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钟
淨土行者亦可修四念處
山海會
2020-12-15
有法友以為目前的中國佛教之所以無法發揮出佛法「覺的修行」的精神與能量,是因為淨土法門盛行之故。他們以為淨土是佛教後來衍生出來的「天堂」,而使佛法變成了一種封建迷信。也使得修行人一天到晚滿腦子的「出世思想」,不關心當下與人生。這種看法我以為並不正確。本期的般若廣場既然探討勝義諦與世俗諦,就讓我針對淨土法門略陳己見罷!
這種看法不正確的第一個原因,就是以為因淨土不是佛陀最原始的所教(是方便道),所以不可取。因我們已經明白佛陀在初始說法時,就已經是「依二諦」而為眾生說法了。故世俗諦本來就是佛陀所教的一部分。而且若沒有世俗諦的修行,一般人是不大可能直接體證第一義諦的。所以如因淨土法門是方便道(世俗諦)就說它不可取,是無法成立的。
而且淨土法門裡並不是沒有第一義諦。因為去了淨土的人會因眾鳥所出的「和雅音」與七寶羅網所出的「微妙音」(註釋一)而聞勝義諦。也就是會聽到七覺支,八正道及緣起無我與無常的道理,而能在最後徹悟無生。所以如有人說淨土法門沒有其作為世俗諦引導眾生通向勝義諦的功用,是不正確的。
另外一種不正確的看法,就是以為淨土是一種恆常的「天堂」,所以根本不合緣起法,也就把其視為一種封建迷信。但這種看法充其量只能說是對淨土法門膚淺的認識。因念過淨土三經(註釋二)的人都會知道:「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可見淨土是有「開始」的。也就自然會有結束。所以它和天堂的恆常,是不一樣的。而且淨土的形成是有因有緣,即法藏比丘在因地時的發願與所行。這也是淨土另一樣和天堂不一樣的地方。
而第三種不正確的看法,就是以為因淨土行者拜佛,所以不是佛法。因拜佛是依賴,和四聖諦「自依止」的精神南轅北轍。這個看法有其道理。因佛法的修行的確是需靠自己,而無法依靠外力。但拜佛就是依賴的看法是不正確的。
如六祖惠能就曾講過「禮本除慢幢」。所以拜佛也是一種修行。若人只見到拜佛的「依賴面」而沒有看到它的功用,其實也是一種狹礙。因拜佛及念佛都和修八正道沒有衝突。如以為拜佛時就不能修四念處,那就更是一種誤會了。因為拜佛時正是修身念處與心念處的絕好時機,也就是要看見與覺知自己拜佛時的動作與心境。這其中的妙處,是只能大家自己去體會的。
筆者多年以來提倡四念處,是因了解這是中國佛教裡的一種缺乏。但我從無輕視淨土法門之意。正如我也從不敢輕視基督教或回教一樣。要說淨土法門是世俗諦我同意。但若要說因它是世俗諦就不可取,我就無法同意了。因可取或不可取並非絕對,而是要看修行人的身心狀況,也就是因緣。有人是「法行人」,可以直接與四聖諦、八正道等覺的修行相契。但也有許多人是「信行人」而需要一個程度的心靈依靠,也希望能有一個明確的「死後會到哪裡去」的說法。對這些人來說,淨土法門就是很契機的了。
所以我不反對修行四念處的人信仰阿彌陀佛。也確知修行淨土的人可以同時修四念處。絕大多數的人其實也都不是百分之百的法行人或信行人,而是不同程度與比例的「混搭」。
因此修行人大可自由地選擇如何調適,才是自己修行的二諦。這樣才是緣起法的實際應用,與中道的修行。
註釋一:
見《佛說阿彌陀經》,有:
“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及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註釋二:
淨土三經是指《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
作者投稿。
相关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