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戒蕴品】:DN.1,DN.2,DN.3,DN.4,DN.5,DN.6,DN.7,DN.8,DN.9,DN.10,DN.11,DN.12,和 DN.13;
【第二大品】:DN.14,DN.15,DN.16,DN.17,DN.18,DN.19,DN.20,DN.21,DN.22,和 DN.23;
【第三波梨品】:DN.24,DN.25,DN.26,DN.27,DN.28,DN.29,DN.30,DN.31,DN.32,DN.33,和 DN.34。
《大缘经》(DN.15)
DN.15.1-DN.15.36
【简介】:本经讲述佛陀在俱卢国时,对阿难讲述缘起法、四种记我者(自我见)、七种识住、两种处和八种解脱。该佛经在北传佛教的对应经典为《长阿含经·大缘方便经》(第1部第60卷)、《中阿含经·大因经》(第1部第578卷)、安世高译《人本欲生经》(第1部第241卷)和施护译《大生义经》(第1部第844卷)。《相应部》SN.12.60因缘(Causation)经提到佛陀在俱卢国时,对阿难讲述缘起法。庄博蕙博士有《大因缘经注:巴汉校译与导论》一书。
DN.15.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一个名为葛马沙达马(Kammasa-dhamma)市镇(market town)的俱卢国人(the Kulus)中。那时,尊者阿难去拜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礼敬,在一旁坐下,对世尊如是说道:“不可思议啊,大德!非同寻常啊,大德!这缘起(dependent origination)极为深邃,并且显得十分深刻。但对我来说,它似乎很清晰!”
“阿难!不要那样说!阿难!不要那样说!阿难!这缘起极为深邃,并且显得十分深刻。阿难!由于不了知和不洞彻这个法义,这一代变得象缠结的丝缕(tantākulaka-jātā),打结的线球,乱蓬蓬的草丛和芦苇,不能超越苦界(states of woe; apāya)、恶趣(ill destiny; duggati)、下界(vinipāta)、生死轮回(saṃsāra)。”
DN.15.2 阿难!如果被问道:“老死(aging-and-death)有其存在的一种条件吗?”,那么你应该答道:“有。” 如果被问道:“以什么为条件而有老死呢?”,那么你应该答道:“以出生(birth)为条件而有老死。”
阿难!如果被问道:“出生有其存在的一种条件吗?”,那么你应该答道:“有。” 如果被问道:“以什么为条件而有出生呢?”,那么你应该答道:“以有(being)为条件而有出生。”
【注】:Walshe版和尊着坦尼沙罗比丘版“有”作“becoming”。being:存在,与existence意思接近。becoming,有变异迁流、动态演化之意。being和becoming两者强调的方面有所不同。未达至遍正觉时,众生都在迁流变化(becoming),存在(being)和轮回(round or cycle)等是其在此世间现象界的展现。
阿难!如果被问道:“有有其存在的一种条件吗?”,那么你应该答道:“有。” 如果被问道:“以什么为条件而有有呢?”,那么你应该答道:“以执取(clinging)为条件而有有。”
阿难!如果被问道:“执取有其存在的一种条件吗?”,那么你应该答道:“有。” 如果被问道:“以什么为条件而有执取呢?”,那么你应该答道:“以渴爱(craving)为条件而有执取。”
阿难!如果被问道:“渴爱有其存在的一种条件吗?”,那么你应该答道:“有。” 如果被问道:“以什么为条件而有渴爱呢?”,那么你应该答道:“以受(feeling)为条件而有渴爱。”
阿难!如果被问道:“受有其存在的一种条件吗?”,那么你应该答道:“有。” 如果被问道:“以什么为条件而有受呢?”,那么你应该答道:“以触(contact)为条件而有受。”
阿难!如果被问道:“触有其存在的一种条件吗?”,那么你应该答道:“有。” 如果被问道:“以什么为条件而有触呢?”,那么你应该答道:“以名色(name-and-form)为条件而有触。”
【注】:Walshe版“名色”作“mind-and-body”。
阿难!如果被问道:“名色有其存在的一种条件吗?”,那么你应该答道:“有。” 如果被问道:“以什么为条件而有名色呢?”,那么你应该答道:“以识(consciousness)为条件而有名色。”
阿难!如果被问道:“识有其存在的一种条件吗?”,那么你应该答道:“有。” 如果被问道:“以什么为条件而有识呢?”,那么你应该答道:“以名色为条件而有识。”
