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10

 释经题经序1章2-6章7-11章12-16章17-20章21-25章26-32章33-38章39-42章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10

惟觉法师

33-38章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佛陀教示弟子,修行学道有如一人敌万众,或有铠束装迎战,结果因为心生畏怯而弃械投降、半途折返;或有勇无谋而战死沙场;或智勇双全、精进勇锐击退敌人,终于凯旋归来。修行能够成道,就是要以精进勇勐的行持力,克服种种逆境的考验,这念心时时安住正念、正慧,如此,就能破除烦恼魔障,证得道果。

禅宗西天十祖胁尊者,出家时已年近八十,城中的少年常讥笑他:出家沙门,要修习禅定、诵持经典,你已经老朽了,智慧昏暗,如何能修习出世解脱之法,除了饱食终日还能做什么?尊者听到众人轻蔑的话,因而发誓:我若不通达三藏,成道得六神通、解脱三界,终不卧于床席而眠。此后,尊者勤修苦行,精进勇勐,长坐不卧,历经数年,终于证道。由于他精进行持的精神,因此被称为胁尊者。由此可知,有精进心、勇勐心,时时提起觉性,勤修戒定慧,断尽贪瞋痴烦恼,方能直登圣地。

无论做学业、事业、道业,这念心都必须择善固执,精纯专一,方能有所成就。例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为了让书法技艺更加精湛,所以每日均于家中池畔练字;写完字后,即将笔放入池中清洗,久而久之,将池水竟都染成黑色。由于他精进不懈的努力,终使其书法成为历代学书者临摹的典范。

经云:「若出世正法,及世间义利,皆由彼精进,舍此则无有。」所以,欲成就世间事业及出世道业,必须在「精进」上下一番工夫,因为「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唯有因上努力付出,才能有丰盈的收获,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修行,除了在事上精勤不懈,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诵经要随文入观,打坐要不夹杂、不昏沉,绵绵密密,最后还要归于理上精进,也就是这念心时时保持清楚明白、一念不生,如此即能与道相契,圆成道果。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不落两边
(一)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

佛陀时代,有位比丘因为修行想成就的心太过急切,起了烦恼,诵经音声好似在悲泣。佛陀问比丘过去学过什么,比丘答说爱弹琴,因此佛便应机施教,以弹琴作为譬喻:修行犹如弹琴,弦拉得太紧,弹不出旋律来;弦太松,声音溷浊不明;必须松紧得宜,琴声方能悦耳动听。所以,这章主要在阐述:凡事须适得其中,不可过与不及,否则心落两边,无法达到中道。

生活中,做人做事也应时时不离中道。好比吃饭,食量不宜过多或过少,需知量知足;做事情若太莽撞,木强易折,太消极则事不能成;待人不能太过卑躬曲膝,否则成了谄媚奉承,亦不能趾高气昂、目中无人;说话不能畏畏缩缩,缺乏自信,亦不能得理不饶人、咄咄逼人。孔子也曾说:「智者过之,愚者不及。」这里的智者是指自以为是,好钻漏洞的人,看似有些小聪明,但知见偏颇,反而常常弄巧成拙。太愚笨的人无法判断是非善恶,只会盲目跟着他人做,仍旧是偏一边。

一般学生为了准备学业,认真过度,天天熬夜,以至于最后体力不支,考试时反而失常;工作上为讲求效率,急于求名得利,精神紧绷及压力过大,色身与心理皆处于长期失调的状态,反而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因此,凡事要达到圆满成功,须知善调身心,做任何事皆不急躁亦不懈怠。如同开车一样,偏左或偏右都必须警觉,立刻调整方向盘,才能时时刻刻行在正路当中。若能达到心平、心静、心定、心安,具足智慧、定力,清楚明白,处处作主,即是「中」;这念心不生烦恼,便是「道」。明白这些道理,就能左右逢源,否则太过与不及,都会引起阻碍,无法通达圆满、成功的大道。

(二)

