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部》【禅世界版】22大念处经

【第一戒蕴品】:DN.1DN.2DN.3DN.4DN.5DN.6DN.7DN.8DN.9DN.10DN.11DN.12,和 DN.13

【第二大品】:DN.14DN.15DN.16DN.17DN.18DN.19DN.20DN.21DN.22,和 DN.23

【第三波梨品】:DN.24DN.25DN.26DN.27DN.28DN.29DN.30DN.31DN.32DN.33,和 DN.34


《大念处经》(DN.22)

DN.22.1-DN.22.22


DN.22.1

如是我闻。有一次,世尊住在俱卢国(Kuru)迦摩沙达磨(Kammassadhamma)城俱卢国人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说道:“比丘们!” – “大德!” 比丘们回答道。世尊接着说道:

“比丘们!这是单向直接之道,使众生清净,超越忧伤和哀恸,息灭痛苦和悲伤,获得正道(the right path),实现涅槃,这就是四念处。

什么是四念处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住于在身当中观察思考此身(the body),热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经除去对此世间的贪婪和悲伤;他住于在诸受当中观察思考诸受(feelings),热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经除去对此世间的贪婪和悲伤;他住于在心当中观察思考心(mind),热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经除去对此世间的贪婪和悲伤;他住于在诸精神对象(mind-objects; 诸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精神对象,热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经除去对此世间的贪婪和悲伤。

【注1】:清楚地理解,clearly being aware, clearly comprehending,即正知。正知,英文还有full awareness,遍觉知。觉知,awareness。

【注2】:具念(mindful) ,充满正念。

【注3】:《中部》里有《诸念处经》(MN.1.10)。


DN.22.2

【注】:身体呼吸法

比丘们!一位比丘如何住于在身当中观察思考此身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位去往山林、一棵树下或一间空屋的比丘,坐下;交叠盘腿,挺直身体,并在他的面前建立起念后,他一直具念地吸气,一直具念地呼气。当吸气绵长时,他了知:“我吸气绵长。” 或当呼气绵长时,他了知:“我呼气绵长。” 当吸气为短时,他了知:“我吸气为短。” 或当呼气为短时,他了知:“我呼气为短。” 他如是修习:“我要体验全身而吸气。”  他如是修习:“我要体验全身而呼气。” 他如是修习:“我要使身体上的诸行宁静而吸气。” 他如是修习:“我要使身体上的诸行宁静而呼气。” 比丘们!正如一位娴熟的绞车匠或绞车匠的学徒,当作一个长转时,他了知:“我作一个长转。” 或当作一个短转时,他了知:“我作一个短转。” 同样地,比丘们!当一位比丘吸气绵长时,他了知:“我吸气绵长。” 或当呼气绵长时,他了知:“我呼气绵长。” 当吸气为短时,他了知:“我吸气为短。” 或当呼气为短时,他了知:“我呼气为短。” 他如是修习:“我要体验呼吸的全身而吸气。”  他如是修习:“我要体验呼吸的全身而呼气。” 他如是修习:“我要使身体上的诸行宁静而吸气。” 他如是修习:“我要使身体上的诸行宁静而呼气。”  通过这种方式,或内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外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内在地和外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灭法)。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与诸消散因素。或仅限于无遮智(bare knowledge)与念(mindfulness)的范畴而在他当中建立起“有一个身体”的念。而且他住于无所依止,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于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

【注】:了知,know / understand。


DN.22.3

【注】:身体日常觉知法:贯穿行住坐卧、衣食住行等中,内在、外在或内在和外在地,连续地观察思考身体生起和消散的种种因素。

再者,比丘们!当一位比丘行走时,他了知:“我在行走”;当站立时,他了知:“我在站立”; 当坐着时,他了知:“我在坐着”; 当躺下时,他了知:“我在躺下”;或者无论他的身体如何放置时,他相应地了知。

通过这种方式,或内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外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内在地和外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灭法)。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与诸消散因素。或仅限于无遮智(bare knowledge)与念(mindfulness)的范畴而在他当中建立起“有一个身体”的念。而且他住于无所依止,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于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


DN.22.4

再者,比丘们!一位比丘在前进和后退时,是一个处于完全觉知而行为的人;在前视和后视时,是一个处于完全觉知(正知)而行为的人;在肢体曲伸时,是一个处于完全觉知而行为的人;在穿着衣袍、拿他的外袍和钵时,是一个处于完全觉知而行为的人;在食、饮、食用食物和品尝时,是一个处于完全觉知而行为的人;在大小便动作时,是一个处于完全觉知而行为的人;在行走、站立、坐着、睡着、醒来、交谈、沉默不语时,是一个处于完全觉知而行为的人。通过这种方式,或内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外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内在地和外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灭法)。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与诸消散因素。或仅限于无遮智(bare knowledge)与念(mindfulness)的范畴而在他当中建立起“有一个身体”的念。而且他住于无所依止,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于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

