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

禅世界WIKI辞典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梵语:महायानmahāyāna)亦称“大乘教”,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佛教 ^ 三大宗派传统(在某些分类中,则列出三大传统)之一。在某些传统中,金刚乘佛教 ^ 被认为是大乘佛教之下的一个分支,但也有将金刚乘佛教与上座部佛教 ^ 、大乘佛教并列,成为第三大传统的看法。

大乘佛教,声闻、缘觉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称其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者是北传佛教,其中的汉传佛教流传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日本、朝鲜半岛、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晚期大乘佛教则传入西藏、蒙古和俄罗斯部分地区,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主要元素。

大乘是梵文Mahāyāna的直译。Mahā是大、伟大的意思,Yāna则是乘,可指车辆、船舶等一切交通运载工具,在这里是对教法的习惯称呼,大乘的意译就是大教法。梵文音译有“摩诃衍那”、“摩诃衍”等。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大乘的“乘”字在现代中国大陆地区标准汉语中为多音字,一般音同“成”(chéng),旧时和目前台湾亦读作“胜”(拼音:shèng,注音:ㄕㄥˋ)。

当代佛教界认为某些佛教^ 宗派历史上所谓“小乘”一词,是一种基于狭隘的宗派冲突的蔑称,已经不适合继续使用而应该废除。其实这是一种基于佛教宗派思想的偏见和对于其他宗派的误解,也是对佛陀核心教义的情绪化背离。

大乘佛教在大乘兴起后所出现的《法华经》譬喻品中,将声闻之道譬喻为“羊车”;将修菩萨道者,称为“大乘”,因其度众生多,以大“牛车”喻之。又如《大方等大集经》称“其乘广大故名大乘”,大乘佛教以“普渡众生”成佛为目地。

学者那体慧(Jan Nattier)指出,术语“大乘”是菩萨道的同义词,在某些最早的大乘佛经比如汉灵帝末年译《法镜经》中,其含义与部派佛教对菩萨道的解释没有本质区别。没有佛教僧团自称“小乘”,而大乘教团将“大乘”作为自身的专属教派称谓。以“大乘”来称呼菩萨道,在汉译的《阿含经》中就已经出现,如:

  • 《杂阿含经·769经》:“阿难,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
  • 《长阿含经·第2经》:“佛为海船师,法桥渡河津,大乘道之舆,一切渡天人。”
  • 《增一阿含经》“序品”中有:“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四意断品”中有:“如来有四不可思议事,非小乘所能知。”

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三藏》中没有“大乘”、“小乘”之词。《阿含经》中采用“大乘”一词来表达对佛法的尊崇,有学者认为,其含义与后世常见的解释不尽相同。汉译佛经的时期,在印度已经是大乘佛教和部派佛教并立,汉传佛教初起时,大乘佛教在中国就已经取得有利地位。根据与南传《巴利经藏》的比较结果,有学者如印顺等人认为:汉译《阿含经》中的“大乘”一词,有可能是在翻译时才加入。

学者辛岛静志提出:在早期的犍陀罗语版本的《法华经》中,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形式是俗语词mahājāna即雅语的mahājñāna(大智)。在后来转写为雅语时才变为mahāyāna(大乘)。

禅世界WIKI辞典


【Chanworld.org】2020.03.24-2020.11.12-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