修行应善调身心,用功须不缓不急。学佛的目的是要使这念心保持清楚、明白、作主,时时「坚住正念,任心自在」。

但许多人勇勐心易发,长远心难持。修行刚开始时太过精进,没多久便筋疲力竭。因此,佛说:「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恼就是烦恼、恼悔,身体一旦疲惫就容易起烦恼,患得患失。例如参禅打坐时,若不知「心须专注不得紧张,身须放松不得随便」的道理,只是一味逼迫自己,久了心力交瘁,便心生退悔;诵经时,总是急于开悟证果,却因妄想、瞌睡不断,得不到丝毫感应,便认为自己根机不好,对佛、法、僧三宝产生诸多疑虑,甚至对自己、对佛法失去信心。「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心生烦恼,就会退失修行的信念,甚至毁谤三宝,起邪知邪见,结果道业无成,反而造了种种恶业。

道是人人本具的菩提心,这念心真正达到清净安详,任心自在,道就现前。修行应知善调身心,身若懈怠,以精进调之,道业就能进步;心过度紧张,生无明烦恼,就该学习放下。《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一念心若有喜、怒、哀、乐存在,则清净心、平等心、无为心、柔软心、平常心绝对不会现前。所以不管面对任何境界,这念心都不要着喜乐、爱憎、空有两边,保持清清楚楚就是智慧,如如不动就是定,定慧不二这念心就是中,这念心不偏不倚、不落两边,道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第三十五章 垢净明存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本章开宗明义以锻铁为喻,揭示世人去心垢染,回复本然的清净。

修行是一条回复清净的路,心清净即是解脱。众生的心本来清净无染,就像白纸一样,但因无始劫来,无明妄动,起种种妄想及贪、瞋、痴、慢、疑、邪见,使身口意业都深受染着。所谓「业」就是造作的意思,由于心受妄想、烦恼的染着,导致身口造作也是垢染:心起贪瞋痴、身造杀盗淫,由是,我们的世界也就无法清净下来。看看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即是如此,社会上充斥着酒色财气──色情网站、电玩店猖狂;行非法营私、贪渎舞弊以图一己之利;或饮酒无度,放纵口腹之欲,这些都是垢染。

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说明:六根纵情于声色犬马,久而久之,心中藏污纳垢,本具的智慧光明便迷昧而不彰显。因此必须藉由种种的修行,帮助我们去尘除染。佛法中佛陀所教示的种种修行法门:修戒、修定、修慧、修六波罗蜜;诵经、持咒、打坐、听经闻法等加行,都是要藉此修练我们的内心,使令已受染着的心回复清净。例如以前喜欢讲是非,现在慢慢不散心杂话,养成寂静不动的心;过去怠惰放逸,想不劳而获,现在就用精进来转。这就如同炼铁成钢,铁虽生锈,里面钢性仍然不失,只要经过千锤百炼,去除渣滓便可成为佳器。

因此,修行重要是在当下这念心上磨炼,长期持之以恒地熏习,精益求精,最后业障蠲除,福慧增长,烦恼消磨殆尽,此时清净的智慧便自然显露了出来,做任何事皆可成就。在世间,可为社会的菁英、国家的栋梁;于出世间则能荡涤尘垢,成佛作祖,为众中法器。

所以平日在生活中应时时努力落实,看看自己在学业、家庭、工作上是否尽力、称职。若有垢染就立刻检讨反省,修善法、功德、福报来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人人若皆从自身做起,不仅心中尘垢涤除,人间也将会成为一片净土。


第三十六章 展转获胜   修行的胜因缘──人道
(一)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这一章是以果报的差别,举出九难,再度勤勉学人,应把握因缘为善修道,不可坐失良机。

众生受业力的牵引,根据生前所作所为而转生受报,这是三界轮回的律则。《无常经》云:「胜因生善道,恶业堕犁泥。」犁泥就是地狱,如果生前烦恼炽盛,造杀盗淫等种种恶业,将来的果报就是堕入三涂恶道受苦;反之,若是有幸得到善法的熏习,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而努力修善,来生便能远离地狱、饿鬼、畜生的恶果而获得人身,享受善法的果食。

