香赞,可以用作说明

三十二应露全身 拯救众生渡苦津
只为慈悲心太切 却将觉海作红尘

首句讲三十二应身,是引自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次句说观世音菩萨,为了度一切众生跳出苦海。第三句说,观世音菩萨慈悲心太切。最末一句是说观世音菩萨,已经成佛了,但还是跳进红尘来。菩萨的境界本来是要度众生的,结果是反被众生度。这个问题讨论到这里,文殊师利菩萨一看维摩居士辩才无碍,怕他再说下去,记录起来也麻烦,赶快打住,就问第二个问题。


5.04 空室引起的话题:空解脱

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维摩居士是大富贵人,为什么现在房间里空空的,连一个侍者也没有?「空室」是心空,上面已经讲过了。维摩居士把房间变成「方丈」大小,这是印度观念。中国文化叫「方寸」,还要小,就是心。中国古话说「但存方寸地,留为子孙耕」,你心地好,会给后代子孙好的影响,有好报。

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你们要注意,所谓真正的净土,也没有七重栏楯、琉璃为地等景象,那是为了我们这个欲界众生而说的。真正的净土也了不可得,连净都无所谓净,那才是真正极乐世界的净土,涅槃清净。维摩居士对文殊师利菩萨说,你怎么说起外行话来了?一切佛的国土本来就是空的,心空了、念空了,佛土就现前了。

又问,以何为空?」他们两人针锋相对,文殊师利菩萨就问,什么叫作空?

答曰:以空空。」空就是空,你有个空的境界早不空了。下面讲到空也空。你不要以为保留一个空的境界是悟了道了,你得了个什么?你就真得了个空的。

又问,空何用空?」文殊师利菩萨又问,既然空了,还怎么去空呢?

答曰:以无分别故空。」因为你不起分别心了,空也空掉了。你觉得没有烦恼,没有妄念,很清净,认为是空了,这正是分别心,正是妄念。不起分别心,无所谓空,无所谓有,把空也空了。

又问:空可分别耶?」文殊师利菩萨又追问,空还可以分别吗?这里关键来了,文殊师利菩萨一刀就杀进去了,好像捉住了维摩居士的把柄。

答曰:分别亦空。」维摩居士眼睛一瞪,分别也空啊!我们现在讲话、你们听话,就是分别心。分别心在哪里?不可得啊!听过了就过去了,不来相而来,不去相而去,所以分别本身就是空的,为什么分别不可以空?

有一个人就是在这里开悟的,是谁?永嘉禅师。他是天台宗的,他自己晓得悟了,自已信得过。但是有个同参道友,劝他找人印证,威音王(古佛)之前,你无师自悟可以,威音王之后,你无师自悟,随便肯定下来,恐怕是天然外道。所以他就从浙江到广东找六祖,见到了六祖,围绕三匝,振锡而立。六祖与他对话时:永嘉曾回答:「分别亦非意」。就是说,分别也空。六祖就说:「善哉。」

又问:空当于何求?」文殊师利菩萨好像在和维摩居士打擂台,一拳拳打得虎虎生风。又问:怎么达得到空?这好像在替我们问,坐了半天两条腿痛的要命,空不掉喔!空在腿上求吗?还是在心中求,还是哪里求呢?

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麻烦事情来了,说起六十二见有一大堆,我只有补充资料给你们了。如果详细讲六十二见可以拖上几个月,这里不细说了。一切八十八结使也好,六十二见也好,我们每一个心理意识,每一个心理状态,都在其中了。见就是观念,我们心里许多主观的观念困扰着自己,解脱不了,但实际上每一个观念每一个思想本身就是空的。妄念本身是空的,你不要另外去找一个空啊!你打坐时在找空,那个空就是妄念。你知道是妄念,它当下就空了,就解脱了。所以空要在六十二见中找。

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文殊师利菩萨又问了。

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所有的佛法不论净土、密宗、禅宗、天台宗,乃至五月端午的粽也好,都是要你解脱的。你被自己的感情观念困住了,所以不得解脱。我告诉过你们,学佛要学解脱,学道就要学逍遥。结果你们学得苦死了,既不解脱又不逍遥,何苦呢?还不如去喝咖啡看电影跳舞好了,不是既解脱又逍遥吗?一个个举止都不得了,看到别人,哟!这样不可以的,阿弥陀佛啊!一脸怪相。文殊师利菩萨毫不放松,一个接一个的问题。

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请问,怎么解脱呢?

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只向自己内心去求解脱。你还去哪里找解脱?你心不解脱,要求别人有什么用?这个时候维摩居士也怕了,看到文殊师利菩萨,一剑一剑的杀进来,也要挡一档了,这个对手很利害,你会讲,他就会问。不能再给他间下去,赶快见风转舵。


5.05 维摩居士的侍者

又仁所问何无侍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仁」是尊敬的称呼,写信如果相当尊敬对方,不论对方是出家或在家人,都可以称他「某某仁者」,这是很客气的称呼,而且对长辈对平辈,甚至晚辈都可以用。他说:先生你不是问我,为什么旁边没有服侍的人吗?告诉你,我的侍者多得很,那些诸魔外道不规矩的,都是我的侍者。

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为什么呢?先说什么是魔道,贪恋三界,贪恋生死,贪恋情爱欲,不知道本空而抓一切有,就是魔道。我们学佛的,常常骂这个是外道,那个是魔。自己想想看,你完全解脱了情爱欲了吗?如果没有,那就是狗咬狗一嘴毛,就是魔骂魔。被三有困住,没有跳出三界,皆是魔道。魔是抓有,所以众魔乐于生死。我们讲这个世界苦啊!要跳出苦海啊!你看,我们现在已经晚上九点半了,跳舞厅正开始热闹着,你去问问,他们不说我们是疯子才怪。他们如果来到这里,一定奇怪我们这一班疯子在做什么!他们觉得自己的人生是正常的,我们是莫名其妙的。这叫作众生颠倒,究竟是我们错,还是他们错,我不敢下定论,你们去下结论吧。

众魔固然乐于生死,菩萨也不愿意跳出生死,你说菩萨是不是魔呢?这叫自愿作魔,虽然讨厌生死,还是自愿在生死轮回中度人。如果菩萨没有这个肉体怎么度人?你让维摩居士叫观世音菩萨,你看叫得来吧?你说你在梦中打坐时看到过,那是你意识的变化啊!他要现身给你看,就非变成肉身菩萨不可!这个话说错了我负责,我下地狱!所以,诸佛的肉身成就,也即报身成就,是如此之难啊!你们要懂这个道理。

菩萨为什么要在生死之流中滚?为的是要和凡夫一样,照样入胎,住胎十个月,出生后,照样昏头昏脑,照样十几岁以后看个什么《禅话》,然后要打坐,忽然悟道,忽然成功,几十年后忽然度众生,然后忽然翘辫子,然后又忽然再来投胎,你说多笨啊!魔固然笨,菩萨是瞪起眼睛在笨。所以肯瞪起眼睛上当的人,是第一等人。

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叫外道。把自己那个法门自己那个观念,抓得牢牢的,念个什么神秘的咒子,可是病还照样生。现在很多人把一些西藏喇嘛当神。我在西藏时他们都对我说,大乘根器都在你们汉地。东方国土的人要往生西方,不晓得西方国土的人要往生哪一方?现在这些人一看到喇嘛,哟!活佛来了!净土有什么了不起,阿弥陀佛我都会念。我说你就是不会念!阿弥陀佛就是大密宗,你就是不懂!你有这些观念,你就是外道,心外求法,把自已的观点抓得牢牢的,把菩萨也抓得牢牢的。菩萨看一切外道魔法都可以解脱,没有那个法门他不会的,所以他作菩萨。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爱好不同,佛菩萨开的是百货公司,你要买啥他就卖啥,反正把你的生死了了,菩萨的目的就达到了。

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又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众生病从四大起,四大是地水火风,这不光是佛学理论,也是研究医学的根本哲学,形成中国秦汉以后的病理学。佛说四大的每一大,就有一百零一种病,比如伤风是属于风大的病,再发烧了就是火大,咳嗽有痰了就是水大。四大合起来有四百零四种病,这还是大归类。四大综合起来,就更多了。每一种病都随时可以使人死亡,如年纪大的人得了伤风感冒,稍不留意就引起肺炎,那危险就大了。佛学里有另外一套医病方法,有一些不同的方子,这些方子大部分收集在孙思邈着的《千金要方》中,是佛家乃至道家的医药。《千金要方》里面,奇奇怪怪的方子很多,比如有一个禅定方,打坐吃下去容易入定。大家一听,一定想要老师把这个方子配出来,给我们吃吃看。哼!你们靠药入定还行吗?但是它有没有道理呢?非常有道理,十几年前我还配过,给几个人吃了,的确有道理。可是要得到大定,那是得配合用功夫的。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文殊师利菩萨问,大乘菩萨应该怎么样来慰问开导有病菩萨?这意思不是我们真的去慰问菩萨,而是说,得了病自己要怎么样理解,怎么样求解脱。换句话说,自己怎么样观想。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维摩诘经》里面所有提问的菩萨,包括前面的小乘弟子,最后都成佛了。他们目前是现比丘身,现小乘罗汉像,但是提的都是大乘菩萨的问题。世界上的人没有一个不病的,我们现在觉得自己很健康,那只是假相,都是在病中,不管你头晕还是眼睛看不清,都是病。这个世界就是病态的,没有一个人是正常的,除了一个人,就是成佛的人。慰喻有疾菩萨,不只是指生病住医院的人,平常我们就是病人,这一点要特别注意,是《维摩诘经》传佛的心要。能参通了这个,「谁受病者」谁在受病?再告诉大家,据我的了解,古代修道成功的人,多半是年轻时多病的,因为多病所以肯研究自己,才成功了,反而活得长。无病无痛的人,他不在乎,所以死得快。算八字的知道,如果这人身子有点毛病反而好,「带疾延年」,反而长寿。「谁受病者」,也就是无我,这理论你都知道,到了有病的时候,你的这个「我」,却比平常更难解脱。这时真要参通「无有实法」,本来空,死也空,空也空。

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为什么呢?这个道理不用学《维摩诘经》,就应该懂了。我们身体是地水火风组合而成,像这个房子由水泥、钢骨、砖头、瓦块、木料拼凑组合的,假名为房子。地水火风不是我们的主人,身体里没有个真我。我,是谁呢?在这个身上,也不在这个身上。有位禅师的偈子:「五蕴山头一段空,同门出入不相逢」,我们的主人翁,那个作主的、能知的,不在这个身体上。

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病是怎么来的?由于一切众生执着我相,由于我执,所以有病。大家平常都懂这个道理,但是有病的时候就过不去了。因此,《维摩诘经》告诉我们,有病的时候正好学佛参禅,这个时候能参通,才可以了生死。懂了这个道理,就不应该执着我相。

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理论上知道一切唯心,不用维摩居士讲,各位学佛的早知道了,病本在心。但你真有病痛,这个心空不掉,我相丢不掉。这个心起了我相、我想,才有这生病的感受,越来越严重,也是业报。既然知道是业报,就空得掉,但是大家知道而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要空谈这个理,说得一定要行得,否则就犯了妄语戒。要去除我想及众生想,应当起法想,就是要参透佛法的事理。


5.06 如何调伏 除病

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你懂了吧?唉哟!唉哟!是痛的,喔哟!喔哟!是不痛的。大菩萨境界,「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感受境界在他已经无受了。换句话说,唉哟!唉哟!同唱唱歌一样的。这徒弟太笨了,他可以请师父痛起来时换成唱歌,师父一定干的,反正都是叫嘛!得了道的人你看不出来的,同凡夫一模一样,冷的时候他会冷,热了他会热,痛的时候,该叫的还是叫,不叫时就不叫,就是《中庸》的道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所以,悟了道的人等于未悟,但是他毕竟是悟了的,可是表面上是凡夫,你不知道的,他只是不具备叫做出家相的那个佛法。大乘菩萨,一切皆在世间法。诸佛菩萨真得道的,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没有不来的,这个世界不来,别的世界他早去了,不逃避的。想离开这个痛苦烦恼的世界,想得定清净,想住山修道,都是邪见。大乘菩萨亦不灭受而取证涅槃,不讲空寂,因为诸法本空嘛!哪里证个空寂?你觉得有个空寂那是你的心假造的,是小乘的法门,《楞严经》把它列为五十种阴魔最后十阴境界的魔,是外道之见。今天晚上吃饭时,有个同学讲,他怕来不及学佛法了。你慢慢来,包你来得及,什么是来不及?你赶个什么啊?要赶到涅槃去啊?真正学佛法,一定要在这个地方搞清楚,搞不清楚,你所有学的佛法都成了外道之见,有如此严重。所以说「亦不灭受而取证也。」