DN.15.3 阿难!因此,以名色为条件而有识和以识为条件而有名色;以名色为条件而有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以受为条件而有渴爱;以渴爱为条件而有执取;以执取为条件而有有;以有为条件而有出生;以出生为条件而有老死(aging-and-death)、悲伤(sorrow)、哀恸(lamentation)、痛苦(pain)、苦恼(displeasure)和绝望(despair)的生起。这样是这整个苦蕴的集起。
【注】:传统上又译作愁、悲、苦、忧、恼。
DN.15.4 我说过:“以出生为条件而有老死”,并且这是应该得到了知的方式。阿难!如果任何地方都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出生:没有诸天神(devas)状态下诸天神的出生,没有诸乾达婆(gandhabbas)状态下诸乾达婆的出生, 没有诸夜叉(yakkhas)状态下诸夜叉的出生,没有诸鬼(ghosts)状态下诸鬼的出生,没有诸人(humans)状态下诸人的出生,没有诸四足类(quadrupeds)状态下诸四足类的出生,没有诸有翼类状态下诸有翼类的出生,诸爬行类(reptiles)状态下诸爬行类的出生,如果绝对没有这一切众生的出生,那么随着所有出生的不存在,出生的息灭之时,(“以出生为条件而有老死”)得到了知而老死会出现吗?” – “不,大德!” – “阿难!因此这个出生就是对老死来说的根源(the root)、因缘(the cause)、条件(the condition)。
【注】:有些译本用词值得商榷,如“…老死会被了知吗?” – “不, 大德!”。实际上是问老死会被看见、发现或发觉吗?尊者坦尼沙罗比丘用“be discerned”,是被发觉、发现而非了知之意。
DN.15.5 我说过:“以有为条件而有出生”,并且这是应该得到了知的方式。阿难!如果任何地方都绝对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有:即在感官欲望世间的有(欲有),有色世间或无色世间的有(色有或无色有),那么随着所有有的不存在,有的息灭之时,(“以有为条件而有出生”)得到了知而出生会出现吗?” – “不,大德!” – “阿难!因此这个有就是出生的根源(the root)、因缘(the cause)、条件(the condition)。
DN.15.6 我说过:“以执取为条件而有有”,并且这是应该得到了知的方式。阿难!如果任何地方都绝对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执取:即感官性的执取(欲取),对诸见的执取(见取),对礼教和仪式(rite and ritual)的执取(戒禁取),对个性信念(personality-belief;我论)的执取,那么随着所有执取的不存在,执取的息灭之时,(“以执取为条件而有有”)得到了知而有会出现吗?” – “不,大德!” – “阿难!因此这个执取就是有的根源(the root)、因缘(the cause)、条件(the condition)。
DN.15.7 我说过:“以渴爱为条件而有执取”,并且这是应该得到了知的方式。阿难!如果任何地方都绝对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渴爱:即对诸色(forms)、诸声音(sounds)、诸气味(odors )、诸味道(tastes)、诸可触物(tangibles)和诸精神对象(mental objects)感官性的渴爱(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那么随着所有渴爱的不存在,渴爱的息灭之时,(“以渴爱为条件而有执取”)得到了知而执取会出现吗?” – “不,大德!” – “阿难!因此这个渴爱就是执取的根源(the root)、因缘(the cause)、条件(the condition)。
DN.15.8 我说过:“以受为条件而有渴爱”,并且这是应该得到了知的方式。阿难!如果任何地方都绝对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受:即生于眼触(eye-contact)、耳触(ear-contact)、鼻触(nose-contact)、舌触(tongue-contact)、身触(body-contact)、意触(mind-contact),那么随着所有受的不存在,受的息灭之时,(“以受为条件而有渴爱”)得到了知而渴爱会出现吗?” – “不,大德!” – “阿难!因此这个受就是执取的根源(the root)、因缘(the cause)、条件(the condition)。