【注】:完全觉知,就是正知(full awareness),清楚觉知(clearly being aware)。


DN.22.5

【注】:身体不净扫描法从脚底向上,从头皮往下,把皮肤所包裹的这同一身体作为充满许多种不纯净的东西来检查,内在、外在或内在和外在地,一轮接一轮地观察思考身体生起和消散的种种因素。

再者,比丘们!一位比丘从脚底向上,从头皮往下,把皮肤所包裹的这同一身体作为充满许多种不纯净的东西来检查:“在此身当中有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胸膜、脾脏、肺脏、大肠、小肠、胃容物、粪便、胆汁、痰液、脓液、血液、汗液、脂肪、眼泪、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液、尿液(head-hairs, body-hairs, nails, teeth, skin, flesh, sinews, bones, bone-marrow, kidneys, heart, liver, diaphragm, spleen, lungs, large intestines, small intestines, contents of the stomach, feces, bile, phlegm, pus, blood, sweat, fat, tears, grease, spittle, snot, oil of the joints, and urine)。”  比丘们!正如两端有开口的袋子放满许多种谷物,例如山米、红米、豆子、豌豆、粟米和白米(such as hill rice, red rice, beans, peas, millet, and white rice),一个有眼力的人打开它,并如是检视它:“这是山米,这是红米,这是豆子,这是豌豆,这是粟米,这是白米。”  同样地,比丘们!从脚底向上,从头皮往下,把皮肤所包裹的这同一身体作为充满许多种不纯净的东西来检查:“在此身当中有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胸膜、脾脏、肺脏、大肠、小肠、胃容物、粪便、胆汁、痰液、脓液、血液、汗液、脂肪、眼泪、油脂、唾液、鼻涕、关节液、尿液。”  通过这种方式,或内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外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内在地和外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灭法)。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与诸消散因素。或仅限于无遮智(bare knowledge)与念(mindfulness)的范畴而在他当中建立起“有一个身体”的念。而且他住于无所依止,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于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


DN.22.6

【注】:身体四界扫描法:扫描整个身体的地、水、火、风的性质,内在、外在或内在和外在地,一轮接一轮地观察思考身体生起和消散的种种因素。

再者,比丘们!一位比丘把此同一个身体,无论如何放置和处置它,作为如是包含诸界的东西来检查:“在此身体中有地界、水界、火界和风界。”  比丘们!正如一个娴熟的屠夫或他的学徒,宰杀一头牛后,会坐在十字路口,把整头牛切成小块;同样地,一位比丘把此同一个身体,无论它如何放置和处置,作为如是包含诸界的东西来检查:“在此身体中有地界、水界、火界和风界。”  通过这种方式,或内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外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内在地和外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灭法)。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与诸消散因素。或仅限于无遮智(bare knowledge)与念(mindfulness)的范畴而在他当中建立起“有一个身体”的念。而且他住于无所依止,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于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


DN.22.7

【注】:尸体观想法:观想尸体的变化,内在、外在或内在和外在地,一轮接一轮地观察思考身体生起和消散的种种因素。

再者,比丘们!假设一位比丘看见被遗弃在墓地的一具尸体:已死了一天、两天或三天,肿胀、青瘀、溃烂,他于是联想到此同一个身体:“这个身体也有同样的特性,它将成为那样,它不会免于那种命运。”  通过这种方式,或内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外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内在地和外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灭法)。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与诸消散因素。或仅限于无遮智(bare knowledge)与念(mindfulness)的范畴而在他当中建立起“有一个身体”的念。而且他住于无所依止,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于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


DN.22.8

再者,比丘们!假设一位比丘看见被遗弃在墓地的尸体:被乌鸦们、鹰们、鹫们、狗们、豺们和各种生出的昆虫吞食,他于是联想到此同一个身体:“这个身体也有同样的特性,它将成为那样,它不会免于那种命运。”  通过这种方式,或内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外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内在地和外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灭法)。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与诸消散因素。或仅限于无遮智(bare knowledge)与念(mindfulness)的范畴而在他当中建立起“有一个身体”的念。而且他住于无所依止,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于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