维摩居士怕上面讲的大法印你听不懂,现在退一步来说,自己生病了,有苦,要怎么去思想呢?我这一点苦固然是苦,想到世界上同我一样生病的、痛苦的,太多了,怎么去帮助他们?有些人做生意垮了,对我说要找某某人帮忙,因为某某人有钱。我就告诉他,你全错了,世界上真正同情穷人的是穷人,你找穷朋友帮忙不要找有钱人,因为穷朋友知道穷的痛苦,可能还会借一点给你。所以生病的人要人同情,就去找个病人,伤心人对伤心人还差不多。你去找那个运动场上打篮球的人,请他们停下来同情你,那一脚就把你踢开了。

学佛的人身体有病痛时,知道病痛的苦,所以要去救助病痛的众生,这就是菩萨行。我叫你们同学要发心,去医院看那些残废和得了绝症的人,讲了半天也没反应,这就是禅宗讲的:「皮下无血」,你参一下,什么生物皮下没有血的?告诉你吧,那是冷血动物。

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要念着地狱、畜生、饿鬼乃至人道中有病的众生,菩萨道就在这个地方起行,不是去那个莲花世界起行。到莲花世界是留学去的,到了极乐世界,证得阿鞞跋致菩萨以后,都到十方国土广行菩萨道。菩萨专向恶趣众生而来,越苦难的时候越要来,也就是你们天天念《楞严经》的偈子:「五浊恶世誓先入」,能做到吗?只有嘴无心也不必念经了。

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我自己把病治好了,也要治好一切众生。我要的,想到别人也要。我有苦难,还念别人的苦难。我有好处,要想到给大家都有好处。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只去除众生的痛,这个修法不除去。

为断病本,而教导之。」为了要断除生病的根本,以自己的经验,以自己的行为,实际去教导一切众生。

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什么是生病的根本?是攀缘,就是我们的思想,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爬楼梯一样,一阶一阶上来。我们的心一天到晚在攀缘,要想求财、要求子,要这要那。《西游记》中用猴子来代表这攀缘心,猴子不抓东西不舒服。因为有攀缘所以就有病,求东西求不到就有痛苦,就生病,是病的根本。

何所攀缘?谓之三界。」大攀缘是三界,我们普通在欲界中攀缘,要名,要利,要好看,一切都要。昨天有位同学来这里,他在为佛教做事业,做得很痛苦,又没有帮手。我问他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停下来?他说怕人家笑。我说学佛的人,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风吹不动,你管人家笑不笑?要做的时候也不要人赞叹,直道而行。这就是在欲界攀缘,好名、好胜、好强。贪图清净是在色界攀缘。连清净都不想,逃避了一切的一切,就跑到了无色界去了,还是在三界中攀缘。攀缘心不断,病不能去,生死也不能了。

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怎么断攀缘?一切无所求,没有要求,只有布施出来就算了,不想要求回报,身体和生命尽量布施完了。「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你们要真实做到,不要嘴里光念,连吃这一颗米都有因果的。至少要把这两句话进到心里去,能做到了,起而行之就是菩萨行。

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大智度论》上龙树菩萨告诉你,菩萨的打坐叫「宴坐」,是「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于三界,于三界中,不得身心,是为宴坐」。你们要学禅,打坐就要做到这样才成功。也就是离内外二见。

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维摩居士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这个心调伏了,就可以断除老病死苦,这就是菩萨得的菩提大道,大彻大悟。如果不是这样,你修了一辈子也白修的,永远不会智慧成就,永远也不会有利益。就好像与冤家敌人战斗,要一拳把他打下去就成功了。你修行所得的智慧就是你的勇力,若你没有智慧,又不懂法门,修了半天只是盲修瞎搞。敌人战不胜,攀缘妄想烦恼都断不了,还修行个什么?你永远是失败者,永远是个可怜人,上要诸佛菩萨可怜你,下要一切众生可怜你。所以必须修行调伏这个心,断除老病死,就是所谓菩萨修行治病。

佛法标榜是为了解决众生的生老病死,一般人是为了逃避生老病死而信宗教,但是不管信的是什么宗教,都没有能逃得过生老病死,这是事实,拿什么理由来解释都是空话。我有一次在医学院演讲时指出来,现在大家争论究竟是西医好还是中医好,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医生可以医好病的,中国人有两句古话:「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不管怎么高明的医药,只能医假病,死是真正的病,谁也医不好。医药尽管发达,人还是不断地在死亡。假使有医药可以医好人的病的话,人就死不了了。大家仔细研究的话就知道,一切的道、一切的法门、一切的修持,都是在健康的时候讲的,真到了老病死来的时候,这一切的法门就都用不上了,只有死。

我最近感冒了,而且病得很重,生病就准备要死,有同学问我病得如何,我还说笑,「快了,快了。不是快好了,是快死了。」他们觉得奇怪,我怎么讲得那么轻松。学佛的人第一要念死,念死不是念,是随时准备死,人命无常。这个念死是个确实的功夫,健康的时候讲念死,讲自己很看得开,不在乎,都是自欺欺人的话。真到死的时候你看不开了。死的时候能看得开,就一笑而去。

那么我们讲学佛修道能解脱生老病死,这个问题不是很严重吗?看起来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在自欺。正如同我常引用的三句话,讲人生一辈子作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佛法究竟灵不灵呢?生老病死究竟如何解脱?我们要注意是「解脱」,现在维摩居士正要为我们讲这个问题,文字非常容易,意义非常难懂。能懂得了这个道理,才有资格去死,才有资格去脱离病苦。


5.07 念病非真非有

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有病的菩萨,当你在生病的时候,「应复作是念」,重点在这个「念」,不是嘴里念佛的念,那只是念的一种表象。当你生病时,比如头痛,你想要它不痛,要它舒服,做不到。那个感受你并没有去想它,可是怎么也摆脱不掉,那就是念。你感冒了,你思想还照样在想,那个感觉身上难过的,并不是思想的,那就是念。一定要清楚认识什么是念,如果把念当作是心理的普通状态,是错误的。心理的普通状态是不会停留的,比如我在讲,大家在听,这个在佛学名称叫妄念。妄念等于是漂在水面上的一层油似的,不会停留。水会流动是表面一层,深水层是不动的。我们的思想也一样,在表面漂动的是妄念。「妄」,因为它虚妄,不实在。所以你用不着除妄念,你不用对它客气的,它根本就不停留的。比如你现在一边听我讲话,你思想不能集中,一边还有很多事情在想,这个是妄念,它不会停留的,不停留所以是「妄」。

那个真正的「念」是你去不掉的。比如刚才讲的,你生病的不舒服感觉,那个念头去不掉。其实那个还是妄念,不过比较妄念起来,那个是念的根。所以这个念不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念,是第六意识接近到第七意识,意识的根。念是很麻烦的事。学佛的人口口声声说要念佛,为什么大家念佛不得力?都是妄念的念,没有真正的念。真念佛的正念起来的念,那连阿弥陀佛四个字的佛号都没有了。心心念念挂到了,那叫作念。比方我们欠了某人的债,或者吃素的人想吃荤又不好意思,叫你心里不要想吧,唉,这念头实在又挂到心上,这就是念。又如许多学佛的人说,自己不要名不要利,依我看来很多都还在求名求利,他自己都不明白,那个东西叫作念。

三十七菩提道品是以四念住为根本,其它都是从四念住来的,乃至所有修持方法,也是以四念住为根本。四念住归纳起来就是两个东西:生理和心理。念身的感受是苦,和念心的思想无常,下面都是解释,实际上就是念身心两个东西。身心两个东西合起来就是一个人,所以我们修菩提,要从这一念开始。

我们把这个「念」字解决了,现在回到原来这句经文:「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生病修道的人,应该重新起这个观念。注意!是要「重新」,生病的时候痛苦得要死,怎么会重新起这个观念呢?这就是切实的功夫了,就是上次提到过天王道悟禅师,给人丢到水里去,在水中还会浮起,临死后来为什么还叫痛?这里面是个大问题,大家要在这里参。禅宗有很多这样的典故,比如有些祖师,没有悟道以前,打坐时有百鸟衔花来供养,天人送食,悟了道之后,这一套都没有了。照我们想法,是不是不悟道比较好?悟了道反而没有那么大神通。

天王道悟禅师临死时告诉徒弟,喔哟喔哟是不痛的,这跟叫唉哟唉哟到底有什么不同?你们要好好去参。当我们生病的时候,这个感觉到痛,很难过的时候,你有一个东西没有在痛、没有在难过。你觉得自己很难过的那个是念!那个没有在难过,没有在生病,没有在痛苦的,大家不晓得知不知道?我们要在这里用功,才能够懂得佛法。

比如我们这里有一位同学,他一直感觉到身体不好,有病。依我的看法,他一点病都没有,他什么地方有病呢?他的念有病。自己感觉到有病,拿现在的话讲是心理病。我断定他没有病,但要他先去医院作健康检查,结果今天把医院报告拿回来了,什么病也没有。所以一切是唯心所造。我们修行的功夫,就在怎么把这念的力量转过来,才是学佛,八万四千法门,就在这一下,这是真功夫。

所以「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生病修道的人,应该重新起这个观念,什么观念呢?「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这是感受方面的问题。大家会念《心经》,开始就讲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五阴解脱。生病最痛苦是受阴,像这次我感冒一身骨节都酸痛,动一下都痛。还好我先用了些药把肺保住,否则这把年纪得了肺炎一定报销了。虽然如此,这个周身痛只好捱了,这就是受阴的痛苦,要能观「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那是真功夫了。这个时候想阴没有受痛苦的,照样起作用,你想医生,想吃药。那个痛苦的感受是受阴上的,就是所谓苦受乐受。病也是在受业报。这个时候如何求得解脱?要念转,这不是空洞的理论,要真实的智慧观察。这时你念什么咒啊,甚至连药师佛的师母都请来,痛的时候受阴照样痛。

那么佛法岂不是不灵了吗?灵的。你这个时候要用止观的观想,如何转这一念的感受,《维摩诘经》讲的就是这个东西。他叫我们怎么转呢?「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所谓病苦,都是感受方面的,同样地,你念了一堂佛下来,觉得好清净好舒服,对不起,你还是在玩受阴感觉。你念了一堂南无阿弥陀佛,把浊气叫出来了,烦恼也叫完了,没得力气了,身子觉得清净了,这是感受清净,是靠不住的。所以很多念佛的人,到临死的时候,这个受阴整个在痛苦中,佛都念不起来了,这我看得多了。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功夫的,你想要恢复平常打坐念佛的那个清净功夫,你不要作梦了。那个功夫到哪里去了?功夫在病中,就在痛苦中。你能认清楚这一点,就可以成佛了,可以解脱了。

这个时候要观「如我此病,非真非有」,这怎么说呢?病的时候确定是真的,痛就是痛,难过就是难过。但你要晓得那个病痛非真非有,你要能观察自己的心理,不去配合这个感觉,那要真功夫的,完全要在病中去体会。你不去配合这个感受,那个感受就站不住了。虽然站不住了,你还是在病中,但可以马上做个测验,假如你原来在发高烧,你能够拿开这受阴的感受,那个体温立刻就降下来。现在医学研究也说,病只有三分,你的心理观念加上了,就变成十分。所以你要观察自己这个病不是真的,是四大假合不调和来的,是空的。这是讲菩萨境界,众生呢?「众生病亦非真非有。」都一样的,很平等。

解脱的功夫在作观,要仔细观察自己身心的状况,这是一念来的,这一念解脱,病痛就减轻了。这是第一种作观的方法。第二种作观的方法,如果平常修密宗净土的,把别的境界,佛的境界能够用第六意识观得起来,这个病痛就减轻了,受阴减轻了。所以这个观有两重意义,一是真正的观察,一是作观想。

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菩萨同众生一样会生病,但是菩萨生病的境界不同,菩萨病的时候要放掉大悲心。念念有大悲心在,这个同凡夫的爱见,是同一力量。这个话好像很矛盾,学佛的人本来应该先培养大悲心,但慈悲过度就是爱见,不得解脱。所以菩萨过度的慈悲,而不真解脱观念,慈悲就成了菩萨境界的病。要能够解脱,才能够起大悲心。当然,这是菩萨境界,不是凡夫境界。凡夫境界中,这个大悲心是爱见的根本。

什么是爱见?众生对三界里每样东西都喜欢,都不肯放。学佛修道人的爱见心理,比任何人都严重,我们为什么学佛修道?因为我们贪恋这个生命,想修到不生不灭。对不对?坦白检讨自己,是不是想修到比一般人好?实际上这就是爱见心的根本。这个爱不只是对名利对物质世界的留恋而已,对道业上贪着这一念的心理就是爱。爱形成了见,古人把爱与见连合起来,产生一个佛学名词叫爱见,见就是观念,爱见就是爱的观念。功夫越好的人爱见越深,认为只有打坐才是道,其它事情都在扰乱我修道,所以什么都不管。他的爱见堕落在禅定,堕落在清净面。清净面就是菩萨的爱见。

爱见不能解脱,是病痛的根本,一切病痛从爱见生。十念法中的念死,是第一个修行解脱法门,随时知道一切「有命咸归死」,就不会有爱见的贪恋,不会以为学佛可以留到不死。有人问我,为什么他的祖父长年念佛吃素,结果还得了癌症死了。他讲得好像有无比的怨恨。我反问他,学了佛就可以不死吗?学了佛就可以不生癌症吗?不可能的。得癌症只是死亡的方式之一,别的死亡方式还很多呢!