DN.15.9 阿难!那么因此,
以受为条件而有渴爱,
以渴爱为条件而有遍求(seeking),
以遍求为条件而有获得(acquisition),
以获得为条件而有抉择(decision-making),
以抉择为条件而有贪欲(lust; lustful desire),
以贪欲为条件而有依着(attachment),
以依着为条件而有遍执(appropriation),
以遍执为条件而有悭吝(avarice),
以悭吝为条件而有诸所有物的守护(guarding of possessions),
并且因为诸所有物的守护,会生起执杖、持剑、诸争吵(quarrels)、诸纷争(disputes)、诸争论(arguments)、争斗(strife)、辱骂(abuse)、说谎(lying)和其他邪恶不善巧状态。
【注】:此处尊者坦尼沙罗比丘的英译:
“Now, craving is dependent on feeling,
seeking is dependent on craving,
acquisition is dependent on seeking,
ascertainment is dependent on acquisition,
desire and passion is dependent on ascertainment,
attachment is dependent on desire and passion,
possessiveness is dependent on attachment,
stinginess is dependent on possessiveness,
defensiveness is dependent on stinginess, ……”
DN.15.10 我说过:“由于诸所有物的守护,所有这些邪恶不善巧状态生起”,并且这是应该得到了知的方式。阿难!因为如果任何地方都绝对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诸所有物的守护,那么随着诸所有物的守护的不存在,诸所有物的守护的息灭之时,(“由于诸所有物的守护,所有这些邪恶不善巧状态生起”)得到了知而会有执杖、持剑、诸争吵(quarrels)、诸纷争(disputes)、诸争论(arguments)、争斗(strife)、辱骂(abuse)、说谎(lying)和其他邪恶不善巧状态吗?” – “不,大德!” – “阿难!因此诸所有物的守护就是所有这些邪恶不善巧状态的根源(the root)、因缘(the cause)、条件(the condition)。
DN.15.11 我说过:“以悭吝为条件而有诸所有物的守护”,并且这是应该得到了知的方式。阿难!因为如果任何地方都绝对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悭吝,那么随着悭吝的不存在,悭吝的息灭之时,(“以悭吝为条件而有诸所有物的守护”)得到了知而会有诸所有物的守护吗?” – “不,大德!” – “阿难!因此悭吝就是诸所有物的守护的根源(the root)、因缘(the cause)、条件(the condition)。
DN.15.12 我说过:“以遍执为条件而有悭吝”,并且这是应该得到了知的方式。阿难!因为如果任何地方都绝对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遍执,那么随着遍执的不存在,遍执的息灭之时,(“以遍执为条件而有悭吝”)得到了知而会有悭吝吗?” – “不,大德!” – “阿难!因此遍执就是悭吝的根源(the root)、因缘(the cause)、条件(the condition)。
DN.15.13 我说过:“以依着为条件而有遍执”,并且这是应该得到了知的方式。阿难!因为如果任何地方都绝对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依着,那么随着依着的不存在,依着的息灭之时,(“以依着为条件而有遍执”)得到了知而会有遍执吗?” – “不,大德!” – “阿难!因此依着就是遍执的根源(the root)、因缘(the cause)、条件(the condition)。
DN.15.14 我说过:“以贪欲为条件而有依着”,并且这是应该得到了知的方式。阿难!因为如果任何地方都绝对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贪欲,那么随着贪欲的不存在,贪欲的息灭之时,(“以贪欲为条件而有依着”)得到了知而会有依着吗?” – “不,大德!” – “阿难!因此贪欲就是依着的根源(the root)、因缘(the cause)、条件(the condition)。