DN.22.9

再者,比丘们!假设一位比丘看见被遗弃在墓地的尸体:骸骨有血肉、连着筋,……骸骨无肉、沾满污血、连着筋,……骸骨无血肉、连着筋,……骸骨胡乱相连,散乱四处:手骨、脚骨、脚踝骨、小腿骨、大腿骨、腰骨、肋骨、脊椎骨、肩骨、颈骨、颚骨、齿骨和头盖骨,这里一块,那里一块 – 他于是联想到此同一个身体:“这个身体也有同样的特性,它将成为那样,它不会免于那种命运。” 通过这种方式,或内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外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内在地和外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灭法)。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与诸消散因素。或仅限于无遮智(bare knowledge)与念(mindfulness)的范畴而在他当中建立起“有一个身体”的念。而且他住于无所依止,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于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


DN.22.10

再者,比丘们!假设一位比丘看见被遗弃在墓地的尸体:白骨苍白似贝壳之色……骨骼堆积一年之久,……骨骼烂成粉末,他于是联想到此同一个身体:“这个身体也有同样的特性,它将成为那样,它不会免于那种命运。”   通过这种方式,或内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外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内在地和外在地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its arising factors; 集起法),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消散因素(its vanishing factors; 灭法)。或住于在此身当中观察思考它的诸生起因素与诸消散因素。或仅限于无遮智(bare knowledge)与念(mindfulness)的范畴而在他当中建立起“有一个身体”的念。而且他住于无所依止,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那就是一位比丘如何住于把此身作为一个身来观察思考。


DN.22.11

【注】:感受觉知法:扫描感受的状态,内在、外在或内在和外在地,连续观察思考身体和精神上的快乐、痛苦或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感受状态的生起和消散。

比丘们!一位比丘怎样住于在诸受当中观察思考诸受呢?比丘们!在这里,当一位比丘感受快乐的受时,他了知:“我感受快乐的受。” 当他感受痛苦的受时,他了知:“我感受痛苦的受。” 当他感受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时,他了知:“我感受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 当感受身体上的快乐的受时,他了知:“我感受身体上的快乐的受。” 当感受精神上的快乐的受时,他了知:“我感受精神上的快乐的受。” 当感受身体上的痛苦的受时,他了知:“我感受身体上的痛苦的受。” 当感受精神上的痛苦的受时,他了知:“我感受精神上的痛苦的受。” 当感受身体上的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时,他了知:“我感受身体上的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 当感受精神上的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时,他了知:“我感受精神上的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受。”  象这样,或内在地,或外在地,或内在地和外在地住于在诸受里当中观察思考诸受,或住于在诸受当中观察思考集起(集),或住于在诸受当中观察思考消散(灭),或住于在诸受当中观察思考集起与消散。他或仅限于由于智识与忆念的范畴而现起“有诸受”的念。他住于无所依止,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一位比丘如此住于在诸受当中观察思考诸受。


DN.22.12

【注】:心觉知法:扫描心的状态,内在、外在或内在和外在地,连续观察思考心的贪嗔痴/非贪嗔痴、集中/散乱、广大/非广大、有上/无上、得定/非得定、解脱/非解脱等状态的生起和消散。

比丘们!一位比丘怎样住于在心当中观察思考此心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了知“有贪欲的心”为有贪欲的心,了知“离贪欲的心”为离贪欲的心;了知“有嗔恨的心”为有嗔恨的心,了知“离嗔恨的心”为离嗔恨的心;了知“有妄想痴迷的心”为有妄想痴迷的心,了知“离妄想痴迷的心”为离妄想痴迷的心;了知“集中的心”为集中的心,了知“散乱的心”为散乱的心;了知“广大的心”为广大的心,了知“不广大的心”为不广大的心;了知“有上的心”为有上的心,了知“无上的心”为无上的心;了知“得定的心”为得定的心,了知“未得定的心”为未得定的心;了知“已解脱的心”为已解脱的心”,了知“未解脱的心”为未解脱的心”。象这样,或内在地,或外在地,或内在地和外在地住于在心里当中观察思考心,或住于在心当中观察思考集起(集),或住于在心当中观察思考消散(灭),或住于在心当中观察思考集起与消散。他或仅限于由于智识与忆念的范畴而现起“有心”的念。他住于无所依止,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一位比丘如此住于在心当中观察思考此心。