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维摩诘经》所讲的爱见,第一个是指修道的人而讲,我们懂了《维摩诘经》再自我反省,就晓得自己所谓学道都不是正见,都想求得长生不老,几乎没有例外,因为众生业力根本的这个爱见不能脱。所以维摩居士同我们讲,大乘菩萨道为了断除客尘烦恼,因此而起大悲心。这话怎么讲呢?众生身心所受的痛苦,是因为客尘烦恼而起的。「客尘烦恼」在中文的经典里,首先是见于《维摩诘经》,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创作,在后人的文学作品中被大量引用。这个名词,后来也被《楞严经》惯用。我们心理上的思想来来往往是不停的,因此被比方成过客。好像客人进进出出你家里,但是他毕竟不是主人,他不停留的。所以妄念叫作客尘,它引起的不是痛苦,而是烦恼。我们往往把烦恼当成是痛苦,烦恼是使你很烦,苦恼,并不是痛苦。生病时发高烧难过,那是痛苦,是苦受,不是烦恼。我们平常的心理状态,只有烦恼没有痛苦,烦恼是因为妄想而来,是表面的这一层。

所以菩萨的修持,是为了断除一切众生的客尘烦恼,为什么要断除它?因为众生自己不认识这个妄想是客尘,它不停留的,你用不着怕它,它爱怎么想就怎么想,你也留不住它,想过了它就跑掉了。这客尘是引起你的烦恼,你如果认清楚这一点,一笑置之,它就不会给你烦恼了,但是众生不知道,所以菩萨悲悯众生,起大悲心。「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就是这两句话。但是大悲心起了之后,我们学佛的人的通病也犯了,因为最大的烦恼就是客尘烦恼不能停止,既悲痛众生,也悲痛自己的烦恼不停,因此产生一个反作用的心理,就讨厌这个生命。就是「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所有学佛的人都会陷入这个观念。尤其学禅宗的人,抓住「以无念为宗」的鸡毛当令箭,以为打起坐来,什么思想都没有就是道。当你有了清净的爱见,落在这样错误的见解中,对于生死就有疲劳、厌恶的心理。常听到学佛的人讲,只要悟道了,下一生再也不到这个世界来了。或者说,这个世界可恶极了,我死了只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学佛人的通论,都是逃避,是错误的心理,不是佛法的正见。

菩萨于生死是没有疲厌心的,「若能离此,无有疲厌」,这才是真解脱。对生死不感觉到可怕,不感觉到疲劳,不感觉到厌倦。「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十方世界,六道轮回,任意寄居,都可以往生,都去作客,都敢去。这就是菩萨的解脱,大乘佛法的境界,智悲双运,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诸佛菩萨永远是再来人,真得了涅槃的人,生生世世永远在这个世界,永远在三有中救助一切众生。「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是小乘。


5.08 缚与解缚

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真正悟了道的人,生而无生,在十方世界,六道轮回,任意寄居,但是永远在解脱境界中,随时来去自由,没有束缚。因此才有资格为众生说解脱法门。一切佛法告诉我们的方法,就是如何得解脱,不被爱见烦恼所困住,如此而已。

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这里引用佛的话,佛在好多经典都说过的,如《华严经》《大般若经》,至于论上就更多了。换句话说,这也是个戒律。善知识如果自己没有得解脱,他说法能解脱别人的爱见烦恼是不可能的。真正说法的人,必须念念发心求证佛法,自己证到解脱的境界,才能为众生说解脱的佛法。

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这是佛的戒律,自己得了解脱,然后说法,为众生说解脱的法门,这个才是对的。

是故菩萨不应起缚。」所以学大乘菩萨道的人,说任何一种法门,不应该使众生加一条绳子。一切法门都是使众生得解脱,怎么求得解脱就是我们要学的地方。假使任何佛法不能得到解脱,正法都变成魔法了。

何谓缚?何谓解?」现在维摩居士要告诉我们,什么是被客尘烦恼所束缚,怎么样去解脱。

贪着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在座许多做功夫的老朋友要注意了!一天到晚贪着打坐,一层一层功夫,气脉通了,又看到光了,又看到各种境界,都在禅定里玩弄。你任何的境界,在禅宗大德看来都是「光影门头」。什么光影?那都是你心光所变化的,唯心所造的,都是你第八阿赖耶识心理的投影,不是真实的境界。真实的道是无境界,不管你气脉、四禅八定,都不过是唯心所造。修得成的东西,不修就坏得了,那不是道,那是功夫。功夫你造得出来,多打坐一定练得出来。贪着清净境界,是菩萨的束缚,是学佛的错误。要如何解脱呢?「以方便生」,方便也可以说是一种方法,也可以说能够洒脱,不被禅定境界,不被功夫境界所困,就是菩萨解脱。以方便的法门出定,生起什么呢?生起大悲心,不贪着禅定之乐,要为众生起行。生起方便法门是菩萨的解脱,这是专对解脱禅定而言。

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贪着禅定的功夫,没有用智慧方便来放弃这禅定的功夫,就是无方便慧,就是菩萨的束缚。有方便慧,就得解脱。再进一层,方便还容易,智慧很难。比如有钱都可以做好事,但是并不一定真做了好事,我经常发现,拿钱去做好事反而害了人。有时候我们觉得做了件大善事,它的后果是大恶事。有时慈悲一个人反而害了他,比如教育儿女,爱的教育是方便,你没有智慧的爱,会害了儿女一辈子。无慧的方便是一种束缚,要懂得方便必须有智慧。

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什么是无方便慧的束缚?我先说对不起了,现在很流行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根据《阿弥陀经》,西方极乐世界有七宝行树、七功德池……一大堆,那边一本万利,不花一毛钱,你只要拚命念他,什么宝贝那边都有了。诸佛菩萨说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方便法门,是救度众生最好的法门。可是我们一般念佛求往生西方的众生,都是「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我念了一万遍了,我吃素三十年了,我往生一定挨到阿弥陀佛身边去了。我们检查一下自己的心理,都认为自己是上品上生,这是一种学佛的。还有一种学佛的,我看了就怕,他眼睛里、心里有一把佛的尺子,看到人就比一下,唉哟!这个不是菩萨啊……他们都是着了「以爱见心庄严佛上」,以此心理成就众生,嘴里讲空、无相、无作,实际一点也不空。劝人家不要着相,自己什么相都着。讲一切无作法,自己又作又要解脱,我要回去拜佛了。这就是无方便慧的束缚,学佛而被佛法困住了。

我的老师袁先生有一次告诉我,世界上任何魔都好办,只有一种魔,谁都降伏不了的,什么魔?佛魔。被佛魔到了。他就是指这个。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的心理,与凡夫的心理一样,爱见就是贪念。结果变成以贪念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还自以为在弘扬佛法,在度众生;这样才是如法,那样不如法;我这个才是佛法,他那个不是佛法。跑到宗教团体去,听了这种话头痛死了,都是没有方便智慧,不学佛还好,学佛以后,反而加了一条绳子,捆得更厉害。

针对这一种学佛的心理,要怎么解脱呢?

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念佛就是念佛,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经常提醒同学,注意佛国禅师写的一首非当好的《华严经》五十三参的偈子:「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这是真正的净土法门。如果用这两句解释《维摩诘经》,第一句话就是「庄严佛土」,第二句话就是「方便慧解脱」。真的念佛,真的学佛就是这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逃避的意思,而是去求深造,深造之后还是起大悲心,回到六道轮回中,广度众生,这是真正的有方便慧。

《维摩诘经》这一段,是我们修净土、修密宗、修有相法门最重要的参考,否则我们虽然学的是佛法,走的却是邪魔外道之路,不能得正解脱。

学佛主要在求解脱,但是解脱好像并非究竟。解脱以后是为什么?是为了证到不生不灭的法身。普通佛经中提到不生不灭的法身,可是并没有提到不生不灭以后我们是常在的,没有这个观念。只是我们自己有这个观念,认为只要证到不生不灭,就不生不死永远常在了,这是很自然会加上的观念。佛法只说不生不灭。怎么样不死呢?本来无生,就当然地无死,生与死是两边相对的话。可是去掉两边就又有一个中间的观念,认为是永远存在的,那又变成落边了,落在长生的边见。中国道家有长生不死的观念,可是长生是没有的事,也没有长死的事。生与死,生与灭,都是两头的观念。一切凡夫众生从无始以来,落入我见的爱见里,想要抓住一切,所以会认为不生不灭就是永远存在。如果你说解脱之后就是空,他又会加一个观念,可以躲在空里面不来了。好像厌恶万事,想找个空间躲起来,一个人清净。不要忘记,你躲到一个空里去,那个空仍然是个境界,还是有,不是真的空。只不过暂时偶然落在空上,比较上会觉得,空比一切的有舒服一点,但是还落在边见上,被自己爱见的习气所束缚而不知道。

学佛不管是修哪个法门,一沾到一点爱见的心理,这个佛法就不究竟了。我们前面一再提到「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比如念佛法门,我们研究了《维摩诘经》,就明白那是个方便法门。佛的国土有没有呢?的确有,像西方极乐世界,东方药师佛琉璃光世界,从我们的观点看来,几乎是一样的,琉璃为地,有种种的庄严。如果把佛经当哲学或科学的研究,就会觉得很好玩,说了半天还是没有逃过这个世界的范围,什么莲花、七重栏楯,但是没有说七重哈不栏楯,因为没有这个东西。各种经典形容,都是用人的意识习气中觉得最美的东西、最清净、最好的东西。为什么呢?这是佛的方便法门,引导教化众生。因为你不晓得如何解脱这个世界上的烦恼痛苦,佛拿个东西教化你,用无量的方便,善说一切庄严佛土法门。

凡夫众生,因为自己无始以来的爱见心作祟,就牢牢抓住了佛土境界的东西。我们真要反省,这个是解脱吗?它是方便而已,并非究竟的。换句话说,我们往生那一个国土不过是留学深造而已,你往生佛土算是成佛了吗?不算的,成佛在于了心,心解脱。往生以后,受到佛法僧的教化,拿到真实的学位而成就,我这么讲是个比方。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是为了「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要你自己调伏一切爱见心的习气烦恼而成佛。但是因为我们的爱见心作祟,就执着了他方佛国,如果是这样,就是无方便慧缚。

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学佛有戒、定、慧三个阶段,我常说,学佛的最后目的是慧解脱,智慧的成就,证得不生不灭的法身。这一点千万要注意。学佛不是迷信,不是宗教情绪的成就,那些只是学佛的方法而已。但是智慧的本身也有毛病,一执着就变成毛病。「无慧方便缚」,是自己学佛因为没有智慧而进入了病态,这是讲哪些呢?就是「菩萨住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一切凡夫众生都可以称为菩萨,甚至也可以称诸位是佛,不过是因地上的菩萨、因地上的佛。像法律规定,国民具有被选举为国家元首的资格,至于谁可以当选,要看他平生的努力,看他的学问、道德、行为够不够。他虽然当选为元首,他还是国家的国民。这是用来说明一切众生,生来个个具备作菩萨的资格,即使他是外道乃至魔,他的善根被烦恼习气所掩盖,有一天他把黑幕拉开了,恢复他的自性光明,他也能成佛。这是佛教真正的精神。所以佛眼看一切众生最究竟处,对魔外道没有差别,绝对的慈悲,绝对的平等。佛法要我们这些菩萨,去除贪、嗔、痴、邪见来修,我们反而是以贪欲嗔恚邪见来修菩萨道。简单的例子,我们在佛堂念佛,如果有人的衣着在我们看起来不如法的话,就会一面念佛一面瞪他一眼,嗔恚心就来了,因为我们认为这样才对,他那样就不对。纵然在弘法在利生,心中贪嗔痴等烦恼一点没有动摇。大的例子也有,有些人发菩萨心发得过头,看到朋友或家人不信佛,气得睡不得觉,讲人家会下地狱,那个态度就是嗔恚心。如果拿宗教情绪来看,会觉得他是好的佛教徒,但是在我看来,他很可怜。你学你的佛,别人作他的人,各有各的路,你学佛究竟对了没有,别人作人究竟错了没有,都是问题,不要用一个尺码来看全世界所有的人。老实说,朋友或家人,可能就是看了你这神神经经的样子才不信佛的。这就叫作无慧方便,所以把自己束缚起来了。虽然也是行菩萨道,因为自己没有智慧方便,因为以贪欲嗔恚邪见等(包括心理各种状态,包括百法明门论各种心所而起的烦恼),来殖众德本,虽然是作好事,但还是有所挟带。应该以无所求、无所愿、无所得的心情来做好事,才是真正的菩萨在殖众德本。

