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嘉陵-大大小小人間事

 

大大小小人間事

苟嘉陵

2020.05.25


同修們討論法華經裡天台宗特別重視的「十如是」,也就是所謂的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有人認為這些東西太偏重於思想,缺乏人的情感。也有人覺得太抽象,好像和人的生活無甚關係。筆者因過去曾在天台宗四十五代傳法長老顯明老法師座前聞法,所以對此略知一二。願在此提出一點小小的個人心得,給同修們參考。

十如是最主要的意義其實不只是要彰顯佛陀的智慧和二乘所成就的有所不同,而是它指出了「為何不同」。它清楚點明了佛陀所觀的「諸法如是」包含了萬法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也就是所有這一切的本末究竟。這說明佛陀與諸菩薩眾如實覺觀的對象雖然也包含自己的身心,但所謂的「諸法實相」實是指世間存在、山河大地及宇宙洪荒裡的一切。故「存在」雖仍是透過六根而為菩薩行者所覺知,但它的範圍絕不只是修行人一己的解脫、開悟與成佛,而是包含了與眾生相關的一切。因為菩薩的發心與誓願包含了「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就是為何菩薩行者修行的覺觀會是好似如此複雜的「十如是」。

但其實它並不複雜,只是覺觀得比較全面而已。如果要舉個例子來說明,我以為就可以用梁兆康所提過的環境保護議題來體現十如是。因為如以大乘佛法的覺觀角度來看環保問題,光是覺知人與眾生及環境的一體性與相關性,仍然不夠。因為沒有覺知到整體問題的本末究竟。雖然問題的根本原因(如是體)確是無明。

大乘佛法之所以很實際,就在於它不只是覺知人類的癡(無明),而且也覺知許多更表層的東西。如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如是相),其實是由於人類自身的貪婪。故「貪」是環境被破壞的「如是性」。而當今之世無論是公司行號還是個人,其實大都難逃「不安的泥淖」,而會本能性地希望「擁有更多」。否則就會憂慮自己是不是很快就要被「淘汰」,而成為「不適生存」的人,也就是失敗者(loser )。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公司就都在卯足全力(如是力)地積累財富與「衝業績」(如是作)。但很少人會如實覺知這盲目的競爭與瘋狂的積累,其實是在愚蠢且無情地破壞人類自己的生存環境。

這就是資本主義價值裡的一個盲點,即人類會在這一個「生產秩序」裡忘了自身存在的意義。而近代人所迷信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更是為這個盲點提供了註腳,即以「適者生存」為生命的目的。於是大家都在假生存之名,而行自我擴張之實。石油及頁岩油公司大都會只顧自己的獲利,而不管地球的生態。巴西的主政者甚至曾鼓勵人民破壞亞馬遜的雨林,以為這是巴西人的「人權」,否則就是傷害經濟。以此來看資本主義的價值與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思想,其實也都是地球之所以被嚴重破壞的「如是緣」與「如是因」。

菩薩行者如果不能有如實覺觀「是諸法空相」的智慧,而看穿了這些思想的「如是力」與「如是作」,就無法使眾生免於環境被嚴重破壞的「如是果」。人類也就會因此染得各種疾病,而有「如是報」了⋯

天台宗在近代的中國佛教裡相對來說比較衰落,是一個事實。但它從未消失。它尚未在世界的佛教論壇上充分發聲,也是事實。但要說它的教說和現代與現實人生沒有關係,就不是事實了。

筆者只是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對天台思想略作說明。如果要廣說,可以說人間大大小小的事情裡都有十如是。它指出了菩薩道行者應如何修習覺觀。也點出了為何大慈大悲不是理想主義,而是實際的修行。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