DN.22.13

【注】:禅世界注:法念处修行之道,佛陀说针对五盖(DN.22.13)、五取蕴(DN.22.14)、内外六处(DN.22.15)、七觉支(DN.22.16)和四圣谛(DN.22.17-20)等“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因为是在诸现象中,而诸现象包括自己、他人、四周社会和自然环境乃至此世间,因此法念处是涵盖范围广大的念处。面对诸对象,佛陀要我们针对五盖、五取蕴、内外六处、七觉支和四圣谛,时时观察和思考,获得对诸法的觉知。见禅世界WIKI法念处辞条。

【注】:现象五盖觉知法:内在、外在或内在和外在地,针对自己的贪欲、嗔恨、懒惰和迟钝、掉举和后悔、怀疑等的生起和舍弃的过程,连续观察思考种种现象的状态的生起和消散。

比丘们!一位比丘怎样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针对五盖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然而,比丘们!一位比丘如何针对五盖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呢?比丘们!在这里,当一位比丘有自己的贪欲时,他了知:“我有自己的贪欲。” 当没有自己的贪欲时,他了知:“我没有自己的贪欲。” 在他未生起的贪欲生起时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贪欲被舍弃时而了知。他已舍弃的贪欲在未来不生起而了知。当有自己的嗔恨时,他了知:“我有自己的嗔恨。” 当他没有自己的嗔恨时,他了知:“我没有自己的嗔恨。” 在他未生起的嗔恨生起时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嗔恨被舍弃时而了知。他已舍弃的嗔恨在未来不生起而了知。当他有自己的懒惰和迟钝时,他了知:“我有自己的懒惰和迟钝。” 当没有自己的懒惰和迟钝时,他了知:“我没有自己的懒惰和迟钝。” 在他未生起的懒惰和迟钝生起时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懒惰和迟钝被舍弃时而了知。他已舍弃的懒惰和迟钝在未来不生起而了知。当有自己的掉举和后悔时,他了知:“我有自己的掉举和后悔。” 当没有自己的掉举和后悔时,他了知:“我没有自己的掉举和后悔。” 在他未生起的掉举和后悔生起时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掉举和后悔舍弃时而了知。他已舍弃的掉举和后悔在未来不生起而了知。当有自己的怀疑时,他了知:“我有自己的怀疑。” 当没有自己的怀疑时,他了知:“我没有自己的怀疑。” 在他未生起的怀疑生起时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怀疑舍弃时而了知。他已舍弃的怀疑在未来不生起而了知。象这样,或内在地,或外在地,或内在地和外在地住于在诸现象(法)里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或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集起(集),或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消散(灭),或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集起与消散。他或仅限于由于智识与忆念的范畴而现起“有诸现象(法)”的念。他住于无所依止,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一位比丘如此针对五盖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


DN.22.14

【注】:现象五取蕴觉知法:内在、外在或内在和外在地,针对五取蕴(色、受、想、行、识)的集起和息灭,连续观察思考种种现象的状态的生起和消散。

再者,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针对五取蕴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然而,比丘们!一位比丘如何针对五取蕴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了知:“象这样是色,象这样是色的集起,象这样是色的息灭;象这样是受,象这样是受的集起,象这样是受的息灭;象这样是想,象这样是想的集起,象这样是想的息灭;象这样是诸行,象这样是诸行的集起,象这样是诸行的息灭;象这样是识,象这样是识的集起,象这样是识的息灭。” 象这样,或内在地,或外在地,或内在地和外在地住于在诸现象(法)里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或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集起(集),或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消散(灭),或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集起与消散。他或仅限于由于智识与忆念的范畴而现起“有诸现象(法)”的念。他住于无所依止,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一位比丘如此针对五取蕴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


DN.22.15

【注】:现象内外六处觉知法:内在、外在或内在和外在地,针对内外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和缘于这两者而生起的结缚的生起和舍弃,连续观察思考种种现象的状态的生起和消散。

再者,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针对内外六处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然而,比丘们!一位比丘如何针对内外六处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呢?在这里,一位比丘了知眼,了知诸色,了知缘于这两者而生起的结缚,在他未生起的结缚生起时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结缚舍弃时而了知。他已舍弃的结缚未来不生起而了知。了知耳,了知诸声音,了知缘于这两者生起的结缚……;了知鼻,了知诸气味,了知缘于这两者生起的结缚……;了知舌,了知诸味道,了知缘于这两者生起的结缚……;了知身,了知诸所触物,了知缘于这两者生起的结缚……;了知意,了知诸精神对象(法),了知缘于这两者生起的结缚,在他未生起的结缚生起时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结缚舍弃时而了知。他已舍弃的结缚在未来不生起而了知。象这样,或内在地,或外在地,或内在地和外在地住于在诸现象(法)里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或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集起(集),或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消散(灭),或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集起与消散。他或仅限于由于智识与忆念的范畴而现起“有诸现象(法)”的念。他住于无所依止,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一位比丘如此针对内外六处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


