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由佛教各宗派纷争想到的

由佛教各宗派纷争想到的

自在

2022.02.19


        最近看了苟嘉陵老师写的文章《念处随笔—关于迴小向大》,里面提到了“大小乘”的纷争。宗派纷争不仅仅限于“大小乘”之间,北传、南传及藏密内部也比比皆是。我虽然亲近佛法才三年时间,接触有限,但这样的现象在书上看到过,在生活中也遇到过。基于心理咨询师的职业习惯,我很好奇为什么号称“四大皆空”的佛门弟子会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了上千年还不“罢休”。以下是一些有意思但肯定不全面、甚至不一定正确的思考,仅当“抛砖引玉”。由此还想到我以及其他一些人,在某些事上遇到持异见者时,会有怎样的反应,越发觉得这种在“法念处”的挖掘很有意义。

        我对佛法了解不多,完全无法从教理上权衡各派言论孰是孰非,只是会想他们为什么要“争”?除开佛教发展史中不同宗派因不同因缘产生及其与不同宗教文化的融合,导致教理教法先天存在差别外,我觉得还有四个可能的原因。  

        一是修习佛法的目标渐渐偏离初衷。以前我跟很多人一样,误以为修习佛法是为了“证悟”某个“终极真理”,只要悟道——就像获取了闪闪发光的智慧宝石,马上拥有魔法一般,——立刻就能解脱生死、跳出轮回、烦恼尽消……。这一类想法苟嘉陵老师在《做个喜悦的人》一书中已经讲得很清楚,属于“神秘主义与玄学化”倾向。为了各派自己建构、描述的“终极真理”(具有唯一性、排他性,绝对正确、意义非凡),争上一争似乎很有必要,那可是“终极真理”啊!结果各派在语言上互相攻讦,谁也说服不了谁,反正是难以捉摸的东西,在名相上再吵个几千年也不会有结果。而“佛法的理论,从来就不是为了要能圆满地说明或解释这个世界”(苟嘉陵老师语)。释迦牟尼出家求法,只是为了“灭苦”(苦的减少与彻底止息)。倘若所有的佛弟子都能认可并践行这个学佛目标,那各派的不同仅仅是“灭苦”方法上的大同小异,而因人而异的八万四千法门说不上孰优孰劣,只有“适合不适合”。真正可以判断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的只能是修行人自己:内心烦恼因何而起,都有哪些表现,修行一段时间后烦恼有没有减少,只有每个人自己通过修“四念处”才能了然。这样,根本不存在谁去说服谁,好比人们不会去争到底是萝卜还是白菜好吃,因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各宗派纷争经千年不息,我能想到的第二个原因是很多修行人对“无我”仅仅只有理论上的认知和一些模糊的禅修体验(包括我自己),常常把“我的见解”当作了“我”的一部分——当然,这往往是在潜意识层面自动运作的“图式”。当遇到别人反对自己的意见时,似乎对方反对的不是某个具体的“意见”而是“我”这个“人”,“我执”中的“优越感”受到挑战,心里马上觉得不舒服、不开心,只想立刻在言语上驳倒对方,让他认输,不然就生气,甚至攻击对方。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可以说是人性的弱点,也可以说这是因“无明”引发的“苦”。要对治它,还是得修“八正道”特别是“四念处”。当苦受生起时,当知当断;当嗔心生起时,当知当断;当妄语说出时,当知当断。即便还不能现证空性,平时也可以在“法念处”多多反思,在清净心的训练上下下功夫,为类似外境再现时“守护根门”打下基础。另外,我们还可以经常提醒自己,对方有这样那样的观点(果)也是有它的缘起(因)的,我们如果可以更多地了解这些缘起,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不要着急反驳辩论,先做好“倾听者”,让对方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尊重,这样也可以让对方放下“战斗”的姿态,大家互相尊重、充分了解,很可能最后才发现,其实大家的分歧没那么大,观点只是大同小异,“不同”之外,有更多“共通”的地方。也恰恰是因为这些“不同”,才让大家的交流有了意义,因为绝大多数人的智慧都非常有限,有了这些不一样的“镜子”,往往才让我们看到以往的盲区,不仅更多地了解自己,也启发我们更新角度的观察与思考。