我常说最怕年轻人找我学两样东西,一个是《易经》,一个是学佛。要学佛的人我都劝他们中年以后再来,该结婚生子的就赶快。而且真要学佛就要放下一切,至少有个短时期要放下。有的人不肯放下,还以功利心来求佛法,希望对他的事业有帮助。这我就不懂了,我学佛一辈子了,对我的事业没有帮助,我也不求帮助,要这样的心情才可以学佛。没有这个认识,不但学佛,学任何宗教我都反对。我为什么反对年轻人学《易经》呢?钻进来爬不出去,就很麻烦。我开玩笑说,这两样东西最好都不要学通,学佛没有悟道之前,可以想象悟了道以后的美妙境界。《易经》没有学通前,可以沈醉在学通之后,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境界,但是真到了这个境界,日子过得多没意思,就像是晓得出门会被人打,门都不敢出了。

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怎么样是有智慧方便而得解脱?要离诸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你要注意这个「诸」字。贪欲不只一种,贪男女、功名、富贵、睡、吃等都是,多得很。比如我喜欢看书又喜欢买书,对书比对什么都爱惜,经过几回战乱,丢了好多书,所以曾经发愿不再买书,这真是好大的愿,唉!不到三个月又开始买书。觉得自己真可笑,这是习气,也是贪欲。真学道这些都应该要丢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什么是学问?是妄想之所生,也都要丢掉。不过你们年轻人可不要抓住这句话,就不看书了。我甚至有时到了无书可读的地步,手边那么多书全读过了,这个时候,读书的欲望来了也很痛苦。我对字画也很喜欢,但是一件不留,因为我老太爷从小就教我,聪明人喜欢古董字画,笨人才收藏古董字画。我们学佛一定要检查自己的诸种贪欲,如果这种地方检查不出来,你尽管在学佛,也统统是病态。

再下来是要离诸嗔恚,嗔恚也是很多样的,不要认为自己的小脾气不算什么,大小是一样的,都是习气,转不了就解脱不了。

再来是离诸邪见,最后加重语气「等诸烦恼」,这些都是烦恼根本。这些文字都容易懂,但你深入研究一下,这里头解释多了。你研究出来,成了《维摩诘经》专家,就著书了,贪欲包括了哪些,列个名单,嗔恚有哪些,这个名单同那个名单划一条线,作成个图表……人家一看,学问好,佛学通,可是又落入贪欲。贪这个东西就丢不掉,脑子钻进去了,夜里都在想那个图表,在那个名词上,永远不得解脱。

这有慧方便解要如何得呢?要回向。我们解释佛经的名词,最困难的是「回向」,禅宗的祖师爷说回互。大家念完佛经以后念两句回向,那是口头回向。比如我们为父母亲念经,最后也要念一个回向的句子。有同学问我究竟什么是回向,这同学的学问很好的,难道他连这文字都不懂吗?绝对懂的,可是他还要问,是真问题。其实回向还真难懂。你说做了功德之后,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不是还是做生意的心理?还是有所求心,不过所求的目的不同而已。

佛法这个回向的名词,翻译真是好。回向就是轮回,轮回就是回旋,回互,也就是无始无终,总而复始。你懂了物理的道理,我们的心本来就有回向的功能。换句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报就是回向。我经常要你们留意科学,科学越通,佛法越昌明,佛法是真正的科学。回向是本位不动,旋转的道理,有向心力也有离心力。我们念经为父母作功德,你只要这个念头一起就已经回向了,不是在回向之外更加回向。

我们行一切佛法,修一切佛法,不要被法所缚,要有这个智慧,才能够真得到佛法的利益,求得解脱。

接着,维摩居士另起一个题目。


5.09 有病菩萨该如何

 

文殊师利,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他对文殊师利菩萨说,一切有病的学佛的人,应该像上面所讲的,观一切的法。为什么来问病会牵扯到这么多佛法来?这个我们都讨论过了。因为生病,身体的病怎么来的?由念而来。念又怎么来?念由心造。因为心理不正常,慢慢形成身体的病。所以依佛法的医理,一切的病都是心理来的。像我们现在,都有「老」病,生老病死的老,这就是个病态,这个病态的过程是由业力来,业力怎么来?从心来。病由业生,业由心造。了心以后,就没有病,也没有生老病死,所以都要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维摩居士对有疾菩萨说,应当要这样子来观。

「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这里告诉我们一个实际的行为,就是一个实际的修法。他说,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随时随地要晓得,我们的肉身,这个业报之身,本来是无常的,所以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前几天看见有个同学头发有些白了,我们一直以为他很年轻的,一问他年纪,不知不觉都四十八岁了。他说白头发拔了又生出来,很麻烦。我说我还恨自己头发白得不够快,一头白发多漂亮,还可以装成有道之士,古人形容是「童颜鹤发」,鹤发就是白头发。看通了人生,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

我现在去理发时,看到个现象很有趣,有些男士去染头发,染得乌黑,还修指甲,一搞一两个钟头,有这个时间浪费不如回家打坐。这染头发在中国古代就有,而且还有染胡子的。人不论古今中外都怕老,老就老了嘛!老有老的漂亮,死也有死得漂亮。真是没有气派!经不起老!人不要怕死。古人有首诗:

白发新添数十茎 几番拔尽白还生
不如不拔由他去 那得功夫与白争

他的白头发拔了又生,后来大悟了,不如不拔,哪有时间跟这头发争呢!讲了半天,就是要观身无常,这个肉身从出生时,就开始一天一天死亡,就算活了一两百年,不过是把死亡的时间拖后而已。这个观身的观,不是要你做什么特别的观,是了解的意思,要你瞭解这个生命肉体的存在本来无常,是苦的根本,要观身本来空,无我。你也许会说,这些话不用说了,我们学佛那么久,都懂了。对不起,为什么重复说?因为大家虽然了解,可是没有真做到。如果一下做到了,就成功了。不管多么会说无常、苦、空、无我,一点都做不到。哪里做不到?心做不到。心念真做到了,一放下就对了。

维摩居士说,观身无常、苦、空、无我是慧解脱,这里有个关键,有很多同学修白骨观,有几位年轻的还修得很好。我常对他们说要注意,白骨观要观好,观不起来不算数。观起来一定,就不用打坐,自己白骨架子随时随地观出来了。出来之后,进一步要白骨放光,然后观空。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如果造不出来,你的佛法就是空话。观空了以后就没有人问我:「老师,我观空了以后怎么办?」哼!观空了就给你一个耳光,观空了还要怎么办!还要问?你就是空不了嘛!可是,这样观成了,放光、空,然后定在那里,这样算解脱了没有?这是定,不是慧,不是慧解脱。那个境界,还是第六意识所造的。话说回来,你还没有做到就少吹了,必须要经过这个修持。真正的解脱是慧解脱。这里说观身无常、苦、空、无我,不是白骨观那个观想的「观」,是理念上的「观」,本来此身无常,本来此身是苦,本来此身是空,本来无我,这是慧解脱。

可是你要注意,不要认为这样你就懂了这个慧解脱,你又错了。你必须要「定」修到了,然后观透彻了,才是定慧解脱,才是究竟。得了慧的人怎么行菩萨道?「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明知道此身无常、苦、空、无我,可是不怕入轮回,不怕生老病死,生生世世情愿再来,愿意吃这个苦头,愿意受这个罪,救度利益世间一切众生,不生退却心,才是菩萨的方便慧。所以诸佛菩萨的大愿,也可以说就是诸佛菩萨的方便慧,也就是菩萨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小乘的人比菩萨聪明,知道不可为,这个众生度不了何必度?就不管了。菩萨道是明知道众生不听话,要跟他千年万年乃至多少劫都跟下去,总有一天使他听话,自己这样做是很痛苦的。

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这里特别重要,了生死是怎么了?所谓的「坐脱立亡」,跟人家打个招呼说自己要走了,腿一盘就死了,本事是大,可是不一定了了生死。他可以是生死来去自由,不一定可以了生死。了生死的道理,就是《维摩诘经》现在讲的这一段。

维摩居士告诉大家,要这样去看这个身体:只要有肉身的存在,就一定随时有病。肉身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类组合,依现代医学观点,是由九大系统组合。坐久了想站起来,坐得难过了就是病,是坐病。站久了有站病。打坐久了腿发麻也算是病,你把腿放了,觉得舒服,又成放的病,放久了又想盘起来。给你躺下来,躺久了你又受不了。这就是「身不离病」。

接下来他说「病不离身」,两对四个字好像是一样的,其实有两层意义。前面一句说有肉身就有病,但是如果你功夫到了,不一定要打坐,只要方便智慧观察透了,由慧而得的定境,能空掉肉身,也就是受阴、行阴得解脱,病就沾不上了。因为病就是业报,病魔是限于一个范围的,没有了肉体之身,病魔就魔不上了。我们没看过虚空会生病,它空的,沾不住。所以要注意这「身不离病,病不离身」八个字,它有两层意义不要轻易看过去了。

再进一步的第三层意义「是病是身」,我们凡夫众生有这个身体存在,这生命本身是业报之身,就是个病态的存在,病就是身。

下一句难懂了,「非新非故」,我们所有生的病,比如今天感冒了,不是今天得的,无始以来就有感冒在里头,不是新来的。但是这个病也不是过去都有的,非故,是刚刚来的。这个文字就是这样说的,但我一直提醒大家,《维摩诘经》文字看来容易,其实是最难懂的,跟《楞严经》一样,文字翻译得太高明了。这「非新非故」,用白话翻译是,这个病跟身体的关系不新也不旧。昨天感冒,今天好了,真好了吗?没有,病根还在。只要此身还在,你的病根就在。再进一步,身的病根在哪里?在心。此念未空,只要贪嗔痴慢疑悔这些根本业力未空,此病就还在。你现在觉得没病没痛,其实还在病中,「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如果能够离开这个病态的生命,就归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涅槃清净,法身道体,清净圆明。所以千万要注意这几句话,透彻到极点。这就是禅了,要参了。懂了这个才是真的般若智慧。

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这几句话更严重,分两层意义。假设我们身体有病,菩萨不求无病,这就叫方便。修行人以病苦为师,身体太健康的不能成道,病苦是修道的亲因缘,你看看《高僧传》,看看历代的神仙传,所有有成就的人身体都不大好,十个中间有七八个少年多病。因为多病,他对人生的看法就深刻,会害怕,就追求脱离生老病死。因此得道的人多半是疾病中人,尤其是道家的人物,一个个都懂医药。因为自己多病,想要救命,久病就成良医了。玄奘法师的传记记载得很清楚。龙树菩萨的系统非常注重医药,孙思邈的《千金方》就吸收了龙树、耆婆的药方。玄奘法师到印度时,还见过龙树菩萨的弟子七百岁。龙树菩萨的这个弟子,还有两个徒弟,各一百多岁,据说,他要玄奘法师跟他学,先学医药二十年。玄奘法师不干了,他说自己是发愿来取经的,二十年就要回去,不能为了学医药而违愿。我们读到这里,心里就很难过,合掌赞叹玄奘法师!要换了我们,宁可留下来跟活菩萨学医了,中国有没有佛法同我什么相干!玄奘法师行的就是菩萨道,刚才讲的菩萨不厌倦生死,所以「设身有疾,而不永灭」,菩萨不求无病,这是第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真正学菩萨道的可以做到不死,可以做到无病。刚才讲的龙树菩萨的系统,比如密宗,修法是先求肉身的长寿。因为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在轮回里容易昏迷,容易走错路,所以他宁可走这个路线。再说佛在涅槃之前也问过阿难三次,你看怎么样?我可以使这个色身留下,但是在众生的果报上来讲,是应该走了。佛经上记载,阿难三次都好像被魔迷住了,所以像没有听见似的。等佛宣布要涅槃,阿难跪下来哭了,说佛不应该走的。佛告诉阿难,已经问过你三次了,如果当时你说要留下,我就留下了,现在机缘过了。但是我们要问,佛为什么要玩这个花样?干什么一定要等这个机缘?这里头有道理的,学过唯识的就知道,所谓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是意识心没有办法把握的。比如对一个真正修定的人,修真正密法的人(不是现在这些念咒子、想一下红的绿的观音、手里弄一下手印的密宗),将死亡时,身体是有一个征候的,到了那一点,只要控制住那一点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钟头,就可以再过多少时间的劫数。这就是做功夫定力的关系了。当然不是那么简单,但是有这个方法,不然,佛法老是讲道理而没有方便,又何必学佛法呢?所以诸佛菩萨「设身有疾,而不永灭」不让他有病,不让他走掉,是可能的,真的。