DN.22.16

【注】:现象七觉支觉知法:内在、外在或内在和外在地,针对七觉支的生起和圆满,连续观察思考种种现象的状态的生起和消散。

再者,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针对七觉支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然而,比丘们!一位比丘如何针对七觉支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呢?比丘们!在这里,当一位比丘自己有念觉支时,他了知:“我有自己的念觉支。” 当自己没有念觉支时,他了知:“我没有自己的念觉支。” 在他未生起的念觉支生起时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念觉支圆满修习时而了知;当自己有择法觉支时,他了知:“我有自己的择法觉支。” 当自己没有择法觉支时,他了知:“我没有自己的择法觉支。” 在他未生起的择法觉支生起时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择法觉支圆满修习时而了知;当自己有活力精进觉支时,他了知:“我有自己的活力精进觉支。” 当自己没有活力精进觉支时,了知:“我没有自己的活力精进觉支。” 在他未生起的活力精进觉支生起时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活力精进觉支圆满修习时而了知;当自己有狂喜觉支(喜觉支)时,了知:“我有自己的狂喜觉支(喜觉支)。” 当自己没有狂喜觉支(喜觉支)时,了知:“我没有自己的狂喜觉支(喜觉支)。” 在他未生起的狂喜觉支(喜觉支)生起时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狂喜觉支(喜觉支)圆满修习时而了知;当自己有宁静(止息;轻安)觉支时,了知:“我有自己的宁静觉支。” 当自己没有宁静觉支时,了知:“我没有自己的宁静觉支。” 在他未生起的宁静觉支生起时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宁静觉支圆满修习时而了知;当自己有定觉支时,他了知:“我有自己的定觉支。” 当自己没有定觉支时,了知:“我没有自己的定觉支。” 在他未生起的定觉支生起时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定觉支圆满修习时而了知;当自己有舍(平静)觉支时,他了知:“我有自己的平静(舍觉支)。” 当自己没有平静(舍觉支)时,他了知:“我没有自己的平静(舍觉支)。” 在他未生起的平静(舍觉支)生起时而了知。在他已生起的平静(舍觉支)圆满修习时而了知。象这样,或内在地,或外在地,或内在地和外在地住于在诸现象(法)里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或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集起(集),或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消散(灭),或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集起与消散。他或仅限于由于智识与忆念的范畴而现起“有诸现象(法)”的念。他住于无所依止,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一位比丘如此针对七觉支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


DN.22.17

【注】:现象四圣谛觉知法:内在、外在或内在和外在地,针对四圣谛,连续观察思考种种现象的状态的生起和消散。

再者,比丘们!一位比丘针对四圣谛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然而,比丘们!一位比丘如何针对四圣谛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呢?在这里,一位比丘如实了知:“这是痛苦。” 他如实了知:“这是痛苦的集起。” 他如实了知:“这是痛苦的息灭。” 他如实了知:“这是痛苦息灭之道。”


DN.22.18

比丘们!什么是痛苦圣谛呢?出生是痛苦,衰老也是痛苦,生病也是痛苦,死亡也是痛苦,悲伤、哀恸、痛苦、苦恼和绝望也是痛苦,怨憎会也是痛苦,爱别离也是痛苦,求不得也是痛苦,总之,五取蕴是痛苦。