        我想到的第三个原因在心理学上称为“合理化”,是人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简单地说,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以此减少焦虑、痛苦和维护自尊”。例如人们常常会为自己的选择说出一大堆理由,哪怕在抉择前心里也是犹豫的,可一旦决定了,那些反面的考量因素马上就褪落淡忘了,他会不断寻找、强化那些可以支持他所做决定的理由(即合理化),因为唯有这样,他的内外(思想和言行)才是统一的,焦虑和痛苦才是最少的。具体到某些修行人那里,当他尚未归属某个具体宗派时,他对佛教各宗派的态度是开放的、包容的,没有觉得哪个特别好或不好。可一旦他选择了某个宗派,马上就觉得自己这个宗派的教理教法才是最好、最究竟的,哪怕他选择时并没有这方面的探究只是随缘或从众进了某个“山门”。而且,于某宗派沉湎时间越长的修行人,可能越容易与其他宗派发生争执。因为已经投入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条道上,倘若别人告诉他,“你修行的目标错了!修行的方法有问题!” —— 您想他能轻易接受吗?如果接受,意味着以往走了弯路,那么多的投入好些都白费了,甚至还显得自己“蠢”,没有智慧,这个结果实在让人失望痛苦。因此,为了减少痛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否认、反驳对方的观点:“你的修行才有问题呢!我这样修才是最正确的!”……  类似情况很多,不仅仅在修行上,生活中的例子也俯拾皆是,“沉没成本”越高,越“输不起”。

        各宗派为何纷争不休,我能想到的最后一个原因是“我执”中的“控制欲”,有些类似心理学上的“全能自恋”,即很多人潜意识当中认为“我都是对的……别人应该听我……事情应该按照我的预期发展……”。倘若遇到与自己意见看法不一样的人时,就千方百计试图说服他(潜意识里还有“我可以说服他、我一定能说服他”的执着)。在我看来,各宗派争论上千年,虽然表面上是在“辩经”,内里却都有这样的潜台词:“我这个才是对的,你的不对,你得听我的,你必须改过来。”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能“吵”上千年,各方得有多大的执着啊!其实,我自己也时不时犯类似的毛病,经常在“为了他好”的心理自我感动下,去劝说别人,也许劝的话也对,但如果对方不听劝甚至反驳我,心里就不舒服了,这哪里是为了别人好,分明是为了满足自我成就感好吗。如果真的没有执着、而有智慧,能看清对方“苦”的缘起,往往能理解他一时半会儿是改不了的(因为导致苦的主要因缘未变),也能更善巧地在合适的时机建言(至少对方自己想改变了),起一个良好“外缘”的作用(心里明白“内因”才是关键)。回到佛教各宗派,大家有啥分歧说了上千年,各自论点论据都很明白了,完全没必要再争来争去论个高低,尊重各自的发展缘起,好好修自己的八正道,灭自己的苦才重要。待因缘变化成熟,其他宗派如果要改变自然会改变。而人,也是这样。

        综上所述,基于这些原因(缘起),佛教各宗派的纷争(结果)看来还会持续很长时间。要改善这种情况,除了一些高僧大德倡导的“利美”运动即无宗派运动(可惜在很多修行人那里这只是“戒”上的功夫,嘴上不说,心中实不了然),还得让更多修行人了知自己修行的目标是“灭苦”,这是实实在在的切身体验,而不是理论上的争论。倘若大家都关注“灭苦”,哪有那么多兴趣“打口水仗”,勤修“四念处”、“四正断(四正勤)”才是最要紧的。另外,从“无我”入手,普通人(这里指未实证空性的人)可以经常提醒自己“我的情绪不是我,我的见解不是我……对方只是对这个观点有意见而不是对我有意见……对方形成这样的观点自有它的缘起,不是我想当然就可以改变的……可能我的意见也不一定对,先好好听听别人的想法……”。修行人还应时时在“法念处”观修,看清楚自己的执着(有的容易看到,有的隐藏较深),了知自己说这句话的起心动念究竟是什么(例如,是单纯而真诚的交流,还是想说服别人听自己的);另外通过内观禅修观苦、无常、无我,也有一定的裨益(其他禅修方法肯定也有用,只是我自己没修过,没有体会)。

        佛学小白,初次投稿,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指正。

 

作者投稿禅世界ec。


【版权协议】【免责声明】【隐私条款】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