一般学者认为《楞严经》是伪经,其实《楞严经》都有消息给你的,消息在哪里呢?《楞严经》的消息在十种仙道里,是五十种阴魔之外,这个不是魔,也不完全是外道,《楞严经》把他列为十种仙道。这十种仙道中,有些人念咒语的,有些人练什么功夫的,有些人炼药的。所以也算是外道,佛说他们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楞严经》自己叫作密因,是密宗的经典,它有个秘密在里面,我们读佛经不要被佛瞒过去了。反过来讲,这十种仙道如果他有这个功夫本事,他又能证入,那是什么个说法呢?那就是佛了嘛!很简单。乃至他走外道法门的,你看密宗很多修法是外道修法,虽然走了迂回路,可是他走到这里一转入正道的话,他得到证入了,改邪归正总没有错了吧!这就是秘密。

所以说,维摩居士跟文殊师利菩萨讨论身的病,最后有秘密,就在这里「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真正的佛法自己是可以治病,唯心所造。《大藏经》当中也有佛说的治禅病的经,你们都不看,都请一个人帮忙读了给书虫去吃了。里面都有的,佛告诉我们如何治病,乃至天台宗利用数息治病方法都有,只是我们订了《大藏经》,并不去好好研究。

我们研究《维摩诘经》,要再三反复地复习,像古书这些经典,看一次二次三次就认为自己看过了,那等于完全没有看。古文的经典为什么要背?「好书不厌百回读」是古人的读书方法,同一本书每一次读起来的理解都不同。现代人读书多,知识是渊博了,可是学问越来越差,因为没有深入,「好书不厌百回读」的精神没有了,一本书以为看过就好了,读两三遍就觉得浪费了。

假如今天来考你们《维摩诘经》,问你文殊师利向维摩居士问疾这一段,有几个重点?这就要命了,我相信全堂要交白卷了,可见没有研究过。你们现在翻开这一卷,文殊师利问他,第一个,菩萨如何有疾?假使有病要如何慰喻?维摩居士答复,第一个,菩萨对于身有病的安慰,第二个,身在病中自己的观念怎么样安慰,怎么样解脱。这病就是个法门,它是生命的一个现象,生老病死都是生命的现象,都是一个过程,从早上到晚上,再到天明,每一分秒都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心所感受的遭遇都不同。

你看,文殊菩萨在前面曾问他:「居士所疾,为何等相」。再问:「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再问:「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维摩居士答,因为此心着我,然后要如何了心,了念……这些都是重点。我们不照古代分科判教的方法去搞,那是在作文字分类归纳。现代西方作论文的方法,要有纲目,觉得了不起。佛教在唐朝以后已经开始作分科判教了,比西方的写作方式还要严谨。分科是作科学分析,判教是把佛学的教理批判归纳。现在几乎没有什么人能真正了解正统的天台宗分科判教,没有人下这种功夫了。我们不走分科判教这条路,走实修,走科学方法研究的路线,就要注意每一点,再分好几个要点,像我刚才问的题目,你总要能答出来。大家平常读佛经,读过去就算了,对于这个要点不留意,如果能抓住这个要点,对修持与佛学的用功,那关系就太大了。我在此提醒你们青年同学特别注意,否则你只在搞皮毛而已。

有病菩萨如何调心?

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现在又进一层,我们生病了,身体感受痛苦,这个受阴和其它四阴——色想行识,都是这个心所变的。等于一只手有五个指头,实际上都是一只手。生病当中正好用功,我上次提到,你要体会你的思想里头——思想也是心的作用——并没有痛苦,可是思想被感觉拉着走了。如果能把心的思想的痛苦拿掉,感受的病苦就轻七八分了。再把感受也去得掉的话,此身等于无病了,但其实身上还有是病的。行阴的解脱就很难,比如是细菌感染的病,你定力虽然高,能把心的思想和感受拿开了,可是细菌还在你身内,它的作用还在,它还跟着行阴在跑。你要行阴空得了才行,那就要谈《楞严经》了,行阴空得了就差不多了,当然还有识阴在。

有个同学听了,认为有病就把受阴拿掉,以为跟想阴没有关系的。怎么没关系?关系很大,你的感受也是想阴来的,五阴同是一念。不过我们讲粗的思想,比如生病发高烧,它两个好像是分开的,身体感受的难过好像和思想没有关系。你没有病的时候这两个好像分不开,稍稍有点用功经验,有病当中分开就明显了,病中是最好用功的时候。

刚才上面的几段是讲如何调伏其身,接下来维摩居士和文殊菩萨,讲如何调伏其心。这个问题还没讨论完,我们讲了很久,他们两个当时谈话就是一下下。第一个提出来,对身有病的看法,第二个提出来,有病当中的念,这里头就有问题了,思想同念头的差别,就是心、意、识三个的差别。你生病了,身体随时觉得难受,你不想它,你的思想还在想别的,想喝茶、想欠了人的帐、想怎么做生意赚钱,可是你身体还是感到难过,这个是念,念是念念不会忘的。这些心理状况,身上的感觉,一定要分析清楚,深入研究佛学佛经对自己才受用,不然何必浪费时间研究这些?要研究这些东西,是对自己的生活生命有用处,所以才花时间作这个学问。

有疾菩萨应该怎么样调伏其心呢?

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这难办了,所谓明心见性,是心的道理。上面是说如何调伏其身,如何调伏其念,但是不论身体也好,念头也好,自己如何安慰、解脱,都在这心的范围。现在又讲如何调伏其心了,又重复了。「不住其中」是使这个心不在病中,很难了。我们生了病,普通感冒发烧还不算痛苦,假使生重病要开刀,像小说《三国演义》,写关公手臂中了毒箭,需要刮骨治疗。关公没有上麻药,一边让华陀刮骨,一边还在跟人下棋,他有修养的,用下棋把精神移开了,这是小说写的。世界上也真有这种人,一九四八年在基隆,我一个侄子在工作时,胳臂被机器夹伤了,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的医疗条件是很落后的,不像今天。当时他被送进医院,医生说要切断,但是没有麻药。这小伙子壮得很,就说那切断吧!结果人家要找绳子把他绑起来,他说不要绑了,我不动也不叫就是了,切吧!结果血都流了好几桶。我当时不在场,后来问他痛不痛。他说怎么不痛呢?痛又能怎么办?有什么好叫的?只好咬着牙不叫了。我过去在大陆也看过,部队里的年轻人,说勇敢真是勇敢,死就死了,乃至有的土匪被拉上刑场还在笑的。不管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会调伏其心,把心拿开了,太不容易了。

现在的青年人有许多的毛病,经常身体不好,都是自己心造的,心理病。你能够调伏其心,不会生心理病的。如何「不住其中」,此心不在病中,很难的。如果你有个头痛牙痛的,你能空得掉吗?做不到的话你学佛都是空话,自欺欺人。佛学是非常实际的东西,你用不上还搞这个东西,不是浪费时间吗?

如说完全「不住其中」是了不起,真解脱了,真达到空了吗?不是的,还是要用一点功夫的,要住在调伏其心。这是菩萨行,但还没有成佛。你纵然随时可以把心拿掉,空了,跟病脱离关系,但你不用一点功夫,不用一点定力,是做不到的,所以还是在用心中。不住其中,还是在用心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反过来讲,这个时候还是在调伏其心,还要用力用功,才能做到与病脱离关系。理由在哪里?

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住在不调伏心的,是凡夫,是一般笨人。普通人生病,当然是痛苦了,痛起来就叫哎哟,这个很自然的。但这是愚夫心,跟着现象走,不调伏心就是普通人的心理。

声闻,就是小乘,他有禅定功夫,腿一盘,空了这个念头,就没有感觉了,把身和心分离。他把病用心理的影响压下去,是把受阴的感觉压下去。这时病还是病,肉身还没有转。纵然此身得到神足通了,五种神通具备,仍然没有办法逃过生死。

我们知道有些有道的高僧或是密宗的活佛,他们最后是得癌症死的。你不能说他们得了癌症就没有道,不能这么说。癌症是身上的痛,道是在心中。但是你也不要迷信,有朋友去锡金参加一个活佛的火化,回来后告诉我,火化前太阳旁边现出彩色的光晕,火化时冒出一股黑烟,是活佛骑在狮子上的样子,火化后又有很多舍利子。我听了就一直说,好,好。等朋友走了,旁边的学生觉得奇怪就问我,老师你只点头说好,其它话都不说,是为什么?唉!我当然要赞叹,其它不用对这位朋友说了。锡金那个地方纬度高,过去我在云南的山区走过的,那个气候之好,在那种地方,太阳月亮周围经常有彩晕是普通的事。又好像说某某人写佛经之时,大地震动,现六种震动,真是有道啊!我在这间课室讲课,也是碰过好几次地震的,都是瞎扯,什么鸟衔个花掉下来,学佛不要迷信。以前这里有一位年轻的美国小姐,她什么流行的功都练,最近在美国突然死了。你们同学搞什么气功的特别要注意,越注重有为法的,越容易倒下来。

佛的弟子中,目连尊者神通第一,佛经常告诉他不要玩这个啦!神通也是无常的,目连尊者的神通还得了,他可以把他方世界的星球,一把抓来给人看,像水晶球一样。最后他要死的时候,想要逃,天上地下都躲不掉,只好来告诉佛,无常到了,生命要结束了。佛说:告诉过你神通是有为法,无常是不能躲避的,一切圣贤不避它的,顺其自然吧!目连尊者神通虽然大,他没有修转身法。我们前面提过,佛有四个弟子留形住世,还在人间,不知道你们诸位当中哪一位就是。他们修的这个法,有这个成就,一切唯心造的。法门无量誓愿学,一般学佛的人嘴里这么念,事实上这也不肯学,那也不肯学,结果哪一样也学不好。

上面说愚人住不调伏心,声闻人住调伏心,菩萨走中道「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小乘人住于调伏心就一切不动了,万事不管了,他只要在定中,不敢起爱欲心,也不敢动任何念。声闻道以利己为先,菩萨道以利人为先。菩萨不应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调伏与不调伏都是两边,非中道。菩萨这样也行,那样也行。有时诸佛菩萨同凡夫行一样,你看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生病照样吃药,还让阿难为他去化缘。他八十一岁的时候,风寒发背而死。你说他是病死的,可是把他装在棺材中,他还把脚伸出来,等他的得法弟子迦叶尊者赶到了,他再拍脚收进去,所以他死了没死,还是个问题。菩萨走中道路线,「离此二法,是菩萨行。」离开调伏与不调伏,空与有,这是菩萨道的修持。


5.10 什么是菩萨行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大乘菩萨道,现身于生死道不会被染污,可以留形住世,也可以随时跑路,这些功夫见地都有了。万一他涅槃走了,也不会永远不来,可以随时再到这个世间,慈悲利世。

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菩萨入于中道,你们看不出来。你们说在打坐或是梦中看到菩萨,你哪里看到菩萨?我学佛一辈子,没有看到过菩萨,我说的是老实话。但是我学佛一辈子,到处看到都是菩萨。菩萨就在人间,很多。菩萨非凡夫行,但是他同凡夫一样,你自己不到那个境界你是看不出来的。他也不标榜自己是个圣贤。悟了同未悟,得道同未得道,你看不出来,这是中道。既不做一个平常人,也不做一个非常人,如果被你看出来是非常人,这菩萨就成了萨菩。

现在中外都在捧寒山、拾得,如果现场他二人站在你们当中,诸位菩萨还理他们,我就服了你。他两人挂着绿鼻涕,牙齿疏落,头发散乱,不晓得有多脏,衣服也破烂,你不躲他们才怪呢!可是这类人物不多,我们当年都接触过,你跟他接触了,就会觉得他非常干净。我本身有爱干净的毛病,可是在他们面前就只好跟他们玩了,我还有个贪图心理,小说神仙传看多了,他们的鼻涕说不定是仙丹,吃下去长生不老,就大胆忍住,要我吃什么就吃吧!你不要看庙里塑的菩萨那么庄严,身上又挂了那么多宝饰,但是真菩萨不是那么好看的,你拜不拜?恐怕捱到你旁边站,你还嫌他又脏又臭。我当年跟个叫花子跟了他一个月,因为我认为他是有道的,他坐在大便堆里讨饭,最后虽然没有办法追出来,到现在我还认为他应该是有道的。当时他要到饭就分我一点,我双手接过来吃下去,不过我还没因此而得道。朋友都劝我把这些回忆写下来,这些故事讲给你们听,就是说真正有道之士非凡夫行,你细细观察,他同一般人不一样的。但是也照样的吃饭,照样的上厕所,照样的生病,非圣贤行。

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不垢不净,一切凡夫的垢行都沾染,也都不沾染。不特别标榜学佛的样子,非净行,但是他处处净行。

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虽然超过了魔的境界,但是还实现降伏众魔。病就是魔,被细菌感染了,细菌就是魔障。为什么会受传染?受传染就是被魔障障住了,就生病了。菩萨道是超过了一切魔行,对魔避免和厌恶,是修行阶段的小乘境界,真正能够成魔的人,才能够成佛,佛跟魔是一体的。善念和恶念是一体的两面,好像手心和手背,阴暗与光明。真正得道的人,超过了阴暗与光明,不受阴阳所拘束,也不受魔佛所拘束。生老病死是魔,烦恼是魔,心中结使如贪嗔痴慢疑,都是魔。大菩萨看魔外道与佛道没有分别,但这不是凡夫能做到的。