比丘们!什么是出生呢?在所有众生中关于每一种众生类的产生、出生、入胎、生起、再生、诸蕴显现和获得诸处,比丘们!这被称为出生。

比丘们!什么是衰老呢?在所有众生中关于每一种众生类的年老、衰老、牙齿破碎、头发灰白、皮肤起皱、寿命损失和诸根衰退,比丘们!这被称为衰老。

比丘们!什么是死亡呢?在所有众生中关于每一种众生类的过世、灭亡、破裂、消逝、死灭、衰亡、寿终、诸蕴破裂、尸体舍弃,命根断绝,比丘们!这被称为死亡。

比丘们!什么是悲伤呢?比丘们!遭遇一些不幸、接触一些痛苦的事物的人会有忧愁、悲伤、忧愁、内心的忧愁、内心的悲伤,比丘们!这被称为悲伤。

比丘们!什么是哀恸呢?比丘们!遭遇一些不幸、接触一些痛苦的事物的人有悲叹、悲泣、悲叹着、悲泣着、悲叹的情形、悲泣的情形,比丘们!这被称为哀恸。

比丘们!什么是痛苦呢?比丘们!身体的痛苦、身体的不适,身触所生的痛苦与不适的感受,比丘们!这被称为痛苦。

比丘们!什么是苦恼呢?比丘们!遭遇一些不幸、接触一些痛苦的事物的人心的苦恼、心的不适,意触所生的苦恼与不适的感受,比丘们!这被称为苦恼。

比丘们!什么是绝望呢?比丘们!遭遇一些不幸、接触一些痛苦的事物的人的悲伤、绝望、悲伤的情形、绝望的情形,比丘们!这被称为绝望。

比丘们!什么是怨憎会苦呢?在这里,那些不喜好的、不想要的、不合意的诸色、诸声音、诸气味、诸味道、诸所触物和诸精神对象(法),或那些是对他没有利益、不利、不快乐和没有脱离束缚安住,与那些一起会合、集合、结合、合一的,比丘们!这被称为怨憎会苦。

比丘们!什么是爱别离苦呢?在这里,那些喜好的、想要的和合意的诸色、诸声音、诸气味、诸味道、诸所触物和诸精神对象(法),或那些对他有利益、有利、安乐、离束缚安住的母亲、父亲、兄弟、姊妹、朋友、同事、亲族、血亲的,与那些一起不会合、不集合、不结合、不合一,比丘们!这被称为爱别离苦。

比丘们!什么是求不得苦呢?比丘们!由屈从于出生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啊!愿我们没有屈从于出生的事物!愿我们的出生不来!” 但是这些不能依靠欲求而得到,这是求不得苦。比丘们!由屈从于衰老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啊!愿我们没有屈从于衰老的事物!愿我们的衰老不来!” 但是这些不能依靠欲求而得到,这是求不得苦。比丘们!由屈从于疾病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啊!愿我们没有屈从于疾病!愿我们的疾病不来!” 但是这些不能依靠欲求而得到,这是求不得苦。比丘们!由屈从于死亡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啊!愿我们没有屈从于死亡!愿我们的死亡不来!” 但是这些不能依靠欲求而得到,这是求不得苦。比丘们!屈从于悲伤、哀恸、痛苦、苦恼和绝望的众生生起这样的欲求:“啊!愿我们没有屈从于悲伤、哀恸、痛苦、苦恼和绝望!愿我们的悲伤、哀恸、痛苦、苦恼和绝望不来!” 但是这些不能依靠欲求而得到,这是求不得苦。

比丘们!总之,什么是五取蕴苦?即色取蕴苦、受取蕴苦、想取蕴苦、住行取蕴苦和识取蕴苦。比丘们!总之,这被称为五取蕴苦。

比丘们!这被称为痛苦圣谛。


DN.22.19

比丘们!什么是痛苦的集起圣谛?凡是导致对重生的贪欲、伴随喜悦和欲望的染着、到处欢喜的渴爱,即对欲望、存在(有)和无有(虚无)的渴爱。

比丘们!当这种渴爱当生起时,在哪里生起呢?当安住时,在哪里安住呢?任何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生起时,在这里生起;当安住时,在这里安住。

在此世间当中有什么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形色)呢?眼是在世间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生起时,在这里生起;当安住时,在这里安住;耳是在此世间当中……鼻是在此世间当中……舌是在此世间当中……身是在此世间当中……意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生起时,在这里生起;当安住时,在这里安住。诸色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声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气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味道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所触物(tangibles)是在此世间当中……诸精神对象(法; mind-objects)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生起时,在这里生起;当安住时,在这里安住。眼识是在此世间当中……耳识此是在世间中……鼻识是在此世间当中……舌识是此在世间中……身识是在此世间当中……意识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生起时,在这里生起;当安住时,在这里安住。眼触是在此世间当中……耳触是在此世间当中……鼻触是在此世间当中……舌触是在此世间当中……身触是在此世间当中……意触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生起时,在这里生起;当安住时,在这里安住。眼触所生受是在此世间当中……耳触所生受是在此世间当中……鼻触所生受此是在世间中……舌触所生受是在此世间当中……身触所生受是在此世间当中……意触所生受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生起时,在这里生起;当安住时,在这里安住。诸色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声音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气味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味道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所触物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精神对象(法)之感知(想)是在世间此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生起时,在这里生起;当安住时,在这里安住。诸色之思(volition; 意志)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声音之思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气味之思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味道之思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所触物之思是在此世间当中……诸精神对象(法)之思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生起时,在这里生起;当安住时,在这里安住。诸色之渴爱(craving)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声音之渴爱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气味之渴爱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味道之渴爱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所触物之渴爱是在此世间当中……诸精神对象(法)之渴爱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这种渴爱当生起时,在这里生起;当安住时,在这里安住。诸色之思想(寻; thinking)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声音之思想(寻)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气味之思想(寻)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味道之思想(寻)是在世间中……诸所触物之思想(寻)是在此世间当中……诸精神对象(法)之思想(寻)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生起时,在这里生起;当安住时,在这里安住。诸色之检查(伺; pondering; examining)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声音之检查(伺)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气味之检查(伺)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味道之检查(伺)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所触物之检查(伺)是在此世间当中……诸精神对象(法)之检查(伺)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生起时,在这里生起;当安住时,在这里安住。