【注】:此处贪欲(lust; lustful desire),有版本作欲贪。尊者坦尼沙罗比丘作desire and passion。desire本身是一个中性词语。
DN.15.15 我说过:“以抉择为条件而有贪欲”,并且这是应该得到了知的方式。阿难!因为如果任何地方都绝对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抉择,那么随着抉择的不存在,抉择的息灭之时,(“以抉择为条件而有贪欲”)得到了知而会有贪欲吗?” – “不,大德!” – “阿难!因此抉择就是贪欲的根源(the root)、因缘(the cause)、条件(the condition)。
DN.15.16 我说过:“以获得为条件而有抉择”,并且这是应该得到了知的方式。阿难!因为如果任何地方都绝对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获得,那么随着获得的不存在,获得的息灭之时,(“以获得为条件而有抉择”)得到了知而会有抉择吗?” – “不,大德!” – “阿难!因此获得就是抉择的根源(the root)、因缘(the cause)、条件(the condition)。
DN.15.17 我说过:“以遍求为条件而有获得”,并且这是应该得到了知的方式。阿难!因为如果任何地方都绝对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遍求,那么随着遍求的不存在,遍求的息灭之时,(“以遍求为条件而有获得”)得到了知而会有获得吗?” – “不,大德!” – “阿难!因此遍求就是获得的根源(the root)、因缘(the cause)、条件(the condition)。
DN.15.18 我说过:“以渴爱为条件而有遍求”,并且这是应该得到了知的方式。阿难!因为如果任何地方都绝对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渴爱,那么随着渴爱的不存在,渴爱的息灭之时,(“以渴爱为条件而有遍求”)得到了知而会有遍求吗?” – “不,大德!” – “阿难!因此渴爱就是遍求的根源(the root)、因缘(the cause)、条件(the condition)。所以这两种现象在受里(feeling)合二为一。
【注】:也有译作“所以这两种事物通过受(feeling)合二为一。”
DN.15.19 我说过:“以触为条件而有受”,并且这是应该得到了知的方式。阿难!因为如果任何地方都绝对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触:即生于眼触(eye-contact)、耳触(ear-contact)、鼻触(nose-contact)、舌触(tongue-contact)、身触(body-contact)、意触(mind-contact),那么随着所有触的不存在,触的息灭之时,(“以触为条件而有受”)得到了知而受会出现吗?” – “不,大德!” – “阿难!因此这个触就是触的根源(the root)、因缘(the cause)、条件(the condition)。
DN.15.20 我说过:“以名色为条件而有触”,并且这是应该得到了知的方式。阿难!名色无论以何种诸特性(properties;行相)、诸特征(features;征相)、诸相(signs;标相)或者诸表征(indications;示相)所构成,在不存在关于心因素(mind-factor; 名)的如此特性、特征、诸相和诸表征时,会有于身因素(body-factor;色)想法(增语触)明显的任何执着吗?” – “不,大德!”
“或者在不存在关于身因素(body-factor;色)的如此诸特性、诸特征、诸相和诸表征时,会有于心因素(mind-factor; 名)方面的感觉反应(sensory reaction)(有对触)任何执着吗?” – “不,大德!”
【注】:庄博蕙博士翻译作增语触,designation-contact;有对触,impingement-contact。
“心因素和身因素由无论什么诸特性、诸特征、诸相和诸表征去指称 – 它们不存在时,会有任何执着于想法或感官反应的展现吗?” – “不,大德!”
“心因素由无论什么诸特性、诸特征、诸相和诸表征构成 – 它们不存在时,会有任何触被找到吗?” – “不,大德!”
“阿难!那么这个名色就是一切触的根源(the root)、因缘(the cause)、条件(the condition)。
DN.15.21 我说过:“以识为条件而有名色”,并且这是应该得到了知的方式。阿难!如果识没有进入母亲子宫,名色会在那里发育吗?” – “不,大德!”