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这文字里问题来了,所以讲佛经要留意。菩萨求一切智慧,怎么叫「无非时求」?难道要以时求?不是时候不能求?「无非时求」是没有任何时间限制的,也就是随时随地要求智慧。

戒律有讲到「非时食」,早晨吃饭是天人食,中午是人佛吃饭,晚上是鬼道吃饭。照戒律,人是过午不食,过午吃饭就是「非时食」。为什么?用科学的理由才能解释这个道理。佛经的解释「非时食」是方便,因为要配合当时人们的知识智能。我们这里吃早饭,美国那里在吃晚饭。哪一边是早上,哪一边是晚上,这是根据地球上的位置,是向太阳还是背太阳而定,是由地球自转而来的,但以整个地球来讲,是没有绝对的早上和夜里。再者,各地人生活习惯不同,有的国家人注重早餐,有的注重中餐,有的注重晚餐。即使在中国内地各处也有差异,有些地方的人一天吃六餐,三餐之间加两顿点心,夜里再吃宵夜;有些地方的人一天吃一顿,吃两餐被认为浪费。这样说来,哪个才是「非时食」?当然,黑夜里是许多昆虫和野兽活动进食的时间,比白天活动的生物多太多了,夜里是他们的世界,这就是业力不同,感受不同。

总之,关于「时食」,「非时食」的研究,是很有问题的。中午是以太阳当顶为准,但是台湾的中午和西藏的中午差几个钟头,台湾的出家人中午吃饭,西藏还在早餐呢!现在佛法在科学时代要留意科学,否则有些宗教的东西,你自己都解释不通就不通下去了。有修养又有知识的人听你这样讲,站起来就走了,也不会批评你,因为谈都没办法跟你谈。

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这是说菩萨求智慧求学问,随时随地都在求,没有松懈的,精进不懈。大家不要读错了这一句话。

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菩萨道的人已经证到了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本来无生,但是他不住在无生,不住在空的境界里。空和无生有差别的,我是方便讲法。他虽不住在不生,但还是住在生生不已中。「不入正位」的正位就是无生法忍,如果住到无生法忍,他就不起用,也不来慈悲布施,接近于声闻道了。

维摩居士告诉文殊菩萨,一切菩萨在病中要如此调伏自心,这个病是大病,世人都是在病中。佛经说一切众生皆在作梦,生命就在作梦,所以叫作大梦,这个也是大病。

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行菩萨道的人,观十二因缘都了解了,而入诸邪见,也就是一切魔外道法也都会。

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摄是包含、包容,菩萨是慈悲的,爱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但自己不会被爱这个观念所困住,不落入贪爱心理,随时在解脱中。

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菩萨与声闻缘觉一样,也会乐于远离。《金刚经》中的须菩提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他谈空第一,是阿兰若行者,就是修出离道,有出离心,厌恶三界。小乘罗汉的肉体寿命到了就走了,念也空了。我非常欣赏大阿罗汉要入涅槃的四句话:「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但菩萨虽然乐于远离,不会依身心尽。

在本经前面的弟子品中,讲到佛要弟子们去问病的时候,第一位是舍利子,维摩居士和他讨论过宴坐,也是我们学佛的人一个重点观念。

今天在座很多人求真修实证,不论大家学打坐、学定、学参禅、学密,不能得定不能证得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不能远离身心的作用。随便学哪一个法门,身体的感觉去不掉,也就是身体的障碍去不掉,妄念思想不能清净,不是不能停止,停止了就成了断见。因为身心都不能远离,所以连最基本的法门都不能证得。远离身心是初步的佛法。所谓性空,以成唯识的道理,第六意识的念空,才能证得。以菩提道的次第来讲,这个时候是证入空性的入门。

所以,本经开头,佛叫舍利弗去问疾,舍利弗不敢去,就是为了宴坐这个身心的问题,受了维摩居士的呵斥,挨了骂。什么叫宴坐?我们所有修定的法门,不论大乘、小乘、不净观、白骨观等等,打坐通称为宴坐。真正的宴坐,如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提到,「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于三界,于三界中,不得身心,是为宴坐」,与《维摩诘经》的道理一样,是大乘佛法。我们要反省了,不照古代研究经教的方法,而从实际的研究方法讨论,我们不能证得空性的原因,是因为一切都有所依,厌离心生起还是个普通心理,要修证功夫真做到了不依身,不依心,连那个不依空的境界都还要放下,这才够得上说是在打坐,才真正是学佛的入门,才是基本的成就。

经文这一句「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这是说声闻道要远离身心,但是这还是偏空了,并非究竟,究竟是要能不依身心尽。你要远离到哪里去啊?就算你有定,能像一般人讲的打坐出神了,神识离开肉体,这样的远离非究竟道,即使做到出阳神,还不是佛道。阳神是道家名称,佛道两家许多人修行都有了这个功夫,很多同学和外面的人都问过我,问得太多了我也懒得答。

现在有的青年搞灵魂这一套,走上出神这条路,打坐起来自己觉得离开身体了,这种是出阴神,但还不是真的。真的出阴神要肉身气脉通了,气脉通了的确可以健康无病,也可以不需要饮食,入定时心是可以离开身体的,《楞严经》形容这境界如飞鸟出笼,很舒服,很轻灵,我们现在觉得痛苦是因为身体的障碍。功夫做到这样,他可以在我们这儿大家头顶上转一转,乃至坐在我们身上,我们也没有感觉,可是他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也能摸到我们,是真实的,不是像作梦。如果你们打坐时昏昏迷迷像作梦,看到了什么,以为就是出神,那可严重了,那是精神分裂,不要搞错了。

什么是阳神呢?色身整个转化,气脉通了。这又要讲到四大本性,什么是四大本性?地水火风。譬如我们听呼吸,依风大起修,修到最后是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最后是空的,没有方所,没有固定的位置,它体性自空。火大起来是「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徧法界,宁有方所」,这是《楞严经》的原文,无所不在,像电一样,虚空中有电,但我们手中不会触电,可是一摩擦就发电了,就是这道理。依四大本性身体通了,心物合一了,然后此身可以不坏,那么他在那头打坐,还可以另出一个身体来听课,两个身体同时可以讲话,乃至三个四个都可以分身出去,那是阳神。几时可以修到呢?慢慢来吧!修道想即身成就,要多方面的法门,显教密法一概融会,真正把身心投进去求证才行。

我常说,佛法讲理论是一回事,但修证是科学的法门,必须实证的。昨天有位同学问我,他修持已有二三十年了,他现在常常到达没有念,自己的呼吸也停了,就感到害怕。我说他中了彩券特奖,可惜又都丢掉了。念空了的话,呼吸自然停了。呼吸往来是生灭法,四大往来都是生灭,气住脉停才是定的境界,那个时候为什么还求个气呢?他说根据教理不是要心息相依吗?我告诉他,那是初步入门的,既然到达了,此身一丢就定住了嘛!还亏他搞了几十年。这所以告诉我们,为什么学佛要把教理研究清楚,否则往往走入歧路。

你乐于远离身心,纵然修得很高,超过了阳神的境界,还是小乘之果,没有证得菩提大道。那所谓大乘法何在呢?注意是要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并没有抛弃这个肉体,这个色身,也没有抛弃这个起用的心,非断非常。

现在很多人喜欢玩所谓天眼通,你注意他是否闭着眼睛用劲「看」东西时脸红红的,小心得高血压。真正天眼通都不用打坐,一边讲话一边看得清清楚楚,不是定起来才看得见,没有这回事。父母所生的肉眼能观十方界,是自然的,不须要离开这个肉体。像《心经》上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就是大乘佛法。「尽」是梵文翻译过来的写法,如果用传统中文写法,这里「尽」字也可以放在上面,就成了:不尽身心而乐于远离。鸠摩罗什法师,是佛教文学的泰斗,用南北朝的文笔翻译,美极了,把中国文学和印度文学合而为一了。你们因为中文的基础没有,所以佛经看不懂。佛经都是白话,没有一句文言,是当时的白话,即使后世读来,也不应该有困难。

维摩居士说,要这样才是大乘菩萨修持的道理,他每一个要点都提出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破解我们修持佛法的观念。凡夫把这幻相的身心当成真实,声闻道知道这个不真实,所以由戒定慧入门来修持,以远离这个幻象的生存为道果。大乘道再进一步,说远离这身心还不是道果,真正道果不须要远离,就是这个身心就可以证入菩提,所谓不二法门,这就是菩萨行。

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然还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中转,但是不坏法性。他是跳出了三界,是跳到第四界吗?没有第四界。教下讲「界外」,不是讲第四界,不在三界中,即在三界中,是名界外,是圣贤境界,佛菩萨境界。

初学佛的人都希望跳出三界,尤其根据小乘经典,必须要跳出三界,不跳出三界还修持个什么?跳出三界要怎么跳?九次第定把修持的方法讲得清清楚楚,各种禅定乃至各种宗派,譬如天台宗、俱舍宗、成实宗,应该如何断惑证真跳出三界,都讲得清清楚楚。不只是打坐功夫到了就行的,若是起心动念,贪嗔痴慢等等烦恼、无明的习气没有转变,仍然是跳不出来的。

功夫到了像四禅八定那个境界,并不太困难,一般凡夫练气功的都做得到。修行的真困难是,习气心念见思惑难断,断一层见思惑习气烦恼,配合修定的功夫,就是跳出三界的次序,我们也讨论很多了。我经常问大家,跳出三界外要去哪界?佛说过有第四界吗?我们可以说是有个圣贤境界,是假设的,得到所谓界外之界的圣贤境界,他在哪里呢?还是不离三界,可又不住三界。因此无以名之,是假设的界外之界,所以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真悟道了,诸佛菩萨都是再来人,还是在三界中度一切众生,又不坏法性,等于没有来过,所谓妙湛总持不动尊,来而不来,去而不去,这才是菩萨行。

透过经文我们了解到,菩萨就在人间,只是你不认识罢了。我最近和几个朋友闲谈,回想起很多我的朋友,其实都是菩萨,他们的行为,盖棺论定,真是菩萨。乃至这边有位沈居士,平常一来我就训他,去年来跟我拜年时,说他自己的身体坏透了,都是病。我就讲他,他说:老师你不用替我担心,不要紧的。下楼他和别人讲,老师替我在担心,我往生西方是有把握的。结果死后烧出了舍利子,他的朋友来告诉我,他讲有把握不假,兑现了。我讲,他本来就是再来人,我平常训他骂他是别有道理,你不懂的。这些圣贤再来的,都在人间。再严重地讲,诸佛菩萨在哪里?《楞伽经》告诉你:「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自性本来涅槃,到哪里证个涅槃?十方三世诸佛一切菩萨,都可以说是再来人,你不知道而已。再来都是在三千大千世界中转来转去,以大慈悲度众生。

这更是我们居士要效法的,在家的不要说跳出三界,连欲界的最低层都没有跳出来。但是真学菩萨道你就要严格地做到:虽住世间而真能舍掉。舍掉不是要你去出家,尤其好多六七十岁的老年朋友,怎么还那么舍不掉?这些世俗的事务都可以摆开了,你心要能摆脱得了,做了一辈子,到晚年应该都看透了,摆脱不了还算什么学大乘菩萨道?