比丘们!这被称为痛苦的集起圣谛。

【注1】:诸法,诸精神对象(mind-objects),诸精神现象(mental phenomenon),诸现象(phenomenon),在没有歧义的情况下,可互换。

【注2】:法心尊者归纳身受心法的专注培养、正知的获得和正精进为正念的内容。《中部》之《大四十经》MN.3.117详述了正见、正念、正精进和八正道其他方面的关系。

【注3】:某些此世间禅修方法里运用的“观想”,与对五蕴色受想行识之一的“感知(想)”是接近的,而它们正是正念之法念处所要观察思考而获得正知(即完全觉知)的对象(mental objects)。如果以“观想”帮助禅修,必须了知“观想”的局限性,以及“观想”是了知的对象。


DN.22.20

比丘们!什么是痛苦的息灭圣谛?就是渴爱的彻底除去而渴爱息灭、舍弃、舍离、解脱和无着。

比丘们!这种渴爱当被除去时,在哪里被除去呢?当被息灭时,在哪里被息灭呢?任何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被舍弃时,在这里被舍弃;当被息灭时,在这里被息灭。

什么是在世间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呢?眼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当被舍弃时,在这里被舍弃;当被息灭时,在这里被息灭;耳是在此世间当中……鼻是在世间中……舌是在此世间当中……身是在此世间当中……意是在世间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这种渴爱当被舍弃时,在这里被舍弃;当被息灭时,在这里被息灭。诸色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声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气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味道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所触物是在此世间当中……诸精神对象(法)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被舍弃时,在这里被舍弃;当被息灭时,在这里被息灭。眼识是在此世间当中……耳识是在此世间当中……鼻识是在此世间当中……舌识是在此世间当中……身识是在此世间当中……意识是在此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被舍弃时,在这里被舍弃;当被息灭时,在这里被息灭。眼触是在此世间当中……耳触是在此世间当中……鼻触是在此世间当中……舌触是在此世间当中……身触是在此世间当中……意触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被舍弃时,在这里被舍弃;当被息灭时,在这里被息灭。眼触所生受是在此世间当中……耳触所生受是在此世间当中……鼻触所生受是在此世间当中……舌触所生受是在此世间当中……身触所生受是在此世间当中……意触所生受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被舍弃时,在这里被舍弃;当被息灭时,在这里被息灭。诸色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声音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气味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味道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所触物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间当中……诸精神对象(法)之感知(想)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被舍弃时,在这里被舍弃;当被息灭时,在这里被息灭。诸色之思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声音之思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气味之思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味道之思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所触物之思是在此世间当中……诸精神对象(法)之思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被舍弃时,在这里被舍弃;当被息灭时,在这里被息灭。诸色之渴爱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声音之渴爱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气味之渴爱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味道之渴爱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所触物之渴爱是在此世间当中……诸精神对象(法)之渴爱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这种渴爱当被舍弃时,在这里被舍弃,当被息灭时,在这里被息灭。诸色之思想(寻)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声音之思想(寻)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气味之思想(寻)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味道之思想(寻)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所触物之思想(寻)是在此世间当中……诸精神对象(法)之思想(寻)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被舍弃时,在这里被舍弃;当被息灭时,在这里被息灭。诸色之检查(伺)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声音之检查(伺)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气味之检查(伺)是在此世间当中……诸味道之检查(伺)是在此世间当中……诸所触物之检查(伺)是在此世间当中……诸精神对象(法)之检查(伺)是在此世间当中可爱的和令人喜悦的东西,当这种渴爱被舍弃时,在这里被舍弃;当被息灭时,在这里被息灭。

