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解脫與別別解脫
苟嘉陵
2020.10.01
一個人活在世間,有可能獨求解脫嗎?這是法友梁兆康兄在一個月一次的佛法研討會上所提出來的疑問。
我覺得這個疑問很重要,所以用它作般若廣場十月的討論專題。因為它不只是牽涉到北傳與南傳佛教法義上的一個分岐(關於菩薩道的價值),而且也牽涉到佛法現代化的核心議題———菩薩道是應以解脫道為基礎嗎?還是它們根本就存在著本質性的矛盾,而無法相容呢?對此,我必須提出看法予以釐清。
我想首先應肯定兆康兄對緣起法義的深度認識,與他對「眾生同體」的體會。他以為既然所有的人都是因緣所生,就不存在任何人單獨的解脫。這個看法是典型的大乘佛教,有其法理上的依據。所以兆康兄雖極不認同淨土法門與近代中國佛教的若干發展,但我以為他在本質上的思想,是很符合菩薩道的。他以為小我與個人的解脫,根本就是不符合佛說緣起法義的。
但在肯定與讚嘆之後,我也希望提出一點和他不完全一樣的看法,給大家做個參考。講得對還是不對,還要請兆康兄及各位法友指正。因為根據佛陀所說的緣起法義,個人的解脫是存在而且成立,也是一向都如此的。
而這其中最主要的分歧,應是修行人對所謂解脫的了解與定義。佛法裡的解脫,應是在佛陀所說的四諦法義裡有答案。即解脫並不是一件很玄而有自性的東西,因為它只是「苦滅」而已。正如人的苦不是一樣有自性的東西,而是可以轉化與滅除的,人的「解脫苦」也一樣,是沒有自性,也是相對於苦而有的。
解脫是一種人的經驗,而不是如後人想像出來的哲學境界與存在。我以為不少大乘學人後來最大的偏差,就是以為解脫或涅槃為實有,而在享受各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境界,並沾沾自喜。但事實上阿羅漢們從不以為自己是阿羅漢,也從不以為解脫是實有的境界。但他們所體驗到的解脫法喜,又確是人的經驗———苦滅。要說個人不可能經驗到苦滅(解脫),就像主張人不可能哭,也不可能笑一樣,都不是事實。也是荒謬的。
是因為人把解脫想得太玄,才會有這種個人的解脫不能成立的想法。他們是把解脫想像成了一種如大同世界、共產天堂或烏托邦似的理想存在,感覺人一旦「到了那個境界」,就一切都沒問題了。但佛法裡的解脫並不是這樣的。因為解脫苦是相對於苦的束縛而有的,並不是可單獨存在而仍有意義的。它應是存在於修行人每一個覺觀的心念上,超越與超脫所有的束縛。解脫法喜也是個人與各人的真實體驗。
佛法裡有一個詞叫「別解脫」,音譯為波羅提木叉,也就是三學(戒定慧)裡的戒。
因受戒能使人在身、口、意各種不同的惡業裡「别别解脱」,故它又名為「别解脱」。我最初聽到這個詞,就誤以為是「不要解脫」。但事實上它的意思是「分別解脫」。可見解脫這個詞,在佛法裡是很活的。它就像禪者所說的「頭頭是道」,對修行人來說應是無處不在的。
大家想想我這個「曾經的誤會」,是不是蠻有意思?
如果是,那小我的解脫到底能否成立,應也就不用講太多了。
作者供稿。
【禅世界现代汉语版】《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 和 《清净道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