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是菩萨行。」虽然在空的境界中,但是处处行有,每一个细行都做,善是要累积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是《易经系辞》的话。所以叫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不管小乘大乘,都崇尚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一切修行人不论在家出家,起心动念要念念归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代表在家的居士讲,就不算是修行人。看人的行为,就要在起心动念为人处世之间去看,能空掉的,什么事情算了就算了,想都不用再想的,这个起码要能做到啊!这虽然不是性空境界,却是行空的行门,提得起放得下,放掉了就放掉了。前天一个朋友说:「我辛辛苦苦一百万就这么没有了。」我说:「你贪嘛!」他否认,说只是想放点利息吃饭。我说:「这不是贪是什么?就一点也是贪!要贪就有果报的。原来那一百万本来也没有的,有什么稀奇!」一个学佛的人还这么放不掉,起码要行于空,本来一切皆空。

可是有一点,你最后证到了真空,偏空之果的小乘罗汉声闻有个大毛病,不肯动,不肯修功德,不敢起行。因为真到了空是很乐很舒服的,这种乐境恐怕你们青年同学没办法了解。但有一种同空差不多的,有点空的影子,你们想不想学?想。就是睡大觉,当然这不是真空,可是真舒服,懒得起床。其实睡觉还不是空,只算是空的第二重影子,还不是第二重反映,人睡下去都不想起来,何况真证到了空。所以贪着于定,贪着于空,是犯菩萨戒律的,因为菩萨道是起行,可以说是入世,入什么世?就是「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一切菩萨证到了空,第一,不会被空耽误,不会贪着于空的境界,性空要起用,真空要起妙有。第二,更不会偏向于空,落在顽空之中拨无因果。

所以菩萨「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注意这个「殖」是繁殖的殖,这个殖包括了很多东西,譬如培养细菌、养鱼、养牛、养羊,生出更多来,是殖。怎么殖呢?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小善不要放弃,言行上的小善都要修持好。

真正行菩萨道的人要念念归空,还能做到步步行有。要善护念,起心动念遍行功德,不是万事不管,反而更管事,为什么?要入世,「殖众德本」。

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在座的各位,佛学都研究很深,经典也看了不少,看到这一句要想到《金刚经》所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同时,也要参考达摩祖师另外一个法本所传的,达摩四行观(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换句话说,一切好事做了就做了,心里留都不留,若想我今天做了件好事帮了人了,那早就着相了,不是无相行。所以虽行无相,而不被无相所埋没,虽度一切众生,而不着相,是菩萨行。

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无作」在有些经典翻成「无愿」,这两个不同文字的翻译,在佛法的意义上都对,因为愿力必定是心理的起行,用现代名词是心理行为。「虽行无作」是一切皆空,过去不留,作了等于不作。这个话使我们想起永明寿禅引用古人的四句话:

修习空花万行 安坐水月道场
降伏镜像天魔 证成梦中佛果

他悟后起修,一天做一百零八件佛事,他忙得很。与黄教宗喀巴大师一样,前面讲过,他为了弘法分秒都不空闲。你们年轻同学不要学我,一定要做到宗喀巴大师这样。他两个人都是菩萨行,明知空、无作、无相,还是发大愿,生生世世再来。再来是很苦的,要投胎,长大,刚刚讲经说法不到几年就报销了,然后还要再来,真麻烦。可是菩萨不怕这麻烦,所以才能「虽行无作,而现受身」,这才是菩萨行。

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这个话更难翻译了,怎么无起呢?起心动念是凡夫法,甚至可以借用禅宗大珠和尚的话,前面已经说过,「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好不好呢?你们有人走这个路线,打坐坐到一个念头不起,「不起心动念是阴魔」。第三句话,「或起不起是烦恼魔」,等于非想非非想境界。除了这三个路线,你看如何不是魔障。换句话来讲,我们现在说起心动念是凡夫法;不起心动念是天人境界或声闻法,偏空的;菩萨道呢?提起即用,放下便休,起与不起,了无窒碍。「虽行无起」,不起心动念而起用,「起一切善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前两天我考过你们沩山禅师的四句警语,我要你们千万注意,必须背得,「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这就是菩萨道。放下的时候不着一尘,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譬如要上座了,我就要入休息定,放下万缘,不着一尘。要起而行,要用了,是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一点小善都要注意。这个道理懂了,就明白维摩居士说的「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虽行六波罗蜜,而徧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这一句话中的两个心字之间要顿一下,不要连起来读成了「心心数法」。上面的心代表本体之心,下面的「心数」是指心理作用状态,也就是心所。现在问题又来了,你做到了六波罗蜜当然是菩萨道,但是此地经文却说,你纵然做到了六波罗蜜还不是菩萨的全道,因为六波罗蜜还是偏向了出世法,是升华的向形而上走,是为了证得实相般若的一个次序。也可以用禅宗话讲,六波罗蜜做到了只能入佛,还不能入魔,还不全。

所以大乘境界要十波罗蜜,要多加了方便、愿、力、智四波罗蜜才差不多。这里告诉我们一个全的不二法门:修六波罗蜜是只向上修,是出世法,还要向下,要懂入世法才全,才是菩萨道。佛十名号之一是「正徧知」,注意是双人旁的徧。佛既然是正徧知,他不但懂出世法,也懂入世法,不过我们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是表相,走的是出世的路子,实行给你们看。成佛的人是全的,不但懂出世法,当然也懂入世法,而且不但懂佛法,当然也懂魔法。菩萨能徧知众生心、心数法,对凡夫众生,乃至其它动物的心理状况都懂,不只是懂人类而已。

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你们很多同学都想学神通,还有很多人写信来问。学佛修道想得神通,都是做生意心理。问你为什么学打坐,都是想健康长寿,不是吗?然后想神通,最好的会讲是想大彻大悟,那你去大彻大悟嘛!为什么来找我呢?还不是当投资生意,以功利心来的,对不对?你说那不来找老师要怎么办,你找你自己啊!菩提在你那儿,不在我这儿。我讲的都是真话,你不懂有什么办法。

这两天有位在花莲的年轻居士,一封一封的限时信寄来,信写得真好,好像真的大彻大悟了,显教密教都学过了,恭维我一番就要我给他印证。我回信说,你老兄的信写得真好,当今世上没有大善知识,你找我就错了,我什么都不会,对不起了。他今天回信说,好极了,你自称什么都不会,给我启发很大,我觉得前面给你写的信都是过错,有一天如果我什么都不会,那就不用来看你了,我在这儿向你顶礼了。嘿!他虽然狂妄,这也了不起,我就把这信用红笔一圈,不用答复了,就算了。

你们青年人都想学神通,现在维摩居士传给你,什么时候才修得成神通?要漏尽,什么叫漏尽?就是《俱舍论》告诉你的,贪、嗔、痴、慢、疑五个根本烦恼,加上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五见,达到此心绝对没有这些习气了,就叫作漏尽。不是你们年轻人以为不遗精不漏丹是漏尽,这只是最基本的而已,是道家的说法,是对付这个身体用的。能三年不遗精不漏丹,烧出来能有舍利子一点不稀奇,那是色身上的事。其实正确的应该叫坚固子,不能叫舍利子,除了佛以外,不可以叫舍利子。这种不漏没有什么稀奇,如果你梦境中仍然有念就还是漏。维摩居士露消息给你,要漏尽了才真得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漏尽六通。但是就算是六通具足,还只是小乘之果,菩萨道就严重了,要「不尽漏」而得六通。请问诸位要怎么得?去参。

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为了节省时间,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名相就不详细讲了,不懂的可以请教这里出家的同学。根据小乘理论,修成四无量心是修得梵行。梵是什么意思?毕竟清净谓之梵,修持到相当程度才能到梵天。梵天是什么天?我告诉诸位,根据佛法,是青天,是蓝色,是密宗画的药师佛那个青色,像碧海一样。我干脆把密宗的秘密都告诉你们,气脉真通了的人,自己身体的内部,一天到晚都在梵天的青天中,同药师佛那个身体一样的。那就是中脉通了,中脉无脉,不是有形的血管。到了这个境界当然祛病延年。当然不是人变成了蓝色的,你看了怕都怕死了,还可能有肝病。那境界是万里青天,一点云都没有,那当然无念。

所以修四无量心应该处处清净心,是梵天的行为在做事,但是没有贪于梵天境界而不来。我经常告诉诸位同学,真得了道一定更谦虚,不会像我这样狂妄自大,不会的。我这样没有道的人才会经常吹吹牛、骂骂人。如果摆出一副大师样子,要人礼拜才传个道,那也可以免了,他得的道也有限的。菩萨道是不会自命高的。

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我学佛,是以科学来求证!一定要证到空,不证到空我不一定信的,我可以承认这一套理论是对的,但是讲事实我非自已经验到不可。所以讲四禅八定你就要修到,但是你要注意,你禅定修到了,不一定能解脱,你可能又会被禅定境界所困,能不为所困,才得了解脱道。得了解脱道又不一定是得了三昧,三昧很难翻的,不是你家的三妹四妹。三昧是译音,勉强用中文翻是境界,但还是不能完全表达,只是理论性的意思,就是你身心的感受,不是凡夫境界,是瑜伽境界。《瑜伽师地论》有十七地,都是诸佛菩萨的境界,因此定、三昧的境界,不只一个,诸佛菩萨有无量三昧。譬如你打坐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这是念佛三昧之一,到了念而不念,不念而念,也是念佛三昧之一。念到大势至菩萨的法门,净念相继,也是念佛三昧之一。打坐坐到了空,也是三昧。不空,观明点定住了不想下座,也是三昧。入了光明定不想下座,也是光明定三昧之一。

所以得了四禅八定不一定得解脱,得了解脱不一定入三昧,要注意,禅定、解脱、三昧,三个范围不同。真修佛法的人都要会,都要证得,大菩萨们都到达的,所以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不被禅定境界困住。禅定境界是非常迷人的,四禅八定都是乐,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乐得不得了,你不贪吗?即使不得定,你打坐时心情轻松,那一座坐得好,有谁要你下座做点事,你不晓得会多烦呢!还会骂人是魔啊,有魔障。有人吹牛说不贪,你到了那境界再说,如果你「不幸」得了四禅八定,可不要贪着啊!


5.11 三十七道品与菩萨行

接下来是三十七菩提道品的境界。三十七菩提道品的重点统统在四念处上。四念处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我们常把它当作是佛学的理论看过去了,都觉得自己懂了,实际上,四念处包括了一切佛法大小乘修持的基本。首先我们拿现代学术方法来讨论四念处,第一是念的问题。念是什么?大家都晓得,一切凡夫的思想,起心动念就叫作念,普通名称是念头,人的思想、感觉等等谓之念。佛学的观念就叫它妄念,所谓妄是因为这些思想感情虚妄不实,靠不住的,它漂浮不定,变化无常。念是代表了我们内心的感觉、思想、感情等等。

修行的法门,是把这个念转化过来。如修念佛法门,你如何去念佛?念佛就是把这感觉执着的作用转化成念佛。讲到念佛,我们知道佛法修持法门,归纳起来有十念,念佛、法、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增一阿含经》有个偈颂:「佛法圣众念,戒施及天念,休息安般念、身死念在后。」所有小乘的禅观法门,都没有超过这十念的,修持起来应该先念死,真正修行人应该随时觉得自己已经死了。譬如打坐,一上座要万缘放下,不放下,此心不死,所以就看作此身已死,万缘也就放下了。所以念死应该是第一,也是基本的,但是它在十念法中排最后,因为世俗观念认为念死不好,所以不排在念佛法僧等等之前,而万缘放下就是念休息。

我们一般修行的,只晓得念佛,但是真正念佛法门搞清楚没有就难说了,讲不好听的,恐怕搞清楚的还不多,几乎没有什么人可以念到小本《弥陀经》讲的一心不乱境地。至于能做到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境地的,那更少了。一般念「南无阿弥陀佛」可不是净念相继,这一句有好几念了,「南」是一念,「无」是一念,「阿弥陀佛」是四念,一字一念。真正的念佛法门是很难的。如果要谈观行的止观念佛法门,诸位就要先留意《佛说观佛三昧海经》,然后学佛的一切行。此外如密宗的观想佛像,也都是念佛法门。

讲到念法,那就更多了,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佛法,归纳起来如何念法呢?譬如念般若性空缘起中道观,理就是法,禅宗讲参也就是念法。

至于念僧,譬如崇拜传法的上师,藏密修法的人要先念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四皈依。为什么比显数多一个皈依?其实皈依上师也就是皈依僧,它为什么分开呢?因为佛法讲师道尊严,我们能有佛法,都是因为有本师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后代的僧众,就代表是佛的弟子,代代相传。这个问题只能大概这么说了,否则一讲开了可以写几十万字的书。

念戒同念佛、法、僧是一个东西,戒体一念不生,净念相继,戒到了,定也到了,慧也到了。大乘菩萨戒中有菩提心戒,证到菩提,心戒就可以完成了。念施是念一切放下,什么都舍掉了。念天作什么?我们要明白,能够不轮回转生入地狱、饿鬼、畜生下三道,而进入人道已经很难了,要进入天道真是谈何容易。不要以为你在学佛,就看不起天道了,我是连看到个土地公像都要合掌的,他至少是人中善人,鬼中善鬼,这就值得尊敬了。能升到色界天甚至无色界天,你没有戒定慧的修持、没有十善业道的修持,没有那么容易的。

念安般是念出入息,像天台或密宗的法门,以呼吸入手。呼吸的梵文是安那般那,有时汉文翻成「安般守意」,安般是安那般那的简称,守意是心念与出入息配合为一,不分离,是定境。真修到安般守意,初念住了,已经了不起了。

四念处的念身,宗教界对这个修持法门争论很厉害,彼此像冤家一样。看到道家练身体的,守窍的,就骂是外道、魔道。但是密宗也有在身体上练的,所以显教就说密教是魔道,密教又看不起显教。实际上佛法有念身的法门,道家许多东西是从佛家偷来的,可是人家加上修持的经验,就成了另一法门了,密宗也一样。道家和密宗的法门可以归纳成四个字:「内照形躯」。如果我们把「内」字换成「观」字,就会接受它是佛家东西了,实际上是一样的。佛法里的白骨观、不净观等等,就是内照形躯。

念身不净是学佛的基本,可是我们反问,不净观真观得起来没有?这是学佛的第一步,打坐时做不净观,自己内照形躯,眼睛开也好,闭也好,一定了,反照身体五脏六腑,看得清清楚楚,观清楚了再丢开。我们这里有些同学观起来了吓一跳,原来自己的内脏如此之脏,自己都觉得恶心,这不是虚幻作梦,硬是看得很清楚。到这个时候,你去看经典的不净观记载,才知道佛说的话半点都没有错。白骨观如果观成了,每一个细节看得比X光还要清楚。我上次生病,有医生朋友很关心我,带了好多仪器来帮我量血压、作心电图,结果正常,别的地方也都正常,他就想要我去照X光,我只好告诉他,我没事的,不用了,告诉你吧,我如果连自己的身体内部还看不清楚,要靠什么X光,那我岂不几十年白玩了吗?又有一个朋友,要介绍一位八十岁的老中医来给我把把脉,我也婉拒了,人家年纪大了,不要劳动他了。此外,这个身体用了这么多年了,自己觉得没什么毛病还很高兴,万一他看出什么大毛病来,心理一定受影响。这是笑话,道理是念身观照到自己是清清楚楚的。如果自身内部的血脉气机循环都看不清楚,最基本的不净观、白骨观观不起来,那么修持四念处的第一步念身,就有问题。如果这一步都有问题,以后一路的渐修要怎么修?