比丘们!这被称为痛苦的息灭圣谛。


DN.22.21

比丘们!什么是导向痛苦息灭之道圣谛呢?这就是八圣道;即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比丘们!什么是正见呢?比丘们!痛苦之智,痛苦的集起之智,痛苦的息灭之智,导向痛苦息灭之道之智,比丘们!这被称为正见。

比丘们!什么是正志呢?从诸感官享乐隐退远离的意向、无恶意的意向、无损害的意向,比丘们!这被称为正志。

比丘们!什么是正语呢?戒绝妄语、戒绝离间语、戒绝粗恶语、戒绝杂秽语,比丘们!这被称为正语。

比丘们!什么是正业呢?戒绝杀生、戒绝未给予而取、戒绝邪淫,比丘们!这被称为正业。

比丘们!什么是正命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位圣弟子舍弃邪命后,以正命生活,比丘们!这被称为正命。

比丘们!什么是正精进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为了还未生起的诸邪恶不善诸精神对象(法)之不生起而产生欲望、努力、精进、发心和精勤;为了已生起的诸邪恶不善法的舍弃而产生欲望、努力、精进、发心和精勤;为了还未生起的诸善状态的生起而产生欲望、努力、精进、发心和精勤;为了已生起的诸善状态的存续、不灭、增长、扩大、圆满修习而产生欲望、努力、精进、发心和精勤,比丘们!这被称为正精进。

比丘们!什么是正念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住于在身当中观察思考身,热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经除去对此世间的贪婪和悲伤;住于在受当中观察思考受,热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经除去对此世间的贪婪和悲伤;住于在心当中观察思考心,热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经除去对此世间的贪婪和悲伤;住于在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法,热忱、清楚地理解(正知),具念(mindful),已经除去对此世间的贪婪和悲伤,比丘们!这被称为正念。

比丘们!什么是正定呢?比丘们!在这里,一位比丘从诸感官享乐隐退远离,从诸不善状态隐退远离后,进入后住于有思想和检查,由隐退远离而产生狂喜和快乐的第一禅;以思想和检查(寻与伺)的平息,有内在的信心和心的一致性(统一),进入后住于没有思想和检查,集中得定而产生狂喜和快乐的第二禅;以狂喜的褪去与住于平静,正念、正知,以身体感受快乐,进入后住于圣人们所宣称:“他是平静的,具念的,他快乐地居住”的第三禅;以快乐的舍弃与痛苦的舍弃,及以之前喜悦与忧伤的息灭,进入后住于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由平静的念的清净化的第四禅,比丘们!这被称为正定。

比丘们!这被称为导向痛苦的息灭之道圣谛。

象这样,或内在地,或外在地,或内在地和外在地住于在诸现象(法)里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或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集起(集),或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消散(灭),或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集起与消散。他或仅限于由于智识与忆念的范畴而现起“有诸现象(法)”的念。他住于无所依止,在此世间不执取任何事物。比丘们!一位比丘针对四圣谛如是住于在诸现象(法)当中观察思考诸现象(法)。


DN.22.22

比丘们!如果任何人在这四念处上这样修习七年,应该可以预期二果其中之一果:当生起完全智,或当存在有余依时,为不还者状态。

比丘们!不必说七年,比丘们!如果任何人在这四念处上这样修习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比丘们!不必说一年,比丘们!如果任何人在这四念处上这样修习七个月,应该可以预期二果其中之一果:当生起完全智,或当存在有余依时,为不还者状态。比丘们!不必说七个月,比丘们!如果任何人在这四念处上如此修习六个月,……五个月,……四个月,……三个月,……二个月,……一个月,……半个月,……比丘们!不必说半个月,比丘们!如果任何人在这四念处上如此修习七天,对他来说,应该可以预期二果其中之一果:当生起完全智,或当存在有余依时,为不还者状态。

当如是所说:“比丘们!这是单向直接之道,使众生清净,超越忧伤和哀恸,息灭痛苦和悲伤,获得正道(the right path),实现涅槃,这就是四念处”时,缘于此而宣称。”

世尊如是所说。那些兴高采烈的比丘们,对世尊的教导十分欢喜。


《大念处经》终。


【第一戒蕴品】:DN.1DN.2DN.3DN.4DN.5DN.6DN.7DN.8DN.9DN.10DN.11DN.12,和 DN.13

【第二大品】:DN.14DN.15DN.16DN.17DN.18DN.19DN.20DN.21DN.22,和 DN.23

【第三波梨品】:DN.24DN.25DN.26DN.27DN.28DN.29DN.30DN.31DN.32DN.33,和 DN.34


【Chanworld.org】2017.08.23-2019.02.12-2021.12.19-MG-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