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切實修行?
如果要用一句話表達我對何謂切實修行的看法,我會說修行是要能做個喜悅的人!這不代表我否定果位或解脫、開悟等一切成就,如阿羅漢的「不再輪迴」。而是我們如果要講切實,就要講人生命裡的經驗。而喜悅就是最簡單直接的人的經驗了。
而且根據佛陀所說的四諦(苦,苦集,苦滅,苦滅道),修行的目的就是做個喜悅的人,也就是生命裡煩惱的止息———苦滅。它是佛教裡眾多傳承與宗派間的「最大公約數」,也很容易理解。如果希望佛法在世間能發揮利益眾生的「效益極大」,由這個正面的角度去闡說四諦,應是很合理的。
部分比較喜歡待在書房裡做思維活動的人,往往會把佛法想得很玄,以尋找一種思維的慰藉。這如果只是在自娛地刷存在感,就和消遣娛樂一樣是無可厚非。但問題是這些人也常會用其「思維出來的佛法」美化與壯大自己,而形成「法慢」與「我慢」。當這些「慢」存在時,自然就比較難去做個喜悅的人了!但最大的害處,是因把佛法無端地複雜化與玄學化,而會經常誤導他人。
這些人常是「好辯種姓」,動不動就用自以為是的「標準」去批評,甚至批判他人。殊不知四諦的意思是教人如何滅自己的苦(苦滅道),主題並不是批評他人,或批判其他的宗教。佛法雖的確能幫助全人類,但絕非靠「辯倒其他宗教與宗派」來達成。因為以四諦法的修行觀點來看,喜悅的氣質與人格,才是人間最好的說服。修行人如果有喜悅的生命品質(苦滅),旁人自會有感。講太多話,其實是沒用的!
如以四諦法義來看,人間大部分問題的根源其實是在人類自身。即人間各種的變態與倒錯,無邊的爭鬥與無盡的貪婪,其實都源於人的「少喜」(苦集)———缺乏喜的覺受。
人因各種的偏執,而被邊緣化(alienated)於自己的生命,也就缺乏喜悅的生命品質。而佛陀所教的,就是幫助人透過對自身諸多因緣的瞭解而重新認識自己,恢復生命的喜悅與本然。所以佛法不是很玄,很複雜的東西,而只是幫助人類超越偏執,做個喜悅的人而已。人如果有了喜的生命品質,就不會再如此地「好鬥」與「好得」。因為那些都是人內心深處不安全感與不完整感的浮現,也就是少喜而已。
孔子說壯年人「戒之在鬥」,而老年人則「戒之在得」,就是見到了佛教所說的「瞋」與「貪」。但孔子也許沒有見到瞋與貪真正的根源,其實是人的少喜,也就是不安全感、失落感與不完整感。而佛陀所教的就是如何運用覺知的智慧,去超越不安全感、失落感與不完整感。而和生命「本然的喜悅」接上線。
由這個角度看,佛陀所說的四諦可能確是比重禮樂的儒家更上層樓。因為佛陀直接指出了人的問題是「少喜」,而直接教人如何「滅苦」。這對人類的全體來說,確是一種振聾發聵的智慧。也就是我之所以會寫《做個喜悅的人》的原因。
我判斷一個人的修行是否已經步入正軌的主要考量,是看他是否愈修行愈活得開心。這個標準雖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一個人到底是不是個喜悅的人其實會寫在臉上。也就是和其親近的人,一定知道。
這就是切實的修行。
作者投稿禅世界。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