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需證果 即可有法喜
山海會
不少我所認識的中國法友都以為一個人必須「證果」了,才可體驗到法喜。但這種看法依我看來,正是佛法的修行無法現代化與普及化的原因之一。而這個現象,我以為是因對佛陀所說四諦與緣起的誤解造成的。
因為事實是修行人先有了法喜,才被佛陀冠以「阿那含」或「阿羅漢」等果位的稱號,而不是因為得到了果位才有法喜。故所謂的果位,不過是用來分別修行人解脫與法喜程度的一個標籤。並不是實有這樣東西的。
這就好像在現代的選美活動裡,評審要在眾多佳麗中選出前三名,並把入選的三位美女分別冠以玫瑰皇后、水仙公主、芙蓉仙子的稱號。而這些稱號只是稱號而已,也純粹是由人所創造出來的。如果有人因此就以為宇宙間真有一個世界叫「玫瑰世界」,並將由選出來的玫瑰皇后常駐與領導⋯⋯大家就會以為此人的精神恐怕是有問題了。
但當有人以為真有一個地方名為涅槃,而阿羅漢則是屬於那個地方的人時,就很少人會以為這其實是性質相同的問題了。
這個問題在佛法裡,就是以解脫為「有自性」(非緣起)了!
四諦是佛陀所發現的緣起法在實際人生裡的應用。大意是說人的「苦」,是可以被「轉苦為樂」的。但苦和樂都是有因有緣,也都是沒有自性的。以為人一旦證了阿羅漢果,就是到了一個永遠不會壞死的地方,就是一種自性見了。
但人的天性就是容易陷入自性見,而把苦與樂都想像成有自性。於是就有諸如「人生是苦」,或生命其實是「純大苦聚」的批判性論述了。甚至有許多人會引經據典,堅主佛陀也這樣說。但這其實是八正道裡「正見」的範疇,是需要被釐清的。
因有正見的人會明白佛陀所說「當以緣起看待一切」的道理,而不會二分法式地以為「人生是苦」,但在精進修行以後即可到達另一個「絕對不苦」的地方去。
因精進修行真正在四諦裡的意義,是修行人應在生命的每一個煩惱裡超越,而得自在。並不是要離開此時此地而得解脫,也不是要從人世間「出去」。這就是宏印法師曾說過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而行為包含了人的身、語、意。
所以佛法現代化的重點並不是要去爭論人生到底「苦不苦」,或「有多苦」。更不是去「考證」佛陀對此到底如何說。而是佛法修行人到底有沒有在整體上瞭解四諦———明白修行的意義不是「出離」或「出世」,而是有沒有在我人當下的生命與世間,運用智慧來克服困難,超越煩惱與一切的困境。
當大部分的佛教徒都以為修行的意義是能離開這個「五濁惡世」時,四諦當然就無法發揮出它原有與應有的「解脫自在力」了。因這種「出世心態」會生出許多對人生與世界的「有自性批判」,而把它們視為「本質不淨」、「苦海無邊」或「一切皆苦」。但這些都是正見上的偏差。因為佛陀是覺者,不會以煩惱為有自性。
當然,也是不會以解脫為有自性的。
是因為修行人自己為無明所遮障,才會把佛陀所講的話做了有自性的闡述與詮釋。也就會對果位與解脫生出各種的「浪漫想像」。但如果是用有「自性見」的知見去修行,當然會修不出什麼解脫法喜。因為那會是「修行人格」上的偏差,造成修行人無法在生命裡「親見苦因」。
因為無論他們如何修來修去,都會是對那「浪漫想像」或「有自性批判」的深化與延續⋯⋯這就是大乘佛法裡講的「發心不正,果招迂曲。」也就是為何佛說八正道的修行必須以正見為眼目。
因為四諦法的修行不可有任何不合緣起法義的自性見。
所以我說人無需證果才可有法喜,而是瞭解了緣起與四諦就可以有法喜。
但修行人必須要能跳脫存在於當代中國佛教文化裡極濃厚的「出離與出世知見」,才算如實瞭解了四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