“或者如果已经进入母亲子宫的识离去,名色会在这个生命里出生吗?” – “不,大德!”
“然后如果这一个男孩或女孩的幼嫩存在的识被如此切断,名色会成长、发育和成熟吗?” – “不,大德!”
“阿难!那么这个识就是名色的根源(the root)、因缘(the cause)、条件(the condition)。
DN.15.22 我说过:“以名色为条件而识”,并且这是应该得到了知的方式。阿难!如果识没有在名色里找到一个落脚处,其后会有一个生起和随之而来的出生、衰老、死亡和痛苦吗?” – “不,大德!”
“阿难!因此这个名色就是识的根源(the root)、因缘(the cause)、条件(the condition)。
阿难!至此我们可以追溯出生和衰败,死亡和堕入其他状态和重生;至此扩展名称的方式,诸概念的方式;至此是智慧了知界(智慧行境);至此轮转尽可能转起至今生所辨识的状态,即名色与识俱的状态(境界)。
(自我 self,自我的诸描述)descriptions of self)和自我的诸考量(considerations of self))
DN.15.23 阿难!人们用什么方式解释“自我”的本质呢?一些人宣告“自我”是物质性(有色)的和有限的,说“我的自我是物质性的和有限的”;一些人宣告“自我”是物质性的和无限的,说“我的自我是物质性的和无限的”; 一些人宣告“自我”是非物质性的(immateria;无色)和有限的,说“我的自我是非物质性的和有限的”;一些人宣告“自我”是非物质性的和无限的,说“我的自我是非物质性的和无限的”。
DN.15.24
(宣告物质性(有色)的和有限的)
宣告“自我”是物质性(有色)的和有限的人,认为或者现在如此,或者下一个世间如此,想道:“尽管现在它不是这样,我在那里将获取它。” 既然如此,这就是我们需要说的关于“自我”是物质性的和有限的观点。阿难!对那些提供一个“自我”的解释的人,这很多了。
【注】:此处“解释”,有描述、考量的阐释之意。
(宣告物质性的和无限的)
宣告“自我”是物质性(有色)的和无限的人,认为或者现在如此,或者下一个世间如此,想道:“尽管现在它不是这样,我在那里将获取它。” 既然如此,这就是我们需要说的关于“自我”是物质性的和无限的观点。阿难!对那些提供一个“自我”的解释的人,这很多了。
(宣告非物质性的和有限的)
宣告“自我”是非物质性(无色)的和有限的人,认为或者现在如此,或者下一个世间如此,想道:“尽管现在它不是这样,我在那里将获取它。” 既然如此,这就是我们需要说的关于“自我”是非物质性的和有限的观点。阿难!对那些提供一个“自我”的解释的人,这很多了。
(宣告非物质性的和无限的)
宣告“自我”是非物质性(无色)的和无限的人,认为或者现在如此,或者下一个世间如此,想道:“尽管现在它不是这样,我在那里将获取它。” 既然如此,这就是我们需要说的关于“自我”是非物质性的和无限的观点。阿难!对那些提供一个“自我”的解释的人,这很多了。
DN.15.25 阿难!那些不解释“自我”的本质的人如何呢?人们用什么方式不解释“自我”的本质呢?一些人不宣告“自我”是物质性(有色)的和有限的,不说“我的自我是物质性的和有限的”;一些人不宣告“自我”是物质性的和无限的,不说“我的自我是物质性的和无限的”; 一些人不宣告“自我”是非物质性的(immateria;无色)和有限的,不说“我的自我是非物质性的和有限的”;一些人不宣告“自我”是非物质性的和无限的,不说“我的自我是非物质性的和无限的”。
DN.15.26
(不宣告物质性(有色)的和有限的)
不宣告“自我”是物质性(有色)的和有限的人,不认为或者现在如此,或者下一个世间如此,不想道:“尽管现在它不是这样,我在那里将获取它。” 既然如此,这就是我们需要说的不关于“自我”是物质性的和有限的观点。阿难!对那些不提供一个“自我”的解释的人,这很多了。
(不宣告物质性的和无限的”)