念身不净,从不净观、白骨观开始,千经万论都跳不出这个范围。如果说你本事很大,不走这个路子,走的是禅宗,一悟就是,不要谈不净观、白骨观,念头一动自然就呈现出来了,那才叫悟。同样地,修密宗的观想,他所有的画像,单身的或是双身的,旁边都有骷髅,再不然手中拿着、身上挂着人骨,或是脚下踩着死人骨头,这表示如果基础白骨观不成就,你所有密法都不用修了。这是密宗的大秘密,我今天为大家揭穿,不然你们看不清楚,或者看了害怕。这是念身的重要。

再来是念受,观受是苦。讲教理看佛经往往就看过去了,可是都没看懂。受就是感觉,你觉得气脉动了、吃饱了胃胀、身体舒服与否、打坐腿发麻、坐着昏沈,这些都是感觉,你能离得开这感受吗?这是基本修持啊!观受是苦,一切苦乐都是苦,你不能够离开,那打坐的功夫再好,还是在受阴境界中。不要以为任督二脉通了,头顶发跳了,请问你没有感觉到头顶,怎么晓得那儿在发跳?既然明白是在受阴境界中打转,观受是苦,还不赶快舍掉!这念还是在受阴境界中,没有跳开来。

观心是观心里的妄念。观法,心里的思想、意识状态、各种思想法则,一切都是无常,念念皆空,前念已过,后念不起,当下即空,是不是做得到?如果做不到,那这四念处一点基础都没有,下面的其它三十七菩提道品都免谈了。

证到果位还是小乘法,还没有证得菩提。《维摩诘经》始终在不二法门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什么是不二?小大不二,小乘、大乘一样的,就是一个菩提道;世俗法与出世法不二,所谓真俗不二。

虽行四念处,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这话怎么说?从小乘来讲,做到四念处是证到空了,不受后有,这个世界不来了。感受的痛苦他没有了,得了涅槃之乐,心念不起作用,住在空这一边,四念处成就,证了果位,离了身受心法。但是菩萨道是要「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已证得涅槃还能够跳出来,也可以说,他既跳出来也没有跳出来。这里把三十七菩提道品拆开来讲,讲的是一个真俗不二。不要自称是大乘道而不讲小乘,你如果小乘都做不到,罔言大乘!小是大的基础。大乘的修法,一定要先做到小乘的四念处,但是不是永断身心,不是永求寂灭,出世入世不二,才是菩萨行。

下面三十七菩提道品就念过去不细讲了,要点都一样。

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四正勤:未生善今生,已生善今增长,未生恶今不生,已生恶今断。

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这里特别挑出来讲,你们喜欢神通的要注意。四如意足是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慧如意足。足是满足,是如意的满足,爱如何就如何,等于是孔子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他到七十岁才敢这么说。你修佛法,算不准很年轻就得了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的欲,不是世间一切欲,你修行要求法、求定、求慧,这就是欲,不过这是正欲,是善欲,是好的。在座的各位都想悟道,搞了半天有几个悟了?没有悟,这个欲望,这个希望就没有达到。而悟了道,能真正大彻大悟,一切自在的有几个人啊?达到了才是欲如意足。

念如意足呢?你念佛做到了一心不乱吗?如一日如二日就不说了,能如一分钟、如一小时、如数小时一心不乱吗?念不能一心不乱,意识想不乱,但是做不到,就是念不得如意。所以四如意足谈何容易!如果能念到一心不乱,做到像赵州禅师那样,二六时中(就是昼夜二十四小时,白天、夜里各六个时辰)老僧除二餐粥饭之外,无杂用心处。他能做到这个境界,八十岁还到处参访,人家问他为什么还要参访,他答说因为未能打成一片。他谦虚啊!还说没有达到如意足。我常说笑话,赵州和尚这个话真了不起,但是如果碰上他老和尚,还要打他一棒,为什么?不用功!他还会被两餐饭牵走就不对,要吃饭不知道食处才打成一片。这虽是笑话,也是真的,要如此用功才能算精进如意足。慧如意足更难了,你听经听过了能记得吗?上星期讲的,这礼拜就忘了,慧也不能如意,所以学什么都不成。

这是大概解释了四如意足,我是不照教理解释,为了让你们很容易了解。《维摩诘经》并没有说得了四如意足,就得六神通自在,不要乱加解释啊!因为得到了四如意足,心念才可以得自在神通,得的是这个神通,不是六通五通的。那何以叫作神通呢?你加两个字:「神而通之」就懂了,现在大家拜一切的神祇,不论是菩萨、关公、土地、妈祖,都叫作拜神明,神明就是神而明之。后世把虚字省略掉了就成了神明,也就是神而通之的神通。得了四如意足,而不走出离的小乘路线,因为神通自在,所以入世无碍,这就是大乘菩萨行。

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这些句子的重点是「虽行」,是说虽然修行小乘的法门,可是不妨碍走大乘路线。以上是三十七菩提道品,我们不细讲,自己去研究。


5.12 止观到涅槃的菩萨行

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问题来了,这是现在国内外都流行的,如何求定。不管是内道或外道(内道是佛法的内明之道,心外求法的叫外道,不要把外道看成党派),乃至求健康长寿的,都想打坐得定,但往往不是光修止就是光修观。止观双运合起来修,才是佛法正路。止观是个名称,例如上面讲的十念法门都是止观,密宗修的也都是止观,禅宗的参禅也还是止观,参话头止在一念上,就是止,话头提起来参究就是观,没有一法能离开止观的。所谓修定、白骨观、安般法门等等,都是止观。

不过我们这些众生们,修了半天,不要说得观了,能真得止的都很难。得止就是得定,举个例子,盘起腿来七天七夜不起来,管你有没有悟道,有得止的功夫,就算不得止也硬熬,熬得住也熬止了,做得到吗?所以大家不要骄狂了,说自己学这个门学那个门的,你能得止吗?以密宗来讲,我走遍康藏,密宗的喇嘛们当中,得止的不多,能止观双运就更难有了。

再拿天台宗标榜的六妙门来讲,由数息到随息,由止起观,由还到净,这六个步骤有几个人做到了?大家充其量坐起来自认为这一座坐得不错,啊!数息数了三千多了。你数了一万多也不过加上利息而已,呼吸是生灭,以生灭心计数字,我问你要数到哪里去?数到得止就不用数了,赶快随息。随到气住脉停,就要赶快起观。一念之间很快就观起来了嘛!你尽在那儿数,做什么?是学会计,还是算利息?然后尽在那儿搞呼吸,真可怜啊!六妙门确实是妙门,依此修行必有成就的。这天台显教就是密教,可惜大家不珍惜,要另外去求个密法。佛法没有秘密的,这六妙法门就明明白白告诉你了,这个你不求,反而希望花钱求密法;我收你一千万然后传你个秘密好了,什么秘密?就是修止观嘛!

但是止观修成了还只是个助道,不算得道,纵然四禅八定成就了,还只是助道品罢了。佛在《楞严经》说,「现前纵得九次第定,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里我插进来说,宋徽宗时代,四川嘉州龙渊寺内有一棵大树被吹倒了,树根中间有一空处,有个和尚在里面打坐。众人惊讶不已,有人敲引磬引和尚出定,他自称法号慧持,出定后问众人:他哥哥慧远法师何在?原来他是晋朝时在这里入定,几百年后到了宋朝,才因大树被风雷吹倒而出定。纵然能入定几百年,仍然不是内明之道,只是意识境界。

所以止观法门还是助道之法,这是站在大乘菩提道立场看小乘法门,只得了有余依涅槃,尚非般若解脱。纵然修得了止观助道之法,但不落于空的一边,才是菩萨道。若你耽着禅定,不肯起行愿,是犯大乘菩萨戒的。不过你不要拿这个话来当借口,叫你上禅堂打坐,就说不愿犯菩萨戒。

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这里说已经修行到了不生不灭的境界,照理讲应该是好得不得了,前念已灭,后念不生,当体即空,明知诸法不来也不去,就解脱了。修解脱道之人常常懒得修行了,那样的话,功德福德就不会圆满,因此色身也不成就。要功德福德圆满了,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才相好庄严,此其一。我们再说个笑话,常有些太太们穿戴得珠光宝气,问我这样是不是不对。我说你看大殿上的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身上挂得比你多得多了。菩萨道就是这样,虽行诸法不生不灭,一切解脱,可以走寒山、拾得的路线,穿粪扫衣,但是为了弘扬菩萨道,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所以口红尽管涂,珠宝随便戴。在小乘戒律中,戏鬘歌舞是犯戒的,大乘菩萨戒则准许,只要是以此兴功德,以此利众生,就不犯戒,也是大小乘精神不同之故。

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大乘菩萨虽然现声闻身,证罗汉果,或现缘觉身,证辟支佛果,很有威仪,但不像大乘佛法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大乘何以有如此成就呢?除了智能,第一要行愿,不修福德不能得相好庄严之身,所以千万懒不得啊!光是偏向修道的话,连一半都成就不到,这又是一个题目。

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刚才讲的六妙门也是六个秩序、六个层次,一数息、二随息、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唯心净土现前,也是净。修净土宗的净念相继与一心不乱,严格说来是两回事,勉强讲也可说一样。为什么再提出这个呢?诸法究竟净相达到了,八万四千法门中我们提了两法,六妙法门最后是净。第二个,念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我为什么这样提?净土不只是阿弥陀佛有,譬如东方药师佛有琉璃净土法门,十方三世诸佛都有自己的净土法门,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也有净土的一面,这要研究《观佛三昧海经》就知道了,到了《维摩诘经》后面也知道了。

我们学佛的实在很势利,佛给我们介绍了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你只要念他一声就得好处,劝我们赶快念啊!这是我们导师教的,结果我们拚命去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没人先念一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谢谢他的介绍。用世法看,我觉得好势利啊!所以我宁可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其实呢,佛佛道同,没有差别的,都有他净相的一面。

真达到净相是究竟吗?非也。这与认为空就是佛法究竟,一样是错的,偏了,不够圆满。所以净相可以入佛而不能入魔,可以出世而不敢入世。所以「虽随诸法究竟净相」,不落在净的一面,同观世音菩萨一样,「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救世救人,应以何身得救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应以下等身得救度者,即现下等身而为说法,因为不净也不垢。此所谓真正直指人心,不二法门在此。

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观行成就,乃至入定,亲证一切佛的国土永寂如空,以为是究竟,其实还是小乘境界。有一个寂灭,有一个空,就已经不空了,不清净了。寂灭和空也要舍掉,「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才是菩萨行。这是告诉我们不垢不净的道理。

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最后讲到了佛道究竟,真正学大乘佛法之人,虽然证得佛道,虽然自利成就,也能转法轮利他,也可以随时入涅槃,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但是真正大乘佛道,只两句话:「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是智悲双运之法。智是般若成就,代表法身证得,解脱了,般若、法身、解脱,三样都圆满了,因此可以不住三有。但是大乘菩萨念念在慈悲中,虽然证得法身而跳出三界外,因为悲心而永远不入毕竟涅槃,生生世世在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六道中度众生。讲到这里,维摩居士不说下去了。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时文殊菩萨所带领的大众,有出家在家众、有天人天龙八部,可是,说这段不二法门时得利益的,只限一种人,就是八千天子,只有欲界天以上的天人,才有这种智慧,能听得懂。因为听懂了,就发大乘心。

我一再讲,《维摩诸经》翻译得太好了,文字容易懂,但是每次愈读愈害怕,因为每一字每一句里,包涵的意义太多了,但是大家都被文字盖过去了。


前言第一品佛国第二品方便第三品弟子第四品菩萨第五品文殊师利问疾第六品不思议第七品观众生第八品佛道第九品入不二法门第十品香积佛第十一品菩萨行第十二品见阿閦佛第十三品法供养第十四品嘱累


【禅世界收集整理】2019.12.24-2019.12.24-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