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已经被佛陀发现的错误

已经被佛陀发现的错误

苟嘉陵

2021.10.30


如果是站在佛法现代化的立足点来讨论“修定”,我就要指出正定虽的确是八正道之一,六度也包含了“禅波罗蜜”,但这只说明“定”很重要,却并没有说修行佛法就必须修到四禅八定(注释一)的程度。这不代表我反对人修定修到甚深,而是我以为了解什么是修行佛法的“必须”很重要。否则反而会造成修行的障碍。

这个看法并非我的自创,而是根据佛陀所立的四圣谛,也就是根据缘起法。而这其中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与直接。因为佛法修行的目的是“离苦”,而不是“到达”任何地方与境界。所以我们讨论的主题应是———禅定的境界到底能不能让人离苦?根据我们对四谛的了解,任何“心的境界”都是有为法———有因有缘,也都是不能让人彻底离苦的。

事实上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以前,就已经遍访当时印度各宗派的名师向他们学习禅定,而有过四禅八定的体验。但他以为这些都不是正觉。也因此而最终决定靠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正觉。最后他成功了。所以了解四禅八定不是佛陀所发现的正觉很重要,属于“正见”的范围,是修行须具备的条件。否则不但会走冤枉路,也会构成一个人离苦的障碍。

但修定在佛法里很重要,是可以被确定的。其理由是佛法的修行虽主要是依靠智慧,但散乱的心是无法有深慧的。佛经里形容一般人的心就像猿猴动来动去般地无法停止。要在这种状态下如实观察自己或任何事物而得到智慧,是不大可能的。所以修定的目的是制服自己的散乱心,使自己拥有“制心一处”的集中能力。然后再修如实观,就比较实际了。

所以“定”是一种心的准备功夫,能帮助人如实观察生命的真相。“正定”在八正道里的功能,是为“正念”(四念处)做准备。而没有定力的念力,会是如同“风前焰”一样闪烁不定。但修行人如果不明白定的作用是帮助修慧,就可能会把定境当成终极目的,而黏著或沉溺在很舒服的定境里。这是不少修行人的通病。

这种病在佛法里有一个词形容,就是“以定为慧”。佛陀当初就是感到这种心态其实是病,才会决定去思维生命的缘起来去相,而体证了正等正觉。现代的修行人如果又重複了这个已经被佛陀发现而且确定了的错误,当然是无稽的。因为佛陀在悟道以后已创立了直接通向觉悟的方法,就是正念———四念处。

佛教现代化的先行者,也是我授业恩师之一的李恆钺教授,就对此有精闢的看法。他说一个人如果要开悟,无需深定。只要能有“未到地定”就足够了。那是一种不散乱也不昏沉的心之状态,要点是要能反省观察与思维。而那种状态也就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深观缘起时的状态。李教授指出四禅八定都有其“固定内容”,虽然很舒服,但不是正觉。他的这个说法在当时很“前卫”,革命性十足,当然也让不少人感觉不大舒服。但我至今仍以为他的这个看法确是真知灼见。

以上所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指出定不是慧。一般大乘学人所以为的“定能生慧”,其实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因为佛法三学(戒定慧)里的定,是指“心的锻鍊”,包含了正定与正念。但正定和正念是不一样的。定最多只能帮助慧的修行。而慧的修行指的是四念处(正念)———直接在生命里观察自己的身体、感受、心与思想观念。

这是佛陀所教的修行方法在中国佛教里被误解得最厉害的部份。是因为传统的中国佛教没有得窥四念处修行的全貌,才造成对“修慧”的认识模糊不清。其实修慧是指正念———四念处。这一块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釐清,讲佛法现代化的修行会是不得要领的。

所以对“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正确的解读,应是“戒是帮助人得定的必要条件,定是帮助人得慧的必要条件”,而非“戒修到家自然就会有定,定修到家自然就会有慧”。因为得定需要打坐———打坐是得定的“亲因缘”。同样地,要有慧就需要修四念处———透过如实观来了解生命与世界。而四念处就是得慧的“亲因缘”。至于大乘佛法以般若观空为修慧,其实就是四念处里法念处的范畴。对此我会另写文字详述。

若未能了解这“戒与定”及“定与慧”间关系的道理,许多人就容易陷入各种对戒与定的幻想,而把原本平实的佛法修行弄得有些“神秘莫测”。

例如有人不肯居住在“有蚂蚁”的房舍,以为那会“有伤戒德”。就是一例。至于“有伤定德”的例子,笔者也听过不少了。有的甚至还会造成家庭的破碎。因有人受不了配偶发出的“微小声响”,而妨碍了他的“入定”。

 

注释一:

四禅八定:色界四禅和无色界四定的合称,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作者投稿禅世界。


【版权协议】【免责声明】【隐私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