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根还在⋯
山海会
2022.11.30
佛法的修行之所以没有得到大多数现代人的亲近与认同,原因之一其实是佛教里的「断轮回说」。但这个说法最多只算是佛法里的世俗谛,也就是顺应众生与时代的方便教说。
断轮回的主要内容,就是认为人生的本质是苦,是无论再怎样都无法改变的事实。于是修行的目的,就变成是要能离开这个苦不堪言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了生脱死———断轮回。这样才能使这个无论如何都是苦的现象得到终止。而这个终止有一个词可以代表,就是涅槃。
许多人不会同意轮回是方便教说的看法。但「断轮回说」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佛教宗派里,毕竟是事实。而我以为这个论说在现代值得讨论与商榷,否则佛法不大可能得到普及,而为大多数的众生所接受。因为这个论说太灰色,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佛法的本质是遁世思想。而且事实上了生脱死的了义,也并不是一般人所以为的不再投胎。
最主要是佛法里的轮回,是没有主体的轮回,也就是「我空」与「一切法无我」的教理。这是佛法的了义。它和古印度文化里原先就有的轮回思想,是不同的。因原先的轮回是有主体(atman) 的轮回。是同一主体在六道中忽上忽下,变人、变狗或变马⋯⋯
佛法所讲的轮回并没有主体,而只是生命之流「非常非断」的流转。严格上说,这种没有主体的轮回是称不上轮回的。
因为若没有主体,到底是谁在轮回呢?
这个问题其实存在于所有的佛教宗派里。包括近代中国的净土宗。笔者就知道有念佛人念的佛不是「南无阿弥陀佛」,而是「谁念南无阿弥陀佛?」
这类「念佛是谁」的问题,在大乘佛教里根本就被视为一种修行。它事实上体现了佛法里的「无生法义」。即修行是质问人与存在的实有性,也就是法念处里对「我」的直观。
人生的现象,是有动作(包括情感、精神与思维)但没有实有不变的「动作者」。故轮回也是有流转,而没有实有的「轮回者」。
这个说法比较难为一般人所理解,但确是佛法真实的义理。也因为这个原故,佛法里许多的义理就存在二谛(两种真理)———胜义谛与世俗谛。没有主体的「轮回」难为大众所理解,但它是胜义谛。而大众所能理解接受的是有主体的轮回,也就形成了业报思想。这当然就是随顺世俗的世俗谛了。
许多人会不同意这种判教,以为否定了因果。但其实是一点也没有。因为世俗谛并没有不是真理,也没有比较低下或卑劣。它只是一种不得已的暂时施设,否则不少人会有严重的失落感,而无法在菩提道上前行。二谛的说法之所以在菩萨道里才出现,是因为有实际的需要。菩萨希望大多数的众生都可得到法益(尽管不是最终极的法益)。只要没有违反佛法的基本原则,世俗谛的施设是有意义的。
有人说「有主体」和「没主体」根本是相反的南辕北辙,怎能说没有违反佛法的基本原则呢?弘法者为了「普渡众生」就捡好听的话讲,难道不就像当今民主社会里很常见的民粹操作———是为了选票而不惜诉诸情绪,取悦众生?要说有主体的轮回也是一种真理,而且能引领众生通向胜义谛亲证菩提,到底有何依据呢?
其实是有依据的。阿含经里所述的初果须陀洹,到四果阿罗汉(注释一)就是了。须陀洹虽尚未「脱离轮回」,但已永远不会再坠入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与畜生道)了。他们在人道与天道里最多只会再往返投生七次。换句话说,人在没有证阿罗汉果以前,都还是在「轮回」的。
修行人就算能入甚深禅定,如果犹未能在法念处上见到自己的这些观念上的戏论与执著,就好像是在搭飞机或坐火车「三界旅行」时所买机票与火车票的票根还在⋯⋯
也当然就还会有下一站了。
注释一:
初果为须陀洹,意为最多只会再往返投生七次。
二果为斯陀含,意为一来。还需在人间再受生一次。
三果为阿那含,意为不还。不再来欲界受生。
四果为阿罗汉,意为断尽见惑和思惑,究竟无余。得不受生。
禅世界转载。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