不宣告“自我”是物质性(有色)的和无限的人,不认为或者现在如此,或者下一个世间如此,不想道:“尽管现在它不是这样,我在那里将获取它。” 既然如此,这就是我们需要说的不关于“自我”是物质性的和无限的观点。阿难!对那些不提供一个“自我”的解释的人,这很多了。
(不宣告非物质性的和有限的)
不宣告“自我”是非物质性(无色)的和有限的人,不认为或者现在如此,或者下一个世间如此,不想道:“尽管现在它不是这样,我在那里将获取它。” 既然如此,这就是我们需要说的不关于“自我”是非物质性的和有限的观点。阿难!对那些不提供一个“自我”的解释的人,这很多了。
(不宣告非物质性的和无限的)
不宣告“自我”是非物质性(无色)的和无限的人,不认为或者现在如此,或者下一个世间如此,不想道:“尽管现在它不是这样,我在那里将获取它。” 既然如此,这就是我们需要说的不关于“自我”是非物质性的和无限的观点。阿难!对那些不提供一个“自我”的解释的人,这很多了。
DN.15.27 那么,阿难!人们用什么方式看待“自我”呢?他们将受等同于“自我”:“受是我的自我”,或者:“受不是我的自我,我的自我是无知的(impercipient)”,或“受不是我的自我,但是我的自我不是无知的,它具有感受的天性。”
(受是我的自我的说法)
DN.15.28 阿难!一个说“受是我的自我”的人应该被告知:“道友!有三种受:快乐的、痛苦的和既非快乐也非痛苦的。你认为三种里的哪一个是你的自我呢?” 当感受到一种快乐的受,没有痛苦的或既非快乐也非痛苦的受被感受,只有快乐的受。当感受到一种痛苦的受,没有快乐的或既非快乐也非痛苦的受被感受,只有痛苦的受。而当感受到一种既非快乐也非痛苦的受,没有快乐或痛苦的受被感受,只有既非快乐也非痛苦的受。
DN.15.29 阿难!快乐的受是无常的、有条件的(有为)、相依而生的(缘生)、势必衰败的(衰法)、势必消散的(尽法)、势必褪去的法(逝法)、势必息灭的(灭法)。阿难!痛苦的受也是无常的、有条件的(有为)、相依而生的(缘生)、势必衰败的(衰法)、势必消散的(尽法)、势必褪去的法(逝法)、势必息灭的(灭法)。阿难!既非快乐也非痛苦的受也是无常的、有条件的(有为)、相依而生的(缘生)、势必衰败的(衰法)、势必消散的(尽法)、势必褪去的法(逝法)、势必息灭的(灭法)。因此,任何一个感受快乐的受的人,想道:“这是我的自我”,在那个快乐的受息灭之时,必然想道:“我的自我已经消失了。” 任何一个感受痛苦的受的人,想道:“这是我的自我”,在那个痛苦的受息灭之时,必然想道:“我的自我已经消失了。” 任何一个感受既非快乐也非痛苦的受的人,想道:“这是我的自我”,在那个既非快乐也非痛苦的受息灭之时,必然想道:“我的自我已经消失了。” 因此,无论谁想道“受是我的自我”,他都在此生里观察思考某种东西,它是无常的,是一种快乐和不快乐的混合物,受制于生起和逝去。所以不适合保持“受是我的自我”的想法。
DN.15.30 可是一个说“受不是我的自我,我的自我是无知的”的人应该被告知:“道友!如果没有体验受,那么会有想法“我是”吗?” – 他会不得不答道:“不,大德!” – 所以不适合保持“受不是我的自我,我的自我是无知的”的想法。
DN.15.31 再者,一个说“受不是我的自我,但我的自我不是无知的,我的自我具有感受的天性”的人应该被告知:“道友!那么,如果所有的受绝对地和彻底地息灭,会有想法“我是这个”吗?” – 他会不得不答道:“不,大德!” – 所以不适合保持“受不是我的自我,但我的自我不是无知的,我的自我具有感受的天性”的想法。
DN.15.32 当一位比丘不再将受看作自我,或者将自我看作是无知的,或者是有知的和具有感受的天性时,从此时起,由于不如此看作,他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东西;不执取时,他不激动于任何事物;并且不激动时,他获得个人的解脱,并且知道:“出生已尽,梵行已历,该办已办,任何有的状态不再出现。"