然而,想要远离恶道获得人身,真是难乎其难。譬如在大海中有一只盲眼的海龟,每一百年才把头伸出海面一次。大海中有一段枯木,枯木当中有一个洞,盲龟每百年浮出海面之时,又恰好穿过浮木中的洞,这样的机缘简直是微乎其微。人身难得,就好比盲龟穿孔一样。经典中,佛陀也经常警示弟子:「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以此告诫弟子:想得到人身,有如手指上那一点点尘土,与大地的尘土相较之下,机会实在很淼茫。

为什么要强调人身的殊胜难得呢?因为在六道的果报中,以地狱、饿鬼、畜生三道最苦,由于业障深重、愚痴暗钝,生灵涂炭,命运尚且堪虞,遑论其他。而在天界又有种种的享乐,胜境当前,也难以生起出离心。唯有在人道当中,苦乐参半,障碍较轻,面对堪忍的娑婆世界,一旦发起想要修行的心,其心勐利,即能转除惑业,成就道果。因此,今生能离开恶道,生而为人,实是累劫修善的因缘所致,我们应该善加珍惜,努力修行,才不枉费生而为人的最佳机缘。

(二)

「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生而为人,又得男身,更为不易。女众报弱,有经期、生产之苦,加以体力较弱,不便远行,独处又怕受欺凌,这些都是修行的障碍。而男众却没有这些困扰,较之女众更易于修行。既得男身,并且六根完具,就更难得。佛制出家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六根具足,换句话说,就是身心健全才许出家修道,为人天师范,这是最大的福报。

「六根既具,生中国难。」中国,是指国土中央,亦即物资丰富、人文荟萃,有文明、有佛法的地处。得生中国是说明依报的殊胜,依靠殊胜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佛法的开展才能有辉煌的成就,在如此的环境下接受佛法的熏陶,更易于成就伟大的僧格。三千多年前的迦毗罗卫国、摩揭陀国,就是一个文明古国,那里孕育了世界的导师;而历代的祖师大德,莫不是在文化高度发展的大时代里,接受佛法的洗礼,或是成道证果,或于其中养成气度恢宏的伟大僧格而流芳千古,一再地写下佛教史的新页。由此可知,生于中国,是很殊胜的果报。

「既生中国,值佛世难。」亲见世尊,或是生活在有佛法的地方,都可称为「值佛世」。既然生在有佛法的国度,何以说「值佛世难」呢?众生若无善根福德因缘,就算生在有佛法的地方,一样有眼不见,有耳不闻,所以说「值佛世难」。

「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所谓「遇道」,究竟而言,是指见到当下这一念菩提心,若是见不到这个,就必须仰赖善知识的引导,待时节因缘成熟,给予临门一脚,便得明心见性。若无善知识化导,则易落于盲修瞎练,或是错遇邪师,不但可能因此造下恶业而堕入恶道,其所种下的邪知见,更不知道要等到何时才能值遇正法,接受善知识的开导而转邪归正。

台湾是个经济发达、信仰自由的国家,各种教法众说纷纭,因此欲得明师指引,也是不容易。虽然如此,能够在这里闻法修行,算是具足了正报与依报,既有如此殊胜的福德因缘,理应落实修行,为成道证果种下正因缘;否则徒拥胜报而坐失修行的良机,等到因缘过去了,再生追悔,已经来不及了。

(三)

 

一般人对于有为善法功德较易接受,但是听闻到佛法中无为的至理,能够不生怖畏、怀疑,则非有宿世善根因缘不能信受,所以生信心难。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修行的初步在于信心,信有深有浅,要靠不断的培植、熏习与磨炼,方能将法深植于心地,扎稳生根。一般人初初开始修行对法的信心很浅薄,例如礼佛、拜佛最初可能只想祈求佛菩萨护佑,慢慢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的道理,善根增长,即由初信转为正信,了解礼佛除了祈求福报之外,还有理上的意义:第一是惭愧忏悔;第二是恭敬佛菩萨的愿行及修证;第三是向佛菩萨学习。更进一步在礼佛过程中,体悟能礼、所礼皆不离当下这念心,最后能礼、所礼皆不执着,一切归于这念清净不动的菩提心,由有修有证而达于无修无证。无修无证是不执着能修和所修、能证和所证;了达一切法皆是自己本具的心性所生,本来就不生不灭、不去不来、内外一如,就能达到究竟。这些都是心性的细微之处,非得累劫不断的努力精进,才超越凡夫众生的有为,入于圣者的究竟无为。