再者,如果任何人要对一位其心如是解脱的比丘说”如来死后存在“,那么会被他看作是一种错误的意见和是不适当的。同样地,如果任何人要对一位其心如是解脱的比丘说“如来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存在且不存在”或“如来死后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那么会被他看作是一种错误的意见和是不适当的。为什么这样呢?阿难!凡是名称所及和名称范围所及,言语所及和言语范围所及,诸概念所及和诸概念范围所及,智慧了知所及和智慧了知范围(智慧行境)所及,轮回所及和转起所及(cycle reaches and revolves) – 那位比丘通过证智(super-knowledge)而得到解脱,并且要坚持认为如此一位得到解脱的比丘没有知道和看见,那会是一种邪见(a wrong view),是不正确的(incorrect)。
(七种识住和两种处)
DN.15.33 阿难!有七种识住(seven stations of consciousness)和两种境界。是哪七种呢?有身不同和感知(preception;想)不同的众生,例如众人、一些天神和某些堕下界者。这是第一种识住。阿难!有身不同和感知(preception;想)相似的众生,例如以成就第一禅往生的梵天随从诸天神(the devas of Brahma’s retinue)。这是第二种识住。阿难!有身相似和感知(preception;想)不同的众生,例如光音天诸天神(the Abhassara devas)。这是第三种识住。阿难!有身相似和感知(preception;想)相似的众生,例如遍净天诸天神(the Subhakinna devas)。这是第四种识住。阿难!有以对诸感官反应之感知(想)的消散和以对种种感知(想)的漠不关心,已经完全超越一切色想(transcended all perception of matter)的众生;想到“虚空是无边的”时,他们已经成就至无限虚空界(the Sphere of Infinite Space)。这是第五种识住。有以超越无限虚空界,想到“识是无限的”时,已经成就至无限识界(the Sphere of Infinite Consciousness)的众生。这是第六种识住。有已经超越无限识界,想到“无所有”时,已经成就至无所有界(the Sphere of Nothingness)的众生。这是第七种识住。两种境界是:第一种无想众生境界(the Realm of Unconscious Beings)和第二种非想非非想境界(the Realm of Neither-Perception-Nor-Non-Perception)。
DN.15.34 那么,阿难!对于第一种识住,身不同和感知(想)不同,众人、某些天神和某些堕下界者等情形,如果任何人了知它、它的集起、它的息灭、它的吸引力和它的危险过患以及它的出离,他欢喜它会是合适的吗?” – “不,大德!”
“那么,阿难!对于第二种识住,身不同和感知(preception;想)相似的众生等情形,如果任何人了知它、它的集起、它的息灭、它的吸引力和它的危险过患以及它的出离,他欢喜它会是合适的吗?” – “不,大德!”
“那么,阿难!对于第三种识住,身相似和感知(preception;想)不同的众生等情形,如果任何人了知它、它的集起、它的息灭、它的吸引力和它的危险过患以及它的出离,他欢喜它会是合适的吗?” – “不,大德!”
“那么,阿难!对于第四种识住,身相似和感知(preception;想)相似的众生等情形,如果任何人了知它、它的集起、它的息灭、它的吸引力和它的危险过患以及它的出离,他欢喜它会是合适的吗?” – “不,大德!”
“那么,阿难!对于第五种识住,以对诸感官反应之感知(想)的消散和以对种种感知(想)的漠不关心,已经完全超越一切色想(transcended all perception of matter)的众生;想到“虚空是无边的”时,它们已经成就至无限虚空界(the Sphere of Infinite Space)的情形,如果任何人了知它、它的集起、它的息灭、它的吸引力和它的危险过患以及它的出离,他欢喜它会是合适的吗?” – “不,大德!”
【注】:处、界、住,境界的不同称谓。
“那么,阿难!对于第六种识住,以超越无限虚空界,想到“识是无限的”时,已经成就至无限识界(the Sphere of Infinite Consciousness)的众生等情形,如果任何人了知它、它的集起、它的息灭、它的吸引力和它的危险过患以及它的出离,他欢喜它会是合适的吗?” – “不,大德!”
“那么,阿难!对于第七种识住,已经超越无限识界,想到“无所有”时,已经成就至无所有界(the Sphere of Nothingness)的众生等情形,如果任何人了知它、它的集起、它的息灭、它的吸引力和它的危险过患以及它的出离,他欢喜它会是合适的吗?” – “不,大德!”
“那么,阿难!对于第一种处,无想众生境界(the Realm of Unconscious Beings)情形,如果任何人了知它、它的集起、它的息灭、它的吸引力和它的危险过患以及它的出离,他欢喜它会是合适的吗?” – “不,大德!”
“那么,阿难!对于第二种处,非想非非想境界(the Realm of Neither-Perception-Nor-Non-Perception)情形,如果任何人了知它、它的集起、它的息灭、它的吸引力和它的危险过患以及它的出离,他欢喜它会是合适的吗?” – “不,大德!”
“阿难!当一位已经如实知道这七种识住与这二处的集起和息灭、它们的吸引力和危险过患的比丘,它们的出离,没有依着执取而得到解脱时,阿难!那位比丘被称为慧解脱者。
(八种解脱)
DN.15.35 阿难!有这八种解脱。它们是什么呢?
(1) 拥有色时,一个人看见色。这是第一种解脱。
(2) 不在自己当中构想物质性诸色,一个人在外面看见它们。这是第二种解脱。
(3) 想到“净美”时,一个人倾心于它。这是第三种解脱。
(4) 以对诸感官反应之感知(想)的消散和以对种种感知(想)的漠不关心,已经完全超越一切色想(transcended all perception of matter)”,一个人进入后住于无限虚空界。这是第四种解脱。
(5) 以超越无限虚空界,想到“识是无限的”时,已经成就至无限识界(the Sphere of Infinite Consciousness),一个人进入后住于无限识界。这是第五种解脱。
(6) 已经超越无限识界,想到“无所有”时,已经成就至无所有界(the Sphere of Nothingness),一个人进入后住于无所有界。这是第六种解脱。
(7) 超越无所有界,一个人进入后住于非想非非想处,这是第七种解脱。
(8) 超越非想非非想处后,一个人进入后住于想和受息灭处。这是第八种解脱。
DN.15.36 阿难!当一位比丘一旦成就顺入、逆入、顺逆入这八种解脱,出入它们于欲求之处、欲求之时、欲求所及,并且他以证智,在此时此地获得了诸烦恼的摧毁、无垢心解脱和慧解脱两者时,这位比丘被称为“俱分解脱”(both-ways-liberated),并且,阿难!没有其它俱分解脱之道比这更为殊胜或圆满。”
世尊如是所说。尊者阿难对世尊所说满意和欢喜。
《大缘经》终。
【第一戒蕴品】:DN.1,DN.2,DN.3,DN.4,DN.5,DN.6,DN.7,DN.8,DN.9,DN.10,DN.11,DN.12,和 DN.13;
【第二大品】:DN.14,DN.15,DN.16,DN.17,DN.18,DN.19,DN.20,DN.21,DN.22,和 DN.23;
【第三波梨品】:DN.24,DN.25,DN.26,DN.27,DN.28,DN.29,DN.30,DN.31,DN.32,DN.33,和 DN.34。
【Chanworld.org】2019.01.07-2021.09.16-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