修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与困难,大致不离以上九种,第一是得人身不易,能得人身又要六根具足更为困难,想要发心修行必须要有值遇佛世的因缘及善知识的化导,有了善知识的引导,还必须要对法有信心,以信心为开导,法渐入心才能启开菩提自性,最后由有修有证归于无修无证。这就是由凡夫位一直到达圣位的过程,其中越细微处越困难,但是只要发长远心、精进心,依照佛法的道理,事上磨炼、理上契悟,就能突破种种的困难与障碍,在世、出世间的果报上逐渐增胜,直达胜无能胜的无为圣果。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佛子,就是指皈依佛法僧三宝的人。佛子虽离佛千万里之遥,但只要忆持佛所制定的戒法,则如同在佛身边受教化,必能成道证果。相反地,虽然经常在佛左右,若所言、所行、所思皆与佛戒相违,则无异离佛十万八千里。

忆念佛戒,即是以佛戒作为生活言行的准则,时时依戒而行。在家居士须持守五戒、八关斋戒,乃至在家菩萨戒;出家众持沙弥(尼)戒、比丘(尼)戒、菩萨戒。无论在家、出家,均应学习──身离欲寂静,修善断恶;口保持清净,不犯妄语;心戒贪瞋痴,不散乱颠倒。

《首愣严经》二十五圆通中,优波离尊者即是恪遵佛戒的最佳典范。尊者持戒修身,于事、于理皆能落实在日常生活中,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悉皆清净,甚至最微细的心念,也都能时时刻刻清明地觉照,故能漏尽烦恼,得证阿罗汉果;在佛的弟子中,更受大众尊推为「持戒第一」。

人人都想见佛成道,但因为不知道佛在何处而始终不见道。其实,佛就是这念不生不灭的心,也就是戒体。禅宗就是在这念心性上持戒,只要念头一动,立刻觉照,时时安住实相,这才是真正持戒的人。我们这念心无远弗届,法界亦然;若能严持净戒,整个法界就得以清净。所以持戒清净,也是对佛最大的供养。

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无论大、小乘佛法都是以戒为根本,行者每持一条戒,就断除一分烦恼,心便得层层解脱。因此,持戒不是约束,而是解脱生死、成道证果的津筏。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

佛问:「人的寿命长短如何?」第一位沙门回答:「数日之间!」第二位沙门的领会胜过前者但还未真正悟道,回答:「一顿饭之间!」第三位沙门观照到人命在出入息的刹那,回答:「呼吸之间!」遂得到佛的肯定。

欲脱离生死,首先须明白无常的道理。今朝健在,明日大病忽至,一口气不来已成后世。世间人认为过生日是长了一岁,庆生时希望得到祝福,殊不知生命是过一秒就少一秒,不断地缩减,如渐渐缺水的鱼,有何可乐?仔细观察,世界有成、住、坏、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事、物是永远存在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无数众生出生,也有许多众生死亡。无论贫富贵贱,皆不免一死。即使家财万贯,忽遇水、火、风灾,则财产尽失。明白无常之理,并非消极地及时行乐、纵情恣意,应当更珍惜寸阴,广修福慧。

所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一般人认为黑、白无常是两个鬼;其实,白天是白无常,晚上就是黑无常;众生的心从早到晚总是妄想不断,念起念灭,更是无常。如何脱离无常呢?小乘依风大修数息观,先对治散乱心,进一步掌握出入息,渐渐地性命就不在呼吸间了。大乘法门则一切不依,只是保持当前这一念觉性,动静闲忙都能作主,日久功深,则生灭心转为不生灭心、无常变成有常,就能脱离无常之苦。

《法句经》云:「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若能了达无常之理,便不会执着一切生灭的假相,更能积极修行,契悟不生灭的真理,则「生灭灭矣,寂灭为乐」,即得成就无量光、无量寿。


 释经题经序1章2-6章7-11章12-16章17-20章21-25章26-32章33-38章39-42章


【Chanworld.org收集整理】2017.09.06-2018.02.05-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